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0年前,他放下羊鞭,光荣参军,多次受奖,用忠诚和汗水换来了五次三等功。
23年前,已是副师级干部的他,转业到地方,任河南省质监局稽查总队总队长、新乡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局长等职,查办了毒大米等一批大案、要案,多次获得全国打假先进个人荣誉。
两年前,在省城退休的他,本该颐养天年,却毅然回到了生他养他的小山村,成了一名村党支部书记。
他就是徐光。是什么样的情怀让他回到家乡?是什么样的决定使他放弃省城优渥的生活,独自一人留在山村里?
“我是一个党员,也是一个山里人,到哪里都不能忘根、忘本。”面对群众的期盼、周围人的不解,他毅然从省城回到小山村,摘下戴了一辈子的“大盖帽”,换上一顶“破草帽”。
“快看,那个老头是不是迷路了?”2016年的一个酷暑天,看到一位老人在大石岩村西边的蜘蛛峰上蹒跚,在这里放羊的王二孩立即招呼同伴过去帮忙。老人背着馒头和水壶,一手拽住丛生的荆棘,一手拄着拐杖,衣衫全部湿透,膝盖、裤角处被荆棘刺破,浸出殷红的鲜血。
用创可贴简易包扎后,这个固执的老人又钻进了山里。
这几个放羊人后来才知道,他就是大石岩村新来的党支部书记徐光。为找出一条合适的旅游线路,这已是徐光上任一周内第三次上蜘蛛峰了。
深藏太行山褶皱处的大石岩村,位于淇县西南16公里处。在这里出生的徐光,17岁走出了大山,光荣参军。肯钻研,爱学习、能吃苦的他得到了部队领导的认可,在部队院校先后接受了初中、高中和大学阶段的教育。28年戎马生涯,他從一名普通战士晋升为班长、排长直至副师级干部,凭借着过硬的技术5次荣立个人三等功。
20世纪90年代,脱下军装的徐光转业到地方,先后任河南省质监局稽查总队总队长、新乡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局长等职。其间,他办结各类案件800多件,捣毁制假窝点200多个,查办了毒大米、黑心棉、假农药等一批大案、要案,荣获全国打假联合行动先进个人等一系列荣誉。2013年,光荣退休。
2016年,淇县启动“头雁回归创业”计划,向部分淇县籍在外人士发出邀请,请他们回村任职,改变落后面貌,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徐光在受邀之列。
回到大石岩村。徐光站在已成危房的村办小学前,放眼四望,近处民舍破败不堪,河沟被淤泥沙石堵塞。远处13个山头,自己儿时曾放羊的地方,杂草乱石,满目荒凉。
阔别多年,在全国各地建设日新月异、周边村庄快速发展前进的大背景下,大石岩村似乎还在沉睡之中。
心里顿感一阵疼痛,他转身对陪同的县、街道办的干部说:“你们先回去吧,我在这里静一静。”
“当时,突然有一种感觉,说不上来,五味杂陈,就想仔细看看这个小山村。”徐光回忆,那天下起了雨,他在雨中漫步了一个多小时,村室、学校、卫生室、偏僻小路……他把村里的角角落落走了个遍。
一阵眉头紧锁思量,一番内心激烈斗争,一股子军人不服输的暗自较劲。然而,这个较劲和迟疑并没有持续太长时间,家乡的深切呼唤、军队磨炼的忠诚品格、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让他下定决心:留下来!
从此,徐光把根深深扎在了大石岩。
两年多来,他魂牵梦绕的是大石岩,汗水和心血凝聚的也是大石岩。徐光说,一个人要有信仰,每个共产党员都是为民谋利益的一面旗帜。“我是一个党员,也是一个山里人,到哪里都不能忘根、忘本。只有为群众办点事,生活才更有意义、有价值。”
“扶贫先扶志,必须先拔掉村民思想上的穷根!”徐光把扶贫作为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从凝聚人心、鼓舞士气入手,激发大家的精气神。
“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推。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
古人吟咏太行山的诗句道出了大山的雄奇险峻,也道出了大石岩村发展滞后的深层原因。
农村工作千头万绪,从哪里入手?徐光首先静下心来对大石岩村做了一次真正的调查。
这是一个省级深度贫困村,被蜘蛛峰、朝歌寨等13个山头包围。这个村由大石岩、小春花、大春花、塔沟河、李沟、小庄、两流水、阴窝8个自然小山村组成,它们呈树杈状分布于群山间的谷底,依山趁势坐落于沟底河道的两坡。
全村300多户、1300多口人,青壮年人大多数外出打工。人均耕地不到1亩,全是望天收。此外,村里还有林地1650亩、宜林荒山地3000多亩。
一次次的座谈、聊天之后,徐光感到,山村落后的原因不单是一个“穷”字。村民们希望脱贫,但意志消沉,没有信心。徐光把一些扶贫措施讲给村民听,有人问易地扶贫搬迁每人分25平方米房子是真的假的,是不是骗人的?
甚至有人说:“祖祖辈辈不都是这样过来了?折腾个啥?”
让大石岩落后的根子不是“山穷水恶”,而是“人穷志短”。扶贫先“扶人”,扶贫先扶志,必须先拔掉村民思想上的穷根!
回村的第三天,徐光就召集党员干部开务虚会。
给大家开眼界。徐光与党员干部一起观看宣传片,学习文件,回顾建党以来、新中国成立以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建设取得的成就。他要让大家都看看,国家发展变化有多大,先进地方发展到哪种地步,特别是一些原本落后的地方如今发展得如何红红火火!
给大家鼓起劲。徐光拿出他背诵如流的“老三篇”《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读给大家,带领大家观看讲述焦裕禄事迹的影片,学习焦裕禄同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精神。
给大家定方向。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启发大家思考:脱贫攻坚,每个人该怎么做?全面实现小康,大石岩村怎么办?如何建设一个美丽、富裕的大石岩村?
要想富,先修路。这是大家都知道的理儿,没有路,山货出不去,外人进不来。由于路不顺,大量的柿子烂到地里无人捡,农民的特产卖不出去。大石岩村周边的大山上,蜘蛛峰、青龙背、铜子洞、红山古石群、北魏石刻等景点遍布其间,但是因为道路不通而仅仅成为传说。 山里人修路难,一说要修路大家就打退堂鼓。有人说,老几辈儿没有修过路,不是照样过来了吗?
对此,徐光一针见血地指出:群众不是怕修路,而是非常期盼修路。不愿修路是因为没有信心,对干部没有信心,对自己没有信心,担心白费一番努力修不成。
在徐光开眼界、鼓起劲、定方向的“三步战略”引领下,20多位老党员、老军人、老干部、老模范、老教师、老家长、老骨干自发组织在一起,决心发挥余热,跟着徐书记大干一番。
徐光为20多位老人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七老团队”。“七老团队”商议:在大石岩村周边的13座山峰插上红旗,以此增强大家的自信,激励今后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
层峦叠嶂的太行深山区,艰难险阻随处可见,丛生的荆棘让人无法前行。13个山峰,村里的年轻人也没有几个上去过,但这些70多岁的老人们,带着铁锹、千斤顶,背着馒头、水壶,爬高山陡坡,穿丛生荆棘,把13面鲜艳的五星红旗插遍了大石岩村的大小山峰,树起了大石岩村民的精神和信仰标杆。
“把旗插在了山顶上,在蜘蛛峰上开凿台阶,在青龙背上修筑柏油路,过去想都没人敢想,但我们干成了,大家的干劲一下高涨起来。”村民王春明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树立信心,就要让旗帜在每个人心中树起来。旗是人心所向,是党在基层强有力领导的标志。如今,大石岩村周边的山峰上,红旗招展,鼓舞着人心,振奋着士气,激励着人们精神焕发地向着美好生活奋勇前进。
“农村要致富,必须选准路,方向对了要坚定地走下去!”结合大石岩村实际,徐光帶领群众确定了建设乡村旅游名村和特色林果村的目标,闯出了依托旅游振兴的新路子。
打仗要集中突破,脱贫也要选准重点。大石岩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76户、906人,脱贫致富的突破口在哪里?徐光苦苦思索。
2016年秋,太行山麓山花烂漫、争奇斗艳。大石岩村的简陋会议室内人声鼎沸。一场商谈村里发展规划的“诸葛亮会”在徐光的主持下热烈进行。
“村里山高路险,地薄粮少,就是把地翻个遍也刨不出几个钱来。”有的村民很茫然。
“咱村的特产远近闻名,就是没人来买,得想法让外面人知道,让城里人来乡下转转。”有的村民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徐光根据自己多日来的考察,提出了发展思路:利用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建好基础设施;结合丰富的林果土特产资源优势,利用国家精准扶贫的政策,争取高效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利用人文地理优势和独特的山水资源,开发旅游景点,边开发边挣钱。
多年的部队工作经验告诉徐光,绝不能打无准备之仗。他把村里的优势、劣势深入分析,把自己的思路用最朴实的家乡话讲出来给群众听。
一时间,点赞者有之,质疑者也有之。当然,村里一些见过世面,特别是一些当过教师、干部的老同志向他投来了赞许的目光。
“通过汇总各方意见,我们确定了发展乡村旅游的思路,就是要把大家动员起来,建设淇县一流的特色林果和乡村旅游名村。”徐光说,旅游发展起来了,村集体就有了收入,老百姓也能靠卖谷子、粉条、柿饼、核桃、花椒等特色农产品增收。
踏平坎坷成大道。短短两年,大石岩村多少年做不到的事变成了现实。大伙儿齐心协力开发了荒野洪荒游、水系游、红色洞穴探险游等3条旅游线路,恢复了1条传统乡村线,配套建设了1个停车场和日接待能力1000余人的服务区。
其中,蜘蛛山的“荒野洪荒游”是他们的第一条旅游线。
如今,顺着村西头新修的台阶和道路,不到半小时,就能到蜘蛛山顶,遥望云雾缥缈的远山,若置身仙境。沿着新修通的山脊道路前行,与云雾和山风相伴,云雾团团,随风飘荡,似一场大自然的魔术表演。
第二条线就是“水系游”。村东头1400米处的山沟里,有一个“白流瀑布”,一到盛水时节,这里就形成一个高约50米、宽约40米的瀑布,蔚为壮观。目前,道路已经修通。
随着第三条旅游线路“红色洞穴探险游”的开通,洞沟向世人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乘车沿着崎岖山路行驶近一个小时就可抵达洞沟。众多山洞中,一个高和宽均达10米的大洞吸引了记者的注意,洞口“呼呼”往外直冒凉气。这个洞,洞内有洞、洞上有洞,洞口在山脚下,出口在半山腰。村民介绍,此洞常年平均温度在15℃,冬暖夏凉。
进入洞内,让人惊奇的是,黑乎乎的洞顶上,满是倒挂着的蝙蝠。“若是不小心惊动它们,这些蝙蝠便会成群结队地飞出洞外。霎时,遮天盖地,十分壮观。”徐光说。
两侧的山坡上,长满了野生的丹参、冬凌草、天南星、远志等中草药。山沟里到处都是柿树、核桃树、桃树、梨树、苹果树等。放眼望去,山坡上盛开的鲜花,煞是好看,还有喜鹊、山雀、画眉等鸟儿云集此处啾鸣。
在修建旅游线路的同时,徐光将村里破败不堪的学校改造成旅游综合服务区,规划建设了停车场、土特产集贸市场。目前,都已建成投用。
有了这三条旅游线路,有了接待能力,大石岩村的旅游开始火了起来!
今年4月中旬,反映抗日战争年代中华儿女为保护千年国宝不被日寇掠夺,奋起反抗、舍生取义的电影《镇龙传说》在村里开拍,拍摄中所用的100多名群众,全部来自大石岩村和附近村庄。
“影片中一半以上的画面是在大石岩村拍摄,之所以选择在这里拍摄,就是看到了这里优美的环境、淳朴的民风。”影片制片人刘岸冉说,近期还有两三部片子要在大石岩村取景拍摄。
平日里,一批批学习、参观、游览活动,让曾经寂静的大石岩村热闹非凡。2018年,大石岩村游客数量达10万人次,接待各类社会团体观摩学习121场,旅游综合收入达40万元。
“农村要致富,必须选准路,方向对了要坚定地走下去。”徐光说,他们正在建设“双百英雄(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纪念馆”、红色摄影基地,谋划拓展训练项目,把村里的集体经济发展起来。 “当干部就得为群众办实事,只有办实事,群众才信任你,支持你。”群众的事再小,在徐光眼里也是大事,他时刻把群众冷暖放在心上,只有奉献,没有索取。
“出水了!出水了!”
两年后的今天,回想起杨家湾深井出水的那一刻,大石岩村村民的激动与喜悦仍溢于言表。
大石岩村与水,有说不完、道不尽的故事。
大石岩村附近虽然山泉众多,但由于找不到适合打井的泉眼,多年来,只有村西白流山顶的一眼山泉是唯一的水源,水流时断时续,满足不了需要。
20世纪70年代,群众在离村一公里远的北山的一个沟里,发现了一处泉眼。村民们先把石头一锤一锤地凿成一截截七八厘米宽、五六厘米高的水槽。然后再把水槽一个一个接起来,用水泥勾缝。全村人干了半年多,足足接了2000多米,才把大拇指粗细的水流引到山下。
即便如此,一旦到了旱季,水就成滴流。特别是春天种红薯苗时,水就更显得珍贵。一盆水淘了米还要洗菜,洗完菜洗碗,最后喂牲口或浇地。
无奈之下,村里只得依照人口数量,给每家每户排好时间来水槽边接水。一口人就那么几分钟接水时间,一天24个小时,水槽边人来人往从不间断。挑水绝不能洒,否则,流的眼泪和洒的水一样多。
阔别家乡多年,村里竟还是依靠这个小泉眼吃水,徐光又一次被深深刺痛了。
必须找到泉眼,打井!他横下一条心。
徐光请来的水利专家,在村东北高坡上一处叫杨家湾的地方,发现了泉眼,找到了打井的位置。
然而,要打井,需要走一系列程序。徐光只有一个信念:只要有水,一切都不是困难,一刻不能停。徐光自掏腰包,开干!
20个日夜连续奋战后,2016年11月15日,终于成功地打出一眼深260余米、水量丰沛的深井!
出水的那一刻,村子里沸腾了。偌大的钻井平台被蜂拥而来的乡亲围得密不透风,人们你一瓢我一瓢的酣畅痛饮。
“当干部得为群众办实事。”在徐光看来,老百姓心里有杆秤,只有办实事,群众才会信任你、支持你。
特色林果业和杂粮是大石岩村的优势,村里流传一句顺口溜:“大石岩有四宝,微量元素少不了,铁锌核桃铜锰柿,高钙米、山羊肉,花椒成了大气候。”
为了把这个优势发挥好,徐光聘请省林科所专家为大石岩村做了林果业与山体绿化规划,在首期的117亩土地投入10万元购买11种优良果树苗免费发给村民种植,并连续补助5年的土地流转费用,二期142亩树苗正在选购。
果树进入挂果期后,将四季有花、三季有果,极大地促进农户增收和旅游业的发展。
依托龙头企业开展扶贫。村里94户贫困户签订了到户增收协议,采用合作帮扶的模式与普乐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贫困户入股该企业,每年可获收益1650元,连续收益3年。他们还发挥村内“隆岩农业合作社”的龙头带动作用,使其与贫困户签订脱毒红薯、油菜、花椒等特色农产品的购销合同,发展订单农业。
最让徐光牵挂的,还是贫困户。
2016年的第一场雪刚飘起来,村干部就接到了徐光要求开会的紧急通知。
出什么大事了?这么急?七个人一碰头,才知道,议题只有一个:怎么让申德安过冬。
申德安,60多岁,智障,无依无靠。看到气温骤降,徐光立即想起了他,于是带上新买的保暖内衣、棉袄直奔申德安家。此刻,申德安正蹲在自家门口,冻得瑟瑟发抖。
不知出于警觉还是羞于见人,看到徐光的到来,他大声喊叫,撵徐光走,说啥不让进门。
无奈之下,徐光立即通知村干部开会,带着村干部們强行推开了申德安家的门,要把他身上的旧棉衣脱下来换新,谁知申德安坚决不肯,竟作起了要打人的架势。
徐光当兵的倔劲也上来了,对着村干部一阵命令:“必须把毛头(申德安乳名)身上的衣服扒了,换上新棉衣!”
申东林从后面一把抱起了申德安,几个村干部架着肩膀,拿剪刀,强行给他把身上的破棉衣脱下来。一扒开棉衣,大家傻眼了:里面尽是破布条、塑料袋、废纸……
“毛头几十年没换过衣服,棉袄里塞的那东西味道呛死人。”申东林说,现在一说起来就想吐。
三下五除二地给申德安换上了棉衣,徐光和村干部又把家里从内到外打扫了个遍。
伴着徐光无尽的心血、汗水与付出,大石岩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76户、906人中的172户、584人脱了贫。
以前从来没有集体收入的大石岩村,竟破天荒地有了自己的分红:2017年全村每人发了10元钱;2018年每人20元,70岁以上老人50元……“钱虽然不多,但这是头一次嘞!俺村以后肯定越来越好!”今年55岁的贫困户徐中高兴地说,他家有老伴儿还有女儿,徐书记帮他申请了到户增收项目,每年1350元。金融扶贫每年分红800元,还介绍他到山上修路,干村里的工程增加收入。
群众的事再小,在徐光眼里也是大事,他时刻把群众冷暖放在心上,只有奉献,没有索取。
“发挥每个人的带头作用,再难的工作也会迎刃而解。”有丰富管理经验的徐光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把扶贫战场作为教育干部、发动群众的平台,形成共同推动大石岩发展的强大合力。
“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发挥每个人的带头作用,再难的工作也会迎刃而解。”这是回到大石岩村的徐光一直反复教育党员干部的话。
村干部申东林说,徐光有时“像一团火”,他走到哪里,哪里的矛盾很快就得到化解。
2017年夏,雨水较多。村里一户村民由于建房时没有修排水管道,一到雨天,院子里便倒灌满雨水。想修管道,又和邻家产生了矛盾,这可咋办?问题反映到徐光这里后,他立即找来当时负责该片区的村干部冯华清:“排水问题不是小事,问题不能过夜,今天解决不了,我们谁也不能走!” 经过苦口婆心的劝解,两家解开了疙瘩,就排水问题达成了一致。
村民申长亮说,徐光书记是一面镜子,比照着他的干劲,我们谁也不能落后。
2017年元宵节,蜘蛛峰登山台阶路工程开工。每天早上不到5点,三路“修路大军”就扛着铁镐、撬棍、铁锤、钢砧等砌石筑路工具,背着锅、带着米面油盐,浩浩荡荡地上山了,每天忙在山上、吃在山上、歇在山上。
由于年轻人常年在外务工,村里大都是50岁以上的老人。村民董祥安、董海安、申占平都是70多岁的老人了,也是5点起床加入修路大军。有人劝他们:这么大岁数了,出出主意就行,山就别上了。三位老人一听就急了:徐书记那么大的官还拼命干,咱有啥理由不往前冲?
60多岁的申长亮,儿子儿媳在外打工,他还要负责照顾两个年幼的孙子。为了不拖修路的后腿,他每天背上扛着锅,一手拉着俩孙子,一手提着面条上山顶。俩孙子玩累了,他就拿棉衣服垫垫让他俩躺在一边睡一会儿。中午就带着俩孙子在山上生火做饭吃,这样就能少跑一趟。要知道,从蜘蛛峰到家,光来回一趟就得两个多小时。
有人问他:“你这是何苦呢?”申长亮脱口而出:“人家徐书记何苦呢?”
灵山街道办事处党工委书记耿超说,徐光更是一座“移动的党校”,让村干部处处受教育。他为群众服务的精神、干工作的方法、团结干部群众的做法,在各级干部中树起了榜样。
在徐光的影响下,全村党员干部重新恢复了过组织生活、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度,一个更具凝聚力、向心力的村“两委”班子被唤醒了。
村干部们说,过去我们大石岩村的干部都想干事,有决心,有干劲,但找不到方向,缺个领路人。徐书记一来,把大家力量凝聚起来了,大家干得更有劲了。
在徐光的手机里,有一个由55名成员组成的微信群——“大石岩智力返乡先锋队”。“他们人不在家,心都在这儿,特别是出去以后,见识广、主意多,我就建了个群,给他们看看家乡的变化,让他们给家里多出出主意。”
干群同心,其利断金。
大石岩旅游线路的第一条线路——蜘蛛峰,共636个台阶,6大段工程,这些用石条铺出来的台阶,都是村民手工一錘一钎打出来的。原定半年的工期,经过43天的日夜奋战,一条五百米长、整齐美观的护栏石阶路从蜘蛛峰下铺到了峰顶,成了大石岩村一道靓丽的风景。
石头是坚硬的,但山里人的意志比石头更坚硬。那些看似坚不可摧的顽石,被他们从山体上剥离下来,再裁切成有角有棱的条石,然后一排排摆放在山坡上,就成了供人攀登的上山阶梯,但其间花费的工夫与力气不言而喻。他们士气高涨,没有抱怨,不计得失,个个脸上洋溢着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憧憬。大家不用监管、不用督促,没有一个人说苦叫累。
如今的大石岩村,正在由往日荒山秃岭、悬崖峭壁,变成山路弯弯、风景如画,一幅山美、村美、人美的美丽乡村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如今的大石岩,干部人心齐,群众干劲足。“大石岩村的恩人”“大石岩群众的一面红旗”……人们把一个个赞誉送给徐光。
面对群众的诸多赞誉,徐光只是平静地说,共产党员就应该起一个酵母的作用,以酵母作一颗梦想的种子,把乐于奉献的种子深深种在每一个党员的心中;以酵母作一团燃烧的火焰,点燃身边所有人建设家园的激情。
这,就是一个人民公仆,永不退休的人民公仆的心声。
心系群众,鱼水情深。
徐光,群众欢迎这样的扶贫带头人,时代需要这样的无私奉献者。
23年前,已是副师级干部的他,转业到地方,任河南省质监局稽查总队总队长、新乡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局长等职,查办了毒大米等一批大案、要案,多次获得全国打假先进个人荣誉。
两年前,在省城退休的他,本该颐养天年,却毅然回到了生他养他的小山村,成了一名村党支部书记。
他就是徐光。是什么样的情怀让他回到家乡?是什么样的决定使他放弃省城优渥的生活,独自一人留在山村里?
“我是一个党员,也是一个山里人,到哪里都不能忘根、忘本。”面对群众的期盼、周围人的不解,他毅然从省城回到小山村,摘下戴了一辈子的“大盖帽”,换上一顶“破草帽”。
“快看,那个老头是不是迷路了?”2016年的一个酷暑天,看到一位老人在大石岩村西边的蜘蛛峰上蹒跚,在这里放羊的王二孩立即招呼同伴过去帮忙。老人背着馒头和水壶,一手拽住丛生的荆棘,一手拄着拐杖,衣衫全部湿透,膝盖、裤角处被荆棘刺破,浸出殷红的鲜血。
用创可贴简易包扎后,这个固执的老人又钻进了山里。
这几个放羊人后来才知道,他就是大石岩村新来的党支部书记徐光。为找出一条合适的旅游线路,这已是徐光上任一周内第三次上蜘蛛峰了。
深藏太行山褶皱处的大石岩村,位于淇县西南16公里处。在这里出生的徐光,17岁走出了大山,光荣参军。肯钻研,爱学习、能吃苦的他得到了部队领导的认可,在部队院校先后接受了初中、高中和大学阶段的教育。28年戎马生涯,他從一名普通战士晋升为班长、排长直至副师级干部,凭借着过硬的技术5次荣立个人三等功。
20世纪90年代,脱下军装的徐光转业到地方,先后任河南省质监局稽查总队总队长、新乡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局长等职。其间,他办结各类案件800多件,捣毁制假窝点200多个,查办了毒大米、黑心棉、假农药等一批大案、要案,荣获全国打假联合行动先进个人等一系列荣誉。2013年,光荣退休。
2016年,淇县启动“头雁回归创业”计划,向部分淇县籍在外人士发出邀请,请他们回村任职,改变落后面貌,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徐光在受邀之列。
回到大石岩村。徐光站在已成危房的村办小学前,放眼四望,近处民舍破败不堪,河沟被淤泥沙石堵塞。远处13个山头,自己儿时曾放羊的地方,杂草乱石,满目荒凉。
阔别多年,在全国各地建设日新月异、周边村庄快速发展前进的大背景下,大石岩村似乎还在沉睡之中。
心里顿感一阵疼痛,他转身对陪同的县、街道办的干部说:“你们先回去吧,我在这里静一静。”
“当时,突然有一种感觉,说不上来,五味杂陈,就想仔细看看这个小山村。”徐光回忆,那天下起了雨,他在雨中漫步了一个多小时,村室、学校、卫生室、偏僻小路……他把村里的角角落落走了个遍。
一阵眉头紧锁思量,一番内心激烈斗争,一股子军人不服输的暗自较劲。然而,这个较劲和迟疑并没有持续太长时间,家乡的深切呼唤、军队磨炼的忠诚品格、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让他下定决心:留下来!
从此,徐光把根深深扎在了大石岩。
两年多来,他魂牵梦绕的是大石岩,汗水和心血凝聚的也是大石岩。徐光说,一个人要有信仰,每个共产党员都是为民谋利益的一面旗帜。“我是一个党员,也是一个山里人,到哪里都不能忘根、忘本。只有为群众办点事,生活才更有意义、有价值。”
“扶贫先扶志,必须先拔掉村民思想上的穷根!”徐光把扶贫作为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从凝聚人心、鼓舞士气入手,激发大家的精气神。
“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推。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
古人吟咏太行山的诗句道出了大山的雄奇险峻,也道出了大石岩村发展滞后的深层原因。
农村工作千头万绪,从哪里入手?徐光首先静下心来对大石岩村做了一次真正的调查。
这是一个省级深度贫困村,被蜘蛛峰、朝歌寨等13个山头包围。这个村由大石岩、小春花、大春花、塔沟河、李沟、小庄、两流水、阴窝8个自然小山村组成,它们呈树杈状分布于群山间的谷底,依山趁势坐落于沟底河道的两坡。
全村300多户、1300多口人,青壮年人大多数外出打工。人均耕地不到1亩,全是望天收。此外,村里还有林地1650亩、宜林荒山地3000多亩。
一次次的座谈、聊天之后,徐光感到,山村落后的原因不单是一个“穷”字。村民们希望脱贫,但意志消沉,没有信心。徐光把一些扶贫措施讲给村民听,有人问易地扶贫搬迁每人分25平方米房子是真的假的,是不是骗人的?
甚至有人说:“祖祖辈辈不都是这样过来了?折腾个啥?”
让大石岩落后的根子不是“山穷水恶”,而是“人穷志短”。扶贫先“扶人”,扶贫先扶志,必须先拔掉村民思想上的穷根!
回村的第三天,徐光就召集党员干部开务虚会。
给大家开眼界。徐光与党员干部一起观看宣传片,学习文件,回顾建党以来、新中国成立以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建设取得的成就。他要让大家都看看,国家发展变化有多大,先进地方发展到哪种地步,特别是一些原本落后的地方如今发展得如何红红火火!
给大家鼓起劲。徐光拿出他背诵如流的“老三篇”《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读给大家,带领大家观看讲述焦裕禄事迹的影片,学习焦裕禄同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精神。
给大家定方向。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启发大家思考:脱贫攻坚,每个人该怎么做?全面实现小康,大石岩村怎么办?如何建设一个美丽、富裕的大石岩村?
要想富,先修路。这是大家都知道的理儿,没有路,山货出不去,外人进不来。由于路不顺,大量的柿子烂到地里无人捡,农民的特产卖不出去。大石岩村周边的大山上,蜘蛛峰、青龙背、铜子洞、红山古石群、北魏石刻等景点遍布其间,但是因为道路不通而仅仅成为传说。 山里人修路难,一说要修路大家就打退堂鼓。有人说,老几辈儿没有修过路,不是照样过来了吗?
对此,徐光一针见血地指出:群众不是怕修路,而是非常期盼修路。不愿修路是因为没有信心,对干部没有信心,对自己没有信心,担心白费一番努力修不成。
在徐光开眼界、鼓起劲、定方向的“三步战略”引领下,20多位老党员、老军人、老干部、老模范、老教师、老家长、老骨干自发组织在一起,决心发挥余热,跟着徐书记大干一番。
徐光为20多位老人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七老团队”。“七老团队”商议:在大石岩村周边的13座山峰插上红旗,以此增强大家的自信,激励今后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
层峦叠嶂的太行深山区,艰难险阻随处可见,丛生的荆棘让人无法前行。13个山峰,村里的年轻人也没有几个上去过,但这些70多岁的老人们,带着铁锹、千斤顶,背着馒头、水壶,爬高山陡坡,穿丛生荆棘,把13面鲜艳的五星红旗插遍了大石岩村的大小山峰,树起了大石岩村民的精神和信仰标杆。
“把旗插在了山顶上,在蜘蛛峰上开凿台阶,在青龙背上修筑柏油路,过去想都没人敢想,但我们干成了,大家的干劲一下高涨起来。”村民王春明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树立信心,就要让旗帜在每个人心中树起来。旗是人心所向,是党在基层强有力领导的标志。如今,大石岩村周边的山峰上,红旗招展,鼓舞着人心,振奋着士气,激励着人们精神焕发地向着美好生活奋勇前进。
“农村要致富,必须选准路,方向对了要坚定地走下去!”结合大石岩村实际,徐光帶领群众确定了建设乡村旅游名村和特色林果村的目标,闯出了依托旅游振兴的新路子。
打仗要集中突破,脱贫也要选准重点。大石岩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76户、906人,脱贫致富的突破口在哪里?徐光苦苦思索。
2016年秋,太行山麓山花烂漫、争奇斗艳。大石岩村的简陋会议室内人声鼎沸。一场商谈村里发展规划的“诸葛亮会”在徐光的主持下热烈进行。
“村里山高路险,地薄粮少,就是把地翻个遍也刨不出几个钱来。”有的村民很茫然。
“咱村的特产远近闻名,就是没人来买,得想法让外面人知道,让城里人来乡下转转。”有的村民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徐光根据自己多日来的考察,提出了发展思路:利用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建好基础设施;结合丰富的林果土特产资源优势,利用国家精准扶贫的政策,争取高效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利用人文地理优势和独特的山水资源,开发旅游景点,边开发边挣钱。
多年的部队工作经验告诉徐光,绝不能打无准备之仗。他把村里的优势、劣势深入分析,把自己的思路用最朴实的家乡话讲出来给群众听。
一时间,点赞者有之,质疑者也有之。当然,村里一些见过世面,特别是一些当过教师、干部的老同志向他投来了赞许的目光。
“通过汇总各方意见,我们确定了发展乡村旅游的思路,就是要把大家动员起来,建设淇县一流的特色林果和乡村旅游名村。”徐光说,旅游发展起来了,村集体就有了收入,老百姓也能靠卖谷子、粉条、柿饼、核桃、花椒等特色农产品增收。
踏平坎坷成大道。短短两年,大石岩村多少年做不到的事变成了现实。大伙儿齐心协力开发了荒野洪荒游、水系游、红色洞穴探险游等3条旅游线路,恢复了1条传统乡村线,配套建设了1个停车场和日接待能力1000余人的服务区。
其中,蜘蛛山的“荒野洪荒游”是他们的第一条旅游线。
如今,顺着村西头新修的台阶和道路,不到半小时,就能到蜘蛛山顶,遥望云雾缥缈的远山,若置身仙境。沿着新修通的山脊道路前行,与云雾和山风相伴,云雾团团,随风飘荡,似一场大自然的魔术表演。
第二条线就是“水系游”。村东头1400米处的山沟里,有一个“白流瀑布”,一到盛水时节,这里就形成一个高约50米、宽约40米的瀑布,蔚为壮观。目前,道路已经修通。
随着第三条旅游线路“红色洞穴探险游”的开通,洞沟向世人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乘车沿着崎岖山路行驶近一个小时就可抵达洞沟。众多山洞中,一个高和宽均达10米的大洞吸引了记者的注意,洞口“呼呼”往外直冒凉气。这个洞,洞内有洞、洞上有洞,洞口在山脚下,出口在半山腰。村民介绍,此洞常年平均温度在15℃,冬暖夏凉。
进入洞内,让人惊奇的是,黑乎乎的洞顶上,满是倒挂着的蝙蝠。“若是不小心惊动它们,这些蝙蝠便会成群结队地飞出洞外。霎时,遮天盖地,十分壮观。”徐光说。
两侧的山坡上,长满了野生的丹参、冬凌草、天南星、远志等中草药。山沟里到处都是柿树、核桃树、桃树、梨树、苹果树等。放眼望去,山坡上盛开的鲜花,煞是好看,还有喜鹊、山雀、画眉等鸟儿云集此处啾鸣。
在修建旅游线路的同时,徐光将村里破败不堪的学校改造成旅游综合服务区,规划建设了停车场、土特产集贸市场。目前,都已建成投用。
有了这三条旅游线路,有了接待能力,大石岩村的旅游开始火了起来!
今年4月中旬,反映抗日战争年代中华儿女为保护千年国宝不被日寇掠夺,奋起反抗、舍生取义的电影《镇龙传说》在村里开拍,拍摄中所用的100多名群众,全部来自大石岩村和附近村庄。
“影片中一半以上的画面是在大石岩村拍摄,之所以选择在这里拍摄,就是看到了这里优美的环境、淳朴的民风。”影片制片人刘岸冉说,近期还有两三部片子要在大石岩村取景拍摄。
平日里,一批批学习、参观、游览活动,让曾经寂静的大石岩村热闹非凡。2018年,大石岩村游客数量达10万人次,接待各类社会团体观摩学习121场,旅游综合收入达40万元。
“农村要致富,必须选准路,方向对了要坚定地走下去。”徐光说,他们正在建设“双百英雄(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纪念馆”、红色摄影基地,谋划拓展训练项目,把村里的集体经济发展起来。 “当干部就得为群众办实事,只有办实事,群众才信任你,支持你。”群众的事再小,在徐光眼里也是大事,他时刻把群众冷暖放在心上,只有奉献,没有索取。
“出水了!出水了!”
两年后的今天,回想起杨家湾深井出水的那一刻,大石岩村村民的激动与喜悦仍溢于言表。
大石岩村与水,有说不完、道不尽的故事。
大石岩村附近虽然山泉众多,但由于找不到适合打井的泉眼,多年来,只有村西白流山顶的一眼山泉是唯一的水源,水流时断时续,满足不了需要。
20世纪70年代,群众在离村一公里远的北山的一个沟里,发现了一处泉眼。村民们先把石头一锤一锤地凿成一截截七八厘米宽、五六厘米高的水槽。然后再把水槽一个一个接起来,用水泥勾缝。全村人干了半年多,足足接了2000多米,才把大拇指粗细的水流引到山下。
即便如此,一旦到了旱季,水就成滴流。特别是春天种红薯苗时,水就更显得珍贵。一盆水淘了米还要洗菜,洗完菜洗碗,最后喂牲口或浇地。
无奈之下,村里只得依照人口数量,给每家每户排好时间来水槽边接水。一口人就那么几分钟接水时间,一天24个小时,水槽边人来人往从不间断。挑水绝不能洒,否则,流的眼泪和洒的水一样多。
阔别家乡多年,村里竟还是依靠这个小泉眼吃水,徐光又一次被深深刺痛了。
必须找到泉眼,打井!他横下一条心。
徐光请来的水利专家,在村东北高坡上一处叫杨家湾的地方,发现了泉眼,找到了打井的位置。
然而,要打井,需要走一系列程序。徐光只有一个信念:只要有水,一切都不是困难,一刻不能停。徐光自掏腰包,开干!
20个日夜连续奋战后,2016年11月15日,终于成功地打出一眼深260余米、水量丰沛的深井!
出水的那一刻,村子里沸腾了。偌大的钻井平台被蜂拥而来的乡亲围得密不透风,人们你一瓢我一瓢的酣畅痛饮。
“当干部得为群众办实事。”在徐光看来,老百姓心里有杆秤,只有办实事,群众才会信任你、支持你。
特色林果业和杂粮是大石岩村的优势,村里流传一句顺口溜:“大石岩有四宝,微量元素少不了,铁锌核桃铜锰柿,高钙米、山羊肉,花椒成了大气候。”
为了把这个优势发挥好,徐光聘请省林科所专家为大石岩村做了林果业与山体绿化规划,在首期的117亩土地投入10万元购买11种优良果树苗免费发给村民种植,并连续补助5年的土地流转费用,二期142亩树苗正在选购。
果树进入挂果期后,将四季有花、三季有果,极大地促进农户增收和旅游业的发展。
依托龙头企业开展扶贫。村里94户贫困户签订了到户增收协议,采用合作帮扶的模式与普乐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贫困户入股该企业,每年可获收益1650元,连续收益3年。他们还发挥村内“隆岩农业合作社”的龙头带动作用,使其与贫困户签订脱毒红薯、油菜、花椒等特色农产品的购销合同,发展订单农业。
最让徐光牵挂的,还是贫困户。
2016年的第一场雪刚飘起来,村干部就接到了徐光要求开会的紧急通知。
出什么大事了?这么急?七个人一碰头,才知道,议题只有一个:怎么让申德安过冬。
申德安,60多岁,智障,无依无靠。看到气温骤降,徐光立即想起了他,于是带上新买的保暖内衣、棉袄直奔申德安家。此刻,申德安正蹲在自家门口,冻得瑟瑟发抖。
不知出于警觉还是羞于见人,看到徐光的到来,他大声喊叫,撵徐光走,说啥不让进门。
无奈之下,徐光立即通知村干部开会,带着村干部們强行推开了申德安家的门,要把他身上的旧棉衣脱下来换新,谁知申德安坚决不肯,竟作起了要打人的架势。
徐光当兵的倔劲也上来了,对着村干部一阵命令:“必须把毛头(申德安乳名)身上的衣服扒了,换上新棉衣!”
申东林从后面一把抱起了申德安,几个村干部架着肩膀,拿剪刀,强行给他把身上的破棉衣脱下来。一扒开棉衣,大家傻眼了:里面尽是破布条、塑料袋、废纸……
“毛头几十年没换过衣服,棉袄里塞的那东西味道呛死人。”申东林说,现在一说起来就想吐。
三下五除二地给申德安换上了棉衣,徐光和村干部又把家里从内到外打扫了个遍。
伴着徐光无尽的心血、汗水与付出,大石岩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76户、906人中的172户、584人脱了贫。
以前从来没有集体收入的大石岩村,竟破天荒地有了自己的分红:2017年全村每人发了10元钱;2018年每人20元,70岁以上老人50元……“钱虽然不多,但这是头一次嘞!俺村以后肯定越来越好!”今年55岁的贫困户徐中高兴地说,他家有老伴儿还有女儿,徐书记帮他申请了到户增收项目,每年1350元。金融扶贫每年分红800元,还介绍他到山上修路,干村里的工程增加收入。
群众的事再小,在徐光眼里也是大事,他时刻把群众冷暖放在心上,只有奉献,没有索取。
“发挥每个人的带头作用,再难的工作也会迎刃而解。”有丰富管理经验的徐光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把扶贫战场作为教育干部、发动群众的平台,形成共同推动大石岩发展的强大合力。
“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发挥每个人的带头作用,再难的工作也会迎刃而解。”这是回到大石岩村的徐光一直反复教育党员干部的话。
村干部申东林说,徐光有时“像一团火”,他走到哪里,哪里的矛盾很快就得到化解。
2017年夏,雨水较多。村里一户村民由于建房时没有修排水管道,一到雨天,院子里便倒灌满雨水。想修管道,又和邻家产生了矛盾,这可咋办?问题反映到徐光这里后,他立即找来当时负责该片区的村干部冯华清:“排水问题不是小事,问题不能过夜,今天解决不了,我们谁也不能走!” 经过苦口婆心的劝解,两家解开了疙瘩,就排水问题达成了一致。
村民申长亮说,徐光书记是一面镜子,比照着他的干劲,我们谁也不能落后。
2017年元宵节,蜘蛛峰登山台阶路工程开工。每天早上不到5点,三路“修路大军”就扛着铁镐、撬棍、铁锤、钢砧等砌石筑路工具,背着锅、带着米面油盐,浩浩荡荡地上山了,每天忙在山上、吃在山上、歇在山上。
由于年轻人常年在外务工,村里大都是50岁以上的老人。村民董祥安、董海安、申占平都是70多岁的老人了,也是5点起床加入修路大军。有人劝他们:这么大岁数了,出出主意就行,山就别上了。三位老人一听就急了:徐书记那么大的官还拼命干,咱有啥理由不往前冲?
60多岁的申长亮,儿子儿媳在外打工,他还要负责照顾两个年幼的孙子。为了不拖修路的后腿,他每天背上扛着锅,一手拉着俩孙子,一手提着面条上山顶。俩孙子玩累了,他就拿棉衣服垫垫让他俩躺在一边睡一会儿。中午就带着俩孙子在山上生火做饭吃,这样就能少跑一趟。要知道,从蜘蛛峰到家,光来回一趟就得两个多小时。
有人问他:“你这是何苦呢?”申长亮脱口而出:“人家徐书记何苦呢?”
灵山街道办事处党工委书记耿超说,徐光更是一座“移动的党校”,让村干部处处受教育。他为群众服务的精神、干工作的方法、团结干部群众的做法,在各级干部中树起了榜样。
在徐光的影响下,全村党员干部重新恢复了过组织生活、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度,一个更具凝聚力、向心力的村“两委”班子被唤醒了。
村干部们说,过去我们大石岩村的干部都想干事,有决心,有干劲,但找不到方向,缺个领路人。徐书记一来,把大家力量凝聚起来了,大家干得更有劲了。
在徐光的手机里,有一个由55名成员组成的微信群——“大石岩智力返乡先锋队”。“他们人不在家,心都在这儿,特别是出去以后,见识广、主意多,我就建了个群,给他们看看家乡的变化,让他们给家里多出出主意。”
干群同心,其利断金。
大石岩旅游线路的第一条线路——蜘蛛峰,共636个台阶,6大段工程,这些用石条铺出来的台阶,都是村民手工一錘一钎打出来的。原定半年的工期,经过43天的日夜奋战,一条五百米长、整齐美观的护栏石阶路从蜘蛛峰下铺到了峰顶,成了大石岩村一道靓丽的风景。
石头是坚硬的,但山里人的意志比石头更坚硬。那些看似坚不可摧的顽石,被他们从山体上剥离下来,再裁切成有角有棱的条石,然后一排排摆放在山坡上,就成了供人攀登的上山阶梯,但其间花费的工夫与力气不言而喻。他们士气高涨,没有抱怨,不计得失,个个脸上洋溢着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憧憬。大家不用监管、不用督促,没有一个人说苦叫累。
如今的大石岩村,正在由往日荒山秃岭、悬崖峭壁,变成山路弯弯、风景如画,一幅山美、村美、人美的美丽乡村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如今的大石岩,干部人心齐,群众干劲足。“大石岩村的恩人”“大石岩群众的一面红旗”……人们把一个个赞誉送给徐光。
面对群众的诸多赞誉,徐光只是平静地说,共产党员就应该起一个酵母的作用,以酵母作一颗梦想的种子,把乐于奉献的种子深深种在每一个党员的心中;以酵母作一团燃烧的火焰,点燃身边所有人建设家园的激情。
这,就是一个人民公仆,永不退休的人民公仆的心声。
心系群众,鱼水情深。
徐光,群众欢迎这样的扶贫带头人,时代需要这样的无私奉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