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犹太人是世界上最聪明、最神秘、最富有的民族之一,而犹太商人又以其独特的经营技巧富甲天下,摘取了“世界第商人”的桂冠。遍布世界各地的客家人被称为“东方犹太人”,他们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也同时为华夏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历史的长廊里,客家人在远离“中心”和“主流”的地方以自己独有的方式生活着,并执着地传承着自己的血脉和文化。客家人经历的苦难,和犹太人是何等的相似。说潮州人、温州人是“东方犹太人”,有一定的道理,但是这忽略了犹太人饱受战乱、四处迁徙的历史,而这个,与客家人是相同的。所以,称客家人为“东方犹太人”更加合理。
犹太人迁徙和流散的时间长达3000年,而且迁徙的范围也很广阔,但犹太民族有一个鲜明的特点,那就是绝大多数的人都生活在城市里,越是竞争激烈、节奏快的大城市,越适合犹太人居住和发展。这一点,与客家人喜欢山地生活的特点形成鲜明对照,两者判然有别。一个创造的是城市文明,商业、金钱、科技和新的思维的烙印十分明显。一个则创造了中国式的南方山地文明,建筑、生活、习俗都与灿烂古国的文化一脉相通。随着客家人移居海外和定居城市,他们在商业、科技、政治等领域的才能也逐渐显露出来。仅香港和东南亚等地,客籍政治家和大商人也是层出不穷、灿若群星。
犹太人屡屡在知识界和专业技术领域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受到犹太文化的影响,因为犹太人一直是把学习作为一项神圣的宗教义务来履行,哪怕是非常贫穷的家族也要尽力使自己的孩子接受尽可能多的教育。而在现代社会中,重视教育、善于学习的回报就是知识和金钱。据项最新的统计数字表明,犹太人是美国社会中收人最高的少数民族,他们的收人比全国平均水平高72%,比处于第二位的日本人还要高出40%。与此相应的是,美国犹太人口中受到过高等教育的人所占的比例,是整个美国社会平均水平的5倍。
客家人同样也以重视教育闻名于世,比如客都梅州即享有“文化之乡”的美誉,其教育水平和重视知识的程度远远超过许多非客家地区。四川客家人至今还保持这样的习俗:孩子上学第
天或新学期的开始,家里都要煮两个“米锅蛋”犒劳他们,而在生日或年节时倒不太重视,这说明教育对客家人来说是一件非常神圣的事,须得慎重为之。
节俭是犹太人的一项美德,而挥霍在犹太教义中则被看成是一种罪恶。因此,尽管犹太人中富翁云集,但在外人眼中却显得十分“吝啬”。犹太谚语有言:“省下便士就等于挣来一便士。”说明他们对待金钱的态度是很认真严肃的。实际上,世界各地的犹太人捐给各种慈善性和公益性事业的钱要比其他许多民族都要多。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犹太人受传统犹太宗教及自身文化的影响,他们更愿意把钱用于犹太人内部的慈善和公益事业,承袭着民族内部互济共助的传统,如为犹太社团内部的鳏寡孤独提供帮助,或者当社会上爆发反犹运动时,让犹太人彼此照应,互相帮助,共度难关,这种自家人帮助自家人的习惯本也无可厚非。
这个特点,同客家人的勤俭和乐善好施如出一辙。经济发达地区的客家人,尤其是海外客家对大陆客家地区的经济援助,是不能用数字来加以统计的。因为客家民系共同的经历,所以他们很自然地就会有“同在异乡偏怜客”的慈善心态,愿意支持后进地区的经济文化建设,不讲回报,只讲乡谊和感情。这种团结互助的精神,只有在那些历经磨难而又奋发向上的民族(民系)中才会产生。
在西方国家中,人们常用揶揄的口气谈论“犹太母亲”,犹太母亲的形象在文学作品和影视节目中,常被格式化为喋喋不休,既可笑又令人生厌的女人,她们对孩子总是过分的关心和溺爱,担心他们挨饿受冻,逼着他们喝鸡汤,强迫他们穿厚厚的衣服。尽管以上形象有很大程度的夸张,但也并不是没有根据。在传统的犹太家族中,母亲是整个家庭的核心,除了安排全家人的生活外,她们还承担着对子女教育的责任。她们把全部的精力和心血都放在子女身上,对他们格外关心,对他们的期望值也很高。“犹太母亲”体现了一种犹太民族的传统伦理观念。
而在客家家庭里,“客家母亲”同样也是每一个家庭的核心,这大概已成所有流散和迁徙民族的共性。女人作为联系家庭的重要纽带,其作用在动荡和患难的境遇中最容易得到体现。客家母亲肩负着家庭、生产和教育子女的三重重任,她们每一项都能做得十分成功。田间地头、锅边灶台、针麻线头以及孩子的书桌边都是她们克己尽职的地方,难怪有人要把客家妇女说成是中国劳动妇女的典范。
犹太民族是一个小民族,人口从未超过2000万。这个数字在数亿、数十亿的世界人口中显得多么微不足道。然而,这个小民族却涌现出与其人口比例极不相称的众多对世界产生巨大影响的伟人。我们熟知的马克思、爱因斯坦、弗洛伊德都是犹太裔人士。他们对世界文化的重大影响,令人惊叹不已。我们不妨看看下面这串名单:
哲学家斯宾诺莎,哲学家兼现象学奠基人胡塞尔,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俄国革命杰出的政治领袖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卡冈诺维奇,研制出美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爱因斯坦、奥本海默、西拉德、费米等人,诗人海涅,作家爱伦堡、卡夫卡、贝娄、辛格,刷作家米勒,音乐家门德尔松,作曲家格什温,钢琴演奏家鲁宾斯坦,小提琴演奏家梅纽因,绘画大师毕加索,创办好莱坞万国影业公司、20世纪福克斯公司、华纳兄弟公司、派拉蒙公司、哥伦比亚公司的都是犹太人。最为大家所熟知的影视界犹太裔人,应当是拍摄过《侏罗纪公园》和《辛德勒的名单》的大导演斯皮尔伯格……这样一份分量沉重的名单还可以长长地开下去,但是列出这些人物就已经足够了,这么多的犹太伟人已令我们对这个苦难和流浪的民族另眼相看了。
同样的,“客家伟人现象”也可与“犹太伟人现象”相映争辉。苦难和流亡生活带给他们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已然变换成一种民系前进的动力。客家伟人的名单我们也不妨简略地开出一份:文学家欧阳修、张九龄、曾巩、郭沫若、韩素音,政治家(包括军事家)李光耀、萧华、陈丕显、卢嘉锡、胡耀邦、杨成武、刘亚楼、廖承志、张鼎承、叶剑英、叶挺、邓演达、朱德、陈济棠、邹鲁、廖仲恺、姚雨平、丘缝甲、洪秀全、萧朝贵、冯云山、石达开、杨秀清、丁日昌、刘永福、文天祥等,实业家曾宪梓、田家炳、胡文虎、胡仙、张弼土、姚美良、邱永汉等,诗人黄遵宪,史学大师陈寅恪,诗人兼雕塑家李金发,语言学家王力,艺术大师林风眠,数学家李国平,桥梁学家李国豪,中国肿瘤学奠基人之一的吴恒兴、著名生物学家黎尚豪,国际知名数学家丘成桐,高分子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王佛松等。
客家人的迁徙和犹太人的迁徒都是人类群体良性迁徙的典范。艰难的长途跋涉甚至人为的迫害并没有激起他们对世界的仇恨和报复,相反却激励他们团结奋进,沿途播撒智慧的种子。他们默默地奉献,小心翼翼地保持着自己特有的民性和文化,他们深知和平美好的世界需要什么,他们能向世界贡献和证明什么,仅从这一点来看,客家人和犹太人都做得无比杰出,我们应当站出来为他们高声喝彩。
犹太人迁徙和流散的时间长达3000年,而且迁徙的范围也很广阔,但犹太民族有一个鲜明的特点,那就是绝大多数的人都生活在城市里,越是竞争激烈、节奏快的大城市,越适合犹太人居住和发展。这一点,与客家人喜欢山地生活的特点形成鲜明对照,两者判然有别。一个创造的是城市文明,商业、金钱、科技和新的思维的烙印十分明显。一个则创造了中国式的南方山地文明,建筑、生活、习俗都与灿烂古国的文化一脉相通。随着客家人移居海外和定居城市,他们在商业、科技、政治等领域的才能也逐渐显露出来。仅香港和东南亚等地,客籍政治家和大商人也是层出不穷、灿若群星。
犹太人屡屡在知识界和专业技术领域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受到犹太文化的影响,因为犹太人一直是把学习作为一项神圣的宗教义务来履行,哪怕是非常贫穷的家族也要尽力使自己的孩子接受尽可能多的教育。而在现代社会中,重视教育、善于学习的回报就是知识和金钱。据项最新的统计数字表明,犹太人是美国社会中收人最高的少数民族,他们的收人比全国平均水平高72%,比处于第二位的日本人还要高出40%。与此相应的是,美国犹太人口中受到过高等教育的人所占的比例,是整个美国社会平均水平的5倍。
客家人同样也以重视教育闻名于世,比如客都梅州即享有“文化之乡”的美誉,其教育水平和重视知识的程度远远超过许多非客家地区。四川客家人至今还保持这样的习俗:孩子上学第
天或新学期的开始,家里都要煮两个“米锅蛋”犒劳他们,而在生日或年节时倒不太重视,这说明教育对客家人来说是一件非常神圣的事,须得慎重为之。
节俭是犹太人的一项美德,而挥霍在犹太教义中则被看成是一种罪恶。因此,尽管犹太人中富翁云集,但在外人眼中却显得十分“吝啬”。犹太谚语有言:“省下便士就等于挣来一便士。”说明他们对待金钱的态度是很认真严肃的。实际上,世界各地的犹太人捐给各种慈善性和公益性事业的钱要比其他许多民族都要多。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犹太人受传统犹太宗教及自身文化的影响,他们更愿意把钱用于犹太人内部的慈善和公益事业,承袭着民族内部互济共助的传统,如为犹太社团内部的鳏寡孤独提供帮助,或者当社会上爆发反犹运动时,让犹太人彼此照应,互相帮助,共度难关,这种自家人帮助自家人的习惯本也无可厚非。
这个特点,同客家人的勤俭和乐善好施如出一辙。经济发达地区的客家人,尤其是海外客家对大陆客家地区的经济援助,是不能用数字来加以统计的。因为客家民系共同的经历,所以他们很自然地就会有“同在异乡偏怜客”的慈善心态,愿意支持后进地区的经济文化建设,不讲回报,只讲乡谊和感情。这种团结互助的精神,只有在那些历经磨难而又奋发向上的民族(民系)中才会产生。
在西方国家中,人们常用揶揄的口气谈论“犹太母亲”,犹太母亲的形象在文学作品和影视节目中,常被格式化为喋喋不休,既可笑又令人生厌的女人,她们对孩子总是过分的关心和溺爱,担心他们挨饿受冻,逼着他们喝鸡汤,强迫他们穿厚厚的衣服。尽管以上形象有很大程度的夸张,但也并不是没有根据。在传统的犹太家族中,母亲是整个家庭的核心,除了安排全家人的生活外,她们还承担着对子女教育的责任。她们把全部的精力和心血都放在子女身上,对他们格外关心,对他们的期望值也很高。“犹太母亲”体现了一种犹太民族的传统伦理观念。
而在客家家庭里,“客家母亲”同样也是每一个家庭的核心,这大概已成所有流散和迁徙民族的共性。女人作为联系家庭的重要纽带,其作用在动荡和患难的境遇中最容易得到体现。客家母亲肩负着家庭、生产和教育子女的三重重任,她们每一项都能做得十分成功。田间地头、锅边灶台、针麻线头以及孩子的书桌边都是她们克己尽职的地方,难怪有人要把客家妇女说成是中国劳动妇女的典范。
犹太民族是一个小民族,人口从未超过2000万。这个数字在数亿、数十亿的世界人口中显得多么微不足道。然而,这个小民族却涌现出与其人口比例极不相称的众多对世界产生巨大影响的伟人。我们熟知的马克思、爱因斯坦、弗洛伊德都是犹太裔人士。他们对世界文化的重大影响,令人惊叹不已。我们不妨看看下面这串名单:
哲学家斯宾诺莎,哲学家兼现象学奠基人胡塞尔,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俄国革命杰出的政治领袖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卡冈诺维奇,研制出美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爱因斯坦、奥本海默、西拉德、费米等人,诗人海涅,作家爱伦堡、卡夫卡、贝娄、辛格,刷作家米勒,音乐家门德尔松,作曲家格什温,钢琴演奏家鲁宾斯坦,小提琴演奏家梅纽因,绘画大师毕加索,创办好莱坞万国影业公司、20世纪福克斯公司、华纳兄弟公司、派拉蒙公司、哥伦比亚公司的都是犹太人。最为大家所熟知的影视界犹太裔人,应当是拍摄过《侏罗纪公园》和《辛德勒的名单》的大导演斯皮尔伯格……这样一份分量沉重的名单还可以长长地开下去,但是列出这些人物就已经足够了,这么多的犹太伟人已令我们对这个苦难和流浪的民族另眼相看了。
同样的,“客家伟人现象”也可与“犹太伟人现象”相映争辉。苦难和流亡生活带给他们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已然变换成一种民系前进的动力。客家伟人的名单我们也不妨简略地开出一份:文学家欧阳修、张九龄、曾巩、郭沫若、韩素音,政治家(包括军事家)李光耀、萧华、陈丕显、卢嘉锡、胡耀邦、杨成武、刘亚楼、廖承志、张鼎承、叶剑英、叶挺、邓演达、朱德、陈济棠、邹鲁、廖仲恺、姚雨平、丘缝甲、洪秀全、萧朝贵、冯云山、石达开、杨秀清、丁日昌、刘永福、文天祥等,实业家曾宪梓、田家炳、胡文虎、胡仙、张弼土、姚美良、邱永汉等,诗人黄遵宪,史学大师陈寅恪,诗人兼雕塑家李金发,语言学家王力,艺术大师林风眠,数学家李国平,桥梁学家李国豪,中国肿瘤学奠基人之一的吴恒兴、著名生物学家黎尚豪,国际知名数学家丘成桐,高分子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王佛松等。
客家人的迁徙和犹太人的迁徒都是人类群体良性迁徙的典范。艰难的长途跋涉甚至人为的迫害并没有激起他们对世界的仇恨和报复,相反却激励他们团结奋进,沿途播撒智慧的种子。他们默默地奉献,小心翼翼地保持着自己特有的民性和文化,他们深知和平美好的世界需要什么,他们能向世界贡献和证明什么,仅从这一点来看,客家人和犹太人都做得无比杰出,我们应当站出来为他们高声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