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在预防青少年犯罪中的地位和作用

来源 :甘肃教育督导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fxca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统计资料表明,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严重,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采取得力措施有效降低和预防已是刻不容缓。
  
  一、学校在预防青少年犯罪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未成年人社会化过程中,学校通过各种教育活动使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掌握做人的行为规范,获得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类自身的知识和能力。良好的学校教育,还可以对不良的家庭教育起到矫正和弥补的作用,帮助未成年人抵制和消除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但是,另一方面,学校教育的缺陷和失误也在一定程度上催化了未成年人越轨行为的产生。
  1 重智轻德:学业失败的罪魁。学业失败是未成年人犯罪的开始,而学校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导致学生的个性被压抑和屡遭挫折、失败,成为学业和品德“双差生”,又与学业失败有着必然的联系。心理学研究表明,激发学生内部学习动机的最好办法,是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所带来的快感,树立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与学习信心。反之,长期的学业失败则会使学生对自己目前的表现与未来的地位丧失信心,进一步厌烦学校生活,采取反抗教师和同学的行为,最终导致厌学、逃学、辍学。因而,学业失败是学生辍学内在的,最根本的原因。学校在培养学生,衡量学生中过于注重分数,注重学习,注重智力相对应的是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德育的弱化,对学生如何做人的教育欠缺。
  2 教师素质低:造就了学生扭曲的人格。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过分注重分数,对教师压力非常大,教师们为提高学生成绩,会采取多种多样的教育方式,其中不乏采取不良过激的教育方式。有的教师对学习不好的学生放任不管,把不守纪律的学生推出教室不准上课,剥夺了学生学习的权利;有的不认真履行自身的教育责任,把在学校有不良行为的孩子推给家长,向家长告状,加深了孩子与教师,与家长的矛盾和对立情绪;有的动辄讽刺挖苦、训斥、甚至打骂学生,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师生之间人际关系的矛盾与冲突,减弱了教育的凝聚力,影响了教育活动的开展和教学秩序的稳定,影响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教师低水平的教育技巧甚至反教育的方法,是导致青少年学生越轨犯罪的不可忽视的原因。
  3 学校管理缺陷:把学生推出校园。对未成年人来说,中学阶段正处于成长教育的关键期,学校是他们初入社会的课堂。在学校管理方面,一些学校管理不善,纪律松驰,没有形成良好的校风,不正之风盛行,学生极易受恶习感染,滋生犯罪心理。特别对于旷课逃学的学生,并没有得到学校有效的制止。此外,学校以及不负责任的态度随意处罚,开除学生,也成为未成年人闲散于社会的直接原因。
  4 家校沟通障碍:教育责任相互推诿。学校和家庭是未成年人学习生活的基本环境,家长和教师共同承担着对他们的教育责任。和谐的家校关系、家长与教师的积极合作,是教育成败的前提;而家长和教师之间的沟通障碍,必然是相互推诿责任,加剧彼此间的矛盾冲突,减弱教育的合力,影响教育活动的正常开展,对未成年人身心发展产生极大的消极作用。有的教师出于责任心,为了自身或班级的利益,对班里学习成绩不好和有不良行为的学生尤其关注。当由于自身的方法不当,能力有限,正面教育不能奏效的时候,往往借助家长的力量。从积极方面看,教师和家长共同分析孩子问题,采取积极的措施取得家长在教育孩子上的支持与配合是必要的;然而消极作用也显而易见,把请家长或通知家长演变成向家长告状,其结果只是增加孩子与老师、与家长的对立情绪,很难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二、家校合作。共筑防线
  
  犯罪活动与社会文化领域的变化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而这些变化又是通过家庭的圈子表现出来。因此,最重要的是,应该努力加强家庭联系,使儿童在家庭中更能感到温暖,情绪更加稳定,更能服从管教,更感受到自己是家庭的一员。学校是家庭外部与儿童幼年至青年时期保持最密切,最经常联系的单位。学校使儿童的视野超出了家庭范围,并开始参加集体生活。它不仅对儿童的智力发展,而且对丰富儿童的感情和社会知识都起着重要作用。学校可以促进儿童获得全面发展;同时,能够发现那些能力差的儿童,并予以更深入的考查及帮助。
  学校应制定适合不同需要的教育计划,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发展儿童的性格和才能,并抵制生活环境可能对儿童产生的不良影响,教育者应该成为儿童锻炼性格、追求理想的学习榜样;高度重视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和合作,以消除和减少儿童在适应环境方面的困难;建立附属于学校的心理机构和社会机构,以指导家长和教育者,帮助儿童,加强对青少年的就业指导,帮助其在结束学业后能够适用社会,阻止利用童工,保障他们受教育的权利。
其他文献
和谐校园是自我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和谐统一,和谐的教育离不开自我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实现四大教育的和谐发展。    一、构建学校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    理念是先导,和谐的办学理念是立校之本、兴校之源、强校之基。经过深入调查和细致分析制约学校发展的突出矛盾、面临的困难,立促校情,确立了“同振共鸣,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并根据学校发展的不同阶段,审
期刊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教育督导制度,将督导工作纳入各级教育部门及学校工作考核之中,彰显了国家对督导工作的重视力度,是落实依法治教、依法施教、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集中表现,也是构建和谐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更是促进学校发展、教师专业成长、学生全面提高的需要。    一、树立全员参与督导意识。共建学校发展大计    作为教育督导者,首先要树立学校发展的主体督导理念。督导既是对
期刊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我国教育改革已向纵深发展,教育管理现代化的步伐正在加快,学校的管理工作也面临着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战。因此,要做好新时期学校的管理工作,就需要坚持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构建与新课程相适应的管理模式自然就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一、转变观念。创新管理思路    学校管理观念的创新要经历一个从强调“管”的权威性向“管”的制度化、公开化转变的过程,进而重视对“
期刊
一、档案袋评价的产生    20世纪80年代,西方一些国家就中小学教育评价开展了一场改革运动,目的是打破受“工具理性”支配的量化评价方式,寻求更为合理的和全面的质性评价方式,以其促进教与学的发展。档案袋评价由此产生。2002年底,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考试与评价制度改革的通知》,其中明确指出:“教师要在教学的全过程中采用多样的,开放式的评价方法(如行为观察、情景测验、学生成长记录等)了解学生的优点、
期刊
教师与学生语言上的交流是师生沟通的主要形式。马雅可夫斯基说过:“语言是人的力量的统帅”,教师正是要将这种力量发挥到极致,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在心与心的碰撞、融合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一、时机的把握。 谈心是师生之间心与心的交流,这种交流需要一个良好的契机。在适当的时候做适当的谈话,无疑是事半功倍的。一些紧急事件,需要立刻解决,以防止事件扩大,这个时候,谈心工作就要立即开展起来,在第一时间
期刊
我国古代教育家认为“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催残之则衰痿。”说得多好!无独有偶,在日本也流行着这样一句俗语“嗜之越笃,技巧越工。”这些都充分的映证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切学习活动的基础这个观点,据此可见,兴趣在提高教学效能上具有根本性的作用。既然提高学生课堂学习兴趣如此重要,那么,我认为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能则是以学生兴趣为纲在教学方法层面的进一步探究。   
期刊
长期以来,我校通过积极开展课程改革、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技术武装教师,加速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加强教师梯队建设,健全教师岗位责任制,完善教师绩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绩效津贴发放办法,充分调动教师专业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一、激发文化自觉。促使教师专业发展    学校有计划地聘请专家到校培训、安排教师外出学习考察,从不同侧面了解课程改革与学校发展的动态。学习内容包括教师职
期刊
班主任工作的大部分时间付之于学生的思想教育这块“责任田”上,“表扬”、“批评”、“说服教育”、“家访”,几乎每学期,每年都要这样去做,由于方法上的呆板,学生往往产生厌倦,抵抗情绪,其结果事倍功半。我做班主任工作除了采取上述方法外,还注重抓住有意义的节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样不但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视野,还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如“三八妇女节”我组织学生召开“夸母亲’主题班会,引导学生唱赞颂母亲的歌
期刊
班主任工作是一项细致、严谨而又复杂的工作,“教书育人”,“育人”这项艰巨的任务则更多的落在了班主任的肩上。班主任是和学生打交道最多的老师,也是给学生留有印象最深刻的人。学生个人的发展情况,整个班级体的发展情况,跟班主任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核心。所以,如何才能做好班主任工作、成为一名比较合格的班主任老师?    一、“威笑”尺度    在上岗之前,经前辈们的传授,要想管理好一个班级
期刊
班级是学校的基本单位,班级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要部分,有效的班级管理是维护正常教学秩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育人目标的可靠保障。而在农村中学,由于学生家庭状况复杂,家长文化素质低,学生基础薄弱,怎样有效开展班级管理、促进班级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农村中学教育现状分析    1 农村家长教育子女存在问题。许多家长自身文化素质不高,教育方法简单,家庭教育氛围不浓;忙于劳动,家长与孩子交流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