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化三十年(一)

来源 :销售与市场·营销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dqbup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言:中国日化的市场化虽然才走过短短三十年,但回首望去,城头变幻大王旗,多少一时风光无两的日化品牌已成过眼云烟,不见踪影。为了回顾并总结中国日化界在三十年间的经验和教训,本刊特邀日化界资深人士肖瑞海、赵学恩先生以年度为纲,品牌为目,撰写《中国日化三十年》一组文章,以飨读者。
  回忆,并不仅仅是为了纪念,更是为了在反思、总结中更好地走未来的路。
  
  不明不白的辉煌
  
   年代:20世纪80年代
  品牌关键词:大宝,活力28、南源永芳、美加净,郁美净、白猫、浪奇、熊猫、霞飞
  20世纪80年代,化妆品行业处于半市场经济半计划经济状态,直到1987年,中国的化妆品产值也仅18亿元,生产企业也只有百家左右。
  这一时期,化妆品销售也仅局限在百货批发公司或百货商场,经销商习惯“守株待兔”式地销售产品,市场也处于“有什么产品就买什么产品”的原始阶段。经销商类似“搬运工”,代理商更像“送货员”,一瓶香水只要价格符合消费者心理,就可能达成购买。
  消费观念处于萌芽状态,基本以雪花膏为主,美加净、郁美净就是高端的奢侈品;渠道则以各地的国营百货站为流通主体,城市的百货商场、县城的经销社、代销点是销售核心阵地;品牌方面,以国有企业为主的中国本土日化行业经历了一次繁荣期:美加净被誉为中国化妆品第一品牌;洗衣粉中“活力28,沙市日化”响彻大江南北,“南有白猫,北有熊猫”家喻户晓;中华牙膏畅销全国……
  总之,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许多人不明不白地发了财,许多品牌不明不白地火了起来,这也造就了一段不明不白的辉煌。
  
  20世纪80年代的品牌记忆
  纵观20世纪80年代的日化业,有几个品牌不得不提。
  第一个是大宝。大宝是以前国内唯一能够与外资品牌相抗衡的本土品牌,也是自1985年诞生以来始终具有较高市场份额的产品。大宝的前身是北京三露厂,后于1999年成立北京大宝化妆品有限公司。
  20多年来,大宝以SOD蜜始终占据着低端市场的主导地位。其广告语“要想皮肤好,早晚用大宝”深入人心,其广告的目标群体始终锁定工薪阶层。这种定位清晰地传递了目标价值,弊端是限制了品牌的提升和发展。以至于大宝的高端产品MT系列折腾多年,也未有起色,后来的多次提升品牌努力均以失败告终。
  2007年,大宝被强生收购,未来充满不确定因素。但大宝创造了中国本土品牌的奇迹,其帮助代理商组建分销队伍,建立数据库系统等,均开创了国内品牌的先河,值得浓墨重彩写上一笔。
  第二个要提到的品牌是霞飞。霞飞的前身是成立于1985年的上海日用化工厂。霞飞特效增白粉蜜开创了中国化妆品功能型为主导的先河,堪称中国化妆品行业的先驱,最早引领美白市场。
  当年,国内企业还很少有“形象代言人”的做法,“霞飞”就请著名电影演员潘虹为自己的产品做宣传,“霞飞”是全国首届“中国驰名商标”之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霞飞公司的年产值仍居全行业之首。但之后“霞飞”走了下坡路,2003年被义乌商人收购。
  第三个要提到的是宝洁。宝洁是国际日化品牌率先进入中国市场的代表,也是目前国内最成功的日化公司。
  1988年,宝洁以玉兰油品牌为主导,以高品质和高价格一举进入中国市场,直至上世纪90年代末期,宝洁一直延续这一策略,并取得了丰厚的回报,这是宝洁(中国)的黄金时期。
  分析这一阶段宝洁的成功,有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那就是准确的目标市场定位加强大的广告拉动。宝洁进人中国之时,将其目标市场定位为城市18~25岁的人群。改革开放的中国发展最快的就是城市市场,拥有最大的市场容量。
  18~25岁的人群乐于接受新鲜事物,收入较高,是潮流的引导者,抓住这一部分人群就会很自然地产生连锁反应,带动整个中国市场,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
  而在当时的中国,广告还是一个新生事物,有广告的产品就好卖,就能快速实现销售增长。宝洁的广告轰炸成了最有效的武器,加之当时的化妆品领域缺乏丰富的产品,形成了宝洁只此一家、别无分号的独占性市场地位。
  结果正如宝洁所愿,经过近5年的亏损,宝洁终于迎来了黄金期。
  总的来说,20世纪80年代的日化市场基本上被国有企业的本土品牌占领,外资企业刚刚进入,还处于摸索的阶段。而国内品牌的成功基本上是单品的成功,是渠道简单化的成功,是生产供不应求的成功,由此造就了一部分品牌神话。
  然而,风光一时的背后却有很多不稳定因素,如价格低廉、利润较低;渠道简单、产品单一;推广有限、管理贫乏等。随着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宝洁、联合利华、汉高等跨国日化巨头的进入,这些问题被提前引爆。
  
  案例 活力28,一个品牌奇迹的陨落
  
  不经意的辉煌
  “活力28,沙市日化”,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这一句广告口号也许是所有人心中的最爱。活力28是当时中国日化领域的一面辉煌旗帜:第一个提出超浓缩无泡洗衣粉的概念;第一个在央视投放广告的洗衣粉品牌;第一个上市的本土日化企业,第一个将广告牌树立在香港闹市,展现了非理性状态下的民族自豪。活力28拥有无可比拟的辉煌,但这些辉煌,更多的是在不经意间形成的。
  1 不经意的诞生。
  活力28的诞生就是在不经意间的。成立于1951年的沙市油脂厂在当时面临竞争转型,生存极为艰难。时任该厂厂长的滕继新敏锐地认识到,油脂厂的出路在于开发附加值高的产品,以摆脱现有的生存压力。
  一次偶然的机会,使得活力28与洗衣粉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一年一度的广交会上,一个荷兰的厂家提供了超浓缩洗衣粉的配方,希望能够转让给国内的日化企业。但当时很多日化厂家根本就没有兴趣,反而是与日化并不沾边的沙市油脂厂格外重视,并最终取得了该项专利的所有权。滕继新后来在回忆中说:“当时只是想找到一个新项目,选择洗衣粉不过是灵光一闪而已。”无论如何,这次误打误撞使得活力28有了征战商场的基础。
  
  2 开拓。
  产品出来了,怎么卖?
  在当时消费者的心目当中,好的洗衣粉必须是泡沫丰富的,这样它的清洁力才强,而偏偏高浓缩洗衣粉却具有无泡的特点。为证明无泡的洗衣粉具有更强的清洁能力,活力28当时采取了家庭拜访、推荐试用的策略,一方面利用大商场的传统销售能力,另一方面采取业务员上门销售的方式开拓市场。
  市场开拓初期极为艰难。穿着解放鞋,背着装满洗衣粉的帆布袋的业务员们,挨家挨户地走访、试用、销售。几个月下来,销售渐有起色,消费者试用后的购买情况更是令活力28人充满信心。
  但是,仅仅在沙市这样的市场就 耗费了这么多的精力,以后进军湖北、全国市场怎么办?滕继新此时已经认识到,现有的模式仅仅能够让活力28生存,而不能让活力28发展,何况现有的生产量还不足以让活力28赚钱,要想快速发展就必须找到新的思路。
  
  3 辉煌。
  正巧此时,对活力28的辉煌起过重要作用的广州致诚广告公司与滕继新取得了联系。致诚对活力28的现状进行分析后认为,活力28的产品具有竞争优势,只要通过试用,消费者就会产生重复购买。而要增加试用率,品牌知名度就成为关键因素。
  经过双方的紧密沟通与协作,一个在当时极为大胆的计划出笼了,那就是投放央视。在当时的市场上,打广告的企业还较为罕见,人们的观念还比较守旧,尤其是一些决定滕继新命运的政府官员对此也持怀疑态度。
  但对滕继新与活力28来说,这也许是唯一的出路。经过长时间的说服、引导,更多的是在创建全国品牌、为沙市争光的许诺下,活力28终于走出了决定命运的一步。于是,日化行业第一个广告就这样在央视展现在人们面前,开创了日用消费品广告的先河。“活力28,沙市日化”与一比四的广告歌很快传遍了千家万户。
  从这时起,活力28人发现,来公司要货的人越来越多了。鼎盛时期,这个位于长江沿岸、卧靠荆江大堤的小厂挤满了前来提货的卡车,提前一个月打款的客户还不一定能拿到货。
  此时的活力28已经达到了顶峰,国内各大媒体更是连篇累牍地予以报导,就连香港的媒体也盛赞活力28为“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当然,用现在的市场环境来看,活力28的成功有着众多的偶然,处于一个有广告就赚钱、进商场就可卖、消费者没选择的时代。但无论如何,活力28敢为天下先的广告与数字化的品牌都应该值得肯定。
  
  非理性运作的失败
  大多数中国企业在一个产品的短暂成功之后,就变得极度自负,恨不能一夜进入世界500强,活力28也未能幸免,它认为所有的相关产品都可以借助活力28的品牌取得成功,于是非理性的扩张开始了。
  1 非理性的产品延伸。
  应该说,以洗衣粉为基点,进行日化相关产品的开发,对活力28来讲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比如开发肥皂、洗洁精、洗衣膏之类的产品,能够有效形成核心产品的相关化和保护性,构建活力28美好的产品蓝图。
  但是,当时的活力28显然不想仅仅局限在日化洗涤领域,洗发水、香皂、卫生巾、杀虫剂都很快进入了活力28家族。
  客观地说,这些产品的开发是很有远见的。那个时候,市场上还没有具备竞争力的同类产品,敢为天下先的活力28能够占领新类别产品的制高点。但问题在于,单一的活力28这个品牌能否承受?一下子开发这么多产品,资源是否匹配?
  果不其然,多产品开发的恶果很快就让活力28人感受了失败。香皂定价太高,无法借用洗衣粉延伸,最后只能做福利,发给自己的员工;洗发水品质不过关,未经上市就胎死腹中……至于开发纯净水,更是品牌延伸的败笔,“做洗衣粉的做水”让消费者心存疑虑,这个多元发展也被当成失败的案例散见在各大报刊上。很多老活力28人现在回想起当时滕继新的豪言壮语还仿佛历历在目,“活力28就是要建立多产业的龙头集团企业,为民族争光”,现在想来,不禁唏嘘。
  2 资本扩张的恶果。
  如果仅仅是产品的扩张,还不至于决定活力28的命运,最核心的根本在于企业资产的扩张。活力28辉煌之时,当地政府就“关怀备至”,一批资不抵债、人员众多,产品混乱的兄弟企业被强制引入活力28。表面上,活力28已经成为集洗涤、房地产、饮料、包装、酒店等于一体的大型集团,然而在日后,这在事实上成了活力28沉重的成本负担。
  1994年,活力28达到鼎盛的9万吨洗衣粉产量;1996年,活力28开始品味失败的苦果。产品中除了洗衣粉在赚钱外,其他都在不同程度地亏损,而洗衣粉的营销也存在着致命的缺陷。
  在渠道方面,忽视渠道建设。当时的渠道比较单一,利用大商场激活零售,利用批发渠道进行分销,就能有效建立销售网络。而活力28当时的政策还处于计划体制时代,销售人员只管卖货,无论账到与否都照拿提成,于是出现了广告强势下的产品大量出货(但仅仅是到达批发商的仓库,大部分并没有到达消费者的手中),而回款却姗姗来迟,造成一大堆呆死账。
  到1996年,活力28已经严重缺乏流动资金,运转出现困难。与此同时,本土的渠道变革也已经全面展开,零售渠道中超市、小店的份额直线上升,而活力28还在因循守旧,零售状况也不再理想。
  在竞争方面,一些国外的知名品牌和国内的低价品牌开始攻城略地,而活力283口没有很好的产品与之抗衡,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后来者扶摇直上。
  此时的滕继新与活力28人感到了沉重的压力,资金成为心头之痛。上市募集资金成为最现实的出路,但是沙市政府直接否定了这一方案,理由就是这么大的企业都要上市,那些更需要钱的企业怎么办?无可奈何之下,活力28仓促选择了名不见经传的一家德国邦特色公司合资。戏剧性的是,三个月后,活力28被批准上市。
  但仓促合资之后,活力28再也难挽颓势,今天在市场上已几乎绝迹。
  
  活力28悲剧后面的思考
  一个风光无限的品牌,短短几年间就步入垂垂老年,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分析活力28的失败,主要有两个问题值得思考:
  一是品牌延伸的误区。在活力28的产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二时,活力28人以为在主导地位之下进行品牌延伸是科学合理的,但是我们不要忘记,产量或销量的主导地位并非是品牌的主导地位,活力28在当时充其量就是销售大户,而品牌只有知名度而已,消费者对活力28这个品牌还没有真正的感情归属。此时活力28应该做的是深化品牌内涵,而不是盲目多元化;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是政府行为。现代营销中政治力量已经成为重要一环,回顾活力28的历史,我们始终可以看到政府的作用,他可以给你贷款,让你起步,可以给你增加企业数量,进行错误性的兼并、重组,可以让你上市与合资。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企业要以此为鉴。
  2007年11月12日,湖北稻花香集团与湖北天发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签订合同,由稻花香租赁经营天发公司的全资子公司——活力28集团,租赁期30年。2007年12月,稻花香集团成立荆州活力28沙市日化有限公司,主营洗衣粉、香皂、洗涤剂等产品。活力28的未来如何,目前还未为可知。
其他文献
与发行界的同仁一起聊天,大家每每谈及催款结账,必有几位仁兄做苦大仇深状痛说“欠款家史”,一提起某某经销商拖欠款项恶劣之处,无不咬牙切齿、顿足捶胸。  要说总结催款的经验,首先要先了解一下不法奸商拖款的各种借口和手段。  (这里郑重声明:经不完全统计,在杂志社各种欠款问题中,经销商存在恶意欠款行为的不足5%,而95%以上的原因是杂志社与经销商之间存在沟通问题,导致款项不能及时到位。这里列举的是经常见
期刊
一言以蔽之,包场模式最大的问题在于,包场商对高毛利的“变态”追求扭曲了“满足顾客需求”这一营销本质。    存在必有其合理之处    作为一种特殊的商超经营模式,经销商包场从一开始就备受争议。有人认为,包场是一种创新的渠道整合模式,一种有效的终端策略,甚至有人将之上升为国产品牌抵制战胜洋品牌的“法宝”;也有人认为包场对国产品牌的发展存在很大负面影响。  孰是孰非?包场模式值得推广复制吗?  日化包
期刊
只要厂家的大区管理体系与连锁商的业态管理体系不匹配,这种冲突只会越来越多,而不是越来越少。    为国美比价的事情,家电代理商李老板被搞得焦头烂额。因为在和国美结算货款时,国美单方面毁约,没有按协议合同要求扣点结算货款,而是按全国所有门店中最低的供价结算。  李老板给国美供一款DVD,在国美的零售价为800元,按合同要求倒扣10%,则给国美的供货价为720元。那么原则上结算货款时,国美应该按720
期刊
在外企、国企、民企的营销高管岗位上走了一圈之后,笔者的深刻体会是:还是民营中小企业的营销头儿最难干。    民企营销老总的“不差钱”精神    与外企或国企的同行相比,民营中小企业的营销老总有“四大难”:  第一难:可用的资源太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民营企业的规模和盘子比较小,营销费用也相对较少,而老板的风险意识又非常强,口袋捂得很紧。经营上一有风吹草动,本能反应就是消减营销费用。  所以,你
期刊
话说悟空协助唐三藏上西天取得真经,被如来佛祖封为斗战胜佛数百年后,老家花果山迎来了经济大开发。此时,师弟八戒已成为高老庄的大型名牌代理公司老总,前不久又收购了几家工厂并拥有自己的产品研发生产基地,出入前呼后拥连嫦娥美眉也刮目相看。  经过一番仔细调研,悟空决定下海。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悟空很快便说服猴王家族集资创办了花果山连锁超市并任CEO。  光阴似箭,10年转眼间就过去了,花果山超市门店数量已逾
期刊
每个成功的公司都有一批批、一代代销售精英。他们在基层业务员的岗位上,都曾创造出同辈望尘莫及的巅峰业绩。  不想做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几乎绝大多数销售精英都有一个将军梦。但另一个事实是,不是每个优秀的士兵都能当上或当好将军。把一个好士兵放在将军位置上,不但坑了一支军队,也害了一个好兵。  如何激励每一个业务员?如何正确地去选拔业务员?如何给优秀业务员一个正确的方向和未来?这是每一个管理者都应该思考
期刊
越来越多的80后不可逆转地进入了管理层,成为管理实践者。从员工向管理者角色转变,80后管理者们面临着哪些挑战?企业如何才能发挥他们的最大效能?  中国富裕一代已经开始亮相经济舞台,他们的思维、行动风貌,代表了中国未来的走向。缔造互联网神话的李想、茅侃侃、戴志康、姚建军等这些年轻的80后CEO们,犹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传统行业中一如顼世栋等人,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演绎出不同于父辈的商业奇迹。  在实
期刊
轮胎加厚之后会变得沉重,影响卡车的速度。但有趣的是,该设计却获得了卡车司机的认可,因为与超载的利益相比。速度减慢一点算不上什么。    什么是商业模式?    尽管不同的专家和教科书给出了不同的学术答案,但说白了,商业模式就是企业赚钱的一套“做法”。这套“做法”要行之有效,就必须为利益相关者创造价值,也就是:供应商愿意合作,渠道商愿意销售,顾客愿意购买。  什么是商业模式创新?商业模式或者“做法”
期刊
很多经销商最头疼的往往不是发展问题,而是人员管理问题。人员问题中最突出的莫过于人才流失和消极怠工。  那么经销商如何应对业务员的离职和怠工问题?人员究竟该如何管?    薪酬制约    做好薪酬管理,剔除员工短视的隐患。  当前经销商给业务员的薪金结构一般为:月基本薪金+当月销量提成+年度奖金。在比例设置上,大多是基本薪金较低,销量提成所占比重较大,年终奖金颇为丰厚。  经销商的考虑是,底薪只是个
期刊
回顾30年来中国企业对西方企业管理的学习过程,我们感触良多。就市场营销来说,从理论和方法的引进、传播到学习、应用,从一开始依葫芦画瓢似的活学活用,到后来的提炼总结、创新创造,其间中国企业超强的学习和模仿能力,犹如久旱之后迎来的甘霖,可以说,我们目睹了中国市场营销发展的全过程。  《销售与市场》作为一本在国内创刊最早、历经多年市场洗礼并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营销期刊,她生动地浓缩了市场经济背景下中国营销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