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念是一种痛

来源 :东风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lianwu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母亲打电话过来,说父亲快不行了,已经放弃了治疗,就是这两天的事了。放下电话,心里像塞满东西的房间,逼仄得让人窒息。是痛苦,还是悲伤,我自己也说不上来,我只是知道从小对我不苟言笑的那个人要离我而去,再也不见。“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很早就读过这兩个李煜词的句子,那时,年少的我很难理解和体会得出这一份乡愁的重量,如今把它用在父母身上竟也如此贴切。在外多年,心底泛起的陈旧记忆,正带着那刻板的容颜、父亲的沉默和佝偻的身影,聚集一起,藏身隐没在熟悉的风中,淡然含笑地向我迎面袭来。
  从小我就不喜欢父亲,总觉得他顽固,讨厌我,对我漠不关心。那时母亲在很远的地方上班,中午不回来,晚上回来也快八点了,我大多数时间都和父亲相处。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一顿中午饭,饭桌上就是两样菜,素鸡和辣椒。那时我在上小学,我已经不记得我吃了多少次,以至于我的脑海中除了这两样外,好像没有其他的东西。我常常被辣得直吸气,猛喝凉水,父亲熟视无睹,天天照归。用父亲的话来说,要是连辣椒也吃不了,那你将来哪儿也不要去了,到处都吃辣椒,你不吃就活活饿死。于是我一边使劲抹着眼泪,一边往嘴里扒拉使劲咽着辣椒,心里却是对父亲一肚子的怨恨。
  父亲对我们的管教就一个字——打。在我的印象里,我从来没有跟父亲谈过话,父亲也没有问过我任何问题,唯一表示亲昵的动作就是用胡子扎我,自从小学毕业后连这唯一的亲昵都没有了,对我的判断标准唯一的途径就是老师。我从小就很淘气,男孩子做过的事情,我一样也没落下,打架、逃课全都干过,不写作业、跟老师顶嘴那都是小儿科,告状便成了家常便饭。老师同学隔三差五找上门来,最后只有一个解决方式,就是打啰。一个学期下来,几乎全校老师和班上同学都知道我家住在哪里。
  身上常有被打的青紫块,如花的年纪,爱美心切的我在夏天也常穿着长袖,打得多了,便不在乎了,皮带抽在身上,我可以不躲不闪,甚至不掉一滴眼泪,第二天更加坏得变本加利,更甚于从前,其实又有谁知道,在倔强的外表下,有一颗渴望被理解,渴望倾诉,渴望安抚的心。
  最后一次被打是十七岁那年,我几乎是吼着对他们说:“以后我一定要离开你们,离开这个家,走得远远的,再也不要见你们!”父亲闻言停住了手,慢慢地转过身去,坐在凳子上,一动不动,手里还拿着那根掉了漆的皮带。
  后来,学校毕业我来武汉上班,那次是父亲送我上火车,一路无语。隔着车窗外,父亲在站台上只是招了招手,看着我,我生硬地把头扭过去,努力不去看他——那张满是皱纹的脸。
  来到武汉这座冷热分明,没有山,也没有草香的城市。这里道路平坦,江水湍急,天空总是蒙着一层纱布,让人看不分明。
  一天秋夜,刮起大风。我梦见了父亲。
  梦境里的一切似乎还是小时候,父亲一点都不老,面带微笑,没有白头发,真年轻。他在笑,说着什么,我听不清,使劲儿地听,也听不清楚。我心里着急,一遍又一遍地问着父亲,忽然父亲大怒,举起皮带向我辟头盖脸抽了过来,我拼命躲闪大哭。父亲又忽然放下皮带,关切地问:三儿,打疼了吧,我给你揉揉!
  醒来后,枕边已是濡湿一片,我能想起来的只是其中支离破碎的片段,里面有斑驳的老房子,有父亲终日奔波的身影,有这个男人被时间吸完全部营养后的满头白发。
  拨通了电话,母亲接的,母亲在那一头絮絮叨叨地说:“你爸不愿你去武汉,从小到大没离过家,他不放心。”“少来这一套,他从来没关心过我,他恨不得打死我。”我无所谓地说。
  “你爸其实最疼的是你,但他不知道该怎么教育,只知道棍棒出孝子,他不会说话,不知道该怎么跟你交流,每次打完他也心疼。我每天上班,连节假日都不休,都没有机会去调和你们的关系。你还记得你小时候手腕血管被扎破吗?是你爸给你输的血。你上学时的自行车坏了,你爸连夜给你修自行车,就是为了让你早上多睡会儿。以前我们的工资还要养你奶奶,每月给她寄钱,家里日子过得紧,他说我食堂里的饭菜不好吃,就把好菜留到晚上我回来后吃,你埋怨过中午吃的不好,我也说过他,可是他说好歹这样做每个人都能吃上一顿好的,他不知咋给你解释。还有……”
  电话这头的我,泪水无声息地落下——这解释太晚了。四季流转,多少美好的年华,都在彼此的伤害中悄悄地逝去。亲情,深沉隐蔽,极有耐性地潜伏着。尽管,它从不轻易向人显示自我的内心,却又时时暴露出被牵挂深深犁出的痕迹,这是一份从未打开过的缄默,纵然从不挂在嘴边,却又沾藏在时间的缝隙之间,谁能抹得去这些杂乱的浅浅深深。
  青春的沙漏翻来覆去计算着时间,我们走过许许多多地方,流连过无数景色,却总是忘记回头看看那一道最初的风景。父亲在我的忽视中悄悄地老了。
  如今,父亲躺在病床上,死神侍立在旁,随时收割他的生命。时间,它夺走了父亲年轻的身体,磨损了他的听觉、视觉,直至有天停止他的心跳,然后父亲就开始一场永远不会醒来的睡眠,在幽深的林间,在黑暗紧闭的尘土之下,在一个冰冷透明的世界。
  这一份漫长了几十年的歉意,已在请求亲人的原谅,泪水涟涟,满目沧桑。
  水汪汪的月夜,听着众人扑哧扑哧鱼群跃水一般没入水中睡去。坐在火车上,看窗外一路长明的灯光往家的方向,看大雪纷纷落下。此时,耳边却有一首歌在唱:只是这伤口需要花点时间,只是会想念过去的一切,那些人事物会离我远去,而我们终究也会远离变成回忆……
  除了两行清清的泪水,满目的尘埃,陈旧的记忆,早已铺开了一地绽开的花朵。
其他文献
你永远不知道一小时后是什么。  如果前一小时你喝的是一杯咖啡而不是一杯牛奶,那么接下来你的时间便会有所不同。如果你前一刻钟看的是篇社论而不是一段笑话,那么接下来你的意识流也会有所不同。如果你前一秒并没有做前一秒所做的事,你能保证时间会按照那前一秒设置的轨迹前行吗?然而就算你的每一小时、每一刻钟、每一秒都照着所谓的逻辑顺序进行,未来仍以光的速度随机翻动幻灯片,而你的下一刻就是下一刻的秒针所郑重地指向
期刊
野三坡境内有一高山,悬崖陡壁,状如斧劈。山顶有一平台,台上曾建有一娘娘庙。据说建此庙时因山高路远,建筑材料难以运送上山,有人便想出用山羊驮运的高招。将附近村庄山羊集中起来,在每只羊身上拴几块砖瓦,成千上百的山羊边啃食青草边朝山顶进发,远远望去,整个大山犹如下了一层雪,很是壮观。  经过几百年的风吹雨打,娘娘庙越发变得残破,驻僧也换了一茬又一茬,到清朝光绪年间,只剩一高僧在此修行。高僧法号了凡,已年
期刊
小学时,语文老师是个年轻漂亮的姐姐,惹人喜欢,也很有趣。有一天,她在黑板上写下了一首词:  下楼来金钱卜落,问苍天人在何方?  恨王孙一直去了,詈冤家言去难留。  悔当初吾错失口;有上交,无下交。  皂白何须问,分开不用刀。  从今莫把仇人靠,千里相思一撇消。  她笑着对我们说:“今天,我教你们一首词,同时也是字谜,看谁能最先背出来。”  我逞能,看了二遍,一口气背出,一字不差。老师点头,问:“知
期刊
火车驶过一个叫河西的村庄  火车驶过一个叫河西的村庄  只见山村  未见乡亲  山村原貌依旧  田舍变了模样  火车驶过  只是那么短短的一瞬  河西没有站台  我乘坐的列车无法停留  我内心祈望  快驶的列车能够慢些  让我看看河西  看看故乡  可我多少年都只能这么  乘坐火车从河西匆匆经过  在经过河西的土地上  去体验一个异乡人奔波的沧桑与累  去体验那种离乡的乡愁  火车经过一个叫河西的
期刊
这是朋友经历过的一个故事。  俺曾在一家国企码字,就是吹鼓手呗。效益好的年月,俺的大作连连在各大媒体上亮相。老板在表彰会上说俺,已经懂得了企业新闻传播的技巧,俺被上面抚摸了一把,翘着二郎腿儿忘形了一回。  哪知天有不测风云。一天,老板惊醒,企业财务上出了个大的黑窟窿。俺的宣传工作一下子像泄气的皮球,没了生气。老板多次在小会上指点,说俺吹出去的调子太沉闷,五音不全,没韵味。就是没技巧呗。  俺还是懂
期刊
最近一次看到它是在两年前。它依然那样挂在老家堂屋墙上的木柱上,音筒上积满了灰尘,表面的油漆已然斑剥,昔日的光泽也已消失;音筒上的蛇皮皱皱巴巴,有如饱经沧桑的老太太的脸;仅剩的一根琴弦也松弛地挂在调音柱上……在灰色的墙角衬托下,整个就像一幅怀旧的油画。  据父亲讲,这是一把比我的年龄还要大得多的二胡。透过破旧的它,经年的往事历历在目。  记得我还很小的时候,每当吃过晚饭,在田地里劳作了一天的父亲,沏
期刊
在十堰市张湾区市郊新疆路,从有名的犟河河道菜市场转个弯,从高层楼楼下过去不远就是有着近千名员工的变速箱公司。  翻到1月3号这天日历,晴,适宜动土、搬迁、聚会。早晨7点多的时候,太阳已经升起来了,街上买菜的人,上医院的人,锻炼的人,还有形形色色在小吃铺吃早餐的人,他们的脸上都带着年味儿。  1月3日也是变速箱公司元旦假期上班的前一天,大部分人都还在赶着度过假期的最后一天,而在公司的厂房里就迎来了这
期刊
五姐儿已经抱孙子了,儿孙满堂,乡亲们可羡慕了,都说她命好,是有福之人,真的是天上玉皇大帝的五姑娘投胎转世。  原先可没有人羡慕五姐儿,你要是不小心说谁长得就像五姐儿,妈呀,她们会跟你翻脸骂娘,骂你祖宗八代,甚至大打出手。五姐儿在家并不是排行第五,因为小时候生病发烧把大脑烧坏了,智力低下,就是有些弱智,在故乡,弱智的人统称一个字——苕,五姐儿就是个苕姑娘,苕姑娘就是五姐儿。  苕姑娘因为智力问题上不
期刊
在我年幼的时候,家里没有电视。父母含辛茹苦供养完的三个女儿也陆续成了家,还剩下一个懵懂无知到处闯祸的我。那时候不太懂人情世故,经常赖在别人家看电视,一直看到深夜,直到别人家长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他们要休息了我该离开了,或者被我父亲挨家挨户寻着领我回去。  初二的时候出了点意外,胳膊断了,拍的X光片上能清晰看见一根骨头分成两截,其中一截跑到旁边骨头的另一边去。由于付不起昂贵的医药费和床铺费,父母打包包好
期刊
小猪倌  猪倌的地位,在村里是最低下的。  那时村里家家户户都养猪,为的是一年四季有油水吃。冬春时节,各家的猪可以撒开,让它们漫山遍野去找吃的。可是夏天和秋天不行,地里有庄稼呀。这时候就要找一个放猪的,把全村的猪集中管理起来。  正常点的人,一般是不会去放猪的。这活不但脏,而且名声不好听。人一说哎哟那个放猪的,好像在说一个臭虫,你说这活儿谁愿意干呢!  偏偏小六子愿意放猪,当小猪倌。  小六子那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