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道德体验”中关注孩子的品质养成

来源 :幸福家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ckey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处于特殊的成长时期,他们处于对世界的认知和试图了解之中,他们的认知过程以感性认知为主,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自己的思维来认识和了解这个世界,并形成他们最初的世界观。
  在这个时期,与他们相伴朝夕的亲人或是同伴,是第一个让他们的生命留下异彩、放射光芒的重要群体,也是孩子道德品质形成中影响最大的因素之一,因此从孩子的行为现象中,我们也许能看到孩子内心品性形成的原因,对德育工作的开展,孩子的道德品质养成会有特殊的意义。

案例溯源找成因


  案例一:18个月大的孩子
  真心关爱中形成情感的迁移——关爱是会传递的!
  中午爸爸睡着了,儿子在一旁自己的小床上闭目养神着,很快爸爸就进入了梦乡,孩子一看,爸爸身上没盖被子,一骨碌爬起来,拿着被子就往爸爸身上拉,嘴巴嘀咕着:爸爸盖盖,爸爸盖盖!虽然动作很不协调,被子胡乱地盖在了爸爸脸上,动作也不够轻,还可能会将爸爸弄醒,但是孩子的这一行为却让爸爸感动了半天,由衷地感受到儿子的那份沉甸甸的关爱。
  思考:是什么在他身上起到了神奇的作用?是“言傳”还是“身教”对他们更起作用?18个月大的孩子可能还不受成人的控制,他们的一切行为都很随心,效仿着身边人或事物中他们感兴趣的一切,当然其中他们也会有抉择,对他们内心的影响最大,当然效仿的概率越高,也越容易成功!爱是会传递的!
  案例二:3岁的涵涵
  行为背后的正确解读会拥有柳暗花明——特殊关爱许会有意外惊喜!
  大夏天妈妈下夜班回来,很累倒床上就睡了,身上也没盖被子,涵涵看到马上拉来一条被子,盖在了妈妈的身上,看看手臂还露在外面,又拉来一条被子盖住妈妈的手臂,忙了半天,妈妈的脚还露在外面,于是又拖来了一条被子……将妈妈全身上下打量一番,才放心离去。
  思考:涵涵妈谈起时很激动,妈妈说孩子一定是想起自己的一段经历而引发了他的这次行为:一次涵涵生病,发热,妈妈给涵涵用酒精擦身体擦了一夜,并用被子给他从头到脚暖了一夜,出了一身汗,第二天,涵涵烧退了,可能这次经历给他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他可能是怕妈妈着凉了会生病,也可能是以为妈妈真的生病了,赶紧暖暖吧!
  孩子的每一个行为对教育者来说都可能会有教育价值,那就需要我们有敏锐的目光,正确的教育观念去看待孩子的行为。即使是一个不完美的事例,只要我们用心去挖掘,用心去聆听孩子的心声,总能找到其中的闪光点,意外惊喜时时出现!

教育启示话成效


  上述都是父母们无意洒下爱的种子,收获的教育成果,而专业的教育者与之本质的区别就在于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孩子朝向一定的目标,我们该如何引导孩子?
  (一)真心与孩子相处——洞开生命感觉之门
  让他们的生活中时刻处于积极有效的体验场之中,有效地利用孩子的经验,让他们能多渠道地体验,得到更多的体验情感,并在幼儿真实生活情境中捕捉体验教育活动契机,引领幼儿在真实的或创设的相关情境中,积极地去体验或想象体验,获得相关经验。
  (二)体验中激起涟漪—— 震撼心灵
  体验过程中,激起他们内心的涟漪,是体验有效性达成的基础,体验后的深刻反思程度是体验后存在差异的重要因素。狄尔泰认为:“生命是一种不可抑制的永恒冲动,他处于不断的生成流变之中,人们只能依据内在的体验加以把握。”宋代朱熹提出“切己体察”的修养原则,他说:“读书不只专就纸上求义理,须反来就自家身上推究。”王夫之的“自悟”的学习方式也说明同样的道理。即使在同一个体验场,每个人的体验都会有所不同,反思程度也不同,因此获得的经验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我们应该注重每个孩子体验后的反思,让他们互相倾诉体验后的感受,互相分享移情,进行“两次或是三次更多次的有效体验”来增强他们每次的体验后效。
  (三)创设丰富的体验场——融通生存实践关系
  体验场要丰富、真实、多样,让孩子从多角度体验,形成多维度的体验情感。要善于捕捉孩子们真实生活中体验场景,让他们能触景生情,心性宁静,观听自在,美感云涌,就像刘惊铎教授所说的,“导引者的主导视线不应再过分集中于那些行动限制性因子及惩罚性行为的强化上,而是要着力开启体验者成长和教育环境中的多样性生态因子,挖掘和凸显其中和谐美善的人格生成因子,并使之融通整合。”
  实践显示,“洞开生命感觉之门,震撼心灵,融通生存实践关系”三部道德体验曲,不失为养成健康人格的良好途径。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幼儿园)
其他文献
家园共育作为幼儿园工作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能够更好地使幼儿教育的工作更有效、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和开展。而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快速进步和发展有效地促进了我国幼儿园家园共育工作的建设和开展。家园共育概述  家园共育是指幼儿园和幼儿家长之间在遵循相互尊重、相互配合、同心协力、协同教育等原则的前提下共同承担起对幼儿的教育责任。  家园共育的教育模式更有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众所周知,家庭教育是其他教育的根基,
进入幼儿园对于幼儿来说是一种挑战,他们要脱离家长的呵护,去接触更多的人,适应陌生的环境,这会导致很多幼儿产生焦虑不安、惧怕、爱哭、反抗的表现。为了让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摆脱不安全感,家长和教师要时刻关注幼儿状态,及时找出幼儿不良情绪背后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使幼儿轻松、愉快地面对幼儿园生活。一、引起幼儿安全感缺失的原因  (一)幼儿入园后环境的变化  1.生活环境的变化。从家庭到幼儿园,
除了安全问题,进餐几乎是幼儿园里最关心的问题,每餐每点都关乎到幼儿的身体健康,与进餐有关的习惯,也会影响到幼儿对食物和健康的基础认知。本文从中班幼儿进餐中出现的问题为始,探索幼儿自主进餐的有效策略。  作为生活的重要内容和生存的根本,吃饭问题伴随我们一生,在幼儿阶段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会让孩子们受益终身,这也是我们重视自主进餐问题的重要原因。中班幼儿进餐时的主要问题  经过对我们中班幼儿的就餐行为
医学上对腹泻的解释是大便的次数较平时有所增加,粪便较为稀薄,水分增加,有时会含有未消化完全的食物残渣等。引起腹泻的原因非常多,并且大部分情况下,腹泻可以通过自身调节而痊愈。  小儿腹泻作为一种常见的儿童疾病,容易造成儿童体虚、脱水、消瘦,甚至营养不良,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当小儿出现腹泻时,家长要分析原因,辨证调理,有效止泻。一、小儿腹泻的原因  (一)生理性腹泻  有的婴儿出生没多久就开始腹泻,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曾经说过:“幼儿教育是一件复杂的事,不是家庭单独胜任,也不是幼儿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必须两方共同合作才能达到充分的效果。”幼儿教育是一项宏大而又长远的工程,需要幼儿园、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家庭是幼儿的起始,幼儿全面发展离不开幼儿园与家庭的紧密相连。家庭教育最关键的是家长,教师要做的是深掘家长资源,创新家园共育方式,为幼儿创造更好的生活、学习和成长环境。家长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在手术过程中应用全身麻醉,患者机体会受到麻醉药物、手术创伤等方面的刺激,加上神经反射的亢进以及原有病理的生理变化,患者手术后很有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即使患者术后意识已经清醒,但也并不代表药效完全消除,身体的保护性反射也得不到恢复,此时,并发症发生概率依然较高。那么,患者接受全身麻醉手术后会出现什么样的并发症,又如何处理?上呼吸道梗阻  上呼吸道梗阻的发生主要是患者出现舌后坠、口腔内分泌物或有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应教育幼儿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因此,在幼儿阶段引导幼儿保护环境,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十分重要,会对幼儿今后的成长与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将以幼儿园日常种植活动中的自然角、大环境为例,详细阐述如何在幼儿园中进行生活化的环保教育。一、自然角里“陶”出生机  陶行知先生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
绘本有图有文字,最适宜幼儿阅读。好的绘本没有一个字,却可以紧紧抓住幼儿的心。绘本契合幼儿的认知特点,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让幼儿通过图画故事认识世界,习得言语和思维方式。在开展绘本阅读时,教师要抓住幼儿的兴趣爱好,创新阅读绘本的方式,让幼儿学会思考、质疑,理解绘本的内涵,逐渐养成良好的閱读习惯。趣味导读,激发绘本阅读兴趣  教师要积极开展绘本阅读活动,让幼儿在图文赏析中思考、想象,激发他们对书籍的阅读
习惯,即积久养成的生活方式。小班幼儿处于特殊的年龄阶段,小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涉及多个方面,如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学习习惯和礼仪习惯等,还涉及品德行为教育。本文主要谈谈如何培养小班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生活习惯教育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念强调“生活即教育”。在开始生活习惯教育前,教师应向幼儿解释什么是良好的生活习惯。生活习惯包括饮食习惯、睡眠习惯、自理习惯等。饮食习惯涉及正确使用餐具、独立进餐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普遍。幼儿教师在组织户外教学时,多媒体技术的科学应用可以使户外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强化教学效果。一、户外教学活动常见类型  幼儿教师在利用多媒体设备开展户外教学时,要对户外教学活动的具体内容进行深入分析,确保活动有序、高效的开展,体现多媒体教学的价值。户外活动包括多种类型:其一为游戏活动,是指在户外游戏区域组织开展的大型游戏活动。其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