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高校“预就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来源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vltuk709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的日益增加,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不断增加。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高校如何创新就业服务工作,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促进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接轨,越来越多的高校提出“预就业”人才培养模式。本文从“预就业”的涵义着手,对当前我国高校“预就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类型和意义做了阐述,并就“预就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机制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高校;预就业;人才培养;用人单位;实现机制
  中图分类号:C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0-00-02
  
  2010年7月29日,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今后10年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具体目标:到2020年,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毛入学率达到40%。《教育规划纲要》还提出,在日益增加的大学生中要做到以下几点: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关键是更新教育观念,核心是改革人才培养体制,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大学生就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教育规划纲要》为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指明了方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预就业”人才培养模式则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有益尝试。
  一、“预就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涵义
  “预就业”人才培养模式,是从学生、学校、用人单位三个角度出发,旨在促进高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相衔接,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也是高校与用人单位合作的新形式。“预就业”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一)“预就业”提前了大学生在用人单位的“试用期”。“预就业”使大学生在毕业之前就有机会离开学校到用人单位定岗实习。在实习过程中,考核合格的大学生将直接留在用人单位工作。“预就业”实习的这段时间即成为大学生在用人单位的试用期,大学生毕业后不用另计“试用期”的时间。
  (二)“预就业”大学生具有双重身份。“预就业”大学生的双重身份是指大学生作为在校学生,“预就业”只是他们在学期间必须完成的一个实践任务。而大学生在用人单位就是一名准职工,各方面都要以正式员工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三)“预就业”的短期目标在于促进大学生的直接就业,而最终目标则是通过建立起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将教育资源的优势通过产学研转化成促进社会经济增长的动力。
  二、当前我国“预就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类型
  (一)“1(2)+1+1”培养模式
  即第一年(或前两年)进行职业素养培养,第二年进行职业技能培养,第三年进行职业训练培养。以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校采用“1+1+1”教学模式。第一年以基础教育为主,结合职业素质教育,加强文化基础课学习及职业基础技能训练;第二年以专业技能的学习和训练为主,结合职业资格证书考证,强化学生技能培养;第三年以岗前就业综合训练为主,加强定岗实习、毕业实习环节管理,提高学生适应岗位能力。
  (二)“3+1”培养模式
  以福州大学至诚学院为例,该校采用“3+1”教学模式,前三年以学习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为主,第四年深入到省内著名用人单位实习参与毕业实践,进行研发项目,接受客户交流、团队合作和管理的相关训练。学生毕业后,可在各大企业、事业单位、科研部门、高等院校、政府管理部门、金融和经济管理等部门,从事相关学科的理论及应用的系统研究、项目开发、管理、维护等工作。
  (三)虚拟式培养模式
  虚拟式“预就业”培养是将网络与“预就业”培养相结合的大胆尝试,它是指在网络平台上,用人单位和学生通过外包项目,建立雇佣和培养关系,用人单位对优秀的学生予以特别培养并录用的培养形式。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跨越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大学生通过外包项目锻炼了专业技能、职业素质、适应协调等方面的能力;用人单位则通过对大学生培养,体现了用人单位的社会责任感;高校通过参与该项目,解决了就业率的问题。
  三、高校推行“预就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积极意义
  尽管目前我国各高校对于“预就业”有不同的理解,“预就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类型也各不相同,但是实行“预就业”的意义却是显而易见的。
  (一)对学生而言
  1、“预就业”机制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提高由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转化的能力
  “预就业”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与社会对接的实践平台。通过“预就业”机制,大学生能够在毕业前获得与自己专业相关或与自己兴趣相关的实习机会。在實习中,大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与实际操作能力,同时提高对未来职业的适应能力,使自己根据社会的需求不断充实和提高,顺利完成角色定位。
  2、“预就业”机制有助于促进大学生明确求职目标
  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大学生在毕业时很难找到既符合自己专业和兴趣,又符合社会需求的工作。通过“预就业”机制,大学生能够在更好地将所学专业和个人兴趣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并据此制定自己的职业规划,避免了毕业时求职的盲目性,明确了求职目标。
  3、“预就业”机制有助于促进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
  面对激烈的竞争压力,一部分大学生在求职时陷入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还有一部分大学生不惜以“零工资”来换取工作。这些现象的出现都源于大学生没有认清自我能力,没有了解社会需求。通过“预就业”机制,大学生可以在求职前就对用人单位有清晰的了解,对自我的能力也有清晰的认识,从而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
  (二)对高校而言
  1、“预就业”机制有助于促进高校人才培养与市场接轨
  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就是高校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脱节。通过“预就业”机制,使高校能够根据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制定和调整更具有针对性和职业性的人才培养计划,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专业设置、招收学生、组织教学,从而促进了高校人才培养与市场的接轨。
  2、“预就业”机制有助于完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
  以往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多停留在浅层次的招聘或供需见面上,对于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多侧重于简历制作、面试礼仪等技巧性的指导。这种就业指导方法尽管能够解决大学生暂时的就业问题,但对于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盲目性和流动性等深层问题,却无法给予有效解决。通过“预就业”机制,能够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提供新思路新方法,进而减轻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压力。
  (三)对用人单位而言
  “预就业”机制有助于减少用人单位的招聘时间和培训资金。“预就业”实习既是大学生个人学习实践技能,提升综合素质的过程,也是用人单位对员工进行培训和选拔的过程。用人单位通过对“预就业”实习中的大学生进行了解、观察,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挑选出符合用人单位需求的人才,而优秀学生的加入也为用人单位的稳定发展提供了保障。
  (四)对社会而言
  “预就业”机制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大学生作为新成长劳动力,是促进社会稳定发展的中坚力量。通过“预就业”机制,一方面大学生可以提高实践能力,实现顺利就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另一方面企业获得了技术支持和智力支持,促进了企业的产品升级和产业升级,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进而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增长。
  四、构建“预就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一)教育制度规范化
  构建“预就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在于校企合作培养人才,而“预就业”实习的施行则是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根本保障。要保证“预就业”实习的顺利开展,就必须改革高校的实习教育制度。首先,高校要把“预就业”实习作为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考核内容,切实重视实习工作;其次,高校要与用人单位制定联合培养方案,在“预就业”实习中用人单位必须委派相关人员担任学生的校外导师;再次,高校要完善“预就业”实习的管理制度,使实习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最后,高校还应该制定严格的“预就业”实习评价制度,使学生认识到实习的重要性,并将“预就业”实习作為今后实现就业的重要步骤。
  (二)单位考核标准化
  “预就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短期目标在于帮助大学生直接就业。在“预就业”实习中的大学生作为用人单位的一员,既享受用人单位的福利待遇,也必须服从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但“预就业”实习的大学生因为具有学生和员工双重身份,用人单位应该依据高校的教学组织原则和企业生产管理原则制定相关的考核标准。对大学生的实习情况进行认真的记录、考核和评价,使大学生能及时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为将来就业减少盲目性。
  (三)市场运行法制化
  政府应出台相关的“预就业”实习法律法规,促进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对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如:建立泄密责任追究制度,防止用人单位在大学生实习期间蒙受意外损失;制订相关法律保障大学生实习期间的人身权益,保证大学生的权益不受侵害;制订用人单位接受学生实习的规定和鼓励用人单位接受学生实习的优惠政策,调动用人单位参与预就业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慕丽娜.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现状和对策[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4).
  [2]赵兰芳,项中,李章维.借鉴国外经验,提高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水平[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2).
  [3]张良柱,李桂荣.高校毕业生“预就业”工作体系的构建和运行[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4).
  [4]卫红伟.浅议大学生预就业制度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06,(10).
  [5]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2010-7-29.
  [6]福州大学“预就业”模式破大学生就业难[J].仰恩大学教育工作简报,第26期,2007-12-10.
其他文献
摘要:乙酸是烃的重要衍生物之一,它既是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化学物质,又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乙酸与无机化学内容中的弱电解质的电离、盐类的水解和溶液的pH等知识点密切相关。  关键词:乙酸;教材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0-0-01    一、说教材  (一)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乙酸是烃的重要衍生物之一,它既是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化学物质,又是
期刊
摘要:“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是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及市政工程等本专科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该课程属于多学科交叉、发展速度快和应用性广泛的新兴边缘学科,在构建创新型国家的大趋势下,结合本学科的特点,以学生为主体,以课程内容为基础,通过近三年的研究型教学发现:该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大幅度地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关键词:环境工程微生物
期刊
摘要:所谓家园共育主要是指幼儿园和家庭都把自己当作是促进儿童发展的主体,双方通过较为主动的沟通、了解、支持,在双向互动中共同促进幼儿的发展。新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总则第三条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在组织与实施中又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
期刊
摘要:在中华民族的形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最终确立、中国版图的确定等诸多方面,都能看到避暑山庄文化的影子。避暑山庄文化博大精深,国家一统、民族团结、兼容并蓄。今天建设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汲取其有益因子,特别是在民族平等团结、形成民族向心力、尊重少数民族文化风俗习惯与宗教信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等诸方面,康乾盛世避暑山庄文化都给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历史经验。  关键词:康乾盛世;避暑山庄文化;和谐 
期刊
摘要:本文从新时期大学生思想状况的新特点入手,认真分析了大学生思想的缺点和不足,并就如何改进和加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做了探讨,力图从理论和实践上把握大学生思想变化的规律,以便更好地加强高校教育工作。  关键词: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思想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0-00-01    一、当代大学生思想特点分析  (一)个体意识趋于强化,
期刊
摘要:高校学生干部是学生中的标杆和榜样,在学校教育和学生管理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干部应具备哪些基本素质,如何更有效的对学生干部进行培养,在学生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校学生干部;基本素质;选拔;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0-00-02    高校学生干部是学生中的旗帜和榜样,在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过程中扮演
期刊
摘要: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考试改革在高校中迅速展开。本文在深入研究了新生本科院校考试制度的多种弊端之后,针对新生本科院校的特点对考试改革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新生本科院校;考试改革;考试方式;教育目标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0-00-02    新升本科院校是指在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我国高等教育超常规发展的背景下,一批专科学校通过
期刊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经过中华民族的世代发展,以其独特的文化系统和价值观念系统,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价值体系。它对于改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正确引导大学生接触,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这将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审美情趣产生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大学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期刊
摘要: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在部队这个特殊的群体里强调要突出人的发展,进一步激发广大官兵建设部队的内在动力,将“以人为本”的体育内涵贯穿始终。  关键词:体育内涵;士兵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0-0-01     以人本为的体育内涵就是要求我们以维护官兵权益为前提,端正对士兵的根本态度。士兵是部队建设的主体,是推动部队建没发展的动力
期刊
摘要:我国高等教育价值取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了异化和扭曲,在高等教育功能、人才培养模式和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上等方面都均有体现,应通过完善国家政策、确立大学理念和大学精神、培育青年学生的个性精神等方式来还原高等教育的本体价值。  关键词:高等教育价值取向;现实状况;归向选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0-00-02    高等教育是整个教育系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