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课程标准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于是,许多地区的不少学校都开展起了“新经典诵读”活动,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作为语文老师,在“文言文”的学习上,我们又该如何加强引领,让他们从小就能与其亲密接触呢?
一.在古诗文诵读中熏陶
新课标在古诗文诵读上有明确的要求,这让学生从小就有了很好的文言文的启蒙。《必背古诗70首》《中华经典诵读》等书的使用率都相当高。从一年级开始,每周一诗的训练,让学生到小学毕业对唐宋等名家的名诗、名词都有了很广的涉猎与积累。除此以外,《论语》《庄子》《礼记》《诗经》等短小精悍的篇目也被广为诵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更多的只是读、背,老师没有过多地像初中生学文言文那样逐字逐句讲解,因为小学阶段关键是培养学生学习此类文体的兴趣,增强他们的语感,帮助他们亲近母语,在简洁、富有节奏、韵律感的文本中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所在,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小学生的接受能力是不可估量的,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文章的大体意思他们也能猜个大概,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已经足够了。试想:日积月累之后,他们逐步熟悉文言文的语言表达,及至初中真正在课堂上学习它,也不会再对其产生恐惧心理,认为是离自己的语言相差甚远的异类了。
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
有些老师指出:苏教版教材中没有选择文言文内容是一大不足。不过,对于我们语文老师来说,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语文课堂就该完全摒弃文言文的教学。多年前在太仓市听到薛法根老师的一堂《螳螂捕蝉》,在讲述“螳螂捕蝉”的故事情节后,老师出示这样一段故事的原文:
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当然,有了书中内容的铺垫,学生对这段话的理解丝毫没有遇到困难。当时,听课的老师们都觉得眼前一亮,原来小学的课堂中文言文的加入也可做到如此清新又自然。其实,成功将文言文巧妙结合进课堂的特级老师不少。窦桂梅老师的《晏子使楚》一课中,窦老师相机出示的文言文原文,以及学生在补充教材中选择恰当的文言文句子对文中人物进行的评价,均让课文的学习精彩纷呈。
将文言文结合进语文课堂其实并不难,因为我们的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文章是出自文言文的,适时进行文言文的原文与文本的对照学习,其实是为初中学生的文言文学习作好了铺垫。苏教版教材中的《三打白骨精》《三顾茅庐》《林冲棒打洪教头》等文章,老师均可作一尝试。
三.在习作中努力推崇、引导
说到文言文的使用,你可能会持不同的看法,但是,如果语文老师扎实地做好了以上两点,你会发现使用文言文这一项其实是水到渠成的。以下是我班中学生习作的片断:
……她或觉几分突然,轻笑不止,眼眸闪出自信,忽而答道:“因为我自信啊!”
突兀的音响打断对话。我起身,听得一声“加油!”。
聚光灯夺目,光彩更照人。跌宕起伏直至有力澎湃的尾音。短暂的寂静,转瞬,掌声充溢诺大的空间。
高年级后,我发现:学生六年古文积累的效果开始显现在习作的表达中,个别学生的语言愈加精炼,更注意讲究音韵与节奏,读起来有着另一种美。于是,我将这样的文章作了专题的朗读与评点,告诉学生:当我们用现代的白话表达觉得特别罗嗦的时候,有时,一句文言,可能就一言以蔽之了。再加上其明快、节奏感强等特点,更是让读者感觉文雅又富于文采。成语大都也是来自于文言文,在以后的习作中我们大可以多多使用。我认为,对于文言文的使用较之前的积累与渗透不同,老师不能操之过急,更多地只能结合实际来引导,在说话与作文中加以慢慢推广。因为就小学来讲,关键还在于兴趣的培养。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泉,是我们优秀的文化遗产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里面蕴含了人类的智慧与美德,让小学生从小接触并试着使用文言文,目的是让小学生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有一个大体的了解和认识,也可以从中学习一些做人处事的道理,同时这些东西也会潜移默化成人的品格和行事风格,对他们是有益而无害的。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 激活传统,让学生从前人的经典中获得认知,才能更好地继往开来,将中华文明发扬光大。
郭春凤,教师,现居江苏昆山。
一.在古诗文诵读中熏陶
新课标在古诗文诵读上有明确的要求,这让学生从小就有了很好的文言文的启蒙。《必背古诗70首》《中华经典诵读》等书的使用率都相当高。从一年级开始,每周一诗的训练,让学生到小学毕业对唐宋等名家的名诗、名词都有了很广的涉猎与积累。除此以外,《论语》《庄子》《礼记》《诗经》等短小精悍的篇目也被广为诵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更多的只是读、背,老师没有过多地像初中生学文言文那样逐字逐句讲解,因为小学阶段关键是培养学生学习此类文体的兴趣,增强他们的语感,帮助他们亲近母语,在简洁、富有节奏、韵律感的文本中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所在,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小学生的接受能力是不可估量的,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文章的大体意思他们也能猜个大概,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已经足够了。试想:日积月累之后,他们逐步熟悉文言文的语言表达,及至初中真正在课堂上学习它,也不会再对其产生恐惧心理,认为是离自己的语言相差甚远的异类了。
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
有些老师指出:苏教版教材中没有选择文言文内容是一大不足。不过,对于我们语文老师来说,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语文课堂就该完全摒弃文言文的教学。多年前在太仓市听到薛法根老师的一堂《螳螂捕蝉》,在讲述“螳螂捕蝉”的故事情节后,老师出示这样一段故事的原文:
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当然,有了书中内容的铺垫,学生对这段话的理解丝毫没有遇到困难。当时,听课的老师们都觉得眼前一亮,原来小学的课堂中文言文的加入也可做到如此清新又自然。其实,成功将文言文巧妙结合进课堂的特级老师不少。窦桂梅老师的《晏子使楚》一课中,窦老师相机出示的文言文原文,以及学生在补充教材中选择恰当的文言文句子对文中人物进行的评价,均让课文的学习精彩纷呈。
将文言文结合进语文课堂其实并不难,因为我们的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文章是出自文言文的,适时进行文言文的原文与文本的对照学习,其实是为初中学生的文言文学习作好了铺垫。苏教版教材中的《三打白骨精》《三顾茅庐》《林冲棒打洪教头》等文章,老师均可作一尝试。
三.在习作中努力推崇、引导
说到文言文的使用,你可能会持不同的看法,但是,如果语文老师扎实地做好了以上两点,你会发现使用文言文这一项其实是水到渠成的。以下是我班中学生习作的片断:
……她或觉几分突然,轻笑不止,眼眸闪出自信,忽而答道:“因为我自信啊!”
突兀的音响打断对话。我起身,听得一声“加油!”。
聚光灯夺目,光彩更照人。跌宕起伏直至有力澎湃的尾音。短暂的寂静,转瞬,掌声充溢诺大的空间。
高年级后,我发现:学生六年古文积累的效果开始显现在习作的表达中,个别学生的语言愈加精炼,更注意讲究音韵与节奏,读起来有着另一种美。于是,我将这样的文章作了专题的朗读与评点,告诉学生:当我们用现代的白话表达觉得特别罗嗦的时候,有时,一句文言,可能就一言以蔽之了。再加上其明快、节奏感强等特点,更是让读者感觉文雅又富于文采。成语大都也是来自于文言文,在以后的习作中我们大可以多多使用。我认为,对于文言文的使用较之前的积累与渗透不同,老师不能操之过急,更多地只能结合实际来引导,在说话与作文中加以慢慢推广。因为就小学来讲,关键还在于兴趣的培养。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泉,是我们优秀的文化遗产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里面蕴含了人类的智慧与美德,让小学生从小接触并试着使用文言文,目的是让小学生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有一个大体的了解和认识,也可以从中学习一些做人处事的道理,同时这些东西也会潜移默化成人的品格和行事风格,对他们是有益而无害的。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 激活传统,让学生从前人的经典中获得认知,才能更好地继往开来,将中华文明发扬光大。
郭春凤,教师,现居江苏昆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