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应用案例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ana20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讲授人教版新课标化学必修1 第四章第二节《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第一课时,按照如下思路展开教学的。
  资料展示:
  资料:2005年3月29日京沪高速淮安段—山东籍槽罐车发生事故,车上的35吨液氯大量外泄。喷出一种刺激性很强的黄绿色气体,在空气中久久不能散去。
  结合材料:归纳氯气的物理性质。
  学生发言:氯气呈黄绿色,具有强烈刺激性气味,密度比空气大,是有毒气体。
  教师补充:此外,氯气可溶于水并且易液化。要注意闻气体的方法:用手轻轻地在瓶口(或试管口)扇动,仅使极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孔。
  复习原认知:根据氯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分析氯的非金属性强弱。
  学生回答:氯位于周期表中第三周期Ⅶ族,氯原子最外层有七个电子,因此很容易得到一个电子形成氯离子的稳定结构,具有很强的非金属性。
  导入新课:氯具有典型的非金属性,所以氯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活泼的气体。1774年,瑞典化学家舍勒在实验中发现了氯气。当他制备出氯气以后,把它溶解在水里,竟然发现这种气体的水溶液对纸张,蔬菜和花都具有永久性的漂白作用。
  实验探究:模拟舍勒将氯气溶于水的实验:向一个收集满氯气的集气瓶中注入少量水,立即塞紧、振荡;片刻后再用注射器抽取溶液滴在一张pH试纸上。
  引导归纳:集气瓶中的水溶液成浅黄绿色——氯气溶于水;水面上方仍有黄绿色气体——该气体溶解度不大;pH试纸中心褪色——有漂白性物质生成;外圈呈红色——溶液中有H+。
  推理验证:
  演示实验:取两片红布条,一片直接投入盛有新制氯气的集气瓶中,另一片用水湿润后再投入集气瓶。(强调:重点观察有色布条颜色的变化,得出结论。)
  学生总结:现象:干燥的布条不褪色,润湿的布条褪色。
  结论:干燥的氯气没有漂白性,氯水有漂白性。
  探究课题:氯水的成分
  分组实验:
  1.向盛有2mL碳酸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几滴氯水;
  2.向盛有1mL硝酸银溶液的试管中滴加几滴氯水;
  3.向盛有2mL紫色石蕊试液的试管中逐滴滴加氯水;
  4.在2支试管中各装2mL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分别滴加氯水和盐酸,观察现象;然后在2支试管中再滴加少量NaOH溶液,觀察现象。
  交流总结:
  1.碳酸钠溶液中有无色气体生成——有H+;
  2.硝酸银溶液中有白色沉淀生成——有Cl-;
  3.紫色石蕊试液先变红后褪色——有漂白性物质生成;
  4.现象: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盐酸时,盐酸因与氢氧化钠发生了中和反应,使红色褪去。当继续滴加氢氧化钠时,又使溶液呈碱性,所以溶液又变成了红色。
  结论:酸或碱与酸碱指示剂的反应是可逆的,盐酸没有漂白性。
  现象:往含有酚酞的NaOH溶液(红色)中逐滴加入氯水至过量,红色褪去。再往此溶液中逐滴加入没有滴加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溶液并没有再变成原来的颜色-红色。
  推论:氯水使指示剂变色不可逆,与酸或碱使指示剂变色有本质的差别。
  根据上述实验得出结论:氯气与水反应有盐酸生成,并还有一种具有漂白性的物质生成。
  讲授新知:
  氯气与水的反应:Cl2+H2OHCl+HClO (次氯酸)
  次氯酸是一种弱酸,酸性弱于碳酸,在溶液中部分电离。
  根据分组实验结论和上述方程式写出氯水的主要成分。
  讨论归纳——氯水的成分:
  三种分子:Cl2、 H2O、HClO;四种离子:H+、Cl-、ClO-、OH-。
  知识深化:通过对氯水成分的探究和氯气与水反应的原理,模拟实验中用注射器抽取的溶液滴到pH试纸上,试纸中心褪色,外圈呈红色的原因就迎刃而解了。具有漂白性的物质就是次氯酸,其中氯为+1价,具有强氧化性。可以杀菌消毒,自来水常用氯气消毒就是利用这一原理。
  联系实际:次氯酸在杀灭细菌的同时,也会对花草和鱼虫造成危害,因此浇花或给鱼换水之前,要将自来水晒一晒,因为次氯酸见光会分解,产生的氧气还会增加水的营养价值。
  2HClO2HCl+O2 ↑
  小组实验中,我们用到的氯水都是新制的,如果用久置的氯水可能就得不到正确的实验结果了,想想为什么?氯水应如何保存?
  新知应用:因为次氯酸不稳定,见光会分解,所以久置的氯水主要成分为稀盐酸。氯水最好现用现制并应保存在棕色试剂瓶中。
  对比分析:总结新制氯水、久置氯水、液氯的区别。
  强化巩固:
  新制氯水:
  三种分子:Cl2、H2O、HClO;四种离子:H+、Cl-、ClO-、OH-,混合物;
  久置氯水:
  主要成分稀盐酸,混合物;
  液氯:
  液态的Cl2,纯净物。
  在充满讨论的课堂活动中,同学们通过实验在原有的知识上生成一个又一个新知识,随着问题的逐级深入,知识的生成也层层推进,形成了一个能力培养的良性循环。
其他文献
一、心理支点  在“做学生精神关怀者”的引领下,结合我校的办学理念:“许每一个孩子快乐,自在成长”, 我有着新的理解:  首先,把“做学生的精神关怀者”作为班级管理的核心,在班主任的日常工作中,一切从学生的精神领域出发,关注、关怀班上每一名学生的心理发展,时刻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讲究学生的心情质量,尤其是那些来源于弱势群体的学生的心情质量,许给每一个孩子一个快乐成长的心境。  第二,付出真爱,做学
期刊
字词教学本是小学阶段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初中阶段已不再是重点教学目标,在这种观念主导下,我们初中许多一线的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不再强调,甚至不用再涉及字词教学了,认为初中阶段重点是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因此上新课时大致是这样安排课文教学的:根据课文的相关内容作为切入点,激趣导入新课→板书课题→解说课题→作家作品介绍、背景介绍→阅读、探讨课文内容、课文写作方法、课文为什么这样写、读后有什么启示
期刊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使学生认识折射现象,知道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入射角、折射角等名词,  ②掌握折射规律及应用。  ③使学生能作简单的折射光路图。  ④知道光发生折射的条件。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光的折射规律的学习,让学生懂得"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这样一个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分析、积极答题的学习态度和交流和协作的精神。 
期刊
内容摘要:对学生来说,写作也需要突破口,找到了突破口就像挖开了一眼清泉,泉水就会自然而然地汩汩流出来。这个突破口就是学会观察生活,学会感悟生活。学生作文感到无事可写,没话可说,根本原因就是缺乏对生活中点点滴滴的感悟能力,缺乏一颗敏感的心。当学会了感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就纳入了心中,有了生活,自然就有了习作的源泉!  关键词:作文;感悟;观察;体验;阅读  作文,就是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情感和思
期刊
指导思想與理论依据
期刊
陶行知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内心深处”。由于师爱中蕴藏着多方面的社会内容,它的功能也就具有多面性。教师只有热爱自己的岗位,热爱自己的学生,才会全身心地投入,认真备课,精心上好每一节课,把尽可能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完成传道、授业、解惑这一职责。《爱心与教育》一书里面朴实的文字,一个个真实平凡而感人的故事,无一不给人们带来心灵的震撼,这都是师爱的真
期刊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知识跨度很大且又十分注重实际应用的学科。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秉承以学生为本的基本理念,对地理课堂提出新的要求,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学习对生活和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倡导探究式的地理学习方式。案例教学作为新课改背景下兴起的一种新型的地理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形式互补互进,使得地理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目前在各种版本的高中地理教材中就运用了大量教学案例,其中以必修三体现得更加
期刊
教学目标:  1.能通过朗读、交流,知道文中每一句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动物干什么,体会句子表述完整。  2.能通过朗读、抓关键词,感悟句子用词准确,分别从外形、动作、神态把动物鲜明的特点写具体,以读感悟写法。  3.能发现四句句子都运用了“也许”开头,句型整齐。  4.能运用课上所学的把动物的特点写具体的方法,学习文中的写法,写一种动物的具体的特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通过朗读、交流,认识九寨沟的
期刊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能够应用公式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经历探索三角形面积推导的过程,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多向思维能力、抽象概括的能力。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关键:让学生经历操作、合作交流、归纳发现和抽象公式的过程。 
期刊
单元导读:  本单元的课文以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美景,抒发了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学习本单元,要重视朗读课文,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揣摩品味那些富有特色的语言,积累精彩的语句,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课文导读:  1.第一课时:主要引导学生朗读,感受散文的意境美,把握课文构架。  2.第二课时:深入学习课文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第一课时:  【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