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2年前深秋的一天,一个留着小平头的家伙出现在美国马里兰艺术学院摄影系的教室里,正在教世界摄影史的系主任杰克彬彬有礼地跟同学们介绍:“这是我们学院163年历史上第一个从中国大陆来的学生。”旅美摄影收藏家靳宏伟用这样的致辞,拉开了展览《原作100:收藏家靳宏伟藏20世纪西方摄影大师作品展》的序幕,演绎了《原作100》的前世今生。
2011年8月,《原作100》开始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鲁迅美术学院美术馆、广东时代美术馆 等7个中国美术馆巡回展览。这个被称为“大师最多”的原作展,形成了一座流动的20世纪西方摄影史课堂。71位摄影大师、116幅展品、涵盖了阿尔弗雷德·斯蒂格利茨、保罗·史川德、爱德华·韦斯顿,罗伯特·弗兰克、安赛尔·亚当斯、哈里·卡拉汉、保罗·卡普尼格罗等20世纪西方摄影史中代表性人物的作品,还包括当代艺术家如南·戈尔丁、梅普索普、辛迪·舍曼、达明·赫斯特、安迪·沃霍尔等人的摄影作品,所有的作品都来自旅美摄影收藏家靳宏伟的收藏。
提到摄影史里的这些名字,中国的摄影师、艺术爱好者如数家珍,但极少有人看过原作。这是摄影在中国发展至今的尴尬,也是现实。因此,当摄影师付羽在靳宏伟位于美国亚特兰大的的家中,第一次看到这些摄影原作,反应尤其剧烈,比如他看到了米诺·怀特的作品,“本来我有画册,但见到那张(原作),简直完全不是一回事,启发特别大”。靳宏伟的收藏,让付羽瞠目结舌,犹如看到了100年来的摄影发展史,“仿佛教科书一般”。
付羽回国后,这段经历成为了《原作100》展的起因。
靳宏伟是谁?
靳宏伟是谁?国内摄影圈并不熟悉这个人。
付羽告诉策展人蔡萌,他是上世纪80 年代末留学美国,是中国大陆在美国取得摄影硕士的第一人。
在靳宏伟的叙述中,他是22年前出现在美国马里兰艺术学院摄影系的一个留着小平头的小子。这个小子对中国以外的摄影家只知道两位。
“‘能说出他们的名字吗?’
Ansle Adams(亚当斯) ,Cartier-Bresson(布勒松),他几乎不加思索地脱口而出。
‘还有呢?’
‘没了。’
‘在你们的国家里,这两位就是世界上最最伟大的摄影家了?’
他肯定地回答:‘应该是的。’
大家笑了……(选自靳宏伟《致辞》)
这个小平头并不是摄影的门外汉。上世纪70年代,靳宏伟在部队就开始拍照片,转业后他在《上海画报》当过摄影记者和编辑。可是到了美国学习摄影,他却失去了方向,不知道怎么拍了。
“我们从拿照相机第一天开始就是为别人拍”,可到了美国,靳宏伟发现美国人很多照片是跟“我”有关系的。中国人从小被培养成拍摄英雄,要求“忘我”,而美国人强调的“自我”,让靳宏伟几乎要重新开始认识摄影。
30来岁的靳宏伟开始学习世界摄影史,琢磨大师们怎么拍,琢磨老师说的观点,“懂了以后就知道自己也可以用照相机来‘作画’”。那些年,他看到了很多摄影书籍、认识了很多摄影大师,也从老师的生活中,发现了摄影作品与生活的另一种联系。
老师杰克跟他太太芭芭拉,从1960年代起就开始收藏摄影作品。“那时,他跟他的太太还都是芝加哥艺术学院的学生。生活并不富裕,他们把每一块节省下来的铜板都用于收藏的‘革命事业’。”看到他们的生活,靳宏伟突然豁然开朗。“噢,原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走向世界啊。”
走向世界
真正走向世界,是在靳宏伟40岁之后。
硕士毕业后,他当了一段独立摄影师,生活的艰难最终促使他放下摄影,做起了生意,成为一名成功的企业家。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口袋里有了钱,靳宏伟又想到了摄影,“搞过艺术的人都有一种情结,想寻回到你所熟悉的东西。”
2005年,他开始收藏摄影作品,主要偏重于20世纪的摄影家,将视线集中在摄影史最有名的人身上。靳宏伟算了一笔账,真正在国际上被公认值得收藏的个人,他认为不超过100人,这100人里面真正的大师不超过50个,“严格来说,成为伟大摄影师的可能性,比成为总统的可能性都小”。因此,他收藏的目标很清晰,收藏大师,从大师的作品中学习。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挟摄影,伴孤寂,携良友,会大师”。
“会大师”是一个曾经只认识两个大师的青年人,内心一直燃烧的梦。“携良友”却成为搭建展览《原作100》的桥梁。朋友的牵线搭桥,最终促使靳宏伟成为2011年中国摄影界人人皆知的名字,将一个人的藏品,变成全民的大师盛宴。
2012年2月18日,在广州时代美术馆举行的《原作100》展,俨然是一场摄影史展,原来敞开的展厅被分割开,形成一块块白色空间,墙上的照片非常清晰,每张照片旁边都有一篇短文介绍。蔡萌说,每张照片如果看5分钟,116张照片全部看完,将需要10个小时。
这一天,靳宏伟也来到广州。56岁的他,穿着格子衬衫,戴着一顶镶着红五星的帽子,看上去和中国同龄的摄影师很相似,而名片上印着微博、人人等诸多网络账号,又显得很入时。中西文化的碰撞在靳宏伟身上仿佛化成一种没有界限的生活,言谈真实又诚恳。他是收藏家,是生意人,也是摄影师,或者是任何人。靳宏伟说:“一个真正好的摄影家,他的心一定是个流浪者。”而他自己,在追寻大师的路上,也渐渐成为一个无拘无束的人。
2011年8月,《原作100》开始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鲁迅美术学院美术馆、广东时代美术馆 等7个中国美术馆巡回展览。这个被称为“大师最多”的原作展,形成了一座流动的20世纪西方摄影史课堂。71位摄影大师、116幅展品、涵盖了阿尔弗雷德·斯蒂格利茨、保罗·史川德、爱德华·韦斯顿,罗伯特·弗兰克、安赛尔·亚当斯、哈里·卡拉汉、保罗·卡普尼格罗等20世纪西方摄影史中代表性人物的作品,还包括当代艺术家如南·戈尔丁、梅普索普、辛迪·舍曼、达明·赫斯特、安迪·沃霍尔等人的摄影作品,所有的作品都来自旅美摄影收藏家靳宏伟的收藏。
提到摄影史里的这些名字,中国的摄影师、艺术爱好者如数家珍,但极少有人看过原作。这是摄影在中国发展至今的尴尬,也是现实。因此,当摄影师付羽在靳宏伟位于美国亚特兰大的的家中,第一次看到这些摄影原作,反应尤其剧烈,比如他看到了米诺·怀特的作品,“本来我有画册,但见到那张(原作),简直完全不是一回事,启发特别大”。靳宏伟的收藏,让付羽瞠目结舌,犹如看到了100年来的摄影发展史,“仿佛教科书一般”。
付羽回国后,这段经历成为了《原作100》展的起因。
靳宏伟是谁?
靳宏伟是谁?国内摄影圈并不熟悉这个人。
付羽告诉策展人蔡萌,他是上世纪80 年代末留学美国,是中国大陆在美国取得摄影硕士的第一人。
在靳宏伟的叙述中,他是22年前出现在美国马里兰艺术学院摄影系的一个留着小平头的小子。这个小子对中国以外的摄影家只知道两位。
“‘能说出他们的名字吗?’
Ansle Adams(亚当斯) ,Cartier-Bresson(布勒松),他几乎不加思索地脱口而出。
‘还有呢?’
‘没了。’
‘在你们的国家里,这两位就是世界上最最伟大的摄影家了?’
他肯定地回答:‘应该是的。’
大家笑了……(选自靳宏伟《致辞》)
这个小平头并不是摄影的门外汉。上世纪70年代,靳宏伟在部队就开始拍照片,转业后他在《上海画报》当过摄影记者和编辑。可是到了美国学习摄影,他却失去了方向,不知道怎么拍了。
“我们从拿照相机第一天开始就是为别人拍”,可到了美国,靳宏伟发现美国人很多照片是跟“我”有关系的。中国人从小被培养成拍摄英雄,要求“忘我”,而美国人强调的“自我”,让靳宏伟几乎要重新开始认识摄影。
30来岁的靳宏伟开始学习世界摄影史,琢磨大师们怎么拍,琢磨老师说的观点,“懂了以后就知道自己也可以用照相机来‘作画’”。那些年,他看到了很多摄影书籍、认识了很多摄影大师,也从老师的生活中,发现了摄影作品与生活的另一种联系。
老师杰克跟他太太芭芭拉,从1960年代起就开始收藏摄影作品。“那时,他跟他的太太还都是芝加哥艺术学院的学生。生活并不富裕,他们把每一块节省下来的铜板都用于收藏的‘革命事业’。”看到他们的生活,靳宏伟突然豁然开朗。“噢,原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走向世界啊。”
走向世界
真正走向世界,是在靳宏伟40岁之后。
硕士毕业后,他当了一段独立摄影师,生活的艰难最终促使他放下摄影,做起了生意,成为一名成功的企业家。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口袋里有了钱,靳宏伟又想到了摄影,“搞过艺术的人都有一种情结,想寻回到你所熟悉的东西。”
2005年,他开始收藏摄影作品,主要偏重于20世纪的摄影家,将视线集中在摄影史最有名的人身上。靳宏伟算了一笔账,真正在国际上被公认值得收藏的个人,他认为不超过100人,这100人里面真正的大师不超过50个,“严格来说,成为伟大摄影师的可能性,比成为总统的可能性都小”。因此,他收藏的目标很清晰,收藏大师,从大师的作品中学习。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挟摄影,伴孤寂,携良友,会大师”。
“会大师”是一个曾经只认识两个大师的青年人,内心一直燃烧的梦。“携良友”却成为搭建展览《原作100》的桥梁。朋友的牵线搭桥,最终促使靳宏伟成为2011年中国摄影界人人皆知的名字,将一个人的藏品,变成全民的大师盛宴。
2012年2月18日,在广州时代美术馆举行的《原作100》展,俨然是一场摄影史展,原来敞开的展厅被分割开,形成一块块白色空间,墙上的照片非常清晰,每张照片旁边都有一篇短文介绍。蔡萌说,每张照片如果看5分钟,116张照片全部看完,将需要10个小时。
这一天,靳宏伟也来到广州。56岁的他,穿着格子衬衫,戴着一顶镶着红五星的帽子,看上去和中国同龄的摄影师很相似,而名片上印着微博、人人等诸多网络账号,又显得很入时。中西文化的碰撞在靳宏伟身上仿佛化成一种没有界限的生活,言谈真实又诚恳。他是收藏家,是生意人,也是摄影师,或者是任何人。靳宏伟说:“一个真正好的摄影家,他的心一定是个流浪者。”而他自己,在追寻大师的路上,也渐渐成为一个无拘无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