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敲”中寻找最佳路径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mw3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夹竹桃》这篇课文总有一种情愫,非常期待与学生一起欣赏这样文质兼美的散文。反复品读,言语的妙,幻想的妙,深深吸引了笔者,愈读愈被此文、此花与季羡林老先生此人所感动。购买几本季老的书,观看介绍季老的纪录片,走近大师、感受大师,由“品花”到“品人”的教学思路逐渐清晰。
  于是,笔者信心满满地进行了第一次试上,可教学效果与预想的截然不同,似乎学生与文本之间隔着什么。于是开始思考,反复推敲,寻找学生与文本相通的最佳路径。
  推敲一:爱花?爱夹竹桃?
  本文的主角是夹竹桃,作者对夹竹桃的情有独钟不言而喻,从开篇的“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我说来,它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一句中这两个“最值得”就可深切体会到。那么为什么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中用那么多笔墨写其他十四种花呢?仅仅是为了与夹竹桃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夹竹桃的韧性吗?由于只盯着“对比”,似乎季老眼里只有夹竹桃,季老爱的只有夹竹桃,其他花都只是陪衬而已。这是否有悖季老的初衷?
  再次品读第三自然段,那如数家珍般的一口气报出十四种花名,那花团锦簇、那满院生辉、那万紫千红,字里行间流露的不正是季老对花的喜爱之情吗?通过查找资料,笔者发现季老本就是一个爱花之人,他曾为办公楼前被砍伐的西府海棠暗自流泪,并写下一篇悼文;北大未名湖里的荷花都是他亲手撒下的花籽,被人们称作“季荷”。
  于是重新整理思路,季老爱花,院子里有那么多花,季老也不吝用上精彩的四字词语,但是他最喜欢的是夹竹桃。有了这样的思路,原先设计的开课时直接品读第四自然段,就调整为从第三自然段入手,感受满院的万紫千红。
  这样的调整,尊重了作者的个人喜好,避免盲目地一刀切,可以使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让学生觉得更加真实,同时避免了一开课就默读第四自然段冷场的情况出现,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激起学生的疑问:夹竹桃的独特魅力究竟是什么?为后面的质疑环节进行了情感上的铺垫。
  推敲二:教师问?学生问?
  开始的教学设计,由于眼里只有夹竹桃,自然单刀直入,开课后直接进入第四自然段的学习。如何引导学生沉入文字,品读感悟?笔者设计了几种提问的方式。
  方式一:夹竹桃的独特魅力是什么?默读第四自然段,画出有关词句,做简要批注。
  方式二:什么是韧性?从哪儿感受到夹竹桃的韧性?默读第四自然段,画出有关词句,做简要批注。
  方式三:季老眼里的夹竹桃是什么样子的?默读第四自然段,画出有关词句,做简要批注。
  无论哪种提问方式,总是由教师单方面提出阅读要求,学生根据要求读书。学生的主动性丢失了,也缺乏迫切的阅读期待。
  后来,由于对文本的重新定位与解读,学生先品读第三自然段满院的万紫千红,充分感受季老对花的喜爱之情,之后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师:这样一个爱花的人,他是怎样评价夹竹桃的?(出示第一小节,生齐读)
  师:读着这句话,回想刚才欣赏的第三自然段,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结合一、三自然段进行质疑。
  质疑一:为什么季老说夹竹桃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
  质疑二:与院子里其他花相比,夹竹桃有什么不同之处?
  质疑三:为什么作者第三自然段写了那么多花,却对夹竹桃只字不提?
  学贵有疑。一旦学生产生了疑问,就有了阅读的动力,质疑环节的设计,将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成为一个探究者、发现者,带着这样的感受去品读文字,寻找心中的答案。
  推敲三:教师给?学生发现?
  这节课的设计,从一开始我就确定了从“品花”到“品人”的教学思路,与很多教师设计的不同之处在于,大部分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在学完整篇课文后,再来走近大师,了解季老的生平。笔者认为,季老的质朴与坚韧与夹竹桃的韧性相通,应该在第四自然段品读了夹竹桃的花性后,直接过渡到对季老人品的感悟,从而达到花与人合一的教学效果。
  季老与夹竹桃之间有许多共同之处,而介绍季老的资料非常多,如何进行资料的选择呢?最初的方案,是由教师给学生看,多媒体屏幕上左边一半是季老的资料介绍,右边一半是夹竹桃的描写片段。通过指名对比读,感受花与人的共通之处。这样的设计,课堂上完全是牵着学生走,忽略了学生自己的阅读感受,更重要的是降低了学习的开放度。
  新课标中明确提出高年级要培养学生浏览的能力,即根据一定的目标快速浏览资料,从中搜集有关信息的能力。因此为什么不让学生自己阅读资料、自己发现呢?于是,笔者准备了一份介绍季羡林的资料,课堂上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浏览资料。学生会发现季老的朴素就如夹竹桃的不张扬,季老在逆境中乐观向上就如暴雨中顽强开放的夹竹桃,季老坚持写作就如始终如一的夹竹桃……
  学生交流阅读感受后,笔者设计了对比朗读的环节。选择季老的名言并进行配音,通过教师的串词,引导学生背诵课文,将人与花的共性升华,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师过渡:季老与夹竹桃之间有这么多相似之处,听——
  课件录音:我非常平凡,没什么了不起的。如果我有优点的话,我只讲勤奋。
  师过渡:季老的不张扬,就像那夹竹桃——
  生背诵: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
  课件录音:一个人干什么事都要有一点坚忍不拔,锲而不舍,没有这个劲,我看是一事无成——
  师过渡:不论顺境还是逆境,季老信念依然,就像那夹竹桃——
  生背诵: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
  课件录音:我的要求就是不停地工作,我一辈子没停过。不写不行,好像没吃饭一样,第一需要。
  师过渡:季老坚持七十余年笔耕不辍,不正像那夹竹桃吗——
  生背诵: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
  能让学生做的绝不代劳,相信学生,给予学生自主探究与发现的空间。资料的选择很重要,教师要具备甄选资料的能力,既能带着学生走出书本,了解更丰富的信息,也能回到书本,为文本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推敲四:写好文?写好字?
  笔者一向认可读写结合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更重要的是学习文本的表达,并吸纳作者表达的方法。 《夹竹桃》这篇课文的幻想部分想象奇特、动静结合、充满情趣,值得学生描仿。不过,难度在于学生对夹竹桃的花影比较陌生,怎样展开合理的想象?怎样模仿并延续季老散文的语言风格?
  在默读这段文字之后,教师引导:“月光下的夹竹桃真妙啊!它忽而是地图,转眼又成了荇藻,恍惚间又是一幅墨竹……如果你来到这里,又会产生怎样的幻想呢?是连绵的山峦,是浩瀚的星空,是错落有致的珊瑚,还是……拿出作业纸,从中任选一句完成练笔。”
  也许是受到季老美妙幻想的启发,也许是被课件上夹竹桃迷离的花影所吸引,伴着美妙的音乐,学生静静书写——
  我幻想它是茂密的树林,它居然就是树林了,这一堆影子是挺拔的白桦,那一堆影子是苍翠的松柏,中间空白的地方就是林间的羊肠小道,碰巧有几只小虫爬过,这就是放羊归去的牧童。
  我幻想它是大海,它居然就是大海了,叶影摇动,这就是舞动的海藻。夜蛾飞过,映在墙上的影子就是栖息的鱼群。微风乍起,海面掀起了洁白的浪花。
  我幻想它是几位少女,我就真看到几位美丽的少女。微风乍起,叶影吹动,少女们婀娜的舞姿便在月光下轻盈舞动。
  ……
  2012年版课程标准对写字教学非常重视,明确提出:“第一、二、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回顾以前的课堂小练笔,追求的是学生写出精彩优美的文字,却从未关注过学生字写得如何。根据课标的要求,笔者在练笔环节增加了书写的要求:“注意先想好了再下笔,书写要工整,尽量不涂改。”尽管是非常简单的一句话,但这是一种价值导向,如果教师在每节课都有这样的要求与提醒,学生一定会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磨课的过程是辛苦的,但是又充满着无限挑战,在不断叩问、反复推敲中,思路越来越清晰,离学生的距离也越来越近。不回避问题,直面问题,不放弃对每个问题的思考,灵感往往就会不期而至。
  (江苏省常州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332000)
其他文献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而习作能力的培养要基于学生的生活、思想、语言、技巧,涵盖的面实在大而深,让人无从下手。因此我们必须在教学中把阅读教学与学生作文紧密联系起来,以教材为依托,精心设计小练笔,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及时有效地进行模仿和创造性写话。  一、借助文本插图 指导人物外貌描
摘要:作为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的实习基地,学校每年都会迎来一批新的实习教师,这些实习教师都有很强的上进心和很高的工作热情,但对自己将来的就业朝向却有些迷茫,想把课上好,又对教材不熟悉,讲解不清楚,组织失当,往往感到上实习课就像“老虎啃天——无从下口”。如何帮助实习教师在实习期间把课上好,指导教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几年来的指导工作,本人积累了一些经验和体会,与同仁们商榷。  关键词:准确定位;认真
摘 要:通过回顾索契冬奥会奥林匹克教育开展情况,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奥林匹克教育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归纳认为,大众化教育、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是索契冬奥会奥林匹克教育实施的三个层面,具有传播渠道多元化、教育实施的衔接性、教育内容的丰富性、实施对象的全民化等特点。研究从写好中国冬奥范本、办好北京国际奥林匹克学院、凝聚社会力量、厚植冰雪运动文化等方面提出2022北京冬奥会奥林匹克教育的几点努力方向。 
一、一节课引起的思考  听一位教师执教老舍的《猫》,忽然产生一个疑问。什么疑问?暂且搁一搁。  这位教师的教学思路是:(1)学生通读课文后,教师提问:这篇课文先写了猫的什么特点,后写了小猫的什么?(2)当学生从课文中寻找到“古怪”和“可爱”后,教师又问:“古怪”表现在哪里呢?我们先着重来解决这个问题。(3)学生在课文中找到表现猫“古怪”的语句,抓住“老实—贪玩、高兴—不高兴”两组对立的句子进行解读
我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每年都举办不同主题的运动会,如:体育节、体育周、趣味田径赛、小型项目比赛等活动。积极举办各种“阳光体育活动”,丰富学生在校生活。切实提高“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实效性,在校学生的体质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但学生体质在全区排名无明显提高,仍属中等水平,这是为什么呢?通过访谈、发放问卷了解到,学生在学校锻炼时间能够得到保障,但家庭训练时间少之又少,还有大部分学生没有回家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多出于名家之手,文质兼美。仔细阅读,会发现文中留有许多耐人寻味的“空白”。这些“空白”往往不是作者行文的疏忽、完结,而恰恰是作者不忍点破的韵外之致、只可意会的弦外之音或布局谋篇的独具匠心。  在教学中教师有效地利用文本空白点,适时、适量、适度地补充原文本缺失的信息,搭建教材文本和学生间的信息桥梁,有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和教学目标的达成。  一、情节补白 , 丰富体验  不少
课堂教学是师生双方围绕教与学的目标所进行的相互交流、相互对话、相互沟通的共同活动,所以它既是教师课前预设的合理展现,又不免会碰到课堂“意外”的发生。能够出现课堂“意外”的课算是好课吗?答案是肯定的,目前,有句评课的行话,叫做“过分顺畅和完美的课不一定是好课,能够难住老师的课才是好课”。这话很有道理,它折射出“以学为本”“还学于生”的新型的课堂教学观,因为前者是立足教师的教,而后者是偏重学生的学,所
听“丁冬”之声,激其“趣”   【片段一】   师:咱们班的小朋友那么热情!吴老师呀,有一件礼物要送给你们!来听一段优美的音乐,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课件播放泉水流淌的音乐)   生:我仿佛听见了泉水的声音。   师:这声音怎么样?   生:我听到泉水哗哗哗地在流动,声音很动听。   师:“动听”这个词用得真好!   生:我看见了泉水,也听到了泉水,丁冬,丁冬,就像弹琴一样好听! 
一、单元学习目标的概念及诠释  单元教学是在一个相对集中的时期内,把一项或几项(或相近)教材组合成一个教学单元,进行系统学习或阶段学习的教学过程。是体育教学过程的实体,是教材的完整的教学阶段,是反映技能“学理”的过程,是孕育各种有特色体育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因此,单元教学是由若干节具有内在联系的课时组成的,且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教学过程整体,其教学内容合成了一个统一的板块,是课时的上位概念。单元教学不
今年,是我国杰出的编辑家、语文教育家袁微子(1913—1991)诞辰一百周年。由浙江省小语会和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浙江教育出版社、浙江省名师名校长工作站共同发起的纪念活动之一——袁微子先生诞辰一百年追思缅怀座谈会9月7日在杭州安吉路实验学校举行。杭州师范大学校长杜卫、杭州市下城区政府副区长沈凯波、浙江省小语会理事长柯孔标、浙江出版联合集团副总裁骆丹和省名师名校长工作站站长刘力等参加了座谈会,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