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学生基础认知能力训练课程”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ysnn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在逐渐变化,学生不仅需要学习知识,还需要得到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本文重在梳理总结如何以“聪明课”推动学生思维的发展,反思课程实施中的成效和不足,致力于提升教师的教学理念与策略水平,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
  【关键词】基础认知能力 “聪明课” 思维训练 思维
  一、追本溯源:思维训练课程实施历程
  深圳市行知实验小学开办之初,学校历任校长在进行课程顶层设计之时尤为关注学生的思维培养,但是苦于没有很好的载体落地。一个偶然的机会,行知实验小学遇见了“让大脑更聪明——小学生基础认知能力训练课程”(以下简称“认知能力训练课程”),经过多方考察和论证,就认定“认知能力训练课程”是我校培养低年级学生思维能力最有力的途径之一。新课程的实施充满机遇与挑战,行知实验小学自引入“认知能力训练课程”以来,在实践过程中,经历了预热期、打磨期、沉淀期三个阶段。
  (一)预热期
  学校引入“认知能力训练课程”开展实践操作之初,需要慢慢摸索。在实施中,我们发现学生们特别喜欢,学习效果也很好,家长们的热情很高,这就增强了我们开展课程的信心。
  行知人的行事准则是“公平教育每日三问”,为了确保“认知能力训练课程”扎实落地,整个课程由数学科组承担教学任务,将“认知能力训练课程”作为校本课程,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教师均严格遵循课表授课,一、二年级每周安排一节课,每学期至少有18节课。为分别展示“认知能力训练课程”与数学课的优势,数学教师在开学初就对数学课和“认知能力训练课程”的内容进行解构、整合,将知识点、意义相同但形式不同的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实现了数学课和“认知能力训练课程”共同促进学生思维的交融与互补。
  (二)打磨期
  “认知能力训练课程”是一门前瞻性较强的课程,开展“认知能力训练课程”的核心就是教师,实施过程中需要教师不断探索。数学科组成员干劲足、热情高,但是一个对自己有要求、对职业有期待的教师往往容易出现职业困惑,更何况一个教龄不长、经验不足的团队,这样的团队遇到的挑战就会更多。当他们遇到挑战的时候就是他们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此时,课程专家的指导、引领和定期开展课程研究的研讨活动显得尤为重要。为更好地促进课程实施,我们组织教师进行培训学习,一方面派骨干教师外出送课,另一方面请专家来学校进行专题讲座,切实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
  学校聚焦课堂,每学期每位教师都要上一节特色公开课,坚持“研·训·教”一体化思路,通过常态的校本研训、名师引领、教学实践、课题研究等方法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保证“认知能力训练课程”的教学品质呈螺旋式上升趋势。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学生人数的增加,我们更加坚定了“认知能力训练课程”能发展学生思维的信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把思维训练与学校期末的“一试身手游戏活动”相结合,探索出了激发与检测学生思维的评价方式,获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沉淀期
  在课程的引领下,数学科组的教师撰写原创教案,重组并优化“认知能力训练课程”,以一年级上、一年级下、二年级上、二年级下四大层级设计原创教案和特色作业,整理出一批优秀教案、优质录像课,并发表相关论文。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在专家的指导和建议下,数学科组的教师不仅提高了写作的能力,还树立起成果固化的意识,将探索的经验和课例创编成一本思维训练读物《思维碰碰车》,为接下来的课程实施奠定基石。
  二、聚焦课堂:思维训练课程的实操模式
  在课程研究的过程中,教师探究出以“认知能力训练课程”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课堂模式(见图1),将着力点放在低年级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上。
  (一)以低年级学生爱玩的特点为思维训练起点
  知识本身的严谨和抽象的特征很容易让学生产生距离感,因此“认知能力训练课程”的教师在上课过程中会为学生营造愉悦的上課氛围,用课中小律动、课堂情境等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基于一、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师创设学生们熟悉的数学生活情景,如去外婆家、搭乘地铁、捡树叶等;或童话世界情境,如梦游海盗国、太空大冒险等。在学生感兴趣的情境中,教师很容易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自主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策略去体验和理解知识,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完成个性化的再创造,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流动的状态,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
  (二)以“问题串牵引”作为思维训练支点
  真正激发学生思维的关键是在核心问题处设疑。在“认知能力训练课程”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个统领课堂的核心问题,教师的任务是精心设计“问题串”,学生们在“问题串”的引领下主动探究背后原理,让自己成为解决问题的主人,让课堂成为一个不断解决问题的场所。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公,尊重、顺应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及时调整学生思维方向,让问题的解决水到渠成(见图2),具体阐述如下。
  1.顺其自然
  尊重学生的思维起点。教师可以构建一个让学生有安全感的课堂,抛出问题,发出清晰指令,不限定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鼓励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乐于思考和表达,“暴露”思维的起点和发展方向,尝试用完整的语言表达方法的可行性。
  2.因势顺导
  探究可能的思维路径。勇于表达的学生在讲述方法的过程中,能梳理自己的思路,而其他学生在倾听的过程中得到启发,课堂上就此诞生思维碰撞的火花,生生互动使得课堂充满生机,教师需因势利导,鼓励学生更深入地探究问题,让思维漫溯至更深处。
  3.顺时而动
  适时调整思维方向。学生的思维路径探究有时不见得完全准确,当问题解决遇到阻碍时,如在重难点处、错误时、跑题时、混淆时、理解模糊时、争议时,勇于表达的学生有时可能会产生挫败感,此时就需要教师把握时机,及时鼓励,同时给予恰到好处的提示,引导学生自主纠正思维路径,让问题的解决得以顺利展开。   4.顺理成章
  水到渠成地得到思维结晶。思路只要正确,再辅以教师的引导,学生就能“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逻辑思维、语言表达和空间想象等能力。
  (三)以“小先生”制作为思维训练平台
  人人是先生,人人得成长。在“认知能力训练课程”上,教师积极践行陶行知先生著名的“即知即传人”的“小先生”制。由学生担当“小先生”是一个训练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素养的好办法。“认知能力训练课程”课前三分钟由“小先生”主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小先生”随时出现。“认知能力训练课程”的问题形式多样,趣味十足,问题的正确答案不是唯一,只要能够自圆其说即可,学生参与的深度与广度均得到了拓展延伸。教师不仅给学生提供担任“小先生”的机会,更重要的是提供语言表达的框架,“破冰—汇报—互动—回应—答谢—结束”的清晰流程让学生更愿意走上讲台,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四)以积极的评价方式作为思维训练的动力
  低年级学生天真烂漫、活泼率真、反应灵敏,在评价时不要局限于一个结果,注重过程性评价和情感态度的评价,如“小小的脑袋,大大的智慧”“听小先生发言,你觉得他讲清楚了吗?你需要补充什么”“你展示的错误资源是大家研究的起点,我们用掌声对她表示感谢”,从不同侧面促进学生获得学习的成果体验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五)以特色作业作为思维训练的延伸
  作业是课堂的延伸,也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教师在对“认知能力训练课程”进行教学设计时也要充分考虑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设计符合学情的解决问题类作业、推理能力类作业、观察类作业、想象类作业、注意力训练类作业等,如想象圆形可能变成生活中的哪些物体;根据一套七巧板你能创造出哪些物体;你能设计学校的“小毛驴”银行吗……教师给予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的空间,用发现的眼光寻找学生在特色作业单中呈现的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鼓励学生发现隐藏在生活中的数学魅力。
  三、总结展望:思维训练课程的效果
  利用“认知能力训练课程”发展数学思维的方式,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学习效果显著提高了,家长们的热情也很高。每年的家长开放日,以“认知能力训练课程”展示出的思维训练过程更是受到了家长们的喜爱和赞誉,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伴随着“认知能力训练课程”发展学生思维实践研究的深入,我们越发地感觉到这不但是一个能够培养学生終身思维的项目,而且是一个能提升教学技能的项目。借助“以‘认知能力训练课程’发展学生思维”的教学实践研究,每一位教师积极参与,不但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在教学后还能积极地对自己的课堂进行反思,形成文字,使得科组的教师们不仅提升了科研能力和资源整合的能力,还培养了课程开发意识和课程意识。
  不过,当前通过课程发展学生思维还未形成一套十分成熟的经验与模式,有待于教师不断反思、改善、提高。此外,学生思维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思维训练成果的展现周期较长,“认知能力训练课程”的实施与落地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们将继续进行资源整合,将优秀的课例传承下去,同时开发、创编新的课例,让思维训练的课程资源更加充盈,针对学生不同的思维有具体的内容和正确的策略进行训练和强化,做到让学生观察有序、注意力集中、记忆有策略、解决问题有方法、思考问题多角度,潜能得到不断发挥。相信学生们在未来的学习中,一定会把“聪明课”中学习到的方法与策略迁移到其他学科中去。
  【参考文献】
  [1]周淑红.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7.
  [2]罗晓平.小学数学各年级特色作业探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期刊,2012.
其他文献
【摘 要】语文课程中的知识内容或者生活内容都包含了一定的情感体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感悟文本中的精神内涵,从而引导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获得精神上的幸福感和满足感,促进学生人格的发展,使学生成为一个具有良好品质的人。本文主要从“诵读诗歌、分享写作、阅读绘本”等环节出发探究“幸福语文”的教学方法,以期学生能够借助语文学习形成一种良好的人格。  【关键词】幸福语文 诵读诗歌 阅读绘本 分享习
“顽固低音”是指一组在音乐旋律中反复出现的低音组.小学语文教学中也有很多类似的现象.如一错再错的生字词语、无从下手的阅读理解、让学生不知所措的作文等.语文课堂教学
统编版语文教材采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语文要素”作为其中一条主线被分解到各个单元的课文导引和课后习题中.教师紧扣课后习题开展教学,不但能找准目标,明确教学内容,还能
“小学生基础认知能力训练课程”是基于脑科学和心理学研究成果开发设计的一门创新课程.课程采取“专项+综合”的整合训练模式,目的是增强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
【摘 要】随着统编教材的使用,语文阅读教学的理念、内容、方法都出现了新的变化,有效融合了课外阅读,整本书阅读教学理念得到明显渗透。提倡整本书阅读是发展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举措,同时也是深化阅读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小学语文教师需要以统编教材为依托,科学指导整本书阅读实践,促进小学生阅读质量、阅读能力的有效提升。本文结合教学实际,探讨了统编教材视野下小學生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统编教材
儿童在现实生活中对“空间几何”一般已经有一定的接触、了解,但在当今数学教学中,空间观念的培养却常常不被重视,究其原因:一是教师依赖多媒体,让学生“坐享其成”;二是应试
【摘 要】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互动式教学法日益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增强了教学效果,被广泛应用于教学实践之中。本文以“小学数学互动式教学方式应用实践的研究”为题,结合教学实际,展开系统研究,为相关教学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小学数学 互动教学 方式 策略研究  互动式教学是指在课堂上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搭建的学习共同体,通过互学互助,形成教学共振,对知识、技能、价值观以
【摘 要】古诗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承载着古人的智慧与精神。引导学生诵读古诗文,有助于学生充分理解古诗文的含义,体会古诗文的意境。因此,培养学生诵读古诗文的习惯非常重要。基于此,本文从创设语言情境、创设画面情境、组织诵读活动、设计诵读任务、组织家校合作五个方面,就学生古诗文诵读习惯培养的策略进行了分析与探究。  【关键词】古诗文 诵读习惯 培养策略  清代“古文家”曾国藩谈及诵读时曾说过
统编版语文教材注重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材所选古诗文数量有所增加,古诗文的教学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情感的一个重要纽带.在核心素养的背
【摘 要】在英语课堂中,我们有这样的疑问:课堂是教师的表演秀,还是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师担心学生的回答“节外生枝”,原本是活力四射的课堂成了按部就班的“教案剧”。当“不能预设的精彩”成为一句熟语后,课堂中那些即时生成价值的元素,就成了珍贵的教学资源。课堂是个充满激情的生命团体,无时无刻不夹杂矛盾,生成与预设之间的平衡与突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我们应该创建和谐氛围,让精彩生成随时而至。  【关键词】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