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艺术已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热点话题。新课程标准创导素质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体现。课改的落脚点是课堂,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也是课堂,课堂应追求高效,所以,我们要关注课堂,研究课堂。课堂不仅是知识传授的场所,也是师生情感交流,产生思想共鸣的场所。在日常的课堂观察中。我们常能看到这样一种课堂情景:教师在课堂上营造了一种精神振奋、学生思维活跃的课堂气氛,学生很投入地进入课文中的“角色”,思维积极,发言踊跃,质疑问难,情绪饱满,兴趣浓厚,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教学效果非常好。但我们也能看见另一种课堂情境,课堂气氛死气沉沉,枯燥无味,学生无精打采,师生间仿佛隔着一堵墙,一堂课很难熬下去,教学效果很差。因此,如何营造一种积极良好的课堂氛围,促进全体学生积极主动探究性学习,实现“高效教学”是当今教育教学工作研究课堂教学艺术的一个新课题。笔者拟就此话题谈些粗略性的看法。
氛围,词典上解释是:“周围的气氛与情调”。课堂教学是由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方法这四个基本因素构成的。这些因素中既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既有有形的,也有无形的。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形成教学空气,即课堂氛围。课堂氛围实质上是一种特有的心理情态,它伴随着课堂教学活动出现,并和教学活动交织在一起,影响着课堂的教学效果。四个基本因素的关系试述如下:
1.教材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是教师教学的“凭借”,是学生学习的依据。教学中,要把教材中的知识要点,感情内蕴,营造成为学生身临其境的课堂氛围,变抽象的文字符号为直观可感受的自然景观、社会天地、人生舞台,使学生的情感、兴趣、非智力因素配合智力因素,共同去感知、理解课文,掌握知识,陶冶情操。
2.教师和学生是构成课堂教学最重要的人的因素。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在课堂教学中,要处理好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情感的传递、碰撞、质疑和反馈,使彼此之间心理相容,感情相通,关系融洽,从而使情感的感染力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加大,协调合拍,形成良好的“心理场”,为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创造最佳环境。
3.教学方法是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和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它是教法和学法的相互结合。良好的课堂氛围可以通过教学形式和教学效果体现出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当采用多种教学策略把课堂气氛搞活,把知识教活,让学生学活,使知识信息流程畅通无阻,学生思维积极活跃,师生感情和谐投契。让学生在美的感受中获得新知,掌握技能,发展智力,达到爱因斯坦所说的“教育应当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接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负担”的效果。
总而言之,课堂氛围是各方面的综合效应,只有各构成因素有机结合,才能形成良好的氛围,从而成为传递知识的无声媒体,开启智慧的无形钥匙,陶冶情操的潜在力量。
良好的课堂氛围不仅是课堂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提高课堂效益的一股无形的力量。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应积极调动各方面因素,努力营造这种良好的课堂氛围。那么,如何营造这种良好的氛围呢?
一、深入挖掘教材,把握课堂基调
课堂氛围的基调是由教材内容所决定的。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进行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而且是情感交流的过程。不同的课文有不同的情感基调,正确把握课文的内涵,充分挖掘教材所寄寓的情感因素,是营造良好课堂氛围的重要前提。如《散步》一文,叙述一家三代,在轻松、欢愉的环境中散步,体现家庭成员间互敬互爱的主题思想,在结尾时“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一句含蓄而深沉地点明了中年人身上所肩负的社会责任,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所以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是“欢愉而深沉”的。我们在教学中,准确把握这种基调,努力营造一种“欢愉轻松”的课堂氛围,能让学生深刻地理解主题思想,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再如《背影》一文的感情基调是“悲凉、沉郁”的,由于“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所以作者笔下的“父亲”“老境颓唐”,这确定了文章“悲凉”的感情基调,而“车站买橘送别”则体现了父子间真挚而深沉的爱,但基调却是“沉郁”的。钻研教材时准确吃透这一点,在课堂上营造一种“悲凉沉郁”的气氛,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主题,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产生情感共鸣。反之,如果对文章的感情基调把握不准或处理不当,就会极大地影响课堂氛围的形成及其作用,从而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如教学牛汉的《我的第一本书》一文创造一种“欢愉”的课堂氛围,那就错了。
二、精心组织实施,渲染课堂气氛
把握课文的基调只是为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奠定基础。良好的课堂氛围的形成,还有赖于教师教学的巧妙设计和精心组织。根据语文课是听说读写训练过程的特点,可从以下几个不同角度,采用多种方法来调动学生的情绪,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1.导:即导入新课。通过教师的引导,激发学生的情感、兴趣,唤起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调动他们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去感知、领悟和理解教材,把学习看着是一种自觉需求和美感享受。导入新课的方式很多,如渲染气氛导入式。教学《散步》一文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语:“同学们与家人有过分歧吗?如何处理分歧呢?”同学们纷纷举手,说出与弟弟争抢玩具,与奶奶争看电视节目等分歧的事,营造了一种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与文中的感情基调相吻合,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情感基础。再如叙述故事导入式。教学《伟大的悲剧》一文时,我先叙述斯科特这位失败的英雄和他的队员在南极探险的归途中悲壮覆没的故事,把学生引入一种悲痛的氛围,让学生产生一种悲伤的心理情感,激起了学习的积极性。还有诸如:以旧带新导入式、交待主题导入式、点出人物导入式、介绍作者导入式、形势背景导入式、作品简介导入式等等方式,教学时可根据课文特点,灵活选择运用。
2.读,即表情朗读。教师要充分发挥范读的作用,根据教材所蕴含的情感,定好朗读的基调,并辅以形象准确的体态语言,读出课文的意境,以拨动学生的情怀,引导学生自读课文,读出感情。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春》一文时,我首先饱含激情地范读了一遍,把学生带入一个如诗如画的春天里,展示给学生五幅美丽的春景图。学生深受感染,学习热情高涨,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再如《安塞腰鼓》、《海燕》都是很好的朗读材料,教学时可采用这种方式来调动学生的激情,营造氛围。 3.讲,即深情并茂地讲授。我们知道,教学的潜移默化主要靠课堂语言来实现。教师应该把课文中无声含情的文字,变为有声溢情的语言,使学生乐意听,产生情感共鸣。如《背影》中讲到“看到父亲的背影,眼泪很快流下来了”,后来又“赶紧拭干”,这时我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这是一种怎样的泪水,为什么要赶紧拭干?”这是一个理解的难点,我先让小组讨论,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来一个归纳性的讲述:这是一个特定环境下的背影,父亲失业,母亲又刚死,心情忧郁,但在送别儿子时还步履蹒跚地艰难地攀爬月台买橘子,体现了对儿子深沉而真挚的父爱,所以“我”的泪水是感激的泪水;“赶紧拭干”是怕父亲看见了会更伤心和不放心。一番叙述,让学生体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引起了共鸣。
4.演,即形象的演示或表演。运用直观教具或电教等手段,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增强感染,产生共鸣效果。特别是初一学生好奇心强,好动性强,更应采用一些表演的形式,来活跃课堂气氛。如教学《皇帝的新装》,可分角色情景朗读,表演皇帝和众大臣对话时的神态和语调。学生通过表演,创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更主要是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皇帝的愚蠢、虚荣、腐朽等思想性格,领会了主题思想,受到了思想教育,得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加强师生交流,活跃课堂气氛
课堂交流是教师和学生在认识上、思想上、感情上的联系、共鸣和相互影响,是师生之间沟通思想感情的需要,也是教师获取信息反馈的重要途径。一般地说,教师和学生之间总有一个“认识差”,需要教师起到桥梁作用,组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不拘形式的多向交流,让学生的认识、理解在交流中碰撞而迸发出思想的火花,在沟通中走向融洽,实现互补并共同提高目的。
首先要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是教学的落脚点和归宿,只有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才能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转化,思想的情感的升华。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的教学难点是主题思想的理解。教学过程中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思维,让每位学生积极参与,设计师了一连串的问题:①百草园是乐园,乐在哪里?②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园子,为什么不是乐园?③为什么我寻问“怪哉”时先生不高兴?④为什么“我”可以在课堂上画画?我们平时上课可以这样做吗?我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分小组讨论。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氛围很好,学生们很快达成了共识——三味书屋的私塾生活枯燥乏味,是因为先生教学态度不好,教学方法简单,学生所学内容单调,自然地领会到这是封建教育制度所造成的这一主题。学生这种参与交流的过程实质就是对课文生动而深刻地解读和体味过程,是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发展智力的过程,也是优化思维品质的过程。在教学中,尽可能多地营造这种互想交流的气氛,促使学生不但学会了知识,掌握了学习方法,而且培养了积极参与的良好习惯,同时还能把学习的体验与感受迁移到对人生的态度,激发他们积极向上。
第二、要调动学生的眼、耳、手、口和脑的感官共同参与,各尽其用。课堂教学过程是听、说、读、写、思的训练过程,各种感受器官都积极参与活动,处于最佳的兴奋状态,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就会很好。因此,教师要善于设计动口、动手,动脑相结合的练习,创设悦耳、悦目、悦心的意境,提供听、说、读、写、思的时间,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去体验成功的感受,分享学习的快乐。
第三、要合理调控,使课堂良好的氛围持续延伸。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课堂氛围的营造也要根据教学过程因势利导,选准动情点和切入点。连接情感线,或鼓励,或点拨,或鞭策,或激励,使学生的情绪由瞬间萌发,向持续稳定拓展,波澜起伏,高潮迭起,从而在良好的氛围中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综合上述,多方设法营造课堂教学氛围,可以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张扬个性,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当然,营造课堂氛围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中,我们教学一线教师要不断摸索,深入研究,及时总结,灵活利用,努力营造积极的课堂教学氛围,有效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语文课堂教学高效化。
氛围,词典上解释是:“周围的气氛与情调”。课堂教学是由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方法这四个基本因素构成的。这些因素中既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既有有形的,也有无形的。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形成教学空气,即课堂氛围。课堂氛围实质上是一种特有的心理情态,它伴随着课堂教学活动出现,并和教学活动交织在一起,影响着课堂的教学效果。四个基本因素的关系试述如下:
1.教材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是教师教学的“凭借”,是学生学习的依据。教学中,要把教材中的知识要点,感情内蕴,营造成为学生身临其境的课堂氛围,变抽象的文字符号为直观可感受的自然景观、社会天地、人生舞台,使学生的情感、兴趣、非智力因素配合智力因素,共同去感知、理解课文,掌握知识,陶冶情操。
2.教师和学生是构成课堂教学最重要的人的因素。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在课堂教学中,要处理好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情感的传递、碰撞、质疑和反馈,使彼此之间心理相容,感情相通,关系融洽,从而使情感的感染力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加大,协调合拍,形成良好的“心理场”,为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创造最佳环境。
3.教学方法是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和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它是教法和学法的相互结合。良好的课堂氛围可以通过教学形式和教学效果体现出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当采用多种教学策略把课堂气氛搞活,把知识教活,让学生学活,使知识信息流程畅通无阻,学生思维积极活跃,师生感情和谐投契。让学生在美的感受中获得新知,掌握技能,发展智力,达到爱因斯坦所说的“教育应当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接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负担”的效果。
总而言之,课堂氛围是各方面的综合效应,只有各构成因素有机结合,才能形成良好的氛围,从而成为传递知识的无声媒体,开启智慧的无形钥匙,陶冶情操的潜在力量。
良好的课堂氛围不仅是课堂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提高课堂效益的一股无形的力量。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应积极调动各方面因素,努力营造这种良好的课堂氛围。那么,如何营造这种良好的氛围呢?
一、深入挖掘教材,把握课堂基调
课堂氛围的基调是由教材内容所决定的。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进行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而且是情感交流的过程。不同的课文有不同的情感基调,正确把握课文的内涵,充分挖掘教材所寄寓的情感因素,是营造良好课堂氛围的重要前提。如《散步》一文,叙述一家三代,在轻松、欢愉的环境中散步,体现家庭成员间互敬互爱的主题思想,在结尾时“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一句含蓄而深沉地点明了中年人身上所肩负的社会责任,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所以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是“欢愉而深沉”的。我们在教学中,准确把握这种基调,努力营造一种“欢愉轻松”的课堂氛围,能让学生深刻地理解主题思想,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再如《背影》一文的感情基调是“悲凉、沉郁”的,由于“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所以作者笔下的“父亲”“老境颓唐”,这确定了文章“悲凉”的感情基调,而“车站买橘送别”则体现了父子间真挚而深沉的爱,但基调却是“沉郁”的。钻研教材时准确吃透这一点,在课堂上营造一种“悲凉沉郁”的气氛,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主题,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产生情感共鸣。反之,如果对文章的感情基调把握不准或处理不当,就会极大地影响课堂氛围的形成及其作用,从而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如教学牛汉的《我的第一本书》一文创造一种“欢愉”的课堂氛围,那就错了。
二、精心组织实施,渲染课堂气氛
把握课文的基调只是为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奠定基础。良好的课堂氛围的形成,还有赖于教师教学的巧妙设计和精心组织。根据语文课是听说读写训练过程的特点,可从以下几个不同角度,采用多种方法来调动学生的情绪,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1.导:即导入新课。通过教师的引导,激发学生的情感、兴趣,唤起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调动他们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去感知、领悟和理解教材,把学习看着是一种自觉需求和美感享受。导入新课的方式很多,如渲染气氛导入式。教学《散步》一文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语:“同学们与家人有过分歧吗?如何处理分歧呢?”同学们纷纷举手,说出与弟弟争抢玩具,与奶奶争看电视节目等分歧的事,营造了一种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与文中的感情基调相吻合,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情感基础。再如叙述故事导入式。教学《伟大的悲剧》一文时,我先叙述斯科特这位失败的英雄和他的队员在南极探险的归途中悲壮覆没的故事,把学生引入一种悲痛的氛围,让学生产生一种悲伤的心理情感,激起了学习的积极性。还有诸如:以旧带新导入式、交待主题导入式、点出人物导入式、介绍作者导入式、形势背景导入式、作品简介导入式等等方式,教学时可根据课文特点,灵活选择运用。
2.读,即表情朗读。教师要充分发挥范读的作用,根据教材所蕴含的情感,定好朗读的基调,并辅以形象准确的体态语言,读出课文的意境,以拨动学生的情怀,引导学生自读课文,读出感情。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春》一文时,我首先饱含激情地范读了一遍,把学生带入一个如诗如画的春天里,展示给学生五幅美丽的春景图。学生深受感染,学习热情高涨,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再如《安塞腰鼓》、《海燕》都是很好的朗读材料,教学时可采用这种方式来调动学生的激情,营造氛围。 3.讲,即深情并茂地讲授。我们知道,教学的潜移默化主要靠课堂语言来实现。教师应该把课文中无声含情的文字,变为有声溢情的语言,使学生乐意听,产生情感共鸣。如《背影》中讲到“看到父亲的背影,眼泪很快流下来了”,后来又“赶紧拭干”,这时我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这是一种怎样的泪水,为什么要赶紧拭干?”这是一个理解的难点,我先让小组讨论,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来一个归纳性的讲述:这是一个特定环境下的背影,父亲失业,母亲又刚死,心情忧郁,但在送别儿子时还步履蹒跚地艰难地攀爬月台买橘子,体现了对儿子深沉而真挚的父爱,所以“我”的泪水是感激的泪水;“赶紧拭干”是怕父亲看见了会更伤心和不放心。一番叙述,让学生体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引起了共鸣。
4.演,即形象的演示或表演。运用直观教具或电教等手段,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增强感染,产生共鸣效果。特别是初一学生好奇心强,好动性强,更应采用一些表演的形式,来活跃课堂气氛。如教学《皇帝的新装》,可分角色情景朗读,表演皇帝和众大臣对话时的神态和语调。学生通过表演,创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更主要是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皇帝的愚蠢、虚荣、腐朽等思想性格,领会了主题思想,受到了思想教育,得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加强师生交流,活跃课堂气氛
课堂交流是教师和学生在认识上、思想上、感情上的联系、共鸣和相互影响,是师生之间沟通思想感情的需要,也是教师获取信息反馈的重要途径。一般地说,教师和学生之间总有一个“认识差”,需要教师起到桥梁作用,组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不拘形式的多向交流,让学生的认识、理解在交流中碰撞而迸发出思想的火花,在沟通中走向融洽,实现互补并共同提高目的。
首先要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是教学的落脚点和归宿,只有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才能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转化,思想的情感的升华。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的教学难点是主题思想的理解。教学过程中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思维,让每位学生积极参与,设计师了一连串的问题:①百草园是乐园,乐在哪里?②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园子,为什么不是乐园?③为什么我寻问“怪哉”时先生不高兴?④为什么“我”可以在课堂上画画?我们平时上课可以这样做吗?我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分小组讨论。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氛围很好,学生们很快达成了共识——三味书屋的私塾生活枯燥乏味,是因为先生教学态度不好,教学方法简单,学生所学内容单调,自然地领会到这是封建教育制度所造成的这一主题。学生这种参与交流的过程实质就是对课文生动而深刻地解读和体味过程,是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发展智力的过程,也是优化思维品质的过程。在教学中,尽可能多地营造这种互想交流的气氛,促使学生不但学会了知识,掌握了学习方法,而且培养了积极参与的良好习惯,同时还能把学习的体验与感受迁移到对人生的态度,激发他们积极向上。
第二、要调动学生的眼、耳、手、口和脑的感官共同参与,各尽其用。课堂教学过程是听、说、读、写、思的训练过程,各种感受器官都积极参与活动,处于最佳的兴奋状态,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就会很好。因此,教师要善于设计动口、动手,动脑相结合的练习,创设悦耳、悦目、悦心的意境,提供听、说、读、写、思的时间,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去体验成功的感受,分享学习的快乐。
第三、要合理调控,使课堂良好的氛围持续延伸。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课堂氛围的营造也要根据教学过程因势利导,选准动情点和切入点。连接情感线,或鼓励,或点拨,或鞭策,或激励,使学生的情绪由瞬间萌发,向持续稳定拓展,波澜起伏,高潮迭起,从而在良好的氛围中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综合上述,多方设法营造课堂教学氛围,可以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张扬个性,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当然,营造课堂氛围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中,我们教学一线教师要不断摸索,深入研究,及时总结,灵活利用,努力营造积极的课堂教学氛围,有效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语文课堂教学高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