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院旧情永难忘

来源 :东方女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gicyl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它是小城深处的一座老宅,那是很多年以前居住的故居,近邻着北部的客运站,穿过熙熙攘攘的闹市街头,路过大街两旁店肆林立的商铺,拐进那条长长的胡同,就是我的故居小院了,至今也是这个城市唯一没有动迁的旧胡同之一。
  那青色的旧砖旧瓦筑起的高高围墙,标示着是上个世纪的古建筑,距今已有百年的历史,当夕阳的余晖洒在青砖红瓦的围墙和长草的房廊上,给这条胡同,这间小院格外平添了幾分古老和朦胧。
  隔着这条小院的围墙之外,就是这个小城最繁华的闹市,映衬着夜晚霓虹闪烁的店铺,这座院落格外的清幽和寂静,真有那一城繁华,半缕古韵的风情。
  如今虽然有了钢筋水泥,亭台楼阁筑起的新家,但是我依然深深的怀念那个院子,那个温暖的,人情味特别浓厚的小院,小院的格局就是老北京的四合院,住着四五户人家,听婆婆时常和我讲,这个院子是土改时地主的厢房,因为家里的本家大爷是念过书的工程师,所以就分到了这座宅子,后来在院子的四周又建起了房子,就成了四合院。
  小院虽小,却被喜欢花花草草的婆婆种满了花,有喜欢潮湿的大茶花,有碧绿的竹子,有一米多高的栀子花……玲琅满目,6月里,正是栀子花盛开的时节,微风拂过,满院子都是香气,还有一些藤类植物被婆婆打起了花架,吊了起来,那盈盈的绿色就爬满了墙角和房檐,如果是夏天的雨后,小院里的空气就更清新了,花瓣上带着雨珠的栀子花格外清爽,像清秀的少女一样惹人怜爱,招惹得爱养花的邻居大娘们经常带着孙子来院子里和婆婆切磋养花的技术,院子里就时常有邻家孩子追着跑的嬉笑声,还有婆婆和邻里热闹聊天的笑声,虽然过去快二十年了,但是一切就好像发生在昨天。



  许多年后,我偶然翻看关于栀子花的花语才知道:栀子花,代表了坚强,永恒的爱,一生的守候,拥有一颗感恩图报和真诚待人,宽恕他人的喜悦之心。我就会想婆婆其实就是一颗栀子花。她早年寡居,用半生去守护家人,用善良和热情真诚的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刚到这个小院时,院子里只住着婆婆和本家大爷两户人家,建的房子还没有那么多,所以小院能稍微的大一些, 因为是老宅子,没有下水道,在小巷的尽头原本是一口井,由于年代久远了,胡同里的几户人家就把那当成了脏水井,各家的洗衣服水和洗菜水都倒在了那,记得我刚进小院的第二天,穿着红红的衣服出去倒水的时候,胡同里蹿出一个四五岁的小女孩,拍着手,跳着喊:快看,快看,新娘子,新娘子,红色的新娘子!不一会,胡同里串出来好几个孩子,大家跟着一起喊,因为年轻,羞得的我丢下桶子,跑回了小院,躲进了屋子里,他们就趴着窗户喊,邻居的李大爷出来了,吆喝着:去,去,看什么呢?都给我回家回家!
  听婆婆说,李大爷是胡同里的老邻居,很小时,父母就去世了,是嫂子养大了他,帮他成家娶媳妇,他家和小院只一墙之隔,因为也喜欢养花,院子的小墙上就摆满了花盆,飘满了花香,婆婆没事的时候就隔着墙和李大娘聊天,所以邻里之间,谁家没这,谁家用什么,大家就互相的借,串着用。我下班回家,看见家里锁着门,我就知道,婆婆不是去了他们家,就是去了上屋的常大娘家,或者去了前院的于姨家,门上开锁的钥匙我知道一定是在李大爷家了。小院的邻里之间谁家做点好吃的,就会互相送点,婆婆是个热心肠的人,如果家里做什么好吃的,门前路过的孩子她都会给上人家一个,所以,小院常年是热热闹闹的,欢声笑语的,让我这样一个在孤独里长大,不喜欢热闹的人,也受到小院浓浓人情味的感染,也喜欢这个温暖的院子。
  冬天,小院里积满了厚厚的雪,邻居们就起大早开始扫雪,一辆三轮车这家用完那家用,大家用半晌午的时间就把自家院子的雪都运了出去,我也学着人们用三轮车运雪,不几个小时院子里就干净了,乐得婆婆和大爷直夸我。那时候的生活单调而清贫,日子就像漫天飞舞的雪花一样晶莹剔透,无忧无欲,几百元的工资可以用来一家人的生活。
  冬日里,坐在暖暖的热炕头,围着小棉被,可以和家人侃着大山,看着流行的电视剧。那时候,盼新年也如同小时候一样,因为巧手的婆婆会做各种各样的面食,还会把这些好吃的分给来串门的孩子们。过新年了,刚吃完年夜饭,婆婆就催着我们去给小院的邻居们拜年了,东家大娘好,西家大爷好,北家二嫂好,互相的串门问好,小院别家的孩子也来给婆婆拜年问好,这样的传统一直延续着!婆婆告诉我这是邻里间的规矩,也是小院流传百年的规矩。
  我幼年就失去母爱,跟着婆婆在这个小院里,我学会了如何去和别人相处,学会了怎样把日子过得纯朴,简单,不奢华,学会了怎样善良地去关心别人,尊敬别人,学会了怎样孝顺老人,小院的春夏秋冬见留给我青葱岁月里许多温馨和美好。
  后来,小院因为本家大爷买新居,就租出去给两户人家,婆婆也把自家的厢房租给了打工的外乡人,小院里就真正的变成了四合院,最多时住着五户人家,有做小生意的,有老师,有白领,有新结婚的小两口,有动迁的,热心肠的婆婆就成了小院的居委主任,谁家冬天炉子生火,谁家夏天屋子潮湿,谁家孩子没吃饭,谁家衣服雨天没收拾回来……这些都成了婆婆关心的事情,大家把婆婆当成了妈妈,谁家做点好吃的都给婆婆送来,小院里欢声笑语更多了。
  到了夏季的夜晚,大家都在婆婆养的花架下,拿出自家的小桌子,端出饭菜,各家老少,围着桌子边吃边聊,婆婆铁锅炖的豆角土豆,大家抢着吃,小小的院子里全是孩子和大人的笑声,惹得隔壁的李大娘总是羡慕地探头张望,无事时也加入小院的队伍,和婆婆侃大山。小院的生活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在岁月中滑过。
  十几年来,小院迎来一批住户,又送走一批住户,小院里曾经的孩子们也渐渐地长大了,婆婆也老了。后来,我做了生意,也离开了小院,唯一的心愿就是希望有一天能让年迈的婆婆住上漂亮的大房子,不需要每天去胡同里倒水,每天去很远的公厕排队,可是,就像婆婆说过的,她老死也会在这个小院中,小院是她的根,是她的家,虽然简朴,却孕育着四季的快乐和舒适,她常说再漂亮的房子也没有小院温馨,温暖。
  2011年,婆婆得了严重的风湿病,小院里搬走的旧人知道消息后,都回来看望婆婆,因为婆婆病了,四合院里的欢声笑语没有了,小院也被四周围林立的高楼遮挡着光线,一抹斜阳照射着小院的廊檐,落霞的余晖映衬着青色的旧瓦墙,让人倍感萧条和落寞。
  2013年的冬天,婆婆去世了,我伤心得两天两夜没吃没睡好。婆婆待我如同己出,记得早晨心疼我,把做好的面条鸡蛋端到我面前;记得冬天里下夜班,因为怕胡同的小巷长长又黑暗,她冻得瑟缩的守在胡同口,等着我回家;记得她把一个个亲手砸好的榛子瓤装成一个包裹送给我,帮我带大可爱的孩子,一切一切的爱源于浓浓的亲情和善良。
  小院于我就如同有婆婆爱的温暖记忆,有着故居浓浓的深情,也有着我深深的无以为报的恩情,每次我路过那条旧胡同,我都会进小院里看一看,婆婆养的那些枝繁叶茂的花也早已不在了,那扇院子的铁栅门前,花架下,仿佛还有婆婆的身影和大家的笑声……
其他文献
铁门关位于新疆库尔勒市北郊约八公里处,我是在四月的阳光里轻轻走近它的。  传说公元630年时,唐玄奘曾经从它身上走过,它曾经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一道重要关隘。沿着丝绸古道行走,一边是草都不长的戈壁,另一边是水流时时中断的孔雀河。铁门关后的那座山是亿万年前大海深处的泥巴堆积而成,几乎是无人可以涉及的地带,有着一种大自然原汁原味的沧桑,沉淀着一层又一层厚重的时光。  整个景区只有几个游客以及一对工作人员
期刊
都说丈母娘难搞甚于司法考试,一大波一大波的女婿都倒在了丈母娘凶猛的攻击之下。而甚至很多看起来不错的婚姻,都毁在了丈母娘身上。  这个说法当然有些夸张,不过既然有这种说法就一定少不了群众基础。如此当下,我们就要把“丈母娘”挂起来,进行一些剖析和解读!  从我看,难搞的丈母娘分为三种:  鸠占鹊巢实现价值型  这种类型的丈母娘能量充足,攻占女儿女婿的家庭仿佛焕发了她们的第二春。她们乐不思蜀的在下一代的
期刊
据唐朝人韩鄂所著《岁华纪丽》的记载,屠苏是一间草庵的名称。据说古时住在此草庵的一个名医,每到大年夜便分送给附近的每家一包草药,嘱咐他们放在布袋里缝好,投在井里,到初一那天汲取井水,和着酒杯里的酒,每人各饮一杯,这样一年中就不会得瘟疫。人们得了这个药方,却不知道这位神医的姓名,就只好用屠苏这个草庵的名称来命名这种药酒。至于屠苏酒中放的什么药,按梁朝人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说,北魏的议郎董勋说过,古代中
期刊
浅秋的阳光,温暖中,夹杂着一丝丝凉意,我独自徘徊在林荫小路上,听着一首歌的单曲循环。  突然想起有一首歌,叫作“有没有一首歌让你想起我”。有时候,觉得过去听过的每一首歌,都是一条牵引线,它会不自觉的带你回到过去,重温当时的情景,当时的心情,当时的感受。  有些歌曲會让你想起儿时的时光,有些歌会让你记起曾经的欢乐,有些歌会让你沉浸在某种伤痛中,又有些歌,会让你深刻的想起某个人,某件事。  岁月,是一
期刊
老绍兴人对宣卷并不陌生,不论是做寿还是做白事,往往都会请来一个宣卷班,通宵达旦地宣起卷来,离老远都能听见。而如今,宣卷则通过改编登上了舞台,成了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说唱形式。  一提起宣卷的历史,何云根就打开了话匣子,他说,宣卷始于宋元时期,是继承唐代佛教“讲经说法”的传统而产生的一种新的说唱形式。在旧时,宣卷的一般是大户人家的少爷,脚穿红底皮鞋,身穿长袍,头戴铜盆帽,到庵堂里宿山,唱宣卷,纯粹是
期刊
一年一度,新春佳节。  此时,恰是最适宜表达祝愿与感恩的节點。谨祝福普天下的人们诸事顺遂,祝愿每一个家庭祥和温暖,更祈望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能够家国安泰。如上种种,无非是些最朴素的念想,但却是每年这个时候所能表达的最真诚心愿。  人类选择用纪年来保存和延续记忆,每一个年份的过去,都寄托人们对过往的追怀,更蕴育来年的诸种期待。辞旧迎新,在现代中国人的情感表述中,被负载于两个相近的时间点,元旦和春节——
期刊
在中国,再也没有一个节日,比春节更引人注目!这是唯一一个举国上下共同回归家庭、享受人伦之爱、憧憬美好光景,并通过特定仪式进行庆祝的节日。无论年龄大小,它都承载着每一个人内在的心理归属与精神寄托。只是,近年来,我们所生活的物质空间越来越丰盈,但匹配的精神世界还异常单薄。这让物质与精神需求齐聚的新春佳节,也越来越难以过得轻松。  归途似箭,却感心累  年前,春节自救指南刷红朋友圈。一场戏谑剧,年轻人将
期刊
春节,在记忆里伴随着热气腾腾的温暖,成了所有中国人忙碌一年的心灵安歇之地。“千难万难,回家过年”每到临近春节,这句话就像是我们的内在誓言一样,自发启动并激励着我们为了实现这个誓言而努力为之奋斗。  可为什么,伴随着这两个字的,还隐隐伴随着焦虑、不安、担忧,甚至还想让人逃避。  小安坐在我面前告诉我她很怕过年回家。  因为她特别害怕回家面对自己的那一大家子亲戚们,从小她就在他们刻薄犀利的语言中度过,
期刊
2016年6月,由著名的“荒漠母亲”易解放发起的“亿万个人、亿万棵树”公益活动再次在西部沙漠展开,一万三千亩的树林目前已经初具规模,在数千名志愿者的参与之下,浓浓的绿意正在黄沙上一点点地浸染。  面对眼前的绿意盎然,易解放在心里默默地祈愿:“儿子啊,虽然你与我天各一方,但是妈妈正在努力实现你的梦想,荒漠里引水种树。妈妈再也不会孤单,你不在我的身边,却有千万棵大树在陪着妈妈成长……”  痛失爱子,坎
期刊
只要到了春节,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除旧迎新,她给人们更多的是无限的憧憬和期待。  因为,千百年以来的中华文明,是以漫长的农耕社会为主要特征的。大自然以一年为一个周期,分为春夏秋冬,人们的生产也是春种夏养秋收冬藏,生活的节律与生产的节律一致,上一个周期过去,下个周期开始。而春节,正处在两个周期的中间临界点上,是前一个周期的结束,又是下个周期的开始,因此,她就担当了重要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使命。  一个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