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解决”能力的措施研究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ger1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事数学教学的老师们都知道,“解决问题”就是过去数学中所说的“应用题”是学生们的老大难,多年来孩子们在这一题型的解答上失分严重,也是历年来老师们一直研究想要攻克的难题。从去年开始我们小组成员在组长的带领下确定了以“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解决”能力的策略”为主题的课题研究,探索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解决”题的心理机制,力图培养小学生学会自主解决“问题解决”为抓手,进而形成自主解决“问题解决”的新模式。一年多来,每上一节课,我都在有意的培养孩子们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下面就针对该课题浅谈自己在教学中的具体做法:
  一、指导孩子战胜心理关
  每一个人想要做好一件事情的前提是想去做这件事,其次是相信自己一定可以做好这件事。对于学习也是如此,在数学学习中一般成绩稍差的孩子一看到文字较多的题首先心理上就产生了畏难情绪有的孩子甚至产生了对数学排斥,不想去读题,更不想去做这一类型的题,所以要想令孩子们去轻松地阅读、积极地思考分析“问题解决”的可能性极小。有时在与家长的勾通交流中谈到,孩子在家完成作业时一拿到题单首先做的是计算题,因为计算题题意明了又不动脑筋,但一看到应用题就向家长求助,表明自己不理解题意并无力解答,其实大多数时候都是孩子们的依赖思想在“作怪”,只要他们耐心地静静地去读读题,思考那么两三分钟很多问题都是能自己独立解决的。在学生完成作业过程中我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形,有的孩子看一下题就说自己不会,寻求老师的帮助,这时我往往会让他跟我一起读题,说出题目中给出了哪些数量,慢慢去分析数量间的关系,思考能用我们学习过的公式或是数量关系式去解答吗?孩子这时才会静下心来去思考,去寻找自己大脑中的知识“储备”,这样一来经常是孩子们自己就很快地解决了问题,也让他们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通过这种共同学习,引导孩子去深入思考的方式,逐步培养起孩子们的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解决问题的信心。
  二、剖析内容,将内容一分为二
  一道“问题解决”不论文字长短,对话多少,其内容基本都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数学信息,二是数学问题。而一般问题解决的思路通常有两种:顺向型——从数学信息能一步一步地进入问题解决,这类题型往往是一步或两步能解答的“问题解决”题型。逆向型——从数学问题出发,逆向思维,再联系已有的数学信息,层层深入从而有目的地去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三、读题找关键字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在一年级的时候,老师们就教给孩子们从问题中找关键词“一共有多少”用加法;“多多少”或“少多少”用减法,三年级开始有“大约”是估算或取近似数值。比如在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万以上数的认识”内容中有一题是“在2011年推进农村医疗保险工作中,江城县有198600人参保,屏江县有360280人参保,两县大约共有多少万人参保?屏江县参保人数比江城县大约多多少万人?”在该题中,首先圈出关键词“大约”,然后再看所给的信息中两个数都以“人”作单位,而问题是以“万人”为单位,说明必须先把两个数化成以“万”作单位的近似数然后再解决问题,所以在一道问题中抓关键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四、分析数量关系,总结数量关系的规律
  找准题型是重点:在小学阶段基本“问题解决”题型的数量关系大概有十一种:加法2种;减法3种;乘法2种;除法4种。
  (一)加法的种类(2种): 1.已知一个数与另一个数,求总数。2.已知两数差和其中较小的一个数,求另一个较大的数。
  (二)减法的种类(3种): 1.已知总数和其中的一个数,求另一个数。2.已知两数差和其中较大的一个数,求较小的另一个数。3.已知两个数——较大的数和较小的数,求两数差。
  (三)乘法的种类(2种): 1.已知每份数和份数,求总数。2.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四)除法的种类(4种): 1.已知总数和份数,求每份数。2.已知总数和每份数,求份数。3.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4.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用除法来计算。学生在相应的学段,熟练掌握相对应的数量关系,对解决问题就不再困难。
  五、以“小组合作学习”贯穿课堂
  “小组合作学习”已扎根翠屏教育三年多了,随着这一课堂学习模式的深入给学生的课堂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注入了活力,它不仅充分发挥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协作功能;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让学生由被动听课变为主动探究,把个人自学、小组交流、小组汇报、全班讨论、教师指导等有机地结合起来,更进一步促进小组之间合作、竞争,激发了学习热情,挖掘学习潜能,增大了课堂信息容量,使学生在互补促进中共同提高。
  以上是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具体措施,当然,要取得显著成果还需要继续努力、不断深入探索,总结更多有方法效措施,让“问题解决”不再成为学生学习中的“问题”。
其他文献
近年,“医教结合”成为我国特殊教育的一项热门话题。长期以往,社会传统家庭育儿观念的束缚,使很多有不同障碍方面问题或疑似问题的婴幼儿,不能被及时发现、诊断并得到治疗,因而延误或错失了早期干预的最佳时机,造成这些儿童在语言、认知、交往、情感等发育上的滞后。“医教结合”方法的出现,可使过去医教分离分别进行的工作进行有效地整合,达到相互补充、相互融合,使障碍发现的时间点前移,让早期干预进入家庭,让家长能够
期刊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是幼儿由一个自然的人向社会的人的发展与转变,幼儿必须学习和掌握社会规则和行为规范,初步学习了解社会角色职责,并形成对人对己的正确认识和积极态度,将来长大了才是一个社会所需要的人,这样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根本在于培养幼儿的社会适应力。如何针对幼儿年龄特点进行社会性教育,使之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全的人格,适应社会需要及为进一步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我们就在区
期刊
学校教育不仅局限于培养学生基础的学习能力,还要培养有益于他们终身学习的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帮助受教育者形成自己的价值观、科学知识、学习能力、生活方式。究根到底,“可持续发展教育”关注的是人的教育,不仅包括:人与自然,还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等系统工程问题,探讨的是如何通过可持续发展教育来“立德、树人”的终极问题。  语文教育一直非常重视对学生阅读的指导,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
期刊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更新教育观念,培育创新型人才,是时代的呼唤。对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要从小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发掘创新的潜能,最重要的是通过课堂这个主渠道去落实。就语文教学来说,努力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对于引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无疑会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能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运用教学手段,优化各个教学环节,努力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学
期刊
一、引言  中国是龙的故乡,醒狮的国度。龙狮运动是中华民族的特色文化项目,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目前,国内各地学校开展的舞龙运动以高校、中学为居多。随着教育部“全国百校龙狮进课堂”推广计划的实施,在小学生中通过社团活动模式推进龙狮运动,有利于继承、弘扬民族体育传统文化,推动体育课程改革,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对培养学生人格、重塑学生精神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前景和研究价值。  二、龙狮社团
期刊
一、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笔者经过近十年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情绪和期望心理进行的观察和调查,发现40%左右的学生的学习态度表现出一般甚至消极;30%的学生学习情绪表现出消极、紧张甚至厌烦;学生的动机水平则处于一种中等水平的的利己性动机;而学生对教师上课、改作业、辅导则普遍表现为一般或不积极的期望心理。通过对上述调查的综合分析,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表现出不高的水
期刊
儿童期是智力发展最迅速的阶段,幼儿对一切充满着极大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我们-定要爱护和教育好幼儿的好奇心,鼓励他们多提多问,并不断强化这种好奇心,发展幼儿的想象力,逐步养成敢问善问的思维和敢于创新求异品质。作为从事幼儿教育的教师,我们一定要转变教育观念,重视幼儿的科学知识发现性学习,充分体现幼儿学习主体地位,幼儿学科教学要真正通过“做”来完成,鼓励幼儿通过自身探索活动去发现和解决问
期刊
有效教学作为一个现代教学理念和实践,虽然发展的历程并不是很长,但对它的研究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虽然有效教学的研究浩如烟海,不知凡几,但有效教学在某一区(县)域整体层面的实践研究还是为数不多。综观一些地区现有的有效教学的区域研究,更多侧重于对教师的专业培训和专业引领,较少从区域整体层面找准有效教学区域实践的实施路径。近几年,成都市武侯区加快区域教育的内涵转型,把“高端优质教学”作为有效教学的发展
期刊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提倡任务型教学模式,就是把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落实在教学过程中,倡导体验、实践、参与、交流和合作的方式,实现任务目标,感受成功,强调学生能用英语做事情。”本班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单词、句型、课文都记熟,但不懂灵活利用所学知识进行交谈,也就是说口头表达能力很差。  英语口头表达能力主要看几个方面:语言的准确性;语言﹑语调是否正确,口齿是否清楚;话语组织是否合理;口头表
期刊
信息技术课程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若询问100位学生:“你喜欢上计算机课吗?”至少会有99个回答:“喜欢!”学生的这种回答不全是来自计算机课的感受,而是在社会、在家庭、从各方面、从各个领域接触计算机后,对计算机新奇而独特的优越性的喜爱。因此,教师无论如何也不能把他们对计算机课的期望变为失望,不论学生的计算机“功底”多么参差不齐,都不能“纵容”随心所欲,而要有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要求,必须实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