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时期少数民族政策研究

来源 :速读·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dawei2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建国前,中国共产党的少数民族政策经历了长期曲折探索过程,最终基本形成了一套既合乎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又适应中国国情及我国少数民族具体特点的民族政策.这些政策是中国共产党通过长期实践,总结经验教训的成果。研究该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少数民族政策,对当今有宝贵的历史经验借鉴意义,同时深化我们对少数民族政策发展的认识。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少数民族;民族政策
  一、长征之前中国共产党的少数民族政策
  中国共产党最早关于少数民族政策的决议是在1922年7月党的二大上,在这次会议上,中国共产党表明“统一中国本部(包括东三省)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蒙古、西藏、回疆三部实行自治,为民族自治邦;在自由联邦制原则上,联合蒙古、西藏、回疆建立中华联邦共和国”。尽管表述并不十分详尽,但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把少数民族解放问题纳入革命议程,提出了自己初步的主张。在接下来的“三大”、“四大”、“五大”、“六大”都延续“二大”提出的少数民族政策基本主张,即实行“联邦制”、实现“民族自决”。
  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会议通过了《关于中国境内少数民族的决议案》,主要内容包括:“①号召境内少数民族和工农起来反抗,获取民族的自由和解放。②号召少数民族不仅反抗外来压迫还要反抗自己民族内部统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③帮助意识落后的民族发展生产力,发展文化建设并提出让当地管理干部担任国家的管理工作。”
  从上述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少数民族政策可以看出,中共在早期就很重视民族平等和民族解放,把尊重、团结和帮助少数民族放在革命工作的重要位置。这些理念对当时的革命有一定积极推动作用,也奠定了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重视少数民族发展的基本方针。但也必须看到,当时党的民族政策更多的是套用苏联的理论,没有经过自身实践摸索、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带有浓厚的教条主义色彩。中国共产党初期少数民族政策的不足之处是不可避免的,在没有深入了解少数民族情况之前,仅凭理论依据和照搬苏联经验难免会脱离中国实际国情。
  二、长征期间中国共产党的少数民族政策
  1934年至1936年红军经历了长达两年的长征,长征期间红军不断深入少数民族地区,为团结少数民族共同对敌和少数民族自身的解放,中国共产党把“团结少数民族”作为一项重要的指导方针,沿途对少数民族政策大力宣传,帮助他们的民族独立与解放运动。为了取得少数民族的信任与他们结成友好联盟,中国共产党规定红军必须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的权益和风俗习惯,并鼓励少数民族加入红军,扩充武装力量,结成统一战线。此外,还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共产党调整了早期不加区别发动少数民族内部阶级斗争的政策,与少数民族上层也成结统一战线。1934年11月中国共产党总政治部发布《关于瑶苗民族中工作的原则指示及口号》,其中指出:“苏维埃红军不拒绝而且欢迎同瑶民的上层代表发生亲密的关系,同他们订立各种政治的与军事的联盟,经过他们去接近瑶民”。
  1935年8月,红一和红四方面军汇合后,中国共产党在毛儿盖举行了“沙窝会议”,此次会议就长征以来的革命工作进行了系统的交流和总结,并通过了《中央关于一四方面军会合后的政治形势与任务的决议》。《决议》共有七个部分,其中用一个部分来阐述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
  “沙窝会议”首次把民族问题上升到关系国家命脉的高度,对以后的工作有现实指导意义和经验的借鉴。虽然仍强调“联邦制”和“民族自决”,但中国共产党从实际出发不断调整少数民族政策的摸索精神是值得肯定的。这些民族政策是对之前少数民族工作实践的总结,是通过广泛接触少数民族同胞得出的基于实际情况的认识,是马克思、列宁、斯大林理论同中国实际情况结合的思想成果,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从实际出发的基本方针,开创了中国共产党少数民族政策的探索之路。
  三、长征结束后至建国前中国共产党的少数民族政策
  1938年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召开。会上毛泽东作了题为《论新阶段》的重要报告,对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作了详细的阐述:“允许蒙、回、……各族人民有平等的权利,在共同抗日的原则下,有自己管理自己事务之权,同时与汉族联合建立统一国家。”从这时起,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符合中国实际国情的主张,突出强调了各少数民族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之中,管理自己内部事务的权利,即“民族自治权利”。中国共产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主张开始公开并成为党的重要民族政策。
  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中央成立了西北工作委员少数民族问题研究室。1940年,西北工作委员会提出了《关于回回民族问题的提纲》和《关于抗战中蒙古民族问题提纲》两个提纲。提出要在回蒙族聚居地区建立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实行少数民族自治。这两个提纲经过中共中央批准,成为指导少数民族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在政策精神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开始着手建立民族自治区域。1945年,毛泽东在中共“七大”发表的《论联合政府》报告表明中国共产党允许少数民族有民族自治的权利,“联邦制”已不再被中国共产党提及了。1946年,《陕甘宁边区宪法规则》以立法的形式将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确定下来。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宣告成立,这是第一个省级民族自治区。掀开了中国民族区域自治新的一页,为其他少数民族地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为解放后其他自治区的建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特点是强调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彻底抛弃“联邦制”和“民族自决”的错误主张。中共通过长征时期与少数民族的广泛接触,积累了丰富的少数民族工作实践经验。随着革命工作的开展,对少数民族历史和现状的了解也逐步加深,中国共产党通过长期摸索,少数民族政策得以走向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
  四、结语
  中国共产党长征之前的少数民族政策机械运用马克思、列宁、斯大林民族理论,照搬苏联的经验,没有结合中国实际国情,是不成熟的。长征期间,随着革命工作的深入,中国共产党与少数民族广泛接触,对中国少数民族情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少数民族政策有所调整,是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这个阶段虽然还主张“民族自决”和“联邦制”,但是摆脱了早期生搬硬套的教条主义,开创了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少数民族理论道路。长征之后到建国之前,中共在之前的经验总结之上,充分认识到了中国各民族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是“宜合不宜分”的,从而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的主张,并建立了民族自治区,在理论和实践上都为此后的少数民族政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可见,中国共产党对少数民政策的探索经历了一个长期的曲折过程。中国共产党的探索精神和从实际出发的优良传统对于处在少数民族政策完善的今天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著作——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2]著作——金炳镐主编.中国共产党民族纲领政策通论.哈尔滨:黑龙江出版社,2001.
  [3]著作——何龙群.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4]著作—资源.中国共产党工作史.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
  王荟(1985~ ),女,贵州人,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院中国少数民族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民族文化,现工作于贵州民族文化宫。
其他文献
This paper discusses technical requirements for location selection,structure design,and drilling of groundwater monitoring wells for earthquake studies on the b
采用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了飞秒激光辐照铝靶产生的快电子发射.实验中,在主脉冲前加上一个预脉冲产生预等离子体,然后主脉冲与预等离子体作用产生快电子.在激光反射方向附近,
文章根据近年来初中篮球教学时数的缩减,学生的身体素质和篮球技术水平参次不齐的情况,同时结合新教育背景下“合作竞争”的要求,选取教学实例进行“合作竞争教学”模式,其具体的教学过程为:主题导入——集体感知动作——个体演示——讨论以及体验要领——组织比赛、强化技能—合作交流、愉悦身心等5个方面。具体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启发性思维,加深对技术、战术结构的理解。引导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希望学生在竞争中成长,以期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阅读能力的内容主要是:认读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评价能力和运用能力。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互为补充,认读能力是理解能力的出发点和前提条件,只有认读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才能促进理解能力的协调发展,与此同时,只有理解、鉴赏透彻全面深入,评价才能深刻、犀利有针对性。以下就提高阅读效果的基本途径,谈谈个人的体会和做法。  一、明确阅读目的,提高主动自读能力  目的明确是学生阅读的动力和前进方向,也是学生主动
作文教学中,有许多学生害怕写作文,甚至逃避作文,提笔就抓耳挠腮,笔杆似有千斤重,半天写不出一个字,引用学生的话就是“无话可说,无话可写。”其实这两点正是作文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性趣,使学生下笔有神,乐写、善写作文呢?笔者认为有必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 积累材料,丰富文库  中华民族是一个泱泱大国,物产丰富,有着五千年灿烂的历史文化。历史的长河里激起过多少朵晶莹浪花,取之不
期刊
我的老家有台织布机,是楝子木做的,又大又老又笨重,那是我母亲的嫁妆之一.rn我的童年就是伴随着母亲“呱哒、呱哒”的织布声度过的.现在一想起那台织布机,就想起黄道婆把纺织
Krashen (1981) 以及后来的Schwartz(1993)提出语法只能被学习者从可理解输入中无意识地习得,教语法或纠正学习者的错误对他们中介语系统产生不了任何影响。在这种观点影响下,形式教学一度被排斥到语言课堂之外。但是,近十年来,人们开始发现把学习者置于目的语的环境是不够的。Long 与 Robinson 批判地总结了Krashen 的假说,认为他们至少无法解释以下3类现象年龄较大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