张鸿康:三千万学费之后

来源 :财富圈TIDE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haishixinyong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八年收藏历史,他感慨良多,自称五千万起步资金中,有三千万交了学费,“好在2005年后买的作品,目前市场价都至少升十倍,不过我一张都没卖。”
  
  在商海和期货市场杀伐决断的张鸿康,投身当代艺术品收藏已经八年,却始终保持着孩子般天真的热情。“我是中国最铁杆的周春芽粉丝之一,陆续收藏了他的12幅油画。今年世界杯期间,他来我家住了几天,我连他的床单和被罩都绣了春芽老师的名字。”
  这个出身医学世家的汉子,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经济专业,在阿根廷开过牧场,如今旗下拥有外贸服装加工、工业园开发,医药、地产投资等多家企业,日常亲自在期货市场搏杀。
  
  难忘交学费之痛
  
  早在2002年,张鸿康就陆续开始收藏当代油画,“我五千万入行,觉得这钱可以收一座美术馆了。刚开始是一腔热血,想系统化地收藏美术史上能够有记载的作品,结果钱也花了,根本没进圈子,白白在门外耍了3年。”
  他形容自己前三年是在黑暗中摸索,“也不知道上哪找核心圈,媒体的报道也极少。我属于很冲动的类型,特别相信朋友,凡是被我看作朋友的人,只要你说个价,我就买了。我只能唯美术学院为尊,某教授的行情。据说被我给提高了三倍。其实知名学院里也有不少平庸画匠,我收了大批不入流的作品,钱倒没少花。收了三四百张画,现在大多数市值不超过十万元,很多画丢在库房里,我都懒得瞧一眼。”
  这三年,他曾经花50万买了一张吴冠中假画,而唯一的收获是用37万买了一张吴冠中的真画,目前市场价估计上千万元。
  张鸿康与艺术结缘始于陈逸飞:1988年,日本留学时的同学李晓华(后来曾是中国首富)带他拜访了陈逸飞。成为朋友后,他开始关注当代艺术。2002年他首次提出想收藏陈的画,交了30万订金后,陈逸飞忙于拍电影。直到2005年陈逸飞在《理发师》摄制基地电话通知张鸿康一周后取画,但天有不测风云,几天后逸飞因病辞世,张鸿康订的三张画,至今仍是悬案。
  参加完陈逸飞的葬礼后,郁闷的他走进浦东陆家嘴的画廊,里面展出了张晓刚、方力钧、王广义等人的作品,“当时这些艺术家还没有成为明星,单幅作品都在2万美元左右。那天我几乎把那家的展品买了一大半,画廊经理说我是第一个前来买画的中国人,还给我打了八折。”
  这笔投资事后证明是英明之举,从2005年起,他逐渐进入当代艺术收藏核心圈。他感慨“收藏圈的门槛挺高的,新的藏家一定要认真做功课,否则会被骗得稀里哗啦。当年我冲进来,太急了,交了很多学费。现在,资讯更发达了,媒体对当代艺术的关注也多了,像我这种历史估计不会重演了。”
  
  剥茧抽丝 去伪存真
  
  谈及八年来的收藏体会张鸿康形容为“剥茧抽丝,寻找真相”。“刚进去时,看到一片都是艺术,个个都是艺术家。时间长了,通过慢慢体会,多次筛选,我才锁定收藏目标。刚开始我看好四五十位画家,后来压缩到十余位,现在锁定的人不到五位。通过收藏,我的鉴赏力不断提高。”
  经过多年摸索,张鸿康发现,收藏当代艺术品,首先要找准艺术家,艺术家的人品十分重要。“我与眼下国内有名的艺术家几乎都接触过了,画品与人品紧密相连。我曾走访某成名艺术家的工作室,三个人帮他画画,看完后一点收藏的兴致都没了。还有的艺术家炒作自己l很不尊重藏家。有位艺术家的画进了拍卖行,就给我打电话,让我帮着托一下。我托完了,把一幅幅画买回家,既不能增值,又得不到大家认同,事后该艺术家连句感谢都没有,似乎我变成了他的工具。艺术市场要稳定,艺术家的修养需要提高。如果一个艺术家比企业家收藏家还爱钱,市场肯定乱套。”
  2006年张鸿康认识了周春芽,交往三五回后,他就对太太说:“这辈子跟着春芽走了。他的画每一笔都体现自己的灵感和造诣,散发着中国古典文化韵味,他从来不炒作自己,不跟国外任何机构签约,尽管签约后身价会暴涨,但他说要为藏家负责。好的艺术家是为后代、为美术史着想的。”
  刘伟也是他最喜欢的画家之一,“他做人纯粹,找他订画经常三年画不出来。他只画自己想画的,从不迎合市场,现在这种艺术家太少了。”
  张鸿康培养眼力的另一个窍门是参加拍卖会,每年出国参加拍卖会的机票就达数十万元,曾花400万元拍到刘伟《我是谁》系列中的一张精品。“这几年很多当代艺术品拍出天价,我们藏家都会问问为什么,每幅画都有自己的故事,包括艺术家的状态、作品在油画史上的重要性等,通过多年实践,我对市场的把握更加准确。我不是画廊,不是玩市场,我专注于收藏,两年了,我没卖过一幅画。”
  收藏艺术品,有人是投资,有人为传世,有人乃喜好。张鸿康最欣赏的藏家是杨斌:“他资产不是最多的,但最有魄力。2006年,杨斌把北京一个丰田4S店卖了3000万,用于收藏当代艺术,这店可是一台印钞机啊!”
  张鸿康认为,“未来收藏群体将急剧扩大。改革开放三十年,第一代创业者鉴于发家史等原因,通常很低调,他们的孩子却受到最好的教育,留过学,受外国上流社会影响。富二代接班后,会走正路,做事高调,并通过收藏来彰显品位。中国财富阶层现在搞收藏的人还太少,而国外上榜富豪很少不收藏艺术品的。”
  他坚信:中国排前十的当代艺术家作品,还有很大增值空间。“五年前春芽的画平均每张20~40万元,当时收藏群体仅20余人,现在增加到200人,每年新增画量是固定的,抢的藏家多了,价钱自然涨。现在很多人是跟风投资,涨一倍就卖,象炒股。而真正好的艺术家作品,翻多少倍也没人出,它是身份的象征。”
  张鸿康家中窖藏了上千瓶洋酒,品尝过中外各地的美酒后,他喜欢轩尼诗X.O圆融、浓郁的韵味,正如他踏遍世界各大拍卖行,去伪存真,收获经典藏品的感受。
其他文献
神奇的苹果    世界著名的学者亨廷顿在上世纪90年代的著作《文明冲突论》中曾经预言,未来世界将进入多元化的时代,在多元化的时代,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将成为影响世界稳定最大的隐患。亨廷顿预言到了多元化时代的到来,但是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在多元化的时代,人们对于个性的追求是如此强烈而盲目,以至于多元几乎要走向它的反面:时代的个性已经泯灭于对新奇、先进、时尚的追逐中。
期刊
图/CFP    北京电视台开播的《养生堂》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明代名医李中梓给新安的吴修予的侄子看病,这位后生患了失眠症,三年来基本没有睡过好觉,而且心意烦躁,浑身发热,身体消瘦。李中梓给他诊脉的时候,就细心地体会脉象,发现这个患者的“肝脉独沉而博”。李中梓认为,患者这是肝气郁陷。不能生发,这种失眠一般是由于郁怒导致的,需要疏肝达木。于是,李中梓就开了方子:柴胡四钱,白芍二钱、丹皮二钱五分、山
期刊
图/大连香格里拉日餐厅    6月,炎炎夏日,各种美味都失去原来味道,平淡无奇,味蕾仿佛提早进入到冬眠期,唯有一丝清凉能将其唤醒。是时候去享受—一下清凉的日餐之美了。当你从踏入日餐厅的那一瞬间开始,体会到的将是心跳舒缓的闲情逸致。席地而坐,一片鱼生、一杯清酒,一夏清凉便应有尽有。  日本的美食品种多样,从海鲜到新鲜的时令蔬菜,不仅从外观上引诱着人们的味觉,更从口味上挑战着人们的味蕾……  和食(日
期刊
太阳王把他的光芒照到了世界的每个角落,更穿透时间照到了后世几百年。尽管后来发生了那么多重大的历史事件,王朝失去了政治根基,宫廷变成了博物馆,但是无论世事如何变迁,这个世界都无法忘记路易十四……    1700年仲夏的一个晴朗午后,大裁缝比埃尔率领着自己的两个学徒,手捧着为太阳王路易十四和他的美艳情妇刚做好的华服来到了凡尔赛宫。行走在奢华炫目的宫殿中,大裁缝目光镇定,丝毫没有紧张惶惑,因为他是这里的
期刊
李景革用淋漓豪放的笔墨,准确的造型,独特的视角,丰富的艺术语言,呼之欲出的传神手法,把骏马百图既描绘的气势磅礴,又表现的婉约动人,把民族昂扬向上的豪迈精神,人性光辉的种种生活情趣表现的淋漓尽致。    “画画,画到最后—定是画的是一个人的人格和品位”,李景革说。李景革说他最欣赏《易经》里的一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李景革画马,是以马喻人,以马喻义,他画笔下的马,体现的正是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龙
期刊
把艺术品金融化这种大胆的做法可以说改变了整个中国艺术品收藏的历史。在此之前银行产品、信托产品谁也不曾想到竟然可以跟金融联系起来,但是从此之后,艺术与曾经被艺术嗤之以鼻的金钱竟奇迹般联起手来,开创了中国收藏史和中国艺术史甚至是中国金融史的新局面。    理性和感性的相遇,金钱与艺术的交织在中国的收藏市场掀起了巨大波澜,四大拍行屡屡在世人惊叹的声音还未落地的时候,就以分贝更高的响锤让此前的拍卖只能出现
期刊
谭国斌是国内收藏方力钧作品数量最多的人,手头拥有中国当代艺术精品上百件。他自掏腰包上千万元举办了两届“艺术长沙”大型当代艺术活动,他的私人博物馆——湖南谭国斌当代艺术博物馆,成为中部地区收藏界的一面旗帜,收藏门类跨越古玩字画与当代艺术。    在长沙方言中有一个被很高频率提到的词:“醉了”,比如北方人说“吓死了”,长沙人就会说:“吓(发音he)醉哒”,这一个“醉”字往往很传神,用在谭国斌这个湖南藏
期刊
每一个人都具有一份特殊的气质,不管是沉稳内敛,抑或蕙质兰心,总之每个人都一定具有一份只属于自己的特别。但是,张恒的特别却有很多,她精致雕琢的五官,她毫无做作的开朗个性,她诚恳坦然的待人之道,她善良忠实的处事原则……张恒很特别,尤其是在镜头下,更加熠熠生辉。    每个女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张面孔。镜头中的张恒是自信的,眼睛里满是熟女的独特魅力。时尚、前卫、却又不失浓妆艳抹的艳丽。同时,她又是充满多面
期刊
李一说他本人就是一个艺术爱好者,他特别喜欢陈丹青画的西藏姑娘眼睛里透露出的那种质朴,没有杂念,没有任何贪婪的目光,清澈而纯真,没有受到—丁点的现代社会的侵袭。他也喜欢王沂东的《画像》,画面中的少女同样的纯洁无暇,似乎在吟唱着对中国纯朴的古老文化的诗化留恋和憧憬,表达着一种不可捉摸但似乎又触手可及的宁静和永恒的理想。    面对李一充满精彩的人生,不能不由衷地感叹。文化大革命对于理性的颠覆让他能够更
期刊
2010年秋,第二届收藏家年会现场,李冰的发言引人深思:“欧洲文艺复兴发展,离不开美第奇家族的收藏与推动;今天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与大陆收藏家们想把重要作品留在国内的想法分不。希望广大民间机构和收藏人士,为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做力所能及的事,这将对国人审美趣味的提升,重塑民族文化自信,起到重要的推进作用。”    北京宋庄,和静园艺术馆,3000多平米的清水混凝土建筑里,厚重的钢门徐徐拉开,张晓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