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讲过一句名言:“医生有三大法宝,第一语言,第二药物,第三手术刀。”面对患者,医生的语言在一定程度上胜过药物。良好的沟通,是医生与患者之间的润滑剂。
“减轻痛苦、适当延长生命、提高生活质量”,通常是医务人员能做的有三件事。医患关系是所有临床工作的基础,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医疗质量和满意度,医患纠纷是每个医院都头痛的问题,虽然这跟整个社会在医疗方面的矛盾被集中到医院有关,但也跟医护人员自身的沟通意愿和沟通技能有很大的关系。医学技术是有限的,而患者的期望是无限的,我们不能只强调医学的先进性,而忽视了医学的局限性。如果患者对医学的期望值太高,一旦出现意外,很容易导致医患冲突。现在,不少患者认为医生无所不能,希望医生彻底解决病痛,其实医生没有这个能力。如果医护人员如能和患者沟通的非常融洽,不但可为治疗疾病提供信息,促进疾病的好转,提高疾病的治愈率,更重要的还能及时化解医患之间的误解和矛盾,减少医患纠纷和医疗事故的发生。
“辛苦三十年,一病回到解放前”,以及由此而衍生出来的医患矛盾、职业医闹等等乱象。据调查,80%的医患纠纷都是由于沟通不良引起的,所以加强医患沟通的训练是非常重要的。
医患沟通不良,从医务人员的角度讲,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医务人员不愿意或者不重视沟通,二是沟通的技能方面有欠缺,目前的医生和患者之间缺乏良好的沟通。患者大部分认为,医患之间的沟通一般或基本上没有沟通;医务人员大部分认为,医患之间的沟通一般或基本上没有沟通。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医患之间缺乏基本的信任,医护人员未很好履行告知照顾义务,归结为双方信任度降低的主要原因,不论是患者还是医护人员都不同程度的认为医患关系不和谐。
有不少患者就医时常会发生的状况:患者患有多种疾病导致的症状时,就诊时要往返几个临床科室,病人跟着科室、医生跑,非常不方便。然而在江苏南京市中医院,不是病人围着医生转,而是医生围着病人转。该院针对患者普遍反映的就诊不便问题,近年组建一批多学科诊疗平台,将过去需数个科室诊断治疗的松散型就医流程整合成以“病”为中心的“核心圈”型就医流程,使患者享受到更高效、便捷的医疗服务,有效改善医患关系紧张局势。
“病好了,万事大吉;病没好,立刻翻脸。”这种以结果为导向的信任,成为医患关系的一大特点。信任缺失是转型期中国医患关系的显著特征。医患冲突愈演愈烈,最根本原因是缺乏信任。基于一种近乎当然的常识,患方会将延续生命、恢复健康的希望寄托于医务人员,但这是一种事前的、临时性的“脆弱信任”。一旦发生不良的医疗后果,这种“信任”就会立即出现戏剧性转向,反转为半信半疑,最后变成彻底的不信任。
日趋紧张的医患关系不仅正在严重冲击着医疗行业,而且已成为社会不和谐的因素。当前和谐医患关系越来越受到重视,医护人员同时承担着管理者、沟通者、照顾者、代言者、保护者及教育者等多重角色。在医疗工作中,医护人员要不断地加强自身全面素质的提高,掌握沟通的艺术,努力为患者营造一个舒适、安静、安全、自信的环境。
近期,医患矛盾问题倍受瞩目,真实事例:
1、“八毛门”、“录音门”:医患关系“步步惊心”!
2、2011年8月23日,江西南昌市第一医院发生一起血腥械斗。上百人手持棍棒、渔叉、钢管到医院闹事,与保安发生冲突。
3、最近,东莞市出台的一项引发很多争议的规定:医院保卫室可配钢叉、催泪剂等防御性装备对付“医闹”。
4、哈医大医生被杀、北京人民医院伤医事件、陕西一家医院集体下跪……众多恶性事件刺激着国人神经,将中国医患矛盾问题推到了风口浪尖。
近年来,医患关系越来越被关注,一方面,患者有诸多不满,但同时,医生自己也备感委屈,医生和患者之间最难以沟通的究竟是什么?缓解医患关系又有什么比较好的处理方式?我们深思:为何我国医患矛盾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该如何解决我国的医患矛盾呢?医患关系是医务人员与病人在医疗过程中产生的特定医治关系,是医疗人际关系中的关键。
医务人员与患者之间相互理解,消除隔阂,是适应医疗服务的需要,营造温馨的服务理念和人文关怀,在尊重、理解、关怀病人的基础上提倡人性化服务,开展医疗护理服务,以尊重病人、服务于病人、改善就医环境,为患者提供及时和人性化的服务,通过良好的语音言、表情、態度和行为,去沟通患者。依靠良好医患沟通来达到相互理解、配合与支持,尽可能使患者处于治疗和康复的最佳身心状态。维护医患这对利益共同体的良好关系,需要医患双方的共同努力。 在日常工作中,加强与患者的信息沟通,完善沟通内容,改进沟通方式,畅通沟通渠道,注重沟通效果,促进医患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诚信合作,共同战胜疾病。
政府正在推动新医改,加大卫生投入,改革“以药养医”体制,实现医保全覆盖,逐步让群众享受到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除了医疗体制改革,医德医风也要常抓不懈,“以人为本、医乃仁术、大医精诚”是中国传统医学文化核心价值,这些原则不仅仅是简单地刻在匾上,更要牢记于心。这样才能有效缓解紧张的医患关系。
不让医生流汗再流血,是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尊重医务人员的劳动、谴责医院场所的暴力行为,应当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本人建议政府主管部门针对当前缺乏行之有效、快捷的解决途径和处理医患纠纷的专门立法,应尽快设立独立于医患双方的第三方纠纷调解中心,公平、专业和规范的处理各种医患纠纷,引导群众在法律框架下妥善解决医疗纠纷。
“减轻痛苦、适当延长生命、提高生活质量”,通常是医务人员能做的有三件事。医患关系是所有临床工作的基础,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医疗质量和满意度,医患纠纷是每个医院都头痛的问题,虽然这跟整个社会在医疗方面的矛盾被集中到医院有关,但也跟医护人员自身的沟通意愿和沟通技能有很大的关系。医学技术是有限的,而患者的期望是无限的,我们不能只强调医学的先进性,而忽视了医学的局限性。如果患者对医学的期望值太高,一旦出现意外,很容易导致医患冲突。现在,不少患者认为医生无所不能,希望医生彻底解决病痛,其实医生没有这个能力。如果医护人员如能和患者沟通的非常融洽,不但可为治疗疾病提供信息,促进疾病的好转,提高疾病的治愈率,更重要的还能及时化解医患之间的误解和矛盾,减少医患纠纷和医疗事故的发生。
“辛苦三十年,一病回到解放前”,以及由此而衍生出来的医患矛盾、职业医闹等等乱象。据调查,80%的医患纠纷都是由于沟通不良引起的,所以加强医患沟通的训练是非常重要的。
医患沟通不良,从医务人员的角度讲,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医务人员不愿意或者不重视沟通,二是沟通的技能方面有欠缺,目前的医生和患者之间缺乏良好的沟通。患者大部分认为,医患之间的沟通一般或基本上没有沟通;医务人员大部分认为,医患之间的沟通一般或基本上没有沟通。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医患之间缺乏基本的信任,医护人员未很好履行告知照顾义务,归结为双方信任度降低的主要原因,不论是患者还是医护人员都不同程度的认为医患关系不和谐。
有不少患者就医时常会发生的状况:患者患有多种疾病导致的症状时,就诊时要往返几个临床科室,病人跟着科室、医生跑,非常不方便。然而在江苏南京市中医院,不是病人围着医生转,而是医生围着病人转。该院针对患者普遍反映的就诊不便问题,近年组建一批多学科诊疗平台,将过去需数个科室诊断治疗的松散型就医流程整合成以“病”为中心的“核心圈”型就医流程,使患者享受到更高效、便捷的医疗服务,有效改善医患关系紧张局势。
“病好了,万事大吉;病没好,立刻翻脸。”这种以结果为导向的信任,成为医患关系的一大特点。信任缺失是转型期中国医患关系的显著特征。医患冲突愈演愈烈,最根本原因是缺乏信任。基于一种近乎当然的常识,患方会将延续生命、恢复健康的希望寄托于医务人员,但这是一种事前的、临时性的“脆弱信任”。一旦发生不良的医疗后果,这种“信任”就会立即出现戏剧性转向,反转为半信半疑,最后变成彻底的不信任。
日趋紧张的医患关系不仅正在严重冲击着医疗行业,而且已成为社会不和谐的因素。当前和谐医患关系越来越受到重视,医护人员同时承担着管理者、沟通者、照顾者、代言者、保护者及教育者等多重角色。在医疗工作中,医护人员要不断地加强自身全面素质的提高,掌握沟通的艺术,努力为患者营造一个舒适、安静、安全、自信的环境。
近期,医患矛盾问题倍受瞩目,真实事例:
1、“八毛门”、“录音门”:医患关系“步步惊心”!
2、2011年8月23日,江西南昌市第一医院发生一起血腥械斗。上百人手持棍棒、渔叉、钢管到医院闹事,与保安发生冲突。
3、最近,东莞市出台的一项引发很多争议的规定:医院保卫室可配钢叉、催泪剂等防御性装备对付“医闹”。
4、哈医大医生被杀、北京人民医院伤医事件、陕西一家医院集体下跪……众多恶性事件刺激着国人神经,将中国医患矛盾问题推到了风口浪尖。
近年来,医患关系越来越被关注,一方面,患者有诸多不满,但同时,医生自己也备感委屈,医生和患者之间最难以沟通的究竟是什么?缓解医患关系又有什么比较好的处理方式?我们深思:为何我国医患矛盾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该如何解决我国的医患矛盾呢?医患关系是医务人员与病人在医疗过程中产生的特定医治关系,是医疗人际关系中的关键。
医务人员与患者之间相互理解,消除隔阂,是适应医疗服务的需要,营造温馨的服务理念和人文关怀,在尊重、理解、关怀病人的基础上提倡人性化服务,开展医疗护理服务,以尊重病人、服务于病人、改善就医环境,为患者提供及时和人性化的服务,通过良好的语音言、表情、態度和行为,去沟通患者。依靠良好医患沟通来达到相互理解、配合与支持,尽可能使患者处于治疗和康复的最佳身心状态。维护医患这对利益共同体的良好关系,需要医患双方的共同努力。 在日常工作中,加强与患者的信息沟通,完善沟通内容,改进沟通方式,畅通沟通渠道,注重沟通效果,促进医患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诚信合作,共同战胜疾病。
政府正在推动新医改,加大卫生投入,改革“以药养医”体制,实现医保全覆盖,逐步让群众享受到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除了医疗体制改革,医德医风也要常抓不懈,“以人为本、医乃仁术、大医精诚”是中国传统医学文化核心价值,这些原则不仅仅是简单地刻在匾上,更要牢记于心。这样才能有效缓解紧张的医患关系。
不让医生流汗再流血,是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尊重医务人员的劳动、谴责医院场所的暴力行为,应当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本人建议政府主管部门针对当前缺乏行之有效、快捷的解决途径和处理医患纠纷的专门立法,应尽快设立独立于医患双方的第三方纠纷调解中心,公平、专业和规范的处理各种医患纠纷,引导群众在法律框架下妥善解决医疗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