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的思绪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ming11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开泛黄的扉页,循着熟悉的自己,触摸岁月的痕迹,静静聆听岁月的足音在心里回荡,一阵又一阵惊起沉睡已久的回忆。读着,读着,眼里烟雾腾起,潸然泪下。
  感恩,一个谁都懂,却不知要怎么去做的词。在过去的日志里,并且忘记了这个简简单单的词“感恩”。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一首《感恩的心》唱出无数人的心声。感恩一滴水,感恩一朵花,感恩一只鸟儿,感恩万物,不需要任何理由。
  常懷一颗感恩的心,人生因此而不会暗淡无光,生命从此不在迷惘。古有《诗经》,今有“感恩”,都是叫人们不能忘本,要有所得,有所失。凡事感恩,学会感恩,感谢你我一起品尝胜利与艰辛;感谢你我一起憧憬未来和成功;感谢你我一起欢笑、一起成长!
  感恩是对生存状态的释然;感恩是对恩赐的领略;感恩是对现在拥有的在乎;感恩是对有限生命的珍惜。
  对于感恩,我有一种久违的感觉。长久以来,我一直带着一颗渴求拥有之心负重而行。我渴求财富,渴求成功,渴求拥有幸福,渴求荣耀,渴求自己想要的一切……我总是在渴求,却淡漠了所拥有的一切和为得到而做出的付出以及亲人朋友的无私相助,只有对未来的无限渴求而忘记了对今天的感恩。
  没有阳光,就没有温暖的日子;没有雨露,就不会有五谷丰登;没有水,就不会有生命;没有父母,就不会有我们自己;没有亲朋师长,就感受不到人间的真情!这些浅显的道理我们都懂,但是缺乏的恰恰是对感恩的认识,常常忘却的是感恩的心理。
  的确,生活需要感恩,社会需要感恩,我们更需要懂得感恩。
  懂得感恩的人,往往是有谦虚之德的人,是有敬畏之心的人。对待比自己弱小的人,知道要躬身弯腰,便是属于前者;感受上苍,懂得要抬头仰视,便是属于后者。因此,哪怕是比自己再弱小的人给予自己的哪怕是一点一滴的帮助,这样的人也是不敢轻视、不能忘记的。跪拜在教堂里的那些人,仰望着从教堂彩色的玻璃窗中洒进的阳光,是怀着感恩之情的,纵使我并不相信上帝的存在,但我总是被那种神情所感动。
  感恩不只是一种对生命馈赠的欣喜,也不只是对这一馈赠所给予的言辞的回馈;感恩是用一颗纯洁的心,去领受那付出背后的艰辛、希望、关爱和温情。
  我在报上看到这样一则消息:湖南两姐妹在小时候一次落水,被一个好心人救起,那人没有留下姓名就走了。两姐妹和她们的父母觉得,生命是人家救的,却连一声感谢的话都没有对人家说,发誓一定要找到这个恩人。他们整整找了20年,两姐妹的父亲去世了,她们和母亲接着千方百计地寻找,终于找到了这位恩人,为的就是感恩。两姐妹跪拜在地上向恩人感恩的时候,她们两人和那位恩人以及过路的人们都禁不住落下了眼泪。这是让我很难忘怀,两姐妹漫长20年的行动告诉我,到什么时候都不要忘记对有恩于你的人表示感恩。而感恩的那一瞬间,世界变得是多么的温馨美好。
  感恩需要学习,从小开始,不再使幼小的心灵蒙上世俗的灰尘。学会感恩,就是要学会不忘恩负义;学会感恩,就是要学会谦虚本份;学会感恩,就是要学会多一份爱,少一份恨……
  感谢生活给予我们的一切,无论是欢笑还是泪水,这就是多姿多彩的生活,永恒的感恩。
  学会感恩,不要忘恩负义
  学会感恩,拥有谦虚之德
  学会感恩,怀抱敬畏之心
  学会感恩,生命中爱多于恨
  学会感恩,懂得人生需要悔
  学会感恩,不再沉溺于财富和权力
  学会感恩,永远也不忘了说一声“谢谢”
  ……
  感恩的心,永远年轻!
  感恩的人,永远快乐!
其他文献
漫长的夜,窗外小虫吟鸣,窗内情思涌动。在这样令人极易生发情思的冬夜,我在灯下,以一种异乎寻常的宁静心态,细品博卿老师的《抱韵庐集》。此夜,《抱韵庐集》如清茗一杯,唯有细品才能品出那亦淡亦浓的滋味。  抱韵庐是博卿老师的书房,为何将书房冠之以“抱韵庐”呢?博卿老师这样解释:“抱”怀抱,拥抱,我的;“韵”黄庭坚有语曰:凡书画可观韵;“庐”简陋的房舍。合起来就是:在我这简陋的小屋内,有许多有韵味的好东西
期刊
达摩克利斯剑:“达摩克利斯”是希腊神话中暴君迪奥尼修斯的宠臣。他常说帝王多福,以取悦于迪奥尼修斯。有一次,迪奥尼修斯请他到王宫赴宴时,让他坐在帝王的宝座上,头顶上挂着一把仅用一根马鬃系着的利剑。其用意是使达摩克利斯意识到虽然身在宝座,可利剑却随时都可能掉下来,以示帝王并不多福,而是时时刻刻存在着忧患。后来人们就常用“达摩克利斯剑”这一典故,来比喻随时可能发生的潜在危机。  缪斯:“缪斯”是希腊神话
期刊
读者阅读鉴赏过程中有着充分的能动性,存在着自由发挥的极大空间;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思想感情、生活经验、文化修养、艺术趣味不同,对作品的理解和鉴赏也不同,存在着主观的差异;所以对文本解读必会产生“多元”的。那么,如何有效进行文本多元解读,使学生在多元化的解读过程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呢?  一、发扬民主教学,建构文本多元解读平台  要想让学生在多元解读文本过程中彰显个性的风采,前提就是
期刊
忽如一夜春风来,神州大地生本花开。一场场生本研讨会热热闹闹,你方唱罢我登场,大有不谈生本就追不上教育潮流的味道。面对“生本风”的到来,有的老师摩拳擦掌,立马分小组、搞活动,干得热火朝天。有的老师无所适从,深叹教书十多年后发现不知道该如何讲课。其实,光注意生本示范课热热闹闹的外表而不冷静地思考它的内涵,很容易走入生本教育的误区,结果适得其反。  误区一:生本教育和高考应试教育 ,“一山不容二虎”  
期刊
河南省语文高考试题采用的是全国新课标卷,所考查的文言文阅读常常选考一篇人物传记。这种阅读性文章,一般来说试题难度不大,不过,也不会容易到一看即懂的地步,还需要考生仔细地阅读,要充分调动所掌握的基本词汇、语法、句式等有关文言知识,做到初步掌握文本的大致内容,然后再仔细推敲,从而正确解答文言文阅读。  一、调动知识储备,仔细阅读,掌握文本的基本内容  依据高中教材涉及到的文言词汇,初步对文本进行理解性
期刊
长期以来,学生作文总是“抄、编、凑”,作文语言充斥着“假话、大话、空话”、“模式化、成人化、公式化”,作文语言缺乏创新、表达缺少个性,这里有学生的原因,也有教者的原因。要改变以上现状,就必须张扬个性, 放飞想象,培育创新思维。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以下三条途径:  1.反弹琵琶,引发逆向思维  所谓逆向思维,是指采用通常情况下的普遍习惯与单向思维完全相反的思路,从对立的、完全相反的角度思考和
期刊
我们欣赏小说的语言,不仅要琢磨作者落笔行文中所散发出来的特殊味道,体会其语言风格,更主要的还是重点分析、细心品味小说中富于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从而更好地把握人物性格。那我们老师应该如何在小说这极具现实意义和人生哲理的沃土之上,引导学生去感受小说语言的花香呢?下面结合我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一、细咀嚼,慢品味  小说有曲折生动、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初读小说,为情节所吸引,会自然读得很快
期刊
文言文语句翻译是每年高考试卷中的必考题,常考题。此类试题不仅是考查重点,而且是考查难点。试题一般难度较大,学生在此类题上经常失分,有时甚至一败涂地。如何准确解答此类题目,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十分复杂艰难的问题。故而,要想在翻译上得到高分,必须突破文言翻译的瓶颈,从而解决这一难题。  高考考查的固然是全句的翻译,但命题人选择文言文句是独具慧眼的,一般选择那些带有重要语法现象的文言语句来考查考生的翻译能力
期刊
名著属于精神食粮的“大餐”,只有读名著,才能真正进入文艺的殿堂,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新课程教材(人教版)中设置了“名著导读”这一模块,就是要求学生了解名著、接触名著、学会欣赏名著。那么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怎样落实教学目标呢?难道仅仅让学生自己看“名著导读”部分吗?笔者认为,“名著导读”不能放任自流,老师要有意识地进行引导。下面笔者以《红楼梦》为例,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做法。  一、引导学生
期刊
关于鲁迅作品的调整,众人议论纷纷。有人说是“大撤退”,有人说是“被撤退”,有人说是“大换血”,笔者觉得还是说“调整”恰当些。  一、鲁迅作品选入课本有其时代原因  鲁迅,曾经被捧上天。其作品中政治色彩浓厚,被称为“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骨头是最硬的”“民族魂”,是左翼的一面旗幟。鲁迅锐眼发现历史是写满“吃人”的流水簿子,他骂军阀,骂帮闲文人,骂假洋鬼子,骂阿Q们,毫不留情地揭示中国人的劣根性。他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