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细节描写是作文的灵魂,同时细节描写一直是作文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细节描写的角度与具体方法非常多,本文主要从“观察”“聆听”“表达”“感悟”角度去探讨了细节描写在写作中的方法与效果。
关键词:观察;聆听;表述;感悟
一、善于用眼睛去“观察”
学会用眼睛观察是提高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的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锁定观察对象,抓典型。“因为黄山的地形复杂多变,秀峰叠峙,危崖突兀,幽壑纵横。云海的变化也就随之多姿多彩。云雾随气流在山峦间穿行,上行下跌,环流活跃。漫天的云雾和层积云,随风飘移,时而上升,时而下坠,时而回旋,时而舒展,构成了一幅奇特的千变万化的云海大观。”
黄山的悬崖峭壁,云海,松树都是迷人的,但我们不能把它们都写进作文中,只能选择自己印象最深刻,最有代表性的景物来写。片段锁定了黄山具代表性的景物——云海,生动地描写了云的形态、色彩、流动方向,让人仿似置身云雾缭绕的黄山山顶。
(二)注意观察的层次。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这就要求人们在细察事物时必须有层次,观察顺序必须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如:
1.观察荷塘的荷花:不同季节,花瓣的外形与色泽有何不同,茎和叶都会有哪些变化。点拨学生:从事物的形、色、构造、材质等角度进行观察和表述。
2.英语课上课前,甲同学气急败坏地把课室里垃圾桶的垃圾全部到入乙同学的课桌抽屉里。点拨学生:事情起因是什么?(甲同学为何做出如此过激行为?)事情经过?(怎么倒的?两人有没有争执?怎样争执?周边同学反映如何?)事情结果?(两同学自行解决?其中一同学主动道歉?周边同学调解?等老师来到处理?)
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由简单入手,学生就不会对观察产生抗拒感。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自觉养成自我观察的好习惯。
(三)重视观察后的记录。我们观察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写作,如果只观察不记录,那么观察就变得毫无意义。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学会把观察到的事物用日记、周记、随笔等形式记录下来,让学生养成观察后记录的好习惯。学生在记录的同时写作能力也能得到锻炼。
生活中不缺少美,缺少的只是发现美的眼睛。只有远观近察,用心留意周边事物,才能为我们的写作积累素材,才有可能写出佳作。
二、善于用耳朵去“聆听”
(一)让声音化无形为有形。“‘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春风本是无形的,可朱自清却将春风描绘得有形如“母亲的手”,把风形象化了,细腻生动。
(二)让声音穿透人物的内心世界。“你听,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像春蚕咀嚼桑叶,又像暖风吹拂白杨,像秋雨轻吻梧桐,又像泉水叮咚欢唱。笔随着手腕运转,字随着思路延伸,捧着自己的劳动成果,你不认为这是一种乐趣吗?”从一连串的比喻中可“听”出人物当时的心理状态——镇定而充满自信。作者以动写静,从听觉角度细腻地衬托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无疑又是通过“聆听”去写作的又一精彩范例。
我们要让学生学会用心去聆听生活中的各种声音,让学生学会把作文中的声音变得有形可感,让声音拥有自己的形象,让声音能够起到寄托人物的心情乃至于灵魂的作用。
三、善于用语言去“表述”
(一)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天下大雪,秀才、县官、财主相遇,财主提议以雪为题,每人念一句诗。秀才说了一句:“大雪纷纷落地。”县官接了一句:“都是皇家瑞气。”财主笑着说:“再下三年何妨?”这时,来了一个穷人,一听就生气,骂了一句:“放你娘的狗屁。”穷人为什么生气?为什么要骂他们?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不同身份的人有不同的生活,生活阅历不一样情感就不一样,说的话自然不同。
因此我们写作时,人物的语言一定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地位、年龄、职业、心理状态、文化教养等,人物的语言必须个性化,这样人物的形象才可以被塑造出来。
(二)语言+心理+动作+神态+外貌。在描写人物语言之时,我们还可以配合人物的心理、动作、神态等描写,让文章描写更有层次感。如:
当老板去接爸爸手中的钱时,看见了工商制服,立刻由刚才的冷冰冰变成了笑眯眯,他连忙拿回已递到爸爸手中的熟肉,慌忙说:“让我再给您称一遍!”爸爸奇怪地问老板:“为啥要再称一遍?”“刚才称错了!”老板边说边手忙脚乱地重新称肉。“你咋知道称错了?”老板用手抹了一把脸上沁出来的汗珠,脸涨得跟柜台上的猪肝似的,半天才吞吞吐吐地说:“这,这……”爸爸严厉地问老板:“这什么?”老板低下了头,小声说:“这是七块钱的肉,不够半斤。”爸爸冷冷地看了看卖肉的老板,说:“平常看你怪老实的,谁知道你竟敢缺斤少两,欺骗顾客,跟我到局里走一趟吧!”
片段中并没有采取平时同学惯用的语言描写提示语“你说”“我说”“爸爸说”等。取而代之的是作者在描写人物语言前后加入了人物的动作、神态描写,把一个奸商见风使舵的嘴脸表现得淋漓尽致。
俗话说“言为心声”。我们要善于用人物语言“表述”人物形象,让人物更加立体丰满,也让我们的文章更加丰满。
四、善于用心去“感悟”
(一)动作语言描写,如:我十指紧闭,捂着双眼,手不断颤抖。我尝试让左右手的食指与中指相分离,但似乎很难做到。第二次艰难的尝试过后,终于两指之间露出了一条小缝。“55!”我不禁惊叹一声。后背的虚汗一丝丝地往下趟。“唉”的一声,我软软地摊在了椅子上。
(二)内心独白描写,如:“观世音菩萨,玉王大帝,王母娘娘,耶稣,上帝啊,保佑我吧!我以后上课再也不发呆了,再也不跟同桌讲小话了,再也不……”我使出浑身解数,把生平所记得的中外神仙佛祖名字都念叨了一遍,祈求奇迹可以出现。
(三)环境描写,如:天刚放晴,虽然是夏天,但总感觉到窗外吹来阵阵冷风。教室里静悄悄的,只听见组长”沙沙”的发试卷的声音,“嗒”的一下声响,我的心随之抽搐了一下,原来是一个同学的笔袋掉到地上了。这时我的心像有几十只兔子在七上八下地跳来跳去。
同样是写等待成绩的紧张,加入了动作语言描写、内心独白描写以及环境描写后,该同学的“紧张”与“恐惧”就变得具体可感。
用心去“感悟”,体会人物的情感,用精彩的语句让人物的心理全方位、立体地跃然纸上,让人物形象更具体生动、细腻可感,让我们的文章更灵动。
一篇文章如果有了鮮活而独特的细节,那么它就会是一篇让人眼前一亮的佳作。让我们用细节描写调动起读者的各种感官,让我们把枯燥无味,如同嚼蜡的作文变成一场融各种感官于一体的盛会吧!
参考文献:
[1]《我的作文教学课例》,管建刚著,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2012年3月1日.
[2]《作文——阅卷教师谈高考语文》, 王金城著,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日期2012年8月.
关键词:观察;聆听;表述;感悟
一、善于用眼睛去“观察”
学会用眼睛观察是提高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的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锁定观察对象,抓典型。“因为黄山的地形复杂多变,秀峰叠峙,危崖突兀,幽壑纵横。云海的变化也就随之多姿多彩。云雾随气流在山峦间穿行,上行下跌,环流活跃。漫天的云雾和层积云,随风飘移,时而上升,时而下坠,时而回旋,时而舒展,构成了一幅奇特的千变万化的云海大观。”
黄山的悬崖峭壁,云海,松树都是迷人的,但我们不能把它们都写进作文中,只能选择自己印象最深刻,最有代表性的景物来写。片段锁定了黄山具代表性的景物——云海,生动地描写了云的形态、色彩、流动方向,让人仿似置身云雾缭绕的黄山山顶。
(二)注意观察的层次。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这就要求人们在细察事物时必须有层次,观察顺序必须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如:
1.观察荷塘的荷花:不同季节,花瓣的外形与色泽有何不同,茎和叶都会有哪些变化。点拨学生:从事物的形、色、构造、材质等角度进行观察和表述。
2.英语课上课前,甲同学气急败坏地把课室里垃圾桶的垃圾全部到入乙同学的课桌抽屉里。点拨学生:事情起因是什么?(甲同学为何做出如此过激行为?)事情经过?(怎么倒的?两人有没有争执?怎样争执?周边同学反映如何?)事情结果?(两同学自行解决?其中一同学主动道歉?周边同学调解?等老师来到处理?)
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由简单入手,学生就不会对观察产生抗拒感。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自觉养成自我观察的好习惯。
(三)重视观察后的记录。我们观察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写作,如果只观察不记录,那么观察就变得毫无意义。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学会把观察到的事物用日记、周记、随笔等形式记录下来,让学生养成观察后记录的好习惯。学生在记录的同时写作能力也能得到锻炼。
生活中不缺少美,缺少的只是发现美的眼睛。只有远观近察,用心留意周边事物,才能为我们的写作积累素材,才有可能写出佳作。
二、善于用耳朵去“聆听”
(一)让声音化无形为有形。“‘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春风本是无形的,可朱自清却将春风描绘得有形如“母亲的手”,把风形象化了,细腻生动。
(二)让声音穿透人物的内心世界。“你听,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像春蚕咀嚼桑叶,又像暖风吹拂白杨,像秋雨轻吻梧桐,又像泉水叮咚欢唱。笔随着手腕运转,字随着思路延伸,捧着自己的劳动成果,你不认为这是一种乐趣吗?”从一连串的比喻中可“听”出人物当时的心理状态——镇定而充满自信。作者以动写静,从听觉角度细腻地衬托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无疑又是通过“聆听”去写作的又一精彩范例。
我们要让学生学会用心去聆听生活中的各种声音,让学生学会把作文中的声音变得有形可感,让声音拥有自己的形象,让声音能够起到寄托人物的心情乃至于灵魂的作用。
三、善于用语言去“表述”
(一)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天下大雪,秀才、县官、财主相遇,财主提议以雪为题,每人念一句诗。秀才说了一句:“大雪纷纷落地。”县官接了一句:“都是皇家瑞气。”财主笑着说:“再下三年何妨?”这时,来了一个穷人,一听就生气,骂了一句:“放你娘的狗屁。”穷人为什么生气?为什么要骂他们?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不同身份的人有不同的生活,生活阅历不一样情感就不一样,说的话自然不同。
因此我们写作时,人物的语言一定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地位、年龄、职业、心理状态、文化教养等,人物的语言必须个性化,这样人物的形象才可以被塑造出来。
(二)语言+心理+动作+神态+外貌。在描写人物语言之时,我们还可以配合人物的心理、动作、神态等描写,让文章描写更有层次感。如:
当老板去接爸爸手中的钱时,看见了工商制服,立刻由刚才的冷冰冰变成了笑眯眯,他连忙拿回已递到爸爸手中的熟肉,慌忙说:“让我再给您称一遍!”爸爸奇怪地问老板:“为啥要再称一遍?”“刚才称错了!”老板边说边手忙脚乱地重新称肉。“你咋知道称错了?”老板用手抹了一把脸上沁出来的汗珠,脸涨得跟柜台上的猪肝似的,半天才吞吞吐吐地说:“这,这……”爸爸严厉地问老板:“这什么?”老板低下了头,小声说:“这是七块钱的肉,不够半斤。”爸爸冷冷地看了看卖肉的老板,说:“平常看你怪老实的,谁知道你竟敢缺斤少两,欺骗顾客,跟我到局里走一趟吧!”
片段中并没有采取平时同学惯用的语言描写提示语“你说”“我说”“爸爸说”等。取而代之的是作者在描写人物语言前后加入了人物的动作、神态描写,把一个奸商见风使舵的嘴脸表现得淋漓尽致。
俗话说“言为心声”。我们要善于用人物语言“表述”人物形象,让人物更加立体丰满,也让我们的文章更加丰满。
四、善于用心去“感悟”
(一)动作语言描写,如:我十指紧闭,捂着双眼,手不断颤抖。我尝试让左右手的食指与中指相分离,但似乎很难做到。第二次艰难的尝试过后,终于两指之间露出了一条小缝。“55!”我不禁惊叹一声。后背的虚汗一丝丝地往下趟。“唉”的一声,我软软地摊在了椅子上。
(二)内心独白描写,如:“观世音菩萨,玉王大帝,王母娘娘,耶稣,上帝啊,保佑我吧!我以后上课再也不发呆了,再也不跟同桌讲小话了,再也不……”我使出浑身解数,把生平所记得的中外神仙佛祖名字都念叨了一遍,祈求奇迹可以出现。
(三)环境描写,如:天刚放晴,虽然是夏天,但总感觉到窗外吹来阵阵冷风。教室里静悄悄的,只听见组长”沙沙”的发试卷的声音,“嗒”的一下声响,我的心随之抽搐了一下,原来是一个同学的笔袋掉到地上了。这时我的心像有几十只兔子在七上八下地跳来跳去。
同样是写等待成绩的紧张,加入了动作语言描写、内心独白描写以及环境描写后,该同学的“紧张”与“恐惧”就变得具体可感。
用心去“感悟”,体会人物的情感,用精彩的语句让人物的心理全方位、立体地跃然纸上,让人物形象更具体生动、细腻可感,让我们的文章更灵动。
一篇文章如果有了鮮活而独特的细节,那么它就会是一篇让人眼前一亮的佳作。让我们用细节描写调动起读者的各种感官,让我们把枯燥无味,如同嚼蜡的作文变成一场融各种感官于一体的盛会吧!
参考文献:
[1]《我的作文教学课例》,管建刚著,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2012年3月1日.
[2]《作文——阅卷教师谈高考语文》, 王金城著,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日期2012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