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部2004年《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的颁布,在全国大专院校再次掀起了教学科研改革的新高潮。各种针对教学改革的文章及课题立项
大量涌现。作者看来,大学英语课程作为高等学校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由来已久,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而为了使此门课程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发挥更重要的实际作用的探讨和研究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如何让90分钟的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使学生们能最大限度的接受知识,提升自我是作者几年来一直努力的目标和方向。本文中作者从自身授课和督导听课的实际经验出发,从教态、提问技巧、及对学生的评价等几方面总结出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容易忽视的一些细节,希望对更好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所帮助。
关键字:高等学校 英语课堂 忽视 细节
一、教态的把握,如表情、站姿、甚至持书的角度。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说话时,只有35%左右的内容是单纯通过语言来表达的,而另外65%左右的内容要通过目光、表情、手势、体位这些体态语言来伴随的。教态是否得体毋庸质疑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这里列举几个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容易忽视的几种情况。
表情。一堂课的“基调”很多时候是由教师走进教室时的“表情”决定的。老师是笑容满面还是呆板着脸都会被学生们捕捉到,只要对此信息稍经加分析,就基本能判定本节课是活跃的,还是沉闷的。因此,教师的表情往往传递着第一信息,要时刻注意。
站姿。以下几种情况是课堂中常见却应避免的:原地摇晃式——虽固定某一点,但上身呈不规律性摇晃,显得十分不稳重;倚靠式——随时随地倚靠任何物品,包括讲台,课桌甚至窗台,给人不振作或无精打采的印象;满场溜达式——在教室里不停走动,给人捉摸不定的感觉,学生很难集中注意力。
持书的角度。除了前边提到的要避免一切可能分散学生注意力的因素外,同时,也不要将交流的道路设有障碍。就是在最近,作者发现了一个教师课堂上的小细节——手持课本的姿势或者说是角度。作为一门语言课程的学习,所有内容都是围绕教材展开的,讲解单词、理解课文等都限制了教师不可能长时间的脱离课本而任意发挥与扩展。所以大多数时间——书,是老师离不开的。而这一持书的动作,却几乎被人忽略为“0”。 从作者听课的经历来看,很多老师手中的书总是举在自己眼前,岂不知手中的课本已将脸全部遮住或是已经超过2/3,他与学生的交流实际上已经被阻碍了。尤其是在语音教学中,虽然学生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发音方法及技巧,但仍需要听清楚老师的发音,甚至还要看清老师的口型。有学生真实的回答是:“读单词时只能听到老师的声音却看不见老师的口型,使得有的音读不准。”可见,教师持书也应有“度”(角度)。正确的做法是:持书的高度不易过高,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角度,以自己能看见,又不遮挡学生为佳。
二、提问时,要以点带面。
一位名叫Nuttall的教育专家曾说:“教师了解学生所想的方法就是让他们回答问题”。因此通过提问,可以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从而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重点。
从中学到大学,由于我们的英语教学长期受演讲型的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课堂上以老师讲述填灌为主,学生在课堂总是处于被动的惰性思维状态,学生的思维活动受到压制,当然就谈不上思考问题和表达,更谈不上思维能力的培养。而现代英语教学强调英语的应用表达能力,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积极参与教学双边活动,并敢于大胆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这种思维表达的过程也就是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充分发挥课堂主体作用,不断提高英语表达能力和应用能力的过程。
在现代的大学英语课堂上,老师常向学生发问,这里先且不谈问题的本身,但在一问一答中,有个细节就常被忽视了。有的教师问完问题,为了听清楚而有意走进回答者,而结果大多就变成了老师与回答者间的“悄悄话”。学生因为老师的靠近,自然将声音降低,他的听众也由原有的全体同学变成了老师一个人。而老师这方面,发现学生的声音越发的小,在下次提问时会更有意的接近回答者。以此发展下去,俨然成了恶性循环。一旦形成,其他的同学也会因为自己没被叫到而感到“事不关己”,同时,也养成了把自己当成局外人的坏习惯。而正确的提问方式或者说好的提问效果应该是:“打一枪,响一片。”教师可以向坐在任何位置的同学发问,但也应该让全体同学都听清楚以便思考。当回答者给出答案时,不必着急给出正确答案或是更正同学的答案,而是应由这个同学的回答带动更广泛的思考,必要时可多问几名同学,也是课堂提问应该追求的理想效果。
三、对发言者的鼓励与赞扬。
对发言者的赞扬与鼓励在进入大学阶段后呈现出“下滑”的趋势,更多的老师采取点头的方式或是用手势示意回答者坐下。其实,从人的本性上来讲,每个人都渴望“被关注,受重视”。然而往往有人存在一些误区,认为初高中甚至是小孩子们才需要表扬。其实大学生同样需要鼓励,需要得到别人的认可,甚至更需要在学习中证明自己。在大学阶段他们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课堂上小小的表扬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会对其构成一种心理暗示:经过缜密的思考他们有能力解决某个问题,尤其是当他们出现什么新想法的时候,更渴望被人证明自己的“独创意识”。这种已经被“遗忘”的赞扬与鼓励应该重新回到大学课堂。一句“Well done”并不会占去老师太多的时间,可影响却是深远的。不论答对与否,能够积极参与思考,和老师进行交流本身就是值得肯定的;若是答对了,表明对此问题的理解正确,更应该得到积极的鼓励,让其继续努力。
作者曾经听过一名朝鲜语外教的课,体会最深的就是每个同学都能在回答问题后得到其他人的鼓励(拍手),这一做法的效果体现的非常明显,课堂气氛也异常热烈。回答者自信的表情和得到肯定后的喜悦说明了一切——人人需要被鼓励,大学生们也不例外。
四、对“差生”的注意过少,对“优等生”的关注偏多。
经调查发现,差不多每个班都有几个基础差,上课不积极的学生。很多老师也有过类似这样的想法:只要他们不影响其他同学就行了。因而也不愿再去理会这些同学,而这部分同学发现老师并不会关注他们,继而就更加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久而久之,课堂里就呈现出“老师声情并貌,学生想要睡觉”的局面。而另一方面,很多老师讲课时总会不自觉地将注意力放在一些积极配合的“好同学”身上,包括眼神交流,课堂互动等等,这些“好学生”似乎成了班级里的中心。这一对比的场面在实际教学中并不少见。不可否认,作为教师,课堂上观察学生的反应,与学生进行交流会自然的“偏向”某些“好学生”。然而,这种对比现象的发展却有些两极分化的趋势,一些教师索性“放弃”了一部分学生,而只对少部分人讲课。
其实,同学们的内心是渴望交流,渴望互动的,但由于自己的水平所限,又害怕暴露自己的缺点被人笑话,只好默默地做“局外人”。长此以往,他们的热情与积极性全部耗尽,也就无奈的坐到了后排。其实,对于这样的学生也不是没有办法的,作者就曾带过一个只有二十几名学生的班级,正是利用了小班教学的好处,老师每节课让所有同学都至少有一次发言的机会。当轮到有些基础不太好的同学,老师会有意的问一些简单的问题,尽量让学生能答对,然后再加以肯定与表扬。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欣喜地看到所谓的“差生”也积极的准备回答问题,甚至有些跃跃欲试。在学期末的反馈中,其中一名 “差生”写到:我的英语虽然不好,但本学期最大的收获就是每节课都能说一次英语,我感到有了进步。”可见,基础再不好的学生也有值得关注的地方,需要教师们更加用心的去发现。作为教师,不应该“放弃”任何一名学生。
以上,作者从四个方面谈到了课堂教学中容易被忽略的问题。其实,实际教学中类似的问题还有许多,比如口头语、多媒体课件制作等都会影响到教学效果。一堂好的英语课需要精心的准备,而一门大学英语课程更需要老师过硬的基本功和长期不懈的努力。我们只有在工作中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才能使课堂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俊华.课堂提问的技巧[J].教育评论,2007,(2).
2.周萍.加强课堂提问艺术 优化英语课堂教学[J].中国农村教育,2007.
3.魏立明等.从语言到教育:九十年代外语教学发展的走向 [J].外语界,1998(1):18-22.
4.刘琨 .论英语课堂教学的艺术 [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6(2):113-116.
5. 张庆宗.外语教育心理学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8.1.
6.Allwright. Exploratory practice: Rethinking practitioner research in language teaching [J].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 2003, 7(2):113-114.
大量涌现。作者看来,大学英语课程作为高等学校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由来已久,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而为了使此门课程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发挥更重要的实际作用的探讨和研究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如何让90分钟的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使学生们能最大限度的接受知识,提升自我是作者几年来一直努力的目标和方向。本文中作者从自身授课和督导听课的实际经验出发,从教态、提问技巧、及对学生的评价等几方面总结出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容易忽视的一些细节,希望对更好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所帮助。
关键字:高等学校 英语课堂 忽视 细节
一、教态的把握,如表情、站姿、甚至持书的角度。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说话时,只有35%左右的内容是单纯通过语言来表达的,而另外65%左右的内容要通过目光、表情、手势、体位这些体态语言来伴随的。教态是否得体毋庸质疑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这里列举几个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容易忽视的几种情况。
表情。一堂课的“基调”很多时候是由教师走进教室时的“表情”决定的。老师是笑容满面还是呆板着脸都会被学生们捕捉到,只要对此信息稍经加分析,就基本能判定本节课是活跃的,还是沉闷的。因此,教师的表情往往传递着第一信息,要时刻注意。
站姿。以下几种情况是课堂中常见却应避免的:原地摇晃式——虽固定某一点,但上身呈不规律性摇晃,显得十分不稳重;倚靠式——随时随地倚靠任何物品,包括讲台,课桌甚至窗台,给人不振作或无精打采的印象;满场溜达式——在教室里不停走动,给人捉摸不定的感觉,学生很难集中注意力。
持书的角度。除了前边提到的要避免一切可能分散学生注意力的因素外,同时,也不要将交流的道路设有障碍。就是在最近,作者发现了一个教师课堂上的小细节——手持课本的姿势或者说是角度。作为一门语言课程的学习,所有内容都是围绕教材展开的,讲解单词、理解课文等都限制了教师不可能长时间的脱离课本而任意发挥与扩展。所以大多数时间——书,是老师离不开的。而这一持书的动作,却几乎被人忽略为“0”。 从作者听课的经历来看,很多老师手中的书总是举在自己眼前,岂不知手中的课本已将脸全部遮住或是已经超过2/3,他与学生的交流实际上已经被阻碍了。尤其是在语音教学中,虽然学生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发音方法及技巧,但仍需要听清楚老师的发音,甚至还要看清老师的口型。有学生真实的回答是:“读单词时只能听到老师的声音却看不见老师的口型,使得有的音读不准。”可见,教师持书也应有“度”(角度)。正确的做法是:持书的高度不易过高,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角度,以自己能看见,又不遮挡学生为佳。
二、提问时,要以点带面。
一位名叫Nuttall的教育专家曾说:“教师了解学生所想的方法就是让他们回答问题”。因此通过提问,可以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从而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重点。
从中学到大学,由于我们的英语教学长期受演讲型的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课堂上以老师讲述填灌为主,学生在课堂总是处于被动的惰性思维状态,学生的思维活动受到压制,当然就谈不上思考问题和表达,更谈不上思维能力的培养。而现代英语教学强调英语的应用表达能力,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积极参与教学双边活动,并敢于大胆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这种思维表达的过程也就是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充分发挥课堂主体作用,不断提高英语表达能力和应用能力的过程。
在现代的大学英语课堂上,老师常向学生发问,这里先且不谈问题的本身,但在一问一答中,有个细节就常被忽视了。有的教师问完问题,为了听清楚而有意走进回答者,而结果大多就变成了老师与回答者间的“悄悄话”。学生因为老师的靠近,自然将声音降低,他的听众也由原有的全体同学变成了老师一个人。而老师这方面,发现学生的声音越发的小,在下次提问时会更有意的接近回答者。以此发展下去,俨然成了恶性循环。一旦形成,其他的同学也会因为自己没被叫到而感到“事不关己”,同时,也养成了把自己当成局外人的坏习惯。而正确的提问方式或者说好的提问效果应该是:“打一枪,响一片。”教师可以向坐在任何位置的同学发问,但也应该让全体同学都听清楚以便思考。当回答者给出答案时,不必着急给出正确答案或是更正同学的答案,而是应由这个同学的回答带动更广泛的思考,必要时可多问几名同学,也是课堂提问应该追求的理想效果。
三、对发言者的鼓励与赞扬。
对发言者的赞扬与鼓励在进入大学阶段后呈现出“下滑”的趋势,更多的老师采取点头的方式或是用手势示意回答者坐下。其实,从人的本性上来讲,每个人都渴望“被关注,受重视”。然而往往有人存在一些误区,认为初高中甚至是小孩子们才需要表扬。其实大学生同样需要鼓励,需要得到别人的认可,甚至更需要在学习中证明自己。在大学阶段他们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课堂上小小的表扬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会对其构成一种心理暗示:经过缜密的思考他们有能力解决某个问题,尤其是当他们出现什么新想法的时候,更渴望被人证明自己的“独创意识”。这种已经被“遗忘”的赞扬与鼓励应该重新回到大学课堂。一句“Well done”并不会占去老师太多的时间,可影响却是深远的。不论答对与否,能够积极参与思考,和老师进行交流本身就是值得肯定的;若是答对了,表明对此问题的理解正确,更应该得到积极的鼓励,让其继续努力。
作者曾经听过一名朝鲜语外教的课,体会最深的就是每个同学都能在回答问题后得到其他人的鼓励(拍手),这一做法的效果体现的非常明显,课堂气氛也异常热烈。回答者自信的表情和得到肯定后的喜悦说明了一切——人人需要被鼓励,大学生们也不例外。
四、对“差生”的注意过少,对“优等生”的关注偏多。
经调查发现,差不多每个班都有几个基础差,上课不积极的学生。很多老师也有过类似这样的想法:只要他们不影响其他同学就行了。因而也不愿再去理会这些同学,而这部分同学发现老师并不会关注他们,继而就更加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久而久之,课堂里就呈现出“老师声情并貌,学生想要睡觉”的局面。而另一方面,很多老师讲课时总会不自觉地将注意力放在一些积极配合的“好同学”身上,包括眼神交流,课堂互动等等,这些“好学生”似乎成了班级里的中心。这一对比的场面在实际教学中并不少见。不可否认,作为教师,课堂上观察学生的反应,与学生进行交流会自然的“偏向”某些“好学生”。然而,这种对比现象的发展却有些两极分化的趋势,一些教师索性“放弃”了一部分学生,而只对少部分人讲课。
其实,同学们的内心是渴望交流,渴望互动的,但由于自己的水平所限,又害怕暴露自己的缺点被人笑话,只好默默地做“局外人”。长此以往,他们的热情与积极性全部耗尽,也就无奈的坐到了后排。其实,对于这样的学生也不是没有办法的,作者就曾带过一个只有二十几名学生的班级,正是利用了小班教学的好处,老师每节课让所有同学都至少有一次发言的机会。当轮到有些基础不太好的同学,老师会有意的问一些简单的问题,尽量让学生能答对,然后再加以肯定与表扬。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欣喜地看到所谓的“差生”也积极的准备回答问题,甚至有些跃跃欲试。在学期末的反馈中,其中一名 “差生”写到:我的英语虽然不好,但本学期最大的收获就是每节课都能说一次英语,我感到有了进步。”可见,基础再不好的学生也有值得关注的地方,需要教师们更加用心的去发现。作为教师,不应该“放弃”任何一名学生。
以上,作者从四个方面谈到了课堂教学中容易被忽略的问题。其实,实际教学中类似的问题还有许多,比如口头语、多媒体课件制作等都会影响到教学效果。一堂好的英语课需要精心的准备,而一门大学英语课程更需要老师过硬的基本功和长期不懈的努力。我们只有在工作中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才能使课堂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俊华.课堂提问的技巧[J].教育评论,2007,(2).
2.周萍.加强课堂提问艺术 优化英语课堂教学[J].中国农村教育,2007.
3.魏立明等.从语言到教育:九十年代外语教学发展的走向 [J].外语界,1998(1):18-22.
4.刘琨 .论英语课堂教学的艺术 [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6(2):113-116.
5. 张庆宗.外语教育心理学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8.1.
6.Allwright. Exploratory practice: Rethinking practitioner research in language teaching [J].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 2003, 7(2):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