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耶?非耶?

来源 :今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55314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恶搞之风气势汹涌,从春晚“恶搞版”节目单到春熙路“刀客”的PS大赛,从2007十大恶搞歌曲到十大恶搞镜头,网络恶搞风潮的热度不仅丝毫未减,更是从网上波及到网外,呈现为恶搞的诗歌朗诵会和行为艺术,开展得如火如荼。而随着恶搞为越来越多的人接触与接受,我们不禁要问,它的出现和风行究竟是好是坏?互联网管理制度的不断健全,又会对恶搞产生什么影响……在此,本文力图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分析,探究网络恶搞产生的原因,分析其发展的现状及影响,并针对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关的建议。
  
  网络不断,恶搞不息
  
  “恶搞”这个流行词汇目前并没有统一的定义,一般认为恶搞最初源自日本的游戏界,后来传入我国台湾省,成为台湾省BBS上的一种特殊文化,继而经由网络传播直至影响大陆。恶搞具有“恶作剧”和“搞笑”之意,是一种以爆笑、搞怪为主要特征的另类创作风格,凸现了“夸张”、“解构”、“戏仿”的特征,类似于先前出现的“大话”与“戏说”。 在光明网召开的有关“恶搞文化”的研讨会上,有专家对恶搞这样界定,它是当前网络上流行的,以文字、图片和动画为手段表达个人思想的一种方式,完全以颠覆的、滑稽的、莫名其妙的无厘头表达来解构所谓“正常”。追本溯源,恶搞其实早已有之,其中最著名的例子是法国画家杜尚给达·芬奇的名作《蒙娜丽莎的微笑》中的女主人公加上的两撇小胡子,该行径在当时引起了轰动。而今天,由于网络所具有的互动、自由、多媒体表现手段的多样性等特点,使得恶搞的特点发挥得更为淋漓尽致,影响范围也更为广泛。
  网络恶搞产生的社会背景
  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物质丰足为网络恶搞的出现提供了物质上和环境上的准备。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生活条件得以改善,电脑作为普通的消费品进入家庭,网络使用人数不断增加,与经济水平发展相适应的是民众消闲娱乐的文化需求也大大增加,而恶搞也随之成为新兴的“草根”阶层表达意见、发表观点、展现自我、参与社会事务的重要途径之一。
  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也为网络恶搞的风行提供了技术上的准备。据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第二十一次报告显示:截至2007年12月,我国网民数已达到2.1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了16%,网络音乐、网络影视和网络游戏使用率都创新高,个人从最初的网络信息的接受者发展为信息的创造者。由于电脑技术的迅速传播,制作手段的方便快捷,创作不再为专业人员独享,普通网民也可以便捷地进行创作,并同时兼顾创意、素材等方面,这些都为网络恶搞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同时,国家政策的开放带来的政治环境的宽松, 公民充分的言论自由, 文化多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都为恶搞的产生和传播提供了一定的条件。
  恶搞的分类及特点
  文字的戏仿。此类恶搞主要以对文学名著、网络文学作品等文字中的人物、情节、时空关系任意的拼接、组合,创造一种全新的语境和话语方式为表现形式。在央视2007年春晚“恶搞版”节目单中,将2006年引人注目的大片《夜宴》《满城尽带黄金甲》《疯狂的石头》等被设计成了恶搞小品,这当中,正是将原本毫无联系的各类内容任意拼接在一起,在交错的矛盾和冲突中营造出了戏剧的效果。
  图片的制作。此类恶搞是以名人肖像、名画、新闻图片等各种图片为对象,通过对图片的拼贴、移植、联想而进行再创作以达到搞笑、讽刺等目的的一种方式。2007年5月,一组被网友称为“刀客”的新闻照片经过他们的PS创意成为网上广泛流传的恶搞图片。先后出现了电影海报版、广告版、杂志版等版本,在这当中,被PS的“刀客”时而手举大斧,时而身挂炸药包在不同的版本中变换各种武器和装扮,化身成为圣斗士、蜘蛛侠、超人等形象。“刀客”成为继“小胖”之后的又一个图片恶搞明星。
  视频的剪辑和制作。此类恶搞主要是以剪辑改编、原片配音、角色反串等手法为表现形式制作的恶搞视频。影视作品的剪辑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从2006年《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恶搞《无极》开始,这股视频恶搞的风潮愈演愈烈。2007年,《google恶搞baidu》的原创视频因模仿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形式恶搞百度而风靡网络。
  歌曲的再创作。此类恶搞主要通过对经典音乐、流行音乐等音乐作品的歌词、演唱风格改变追求一种戏仿和搞笑的效果。2007年,根据流行歌曲《死了都要爱》改编的《死了都不卖》横空出世,由于调侃股市大盘涨涨跌跌的现实十分形象贴切而被称为“中国炒股第一歌”。随后还出现了“股票歌曲”革命版、国歌版等众多版本。
  此外,恶搞的其他类型如游戏恶搞、广告恶搞等,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是不是潘多拉的盒子:
  网络恶搞之“善”与“恶”
  
  网络恶搞的存在究竟是好是坏,是该宽容还是严惩,并不能用简单二元划分来界定。
  恶搞的出现和风行具有一定的社会和心理基础。溯本求源,逗乐的传统古已有之,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都需要逗乐搞笑。从朋友到上下级之间或众人聚集的场合,逗乐在调节人际关系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谐”可以适时地解构不同的身份、地位和职业,让众人不分尊卑贵贱共同分享轻松幽默。网络恶搞秉承了“谐谑”精神,并将其发扬光大,通过看似认真却是调侃的态度,运用搞笑幽默的台词和情景,加入大量时尚元素展现社会问题,这种方式也正在为人们所熟悉。
  现代社会高度紧张的生活,处处彰显巨大压力,普通民众无处可诉,却可以借助网络以恶搞形式一抒胸中积郁,如《春运帝国》中反映的买票难,《满城尽是加班族》中反映的白领加班过多产生亚健康问题,都成为了民众倾诉发泄的方式。在互联网时代,恶搞史无前例地给了每一个普通人机会——原创素材的极大丰富和表达方式的自由随意,几乎可以人人为之。这里的关键在于无伤大雅,无损国家和他人的利益。
  但是,恶搞在表现和张扬自我的同时,应该以尊重主流的文化价值观和他人的文化选择为前提,无论何种形式与内容的恶搞,都必须遵守法律,不违反基本的社会公德。2007年《中国青年报》调查中心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多数人认为“恶搞”应该有底线,道德伦理、红色经典、传统文化、他人人格、信仰信念等不应该成为恶搞的对象。但是,现实中大量的恶搞作品却很难做到这一点,因此,恶搞带来的消极影响和自身的发展困境也不容回避。
  困境之一:“创意为王”还是“哗众取宠”?恶搞人人可以为之,虽然有关作品数量众多,但质量却是良莠不齐,其中能广泛流传尚有回味的经典则更是少之又少。充斥着大量的庸俗之作也使网民对其褒贬不一。某网站曾经做过这样一项调查:“您认为出现这么多‘恶搞’的事例,原因是什么?”45%的网友选择的是“打着创意的旗号哗众取宠”。这当中,部分作品因为缺少智慧和创意,只能凭借小聪明和博出位制造噱头,还有部分恶搞则是一些商业网站为了提高点击率而专门推出的作品。这些作品作为一种营销手段和生产方式,完全脱离了自娱自乐的范畴,摒弃了原来所具有的颠覆、解构特性,成为眼球效益和经济利益的附庸,缺少生命力和感染力,无法获得广泛的认同。
  困境之二:“虚拟导师”还是“文化流感”?作为恶搞文化传播主导力量的青少年在恶搞成风的网络空间里成长,接触的是离经叛道的表现方式和哗众取宠的传播风格,家长和老师不得不担心恶搞英雄、恶搞经典等事件会影响青少年的价值判断,扭曲他们对事情真相和原作的认识,造成是非不明、荣辱不分,而颠覆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恶搞表达,则不利于他们培养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鉴于此,恶搞被家长和有关教育部门作为“文化流感”而大加抵制,这大大地限制了恶搞发展的空间。
  困境之三:“恶搞有界”还是“娱乐无限”?董存瑞被炸药包的双面胶粘住了所以才牺牲;《地雷战》中的抗日根据地人民与日本侵略者斗争的情节被村民与“手机贩子” 的斗争取而代之;潘冬子变身“房地产巨商子弟”参加“青歌赛”……同《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众人叫好不同,这些恶搞“红色经典”的视频以消解英雄、解构崇高为“创意”,以亵渎、诋毁经典为格调而招致了各方的批评。同样,2008年初,13岁的北京小学生张某在新闻联播一则关于净化网络视听的新闻里接受采访时所说的“很黄很暴力”遭遇网络恶搞,直至升级为对张某的人身攻击和诽谤,这又一次为借助恶搞寻求心灵突围的人们敲响了警钟——当恶搞碰触了道德乃至法律的底线,人们该如何应对?一味地追堵显然不能解决问题,面对恶搞发展的困境,它的出路又在哪里?
  加强创作主体的培养,追求作品的建设性。网络恶搞的主力以青少年为主,且具有越来越年轻化的趋势。因而,要使恶搞创作摆脱单纯追求噱头、低俗、肤浅的发展路线,注重对青少年认识社会科学视角的培养和加强其对主流价值观念的认同教育则显得极为必要。这需要采用符合青少年价值观念和接受方式的方法引导他们学习传统文化精髓,帮助在PS图片、Q版文字、视频短片的多方“夹攻”中成长的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倡导其在追求个性、创意,娱乐的恶搞同时也不忘对社会责任的担当和对社会道义的维护。当作品的表达不再止于简单的颠覆和解构,在搞笑之后也包涵一定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建设性因素,恶搞将不再是家长们谈及色变的“文化流感”,而是积极、健康的智慧展现与创意表达。
  制定相关法律政策,加强网络规范。引导网络恶搞的健康发展,必须明确网络恶搞的道德底线和法律边界。恶搞的前提必须要遵守国家的宪法和法律, 无视他人的基本权利如名誉权、肖像权、著作权,影响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秩序的恶搞, 涉及到经济牟利、法律侵权等诸多问题的恶搞绝不能允许。在加强互联网的管理中,除了国家有关部门加强对视频网站违规现象的监管和查处之外,也要尽快出台相应的法律政策,对发展变化中的网络文化现象加以管理和整肃。如此规范,既可以保障原创作品的正常涌现,也能够满足网络时代草根阶层的表达欲望和创作热情,使那些“善搞”之作能够顺利流传,而禁止低俗恶搞的流行和传播,促使恶搞这一新生事物尽快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开展媒介教育,倡导网民自律。由于互联网更新快、涉及面广,成熟的管理还需假以时日,所以自律对整个行业的发展尤显重要。为此,要积极倡导符合当今社会的文明交流原则,提高网民的人文修养和道德品行,发扬精神守护的自觉意识。通过宣传教育帮助大众明白,发言不等于发泄,讽刺也不能代替思考,唯有用理性的态度,参与、维护、创造网络生活才能更好地体现自我的价值。同时还应该重视并大力开展媒介教育,提高网民的媒介素养。通过宣传和教育,帮助公众正确地解读媒介信息,保持对媒体的批判意识,能够正确地使用大众媒体。
  
  参考资料:
  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www.cnnic.cn/index/0E/00/11/
  ⑵高福生:《对网络恶搞“很黄很暴力”事件的反思》,光明网-光明观察,2008年1月21日, 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08 -01 /21/content_725686.htm
  ⑶江冰、吴晓娴:《视频恶搞是创意粘贴还是亵渎经典》,《南方日报》,2007年4月22日
  ⑷ 詹珊:《析评网络恶搞现象》,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四期
  ⑸[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本文是辽宁省社科规划基金项目“新形势下跨文化传播视角中的辽宁媒体对外宣传策略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号L07DZW022;作者系东北财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师)
  
其他文献
2008年10月世纪华文对深圳9份都市报,在福田、盐田、宝安、罗湖、南山五个地区150余个报摊亭进行了零售监测与定量研究,调查媒体包括《南方都市报》《晶报》《深圳特区报》《深圳晚报》《深圳商报》《广州日报》《羊城晚报》《深圳日报》和《南方日报》,采用的是世纪华文SIS报刊连续发行监测分析体系。对深圳都市报报业零售市场分析如下:    《南方都市报》提价促深圳都市报业竞争格局流变  在深圳9份都市报
期刊
本刊讯 由西北大学、陕西省记协共同主办,陕西省传播学会、新闻知识杂志社、今传媒杂志社协办,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承办的“创新与发展:陕西新闻传媒改革30年”高层论坛暨学术研讨会9月27日至28日在西北大学召开。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任贤良、省记协主席尹维祖、西北大学副校长任宗哲出席研讨会并讲话。  本次论坛回顾了改革开放30年来陕西省新闻传媒业改革发展走过的历程,所取得的成功经验,深入探讨了现代新闻传媒领
期刊
2007年底,《湖北日报》又一次推出了“荆楚表情”2007的新闻专题,以图片的形式集中展现2007年度荆楚大地上的重大新闻事件,通过微观的角度来见证这片土地的发展。这是继2006年以来,《湖北日报》第二次推出的大型图片专题,虽然仅仅两年,但这一专题已经在荆楚大地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一、“荆楚表情”2007 湖北影像全记录    “荆楚表情”专题。以“节庆湖北”、“发展湖北”、“转型湖北”、
期刊
2008年春节的七天长假,不休假的艳照传播人利用各种网络渠道,汪洋恣肆地大量传播着黄色图片。其发布之快、散布之广,完全超出了人们的意料。几乎在一夜之间颠覆了相关影星在受众心中的美好形象。直至春节假期结束,各大网站、监管部门、甚至各地公安机关才开始发布禁止传播艳照的通知并采取相应措施。从最初的几张八卦图片到最终的数百张高清写真,直到升级至香港娱乐圈的大地震——艳照门事件,可见我们对网络传媒的监管仍然
期刊
2010年,新闻出版业进入纵深发展时期,机遇和挑战并存。具体到细分的行业,则各有千秋。值得盘点的事太多,这里只是围绕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记的大事进行综合分析和点评。    一、报刊业“合作、融合”成改革热门话题    2010年,报刊业激流暗涌,平静中藏着波澜,整体来看,报刊业在舆论传播和改革发展中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突出事件:1.报业之间的合作;2.新媒体探索之路;3.舆论监督在受阻中继续前行。    
期刊
进入数字化时代,报业仍将存在并发展,且报业的未来将是融合和多元化的未来,从营销学“4P”理论来看,在产品内容上,数字化时代是融合新闻的时代,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新闻产品兼有;在价格方面,纸媒的盈利模式既有收费,也有部分收费和免费;在促销方面,分类广告、细分广告等皆有;在渠道方面,纸媒的未来实际上也是一个混合的渠道,纸质报纸是有形渠道,网络版是直销的,是即时且同时的渠道。下面从这四个方面具体阐释
期刊
2006年1月1日18:10,陕西电视台都市青春频道的大型日播杂志式直播电视节目——“都市热线”正式开播。这档节目以其新颖的节目架构呈现出直播节目的多元样态,其中首创的“手机记者”、“RAP新闻”、“百姓报天气”等环节不仅在省内电视媒体中独一无二,在全国范围内也是独树一帜。现在这些创新的电视环节已经成为“都市热线”的核心竞争力,成为每天节目收视的高点。除此之外,“都市热线”还有一条筋脉贯穿始终,那
期刊
公历2008年3月26日。农历戊子二月十九,据《万年择日通书》,宜:开张,开市,动土。当天,也是观音诞生日。大吉大利。当天,《东莞时报》(以下可简称时报)诞生。我们的创刊晚会叫“太阳出世”!何等的大气!    第一天    当天,本报版量高达96版,本地新闻超过22个版。我不知道是不是全国之最,至少是国内地市都市报之最。当天,发行量12万份,全部零售,肯定是本地零售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当天,创刊号收
期刊
一、受众心境对新闻情感信息接受的影响    在当前,我国广大受众的生活质量存在一定差别。仅从经济状况来说,大体可分为富裕型、温饱型、贫困型三种。这种差别对各个类型受众的心态有较大的影响。前两种类型的受众,大都处于愉悦、放松的心理状态;而后一种常常处于焦虑、紧张状态。受众这两种在极性方向上相反的心理状态,致使他们在接受新闻信息方面采取差别较大的态度:一是接触与不接触的差别。常处于焦虑、紧张状态者,较
期刊
2008年3月,“两会”换届给互联网上的民主政治氛围增添了新的推动力,随后发生的“3.14拉萨打砸抢烧事件”,又成为爱国网民们广泛议论的焦点。本月的互联网舆情监控,在综合了以上热点信息之后,选取拉萨“3.14”事件、台湾大选、大部制改革和张茵提案事件这四个网民们普遍关心的主题进行分析。  在整个3月期间,传统媒体对于这几个主题刊发、转载的新闻之中,拉萨“3.14”事件所占最多,约20000篇次;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