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藏铁路上的“蓝色岩羊”

来源 :中华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moko1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10月,作为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川藏铁路林芝至昌都段勘察设计二队技术队长兼地质组长,时年30岁的王杜江带领着一支平均年龄只有28岁的“青年突击队”踏上了青藏高原,开展川藏铁路的勘察设计工作。
  铁一院负责勘察设计的川藏铁路昌都至林芝段,沿线海拔最大高差达3000多米,是川藏铁路全线最具挑战的段落之一。
  王杜江和青年突击队员们,要克服重重困难,查明地质难题,为川藏铁路横断山系中的选线和工程设计进行勘测工作。

地质人不能走“捷径”


  初入青藏高原,他和一些队员便一度出现明显的高原反应:头痛、没有食欲。但重任在肩的他们并没有被困难吓倒。
  王杜江所负责的这一区段,怒江势如奔雷,两岸陡壁悬耸入云,雪后无数塌方、落石将狭窄的碎石路彻底堵塞,勘察用的无人机也在怒江峡谷初次航拍中因信号中断而下落不明。在这片近乎无人区的怒江峡谷中,纵然有些小道,一般也是高原巖羊或者其它动物走出来的。
  虽然目前已经有了倾斜摄影、卫星遥感等很多高新技术设备,但它们并不能完全取代人力完成精细化调查和取样。


王杜江(左一)带领青年突击队员在川藏铁路现场勘察

  “许多高山,我们必须要爬,因为一些非常重要的控制性工程,必须要‘脚到’才能保证‘眼到’‘心到’,没有捷径可走。如果我们搞前期调查和地质工作的人到不了那个位置,那做出来的方案就不具有说服力。凡涉及到重大隧道和桥梁工程的,哪怕有再大的困难,我们也都想尽办法、应爬尽爬。”

“飞来峰”处绝壁求生


  怒江桥作为项目控制性工程之一,地质勘察资料必须精准。为了查清桥址处工程地质条件,王杜江带领地质和隧道的突击队员多次向怒江崖壁发起了冲锋,甚至面临了生死考验。
  在没有任何道路的条件下,王杜江与队员们沿着一条陡峭的泥石流沟向垂直高度800米的崖顶登去。越向上爬,坡度越陡。经过3个多小时的艰难攀爬,距崖顶最后200米时,坡面已经变成了没有任何植被、碎石也很少的光秃秃的岩壁,任何一步攀爬都变得极其困难。
  未知的前路存在较大安全隐患,但是怒江大桥的位置又极其重要,思虑再三,他让队员们停止攀爬,只带着距离最近的一名队员继续前行。
  两侧是崖壁,中间是一条很窄的布满跌坎的冲沟,他只能四肢并用,手一把一把抓住凸出来的岩石,脚在两侧崖壁上硬撑着往上爬行。耳边,怒江的峡谷风肆意怒吼。不时踩到一块松动的岩石,向下掉落时,仿佛能把人的心房撞碎。
  “这些年里,我爬过很多山,但从来没有像那次一样,腿抖得非常厉害。每向前爬一点,都要握紧拳头砸一下腿,砸完以后再接着爬。”王杜江知道,在这种岩壁上,人不能一个动作长时间停留,否则手腿会很酸痛,必须一直保持向上的冲劲儿,不敢有丝毫的松懈。
  他咬紧牙关、足踩臂撑,用地质锤边爬边刨,走一步看三步,用了超过一个半小时,才终于爬完了最后的200米,艰险攀至崖顶,在步步惊险中完成了怒江桥位的地质调查,掌握了桥位比选的第一手基础资料,为桥位方案的稳定奠定了基础。
  这就是具有坚定的信念、刚毅的力量和严谨科学精神的王杜江。
  自怒江崖顶返回后,时常穿蓝色冲锋衣进行野外勘测的王杜江,被队友送了一个响亮的外号——“蓝色岩羊”:不仅是说他所走的道路,更指涉他冲锋在前、迎难而上的姿态。
  特殊的环境决定了特殊的工作方式,一年中像这样登顶调查、溜坡而下的过程,实则数不胜数。勘察期间,王杜江带领队员们从不同方向4次登顶海拔超过5000米的拥巴“飞来峰”,每次往返用时都超过12个小时,每天徒步登山调查里程都在10公里以上。
  两年多的高原工作,王杜江带领青年突击队员走遍了怒江沿岸的沟沟坎坎,结合热红外遥感、航空物探等新技术,获取了详实的工程地质参数,为线路方案的选择和优化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以实际行动为川藏铁路这一世纪工程的顺利开工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他和团队奋战川藏铁路的故事荣登2020年央视跨年盛典,展示了当代青年的责任和担当。
  “男儿壮怀征四方,何惜百战卧沙场。热血成章撼山河,狂澜拍遍饮瓢觞。”王杜江,人如其诗。
其他文献
父亲原名陈锡勇,字大凡,1906年生于辽宁省北镇县。爷爷是残疾人,没有劳动能力,靠教私塾为生。父亲从小好学,童年时跟爷爷读过几年私塾,同时还陪本族富家子弟学习英文。由于教书先生喜欢这个陪读的书童,又免费让父亲多学了两年英文,别小看这点英文底子,却为父亲提供了新的人生机遇。海伦—— 身居站长弃职抗战  1925年黑龙江省建设呼海铁路(呼兰至海伦)。19岁的父亲凭借自己的英文基础,谋得一份在铁路局电报
期刊
2020年11月3日,纪念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成立3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刘建副会长主持,常务副会长令狐安、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艾平、副会长耿焱、咨询委员会委员周才裕、新老理事、会员代表及中延会办公室、杂志社、网站工作人员等共计50余人参加了座谈会。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第六次会员大会贺信精神,畅谈研究会成立30年来的成就与经验,共商开创弘扬延安精神新局面的新举措,气氛热烈。
期刊
初心不改想当年,  富国强民忆誓言。  五秩峥嵘排万险,  八十灿烂赋诗篇。  军营酬罢鸿鹄志,  时代重扬大海帆。  黨领新程奔特色,  凯歌捷报漫尧天。
期刊
1938年10月,东北抗联第五军妇女团指导员冷云率领八名女官兵,面对日伪军战至弹尽,誓死不屈,毁掉枪支,挽臂投入乌斯河中,壮烈殉国。八女投江纪念碑于1986年9月14日奠基。康克清題词:“八女英灵,永垂不朽”。  烈女投江震宇穹,  神怨民怒普天同。  挺胸血战英雄气,  挽臂涛埋壮士风。  慷饮钢刀歼寇死,  勇拼圣骨救邦终。  乌斯水畔歌声起,  倒映兴安八座峰。援鄂白衣战士的风彩  烈于火线
期刊
礼与美,是中国传统服饰的两大维度。礼,关乎穿什么,怎么穿,在什么场合下穿;美,关乎怎样穿得好看、和谐、与众不同。二者如何在中国服饰发展史中相互作用,由此誕生了怎样的服装与配饰、规范与时尚,让我们回望来时,重拾那些遗失在历史中的衣冠风雅。
期刊
昂首雄狮惊宇宙,恢宏锦绣神州。史书翻过写春秋。东风擂战鼓,火箭助风流。  通讯链球村大道,卫星航导神游。明珠熠熠满空悠。國威扬正气,逐梦立潮头。
期刊
在群星璀璨的中央企业序列里,中国铁建是一支堪称传奇的队伍。1948年,中国铁建的前身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诞生在解放战争战场上,为新中国成立立下汗马功劳。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这支英雄部队出现在祖国需要的任何地方,为新中国建设了四通八达的铁路网。1984年,铁道兵脱下军装,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搏风击浪。这支英雄部队见证了新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实践,见证了中国企业“走出去”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奋
期刊
尊敬的各位来宾:尊敬的各位与会代表:  我首先代表耿丹学院欢迎由中华魂杂志社、中华魂网络信息中心等三家联合主办的延安精神与中国共产党的“两个一百年”座谈会在这里召开!  耿丹学院是一所以共产党早期革命烈士的名字命名的高等院校。据我所知,中国上千所高等院校,只有中山大学和这所大学是用人名命名的。而用共产党的烈士命名的,这是唯一的。所以这所大学的红色基因是非常明显而强烈的。耿丹学院的校魂叫“耿耿丹心,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青年工作,多次强调: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今天,新时代中国青年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既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面临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综合素质,是一个国家发展活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习近平从迷惘、彷徨到理想坚定、充满自信的7年知青岁月,
期刊
秋风鸦噪正黄昏,  误認公鸡在司晨。  天上余霞消失尽,  谁能力挽日西沉。医生的无奈  疫毒肆虐借风传,  山姆昏庸琴乱弹。  民主扯皮谁管得,  自由或众上西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