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全国民办义务教育阶段招生实行了“公民同招、电脑派位”的办法。从郑州市的情况看,市教育局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市区共有28466名学生报名上民办初中,比2019年减少5298人,下降比例高达15.7%。57所民办初中中有27所学校具有电脑派位资格,比2019年减少3所。在报名人数低于招生计划人数的30所民办初中中,甚至出现了报名人数只有两位数的现象。
教育部这一招生新政,可谓是吹皱了民办教育的一池春水,一边是民办学校从曾经的门庭若市到而今的门前冷落,另一边是大多公办学校人满为患,有的学校大班额现象再度出现。
民办义务教育的办学出路在哪里?怎样办好民办学校?这不仅是教育主管部门需要审慎思考的,也是民办学校办学者热议的话题。
去年年初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安排了七项重点工作,关于民办教育有9个字的描述:规范和发展民办教育。笔者认为,它就是今后民办义务教育的政策方针。
一、规范——建立包含民办教育的教育秩序
近20年来民办义务教育得到了迅猛发展,它对缓解这一时期的社会教育需求,以及建设多元化的教育体系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任何新生事物都有从无序到规范的发展历程,民办义务教育在发展初期,出现了扩张无序的混乱状态,也对公办学校在义务教育阶段的主体责任形成了很大的冲击。民办义务教育准入门槛过低、管理失控,使民办义务教育质量下降。据资料显示,一些省市民办义务教育占比在25%左右。由此看来,规范民办教育的政策出台势在必行。
规范应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数量的规范,二是质量的規范。义务教育是适龄儿童应当享受的重要权利,政府负有义务教育的主体责任。从这一认知来讲,公办学校必然承载着义务教育阶段的主要任务,民办教育具有一定的“亲市场性”,所以不可能喧宾夺主。义务教育属于基本的公共服务,公益性是它的鲜明特征。民办教育的“亲市场性”与公益性存在着排斥作用,所以当它达到了一定的规模之后,限制它的体量发展就成了政府的必然举措。
近年来我国对《民办教育促进法》进行了重大修改,它规定“民办学校的举办者可以自主选择设立非营利性或者营利性民办学校。但是,不得设立实施义务教育的营利性民办学校”。这一规定会有效地阻止逐利性的企业和个人进入义务教育领域,它不仅对民办学校起到抑制体量的作用,而且会保护相对纯净的教育文化。为了维护学校的教育价值,在这里我们要特别强调:教育价值与商业化、市场化、企业化存在着难以合一的不相融性。
西方国家也限制义务教育阶段的私营教育规模,有资料显示,美国义务教育阶段私立学校的学生占比十几年来都在10%上下。在美国,义务教育学校的逐利行为被认为是有悖常规、有悖道德的。
规范的同时,民办学校还要在提高质量上下功夫,仅仅着眼于数量很容易流于形式化,容易陷于压缩招生计划的简单行为上。民办学校就像货币,不仅要限制它的流通量,以免引起经济的波动;还要把劣币驱逐出去,把良币留下来。规范就要整顿鱼龙混杂现象,制定适当的审批门槛和年审制度,把办学设施、办学者的资质、教师队伍的资格作为民办学校得以生存的前提。
民办学校也要遵守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平性原则,这个公平一是指儿童入学的平等权利,二是指学校之间招生政策的同一性。电脑派位较好地解决了儿童入学的平等权利问题;禁止跨区域招生和考试招生则有可能解决学校之间招生政策的同一性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有不小的难度,因为一些学校在规范之前通过跨区域招生、考试招生掘得了第一桶金,要收回这些既得权益,就得面对较为复杂的矛盾。教育的公平将会激发各个学校之间的良性竞争,解放教育的生产力,营造一个百花齐放的局面。民办义务教育发展初期,择校是其相对于公办教育的办学优势,不少民办学校凭借着傍“名校”的牌子和跨区域、考试抢夺优质生源,争得了“名校”桂冠。有学者一针见血地指出:学校的择校被泛化成了学校优质论。
二、发展——民办教育的动力和方向
规范和发展要把握民办教育政策走向的两个关键。规范是为了保证儿童的权益,是为了落实政府的主体责任,是为了提升民办教育的质量。发展是承认民办学校存在的必要性和平衡性,我们既要讲规范又要讲发展,公办学校是巨轮,民办学校是小船,巨轮和小船共存,各自发挥独特的作用,才能营造教育事业充满生机、相辅相成的繁荣局面。
规范和发展的目标最后都要落脚在教育质量上。有了教育质量,学校才会具有生命力和宝贵的社会价值,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以前的民办教育法和有关文件讲的是推进民办义务教育发展,修改后的民办教育法讲的是规范和发展,规范防止了发展过程中过度、过快的弊端,同时保护了优质民办义务教育学校的生态环境,当然也要保护民办学校办学灵活性和办学活力。规范民办义务教育不能造成新的不公平,公办学校就近入学的非考试招生政策、公办学校平等分班的原则,应该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这是公办学校能否承担好义务教育主体责任的重要标志。
民办教育有其历史价值和未来价值,作为多元化的办学主体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较好地解决了人民的差异化需求问题。教育政策的出发点,应该是提供较好的公共产品,以满足各群体接受教育的正当需求。民办学校规模小、办学灵活,可以针对社会的教育需求问题,制定相应的办学方案,显示出“市场”的优势来。民办学校在体量小、市场小的现实面前,具有不同管理思维下的学校制度活力和教育改革先得的经验。应该看到,儿童的发展(包含学业发展、情感发展、精神发展)是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的结果,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0~3岁时的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民办学校根据本身的灵活性可以更好地为家庭教育提供支持,显示出家校融合的优势来。
美国私立学校的规模一般都小于公办学校,从《美国教育统计年鉴》看,美国义务教育私立学校占比在1/5到1/4左右,而学生人数却只占1/10上下。在我国,据《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民办义务教育学校1.20万所,在校生1631.31万人,占全国义务教育学校总数的5.64%和学生总数的10.59%。民办学校机构数占比(5.64%)低于学生数占比(10.59%)。这种状况反映了我国民办教育初期发展阶段,逐利化动机导致的扩张失控的问题。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的机构数和学生人数的比例失调,会在规范的过程中得到解决。 小规模的民办学校较容易办成精品学校,并突显出学校的办学特色。应该说小规模、小班化本身就是民办学校的特色,个别化教学、特长发展、优势培育是民办学校的天然优势。民办学校办学规模不宜庞大,否则会失去“船小好调头”的优势。
规范说的是约束,发展说的是支持。不管是教育行政部门还是民办学校办学者,都要立于时代发展的潮头,站在国家政策的高度,秉持造福后代的情怀,通过规范和发展,使民办教育作为国家大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质量——民办义务教育的生存之锚
“公民同招、电脑派位”让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失去了生源优势的民办学校能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就成了民办学校的生存之锚。提高教育质量,必须着眼于教育理念,用心构建教学体系,改革课堂教学,重视师生的教育关系,打造优秀的教师队伍。
办好学校要淡化管理思维,把育人思维放在首位。前不久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需要提醒的是《规则》保护了教育者的合法权益,但它仍然是教育过程中的最后手段。校纪班规是教育者的底线思维,是对屡教不改学生的教育惩治手段。“年轻人犯错误,上帝也会宽恕他”应该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信条,一个时期以来,两极化的教育思维统治着教师的心灵:或者对学生不敢管、不愿管导致了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失当和散漫;或者缺少充满爱心和耐心的情感教育,习惯用奖惩手段使管理简单化。
鉴于此,郑北一中以“自然、自助、自主”的理念,为不同学段的孩子树立了不同的主题目标。以“弗牵、弗抑、弗达”的教风,为培养学生想学、乐学、会学制定了教育原则。以“藏焉、修焉、息焉、游焉”的学风,为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青春旋律营造了成长空间。郑北一中把培养学生自主精神作为教育原点,促进强化学生心理体验为教育过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教育目的,结合中国传统教育的“根”和时代发展的“势”,将核心素养的宏观思想落脚在学生的精神成长、情感成长、学业成长的微观实践中。
2020年,郑北一中有71名学生成为首届毕业生,虽然在性格、习惯、学业方面,与几年前的几万名小学毕业生相比,并不十分出色,但三年后有80%的学生升入普高(远高于市中招升学率),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初中毕业季的最后日子里,他们不躁、不戾、不弃,表现出既进取又平和的态度,显示了初中三年的教育素养。
郑北一中把课堂教学的思考作為核心素养的重要落脚点,以解决“怎么学”作为主体课堂的设计思维,建立了有自己特色的课堂范式,它与当下“深度学习”的课堂观点颇为相似。
小学是初中的上游,郑北一中利用九年一贯制系统化的办学优势,根据对初中生的培养目标,制定了小学阶段学生需养成的七种能力:阅读能力、记忆能力、生活能力、专注能力、合群能力、交流能力、自控能力,实实在在地解决了学生养成教育问题。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郑北一中的学生居家学习保持了端正的学习态度,取得了良好的学业成绩,正是得益于这七种能力的培养。
郑北一中把父母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建立了制度化的父母课堂,探索性地落实了201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将家庭教育纳入公共服务体系的文件精神。从建校起以校长为主讲,举办了几十场“父母课堂”讲座,疫情期间还采取了线上课堂的模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最完备的教育是学校与家庭的结合。”“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而复杂的任务。”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想和理念,在郑北一中得到了真正落实。
近来,一些地方出台了“民办学校量化跟踪服务方案”,对民办学校的办学条件、教学行为和规范办学方面实行量化考核。这种“限量提质”的政策措施表明,规范和发展正在向我们走来。“清醒驶得万年船”,研究招生新政下的新情况、新问题,用前瞻性的目光顺应大势,是广大民办义务教育工作者的应变之道。
(责 编 再 澜)
教育部这一招生新政,可谓是吹皱了民办教育的一池春水,一边是民办学校从曾经的门庭若市到而今的门前冷落,另一边是大多公办学校人满为患,有的学校大班额现象再度出现。
民办义务教育的办学出路在哪里?怎样办好民办学校?这不仅是教育主管部门需要审慎思考的,也是民办学校办学者热议的话题。
去年年初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安排了七项重点工作,关于民办教育有9个字的描述:规范和发展民办教育。笔者认为,它就是今后民办义务教育的政策方针。
一、规范——建立包含民办教育的教育秩序
近20年来民办义务教育得到了迅猛发展,它对缓解这一时期的社会教育需求,以及建设多元化的教育体系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任何新生事物都有从无序到规范的发展历程,民办义务教育在发展初期,出现了扩张无序的混乱状态,也对公办学校在义务教育阶段的主体责任形成了很大的冲击。民办义务教育准入门槛过低、管理失控,使民办义务教育质量下降。据资料显示,一些省市民办义务教育占比在25%左右。由此看来,规范民办教育的政策出台势在必行。
规范应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数量的规范,二是质量的規范。义务教育是适龄儿童应当享受的重要权利,政府负有义务教育的主体责任。从这一认知来讲,公办学校必然承载着义务教育阶段的主要任务,民办教育具有一定的“亲市场性”,所以不可能喧宾夺主。义务教育属于基本的公共服务,公益性是它的鲜明特征。民办教育的“亲市场性”与公益性存在着排斥作用,所以当它达到了一定的规模之后,限制它的体量发展就成了政府的必然举措。
近年来我国对《民办教育促进法》进行了重大修改,它规定“民办学校的举办者可以自主选择设立非营利性或者营利性民办学校。但是,不得设立实施义务教育的营利性民办学校”。这一规定会有效地阻止逐利性的企业和个人进入义务教育领域,它不仅对民办学校起到抑制体量的作用,而且会保护相对纯净的教育文化。为了维护学校的教育价值,在这里我们要特别强调:教育价值与商业化、市场化、企业化存在着难以合一的不相融性。
西方国家也限制义务教育阶段的私营教育规模,有资料显示,美国义务教育阶段私立学校的学生占比十几年来都在10%上下。在美国,义务教育学校的逐利行为被认为是有悖常规、有悖道德的。
规范的同时,民办学校还要在提高质量上下功夫,仅仅着眼于数量很容易流于形式化,容易陷于压缩招生计划的简单行为上。民办学校就像货币,不仅要限制它的流通量,以免引起经济的波动;还要把劣币驱逐出去,把良币留下来。规范就要整顿鱼龙混杂现象,制定适当的审批门槛和年审制度,把办学设施、办学者的资质、教师队伍的资格作为民办学校得以生存的前提。
民办学校也要遵守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平性原则,这个公平一是指儿童入学的平等权利,二是指学校之间招生政策的同一性。电脑派位较好地解决了儿童入学的平等权利问题;禁止跨区域招生和考试招生则有可能解决学校之间招生政策的同一性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有不小的难度,因为一些学校在规范之前通过跨区域招生、考试招生掘得了第一桶金,要收回这些既得权益,就得面对较为复杂的矛盾。教育的公平将会激发各个学校之间的良性竞争,解放教育的生产力,营造一个百花齐放的局面。民办义务教育发展初期,择校是其相对于公办教育的办学优势,不少民办学校凭借着傍“名校”的牌子和跨区域、考试抢夺优质生源,争得了“名校”桂冠。有学者一针见血地指出:学校的择校被泛化成了学校优质论。
二、发展——民办教育的动力和方向
规范和发展要把握民办教育政策走向的两个关键。规范是为了保证儿童的权益,是为了落实政府的主体责任,是为了提升民办教育的质量。发展是承认民办学校存在的必要性和平衡性,我们既要讲规范又要讲发展,公办学校是巨轮,民办学校是小船,巨轮和小船共存,各自发挥独特的作用,才能营造教育事业充满生机、相辅相成的繁荣局面。
规范和发展的目标最后都要落脚在教育质量上。有了教育质量,学校才会具有生命力和宝贵的社会价值,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以前的民办教育法和有关文件讲的是推进民办义务教育发展,修改后的民办教育法讲的是规范和发展,规范防止了发展过程中过度、过快的弊端,同时保护了优质民办义务教育学校的生态环境,当然也要保护民办学校办学灵活性和办学活力。规范民办义务教育不能造成新的不公平,公办学校就近入学的非考试招生政策、公办学校平等分班的原则,应该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这是公办学校能否承担好义务教育主体责任的重要标志。
民办教育有其历史价值和未来价值,作为多元化的办学主体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较好地解决了人民的差异化需求问题。教育政策的出发点,应该是提供较好的公共产品,以满足各群体接受教育的正当需求。民办学校规模小、办学灵活,可以针对社会的教育需求问题,制定相应的办学方案,显示出“市场”的优势来。民办学校在体量小、市场小的现实面前,具有不同管理思维下的学校制度活力和教育改革先得的经验。应该看到,儿童的发展(包含学业发展、情感发展、精神发展)是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的结果,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0~3岁时的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民办学校根据本身的灵活性可以更好地为家庭教育提供支持,显示出家校融合的优势来。
美国私立学校的规模一般都小于公办学校,从《美国教育统计年鉴》看,美国义务教育私立学校占比在1/5到1/4左右,而学生人数却只占1/10上下。在我国,据《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民办义务教育学校1.20万所,在校生1631.31万人,占全国义务教育学校总数的5.64%和学生总数的10.59%。民办学校机构数占比(5.64%)低于学生数占比(10.59%)。这种状况反映了我国民办教育初期发展阶段,逐利化动机导致的扩张失控的问题。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的机构数和学生人数的比例失调,会在规范的过程中得到解决。 小规模的民办学校较容易办成精品学校,并突显出学校的办学特色。应该说小规模、小班化本身就是民办学校的特色,个别化教学、特长发展、优势培育是民办学校的天然优势。民办学校办学规模不宜庞大,否则会失去“船小好调头”的优势。
规范说的是约束,发展说的是支持。不管是教育行政部门还是民办学校办学者,都要立于时代发展的潮头,站在国家政策的高度,秉持造福后代的情怀,通过规范和发展,使民办教育作为国家大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质量——民办义务教育的生存之锚
“公民同招、电脑派位”让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失去了生源优势的民办学校能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就成了民办学校的生存之锚。提高教育质量,必须着眼于教育理念,用心构建教学体系,改革课堂教学,重视师生的教育关系,打造优秀的教师队伍。
办好学校要淡化管理思维,把育人思维放在首位。前不久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需要提醒的是《规则》保护了教育者的合法权益,但它仍然是教育过程中的最后手段。校纪班规是教育者的底线思维,是对屡教不改学生的教育惩治手段。“年轻人犯错误,上帝也会宽恕他”应该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信条,一个时期以来,两极化的教育思维统治着教师的心灵:或者对学生不敢管、不愿管导致了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失当和散漫;或者缺少充满爱心和耐心的情感教育,习惯用奖惩手段使管理简单化。
鉴于此,郑北一中以“自然、自助、自主”的理念,为不同学段的孩子树立了不同的主题目标。以“弗牵、弗抑、弗达”的教风,为培养学生想学、乐学、会学制定了教育原则。以“藏焉、修焉、息焉、游焉”的学风,为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青春旋律营造了成长空间。郑北一中把培养学生自主精神作为教育原点,促进强化学生心理体验为教育过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教育目的,结合中国传统教育的“根”和时代发展的“势”,将核心素养的宏观思想落脚在学生的精神成长、情感成长、学业成长的微观实践中。
2020年,郑北一中有71名学生成为首届毕业生,虽然在性格、习惯、学业方面,与几年前的几万名小学毕业生相比,并不十分出色,但三年后有80%的学生升入普高(远高于市中招升学率),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初中毕业季的最后日子里,他们不躁、不戾、不弃,表现出既进取又平和的态度,显示了初中三年的教育素养。
郑北一中把课堂教学的思考作為核心素养的重要落脚点,以解决“怎么学”作为主体课堂的设计思维,建立了有自己特色的课堂范式,它与当下“深度学习”的课堂观点颇为相似。
小学是初中的上游,郑北一中利用九年一贯制系统化的办学优势,根据对初中生的培养目标,制定了小学阶段学生需养成的七种能力:阅读能力、记忆能力、生活能力、专注能力、合群能力、交流能力、自控能力,实实在在地解决了学生养成教育问题。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郑北一中的学生居家学习保持了端正的学习态度,取得了良好的学业成绩,正是得益于这七种能力的培养。
郑北一中把父母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建立了制度化的父母课堂,探索性地落实了201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将家庭教育纳入公共服务体系的文件精神。从建校起以校长为主讲,举办了几十场“父母课堂”讲座,疫情期间还采取了线上课堂的模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最完备的教育是学校与家庭的结合。”“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而复杂的任务。”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想和理念,在郑北一中得到了真正落实。
近来,一些地方出台了“民办学校量化跟踪服务方案”,对民办学校的办学条件、教学行为和规范办学方面实行量化考核。这种“限量提质”的政策措施表明,规范和发展正在向我们走来。“清醒驶得万年船”,研究招生新政下的新情况、新问题,用前瞻性的目光顺应大势,是广大民办义务教育工作者的应变之道。
(责 编 再 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