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刑事诉讼目的

来源 :法制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hj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刑事诉讼目的,就是指国家进行刑事诉讼所要达到的目标,国家对刑事诉讼的需要并基于对刑事诉讼的认识,所预先设定的对刑事诉讼结果的认识。刑事诉讼目的就是设计运用刑事诉讼制度所要获得的结果。根据诉讼目的的内容不同分为:刑事诉讼目的、民事诉讼目的和行政诉讼目的。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是我国刑事诉讼法的两个基本诉讼目的。惩罚犯罪,就是指依法给予犯罪人一定的惩罚制裁,自古以来就是刑事诉讼法的应用之一。保障人权,就是指保障任何公民免受政府无根据的、非法的追究;保障依法认定有罪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受到公正、人道的处罚。在刑事诉讼中,惩治犯罪和保障人权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两者互为条件,不可偏废。
  【关键词】刑事诉讼目的;惩罚犯罪;保障人权
  一、刑事诉讼目的
  (一)刑事诉讼目的的概念
  刑事诉讼目的,就是指国家进行刑事诉讼所要达到的目标,国家对刑事诉讼的需要并基于对刑事诉讼的认识,所预先设定的对刑事诉讼结果的认识。刑事诉讼目的就是设计运用刑事诉讼制度所要获得的结果。
  (二)诉讼目的的分类
  1.根据目的的指向性差异分为:内在目的和外在目的
  内在目的,是指诉讼目的存在于诉讼制度之中,是诉讼制度内在的、本质的要求,集中反映了诉讼制度的质的规律性。
  外在目的,是指诉讼制度作为社会现象它发生、发展及消亡的规律由诉讼之外的因素决定,诉讼制度存在意义不应在内部得出结论而是从外部。
  2.根据诉讼目的目标指向远近和指向目标层次不同分为:直接目的和根本目的
  直接目的,诉讼主体通过具体的诉讼活动所直接达到的理想结果。
  根本目的,在直接目的达成时所间接实现的其他目的,属于第二层次的目的。
  在不同层次诉讼目的中,直接目的的实现取决于根本目的的需要,根本目的的达成又有赖于直接目的的实现。直接目的的确立不符合诉讼内在规律的要求就会妨碍根本目的的实现,只关注最直接的目的而忽视根本目的也会影响直接目的实现的程度和质量。
  3.根据诉讼主体的不同分为:诉讼制度利用者的诉讼目的和国家设立诉讼制度的目的。
  4.根据诉讼目的的内容不同分为:刑事诉讼目的、民事诉讼目的和行政诉讼目的。
  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是我国刑事诉讼法的两个基本诉讼目的。
  二、惩罚犯罪
  (一)惩罚犯罪的概念
  惩罚犯罪,就是指依法给予犯罪人一定的惩罚制裁,自古以来就是刑事诉讼法的应用之一。主要体现在:一是,一系列的刑事诉讼活动环节准确及时的查明案件事实真相,对犯罪人正确适用刑罚权来抑制犯罪。二是,通过刑事诉讼程序本身对犯罪进行控制,拘留、逮捕等强制措施的适用,起诉、审判等诉讼程序的运用,抑制犯罪人再犯罪的欲望及对其心理上的震慑。
  (二)惩罚犯罪成为刑事诉讼法目的的原因
  1.基于犯罪的应受惩罚性。从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看,犯罪时危害个人利益的行为,所以对犯罪的追究和惩罚是被害人的私力救济。随着国家的发展,犯罪被视为对社会公共秩序的危害,犯罪行为不仅是危害被害人利益,还损害了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
  2.刑事诉讼法的成因和本质必然使惩罚犯罪成为刑事诉讼法的目的之一。国家为保障惩罚犯罪的效果,防止社会秩序更动乱,因而设惩罚犯罪为刑事诉讼法的目的,也可避免个人惩罚犯罪的随意性的弊端和不良后果。刑事诉讼制度和程序很大原因上是因为惩罚犯罪这个目的而产生的。
  三、保障人权
  (一)保障人权的概念
  保障人权,就是指保障任何公民免受政府无根据的、非法的追究;保障依法认定有罪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受到公正、人道的处罚。
  (二)保障人权成为刑事诉讼法目的的原因
  1.人的社会主体性决定了尊重、保障和发展人权是人类一切活动的目的。人的社会主体性目的就是人权。
  2.刑事诉讼法的特性决定了其必须要关注人权的保障。刑事诉讼法的特性就是刑事诉讼活动围绕犯罪人的犯罪活动展开,往往就涉及公民的人身权、财产权的合法保障,刑事诉讼就成为了双刃剑,在惩罚犯罪过程中可能就会侵害公民合法的人身权和财产权。伴随全球的现代化发展,保障人权逐渐成为现代社会的普通共识,现代保障人权的核心是维护人之为人的信念。但对人价值、尊严的维护往往受到社会其他价值目标,尤其是以公权力为代表的挑战,公共权力能否善待人权是保障人权的道德标准,如何协调人权和公共权力成为一个国家文明化、民主化的重要标识。
  (三)保障人权的主体范围
  1.人权主体就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其他诉讼参与人虽然也进入了诉讼程序,但是其没有面临国家滥用权力的侵害,所以其他诉讼参与人不是保障人权的主体。
  2.人权主体分为四类:(1)公共权力打击犯罪,保护一般公民合法权益,保障集体人权不受侵害。(2)保障无罪之人避免受到非法追诉。(3)保障所有参与人尤其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被害人的诉讼权利得到充分行使。(4)使有罪之人受到公正、合理的惩罚。
  四、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二者之间的关系
  在刑事诉讼中,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两者互为条件,又对立统一,不可偏废。
  一方面,犯罪者实施犯罪行为,犯罪行为总是直接地或间接地侵犯人权,如果犯罪得不到有力的惩治,人权是得不到保障的。可见,惩罚犯罪就是消除犯罪行为对人权的威胁,以保障人权。这是二者之间的统一关系。
  另一方面,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二者之间还存在对立关系。刑事诉讼是实现国家刑罚权的活动,所以不可避免的涉及公民权利的处置问题,如果片面强调惩罚犯罪而忽视人权,就会导致无辜的人受到不公正的惩罚,侵害公民的合法权益。所以,国家赋予司法机关具有使用强制力以保障惩罚犯罪顺利实施的权力,但强制力的实施必须符合法律规定,不可滥用,否则会导致无辜者被错误追诉,侵犯公民权利,以致人权无法得到保障。   要实现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的统一,关键在于诉讼中要坚持准确查明案件事实,准确收集证据,准确认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
  为了实现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的对立统一关系,如何把握各种“准确”,体现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有效的法律监督机制。没有法律监督,没有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是无法实现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的对立统一关系的,中国对刑事诉讼活动的监督主要有五个方面,专门法律监督机关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相互监督、案件当事人的监督、法律系统的自我监督、社会监督,而在这五个方面中法律系统的自我监督和社会监督又可再细分。法律系统的自我监督包括:立法机构对司法行为的监督、各个执法部门依据法定职能而实施的相互监督和同一法律部门上级对下级的监督。社会监督再细分为:政府监督、政党监督、法学家监督和新闻舆论的监督。
  二是,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诉讼基本原则。“以事实为根据”,要求司法办案人员办理案件时,必须尊重客观事实,一定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来认识案件和处理案件。“以法律为准绳”,要求司法办案人员在刑事诉讼之中,必须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以及其他相关法律规定,作为追诉犯罪、定罪处刑的标准。
  三是,科学的证据制度。在刑事诉讼中,司法办案人员必须依靠事实证据运用正确的证明方法来实现案件的顺利审结。中国在刑事诉讼中对证据制度的要求是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如果证据不足,在审查起诉时,应当作出不起诉的决定;在审判的阶段,应当作出证据不足、指控的犯罪无法成立的无罪判决。
  总之,建立有效的法律监督机制,贯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基本诉讼原则,设立科学的证据制度,是我们既能有效控制犯罪,又能更好地保障公民合法权益,实现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相统一的三大法宝。
  五、现今我国实践中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的价值选择
  目前中国存在很多所谓的“媒体审判”、“群众审判”的现象,媒体和群众由于一时的片面的认识和对案件断章取义的理解,便呼吁起朴素的正义观,要求严惩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这种压力下,主审案件的法官很难不顾媒体和群众的反应而依法审判案件,最终往往服从民众朴素正义观的要求而选择惩罚犯罪舍弃保障人权。或者在现实国情中,我国公权力处于绝对主导地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力量根本无法与国家公权力相抗衡,于此导致的结果就是公权力多多少少的会侵害到人权。
  无论以上两种情况之一,在实践中都无法做到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的价值取舍相统一,这就要求我们在司法实践中积累经验,严格遵守法律制度,用事实说话,不受客观因素影响,不让法律成为一纸空文,在日积月累中使得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这两个刑事诉讼最基本的诉讼目的得以实现,也使实践中的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的价值选择相统一、完善。
  参考文献:
  [1]胡锡庆.实现惩治犯罪与保障人权的统一[J].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0.
  [2]赵一晓.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的价值选择[J].法制与社会,2007.02.
其他文献
【摘要】《论语·颜渊》主张“天下无讼”,传统的价值取向追求的是一个没有纷争的,理想世界。但有人的地方就有纷争,纠纷和争讼是不可避免的,也是维护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墙。在刑事案件中,证据之重要性无出其右,但多年来我们似乎都把证据法当做诉讼法的分支,证据法不是告诉我们事实真相是如何,而是用法来规制这用证据重构的事实是正当的是合理的。笔者认为法是善良和公正的技艺,应当指引我们将事实抽丝剥茧用正当的相关的证
期刊
【摘要】目前我国大多数的二类本科院校法学专业普遍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而服务社区为高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的实践教学提供平台,本文就试图以位于燕郊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的燕京理工学院为例,就燕京理工学院法学专业以社区法律服务为平台的法学实践教学模式开展的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论述,最终提出若干完善以社区法律服务为平台的法学实践教学模式的建议,从而促进我国法学实践教学模式的发展。  【关键词】社区
期刊
【摘要】网络司法拍卖这一新型拍卖模式,从浙江宁波的首次实践到之后的兴起,一方面凸显出它相较于传统司法拍卖的优势,如零佣金,高效率,寻租空间小,司法公信力高等,另一方面不可避免地暴露出一些缺陷,如立法空白,成交价低,传统拍卖行业冲击等。应当从规范网络平台,健全相关制度,建立监督机制三方面来改善。  【关键词】网络司法拍卖;优势;缺陷;规范网络平台;健全制度;监督机制  随着浙江宁波最先将司法拍卖试水
期刊
【摘要】在我国近些年来,法律程序开始受到行政机关以及法院的高度重视。自1996年始,我国的法治建设重点转移到程序立法上,我们具体看行政法方向,比较突出的要属《行政处罚法》将正当程序的观念尤其是听证制度移植到我国,正当程序的理念也逐渐地被行政机关所接收。笔者将就一个案例为引,浅谈行政许可中正当程序原则的适用。  【关键词】正当程序;基本原则;案例分析;行政许可  一、导论——案例引入  我们从一个案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我国环境污染犯罪方面立法的滞后性日益凸显。虽然在刑法修正案(八)中对污染环境犯罪的罪名和犯罪构成条件都做出了一定的调整和修改,但是在应对我国经济生活中各式各类的污染环境案件仍存在明显不足,发达国家立法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学习。德、日与我国同为大陆法系国家,其在污染环境方面的刑事立法对我立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借鉴价值。  【关键词】污染环境犯罪;立法沿革;立法完善 
期刊
【摘要】2011年3月10日,吴邦国在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面宣布我国已经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我国虽然已经形成了法律体系,但是并不表示我国的法律体系已经完善,实际上,要完善我国的法律体系还需要付出许多努力。本文试图在简要阐述法律体系的概念以及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含义和部门划分的基础上,从加强社会法的制定的角度,谈谈对我国完善法律体系的建议。  【关键词
期刊
【摘要】中法文化是两种异质文化,不可避免地在对待女性的价值评定上存在差异,但在女性婚姻地位方面却存在一定的共性。本文以1804年《法国民法典》与《大清律例》为例,分析中法近代女性婚姻地位的发展进程及其共性,以此判定即使文化特质迥异的国家,随着时代的发展、文明的推进,在对待平等、自由等人道问题上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关键词】女性;婚姻;法国民法典;大清律例  一、引言  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
期刊
【摘要】寻衅滋事罪,是司法实践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罪名,在办案过程中,办案人员时常感到该法律条文规定的内涵和外延的模糊,本文从寻衅滋事行为着手,结合相关司法解释,厘清寻衅滋事罪的内涵和外延,对寻衅滋事罪和其他罪名进行区别和联系,并对司法解释进行深入解读。  【关键词】寻衅滋事;寻衅滋事罪;司法解释;法律适用  为正确适用《刑法》第293条之规定,“两高”《关于办理寻衅滋事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期刊
【摘要】在现代法治国家中法律指挥着整个国家和社会的运作和发展,公民的行为靠法律规范指导,公民的权益需要法律保障,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定性与定量研究法以及个案研究法,并用“偷换新郎”的案例加强论证,进而反映出法律在维护着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方面巨大的社会作用。  【关键词】法律;和谐;权益;作用  优美的歌声旋律总是带给我们美感,在歌声里,我们好像从自己的故事里走进歌唱者的故事里,情不自已;或者,在这声
期刊
【摘要】由于网络的特性、法律的不完善等,使网络正义产生自我冲突,即内在人性对正义的保护和外在表现对他人利益的侵夺。以人肉搜索为例,我国隐私权尚不完善,而对人肉搜索的正义造成了很大的挑战。要从立法、行政、业界等方面增强对隐私权的保护,规范人肉搜索。最终探求网络正义自我冲突的化解,从而维护人们心中真正的正义感。  【关键词】网络正义;隐私权;人肉搜索  一、网络正义  正义是一种人类道德生活中体现的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