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情感体验,培养自读能力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milyg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新课程教学的实施,向我们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势必要改变僵化和落后的传统阅读教学方式,即顺延至今天的从文章结构入手解析“范文”、从积累语文知识入手整理范文。那种用“生理解剖学”方法进行中学阅读教学,和教师长期以来一直沿用的《教学参考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其内容有:作者介绍、时代背景、结构分析、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修辞方法、练习答案……如此陈旧的阅读教学方法,怎么能不违背阅读的根本目的和阅读教学的能力培养目标呢?
  阅读是语文的本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是我们语文教师的天职。而在教学各类文章阅读中,许多学生认为古文难读,尤其是古诗词难懂,这必须引起一线教师的重视,要对古诗词鉴赏教学有新的突破。通过教学实践中的摸索,我认为提高古诗词鉴赏教学水平应从“二要、三点、四步”做起。
  
  一、提倡“二要”
  
  “一要”着眼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针对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实践活动,我们可设置以下的阅读方案,让学生掌握必备的阅读方法:
   阅读方案一       阅读方案二
  阅读古诗———品奇字  情感领悟———理解
  研读诗意———寻雅词  品味作品———积累
  艺术欣赏———学美句  想象感受———评析
  交流评价———析名篇  布局谋篇———探究
  
  上述方案的实施是使古诗词鉴赏的实践活动通过自主学习,真正体现出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但要想深刻理解古诗的内容,重在对诗篇的整体感知,而诗中的关键词往往直接透露出诗人对生活的感悟,能集中体现出作者的情感。因此,关键词语是理解内容的切入点,必须牢牢把握住。
  “二要”在古诗阅读赏析中培养兴趣、拓展知识。
  1、联想扩展。搜集与课文相关的诗文,树立大语文观,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拓展思维空间。如学习《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可让学生联想其他咏月的诗词,有“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举怀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等;学习《春》,可让同学们搜集学过的描写春天的诗词,如“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等。
  2、研中拓展。要求学生在课内学习的基础上,就自己感兴趣的某一方面,收集资料、自主探究,提高阅读能力。教学活动中,老师可让学生比较唐代三位诗人李贺、李商隐、杜牧的语言风格,学生从自己收集的语言材料中,分别归纳出两个字来评三个诗人的风格:
  李贺风格“奇丽”,想到“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李商隐风格“典丽”,想起“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杜牧风格“清丽”,想出“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他们的评价还真是很贴切。
  
  二、掌握“三点”
  
  古诗阅读鉴赏的过程中,可指导学生着重从解决以下三点入手,不断增强语文素养:
  (1)理解所读古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感情;(2)理解古诗是怎么写的,表达形式上有什么特点;(3)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对该诗作出评价。
  阅读活动应该是学生思维不断碰撞产生火花与新知体验的过程,是学生思维由浅入深、由窄变宽、由形象到抽象、由单向到多维、由怀疑到求真的辩证统一过程。教材中的诗词大多情景相生,意境深远,表达时又往往十分含蓄,这给学生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
  如李贺《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可引导学生想象出诗人以男儿自许,壮怀激烈,有一种强烈的报国热情。学生能得到心灵深处的震撼、美的感受和探索真理的欲望与热情。
  总之,教师可在诗歌鉴赏教学中有意识地根据鉴赏规律,创造条件,激发学生大胆质疑,来开发学生的潜能,实施情感教育,讲究艺术魅力使学生视野不断开阔,想象不断丰富。
  教师要让学生接受感染、展开想象、激发情感。如读罢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几句,脑海中应浮现出这样的一幅景象:飒飒秋风中,残破的茅屋前,一位老人倚杖独立,满目焦虑和无奈。通过再造想象,深刻地感受到诗人的痛苦遭遇和凄凉的心境。再读到“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学生就会理解和评价“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之美好愿望,是建立在诗人饱受痛苦和凄惨厄运之上的。
  
  三、运用“四步”法
  
  不妨让我们读读下面这首古诗名篇(摘录于初二语文第四册):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诗歌描写了杭州西湖白堤一带早春的明媚风光,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并且由此抒发了作者游赏时的喜悦之情。诗人在有限的篇幅中,浓缩了极为丰富的内容。教师引领学生反复朗读,联系生活实际,让同学们互相交流,谈论各自的理解,为整体感知诗篇,把握诗歌的脉络作必要的准备,伴随着想象的驰骋,使抽象的文字符号变得形象可感,力求变成内涵丰富的画面,同时也为“入境体味”创设一定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激励学生深入探究,培养了学习自主性、独立性。在古诗词鉴赏中,还可采取以下“四步法”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一)构轮廓:自己按方位有序地在脑海里展现孤山寺、贾公亭、湖水、云彩、早莺、新燕、暖树、鲜花、青草、绿杨、白沙堤等的轮廓。
  (二)着色彩:凭你的想象以色彩斑斓的笔,给脑海中的事物着染恰当的色彩,并且发挥想象,创造性地说出眼前的美景:清清的湖水,层叠的白云,生机盎然的树,乌黑而轻捷的新燕,各式各样的野花争丽斗艳,小草青翠逼人……
  (三)绘动态:学生感觉到湖水涌动“哗哗”地扑向堤岸,白云低沉,绿水云彩相接连片,野莺在树枝上沐浴金色的阳光,时而欢唱、时而跳跃,春燕含着田泥在疾飞,忙碌着筑新巢……刚披上春装的西湖是多么的生机盎然,这正是同学们各尽所能地描绘的自己心中西湖白堤的明媚春光。
  (四)描画面:学生自主学习时,还能补充恰当的细节,使画面更细致,更逼真。有的大胆想象这贴近水面的白云边缘被翻滚的浪花溅湿了;弯弯的枝丫上,鲜亮的绿叶丛中,两三只黄莺在梳理羽毛;远处反射出太阳的光亮,小家伙们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地相互拥挤,转动着小脑袋,颂唱着春的赞歌;小草点点,喝足了水,鼓足了劲,争先恐后往上长……
  在领悟诗人笔下的大自然的同时,怎不让人感叹:湖光山色美如画!
  上述“四步法”阅读,经过由浅到深的想象与联想,增添了诗歌所提供的画面,使学生从中感受到这古诗写得太美了:其内容丰富,题材典型,语言凝练。是用最生动的词语表达极丰富的内容,真所谓“言简意赅”!受古诗的熏陶,获更多感受,进而使学生深切感受到诗人笔下绚丽春天的活力与可爱。学生阅读古诗,然后依据课文收集有关资料:(1)了解作者生平和所处的时代背景;(2)收集白居易其他写景的诗,体会他的诗歌的主要特点;(3)从课内或课外知道哪些作者的古诗也是描写春天的自然景色?和白居易写景的诗比较有什么异同?这种阅读实践,使学生古诗词鉴赏水平不断创新。
  灿若星辰的古诗词是我们传统文化的宝库,教师要引领学生学习诗人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献身精神;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苏东坡“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的超脱与豁达;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无奈与感伤。这就是青少年要学习的生命!引领学生学习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忠贞不渝;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傲岸不羁;于谦“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刚强不屈。这就是青少年要学习的骨气。
  中学生所要阅读的文章是很多的,各类文章尽管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只要你能将其活学活用,能不断总结读书方法,在实践活动中,也就增强了你对古诗词的鉴赏和阅读的能力。最后,希望我们一起来探索阅读教学的新途径、新方法,使中学语文阅读教学顺应社会和时代的要求!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市锡麟中学)
其他文献
一、引言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生关系是平等的,师生也是可以互相学习的。在一节课中,农村校普通学生能发现权威教辅存在的三处错误或值得商榷的问题,发人深思:我们尽可引导并鼓励学生不唯师、不唯书,敢于向教师、向教材挑战。而我们的教学确也应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父教子一样:不是包办,而是指导、鼓励,让他们自己寻找成功的经验。    二、背景和问题
期刊
教改与创新要点    1.提前布置学生准备好《古代汉语字典》,阅读苏教版必修(三)中的《秋水》。本课没有注释,要求学生能够借助工具书给课文加注,这是新教材增加的一个学习目标,教师上课一定要转变以前的上课方法,突出这一学习重点。  2.能了解庄子在本文中所阐发的道理。    教学重点    1.学会借助工具书为文言文加注,并翻译文言文。  2.了解庄周及他的哲学思想,准确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3.
期刊
一般说来,详略安排由中心决定,能突出中心的要详写,与中心关系不大但又不得不写的要略写,与中心无关的则不写。所谓中心,也就是主题,是作者在说明问题、发表主张或反映工作生活现象时,通过文章或作品的全部内容所表达出的基本观点。  这里我们就遇到了一些绕不开的问题:是不是所有作品都有一个确定的主题?如果是,在创作实践中,详略安排的所谓原则是否真的不能违背?如果不是,在安排材料时,拿什么来决定详略?  选入
期刊
一首《哀江头》,它的思想内容,究竟表达了诗人杜甫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历来的主要观点认为是“讽鉴”统治者,即劝谏统治者警惕奢靡乱政,女色误国。现在,又有人从儒家的“恕道”和人道主义的角度来诠释其主旨,说诗歌主要表达了诗人一种“仁爱”,一种悲悯的宽容主义。  在这里,笔者想谈点儿自己的看法。  《哀江头》,一览题目,劈面一个“哀”字,便让读者的思绪翩然翻动。纵观诗人的一生,其哀痛之处可谓多矣。他“七
期刊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睎,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贺铸《鹧鸪天》)  据记载,苏轼的结发妻子王弗
期刊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试验修订本)第五单元所选李密的《陈情表》,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千古佳作,历来为后人所称道,尤其是它的抒情,感人肺腑,催人泪下,这里略谈一二,与大家商榷。  首先,感情真挚。只有发自内心的至真至纯的感情,才能打动别人。在《陈情表》中所“陈”之“情”,概括起来就是一个字———“孝”。我国是受传统的儒家思想浸渍的国家,作为儒家文化核心内容之一的“孝”深入人心。古人讲,“百事孝为先”,足
期刊
在知识经济时代,阅读已成为人们获得知识、信息的基本途径。对于以获取知识和能力为中心目标的学生,阅读更是教育之本,学习之母。我们知道,阅读行为的实施必须要有动机的参与,因为没有任何动机的阅读行为是不存在的。  动机,《辞海》中作如下解释:“是与满足个体需要的活动有关的目的或出发点,是人对他的需要的一种体验。它总是指向那些能够满足个体需要的某种事物或行动。”阅读动机是社会文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在读者内心深
期刊
在推陈出新的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中,在新课标的理念辐射下,我认为对教师的语言进行包装改造,使之达到较高的水平,也应列入其改革范围之内。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而课堂上一个具有高超语言艺术魅力的教师就像一块磁铁,自始至终深深地吸引着学生的心,引领学生走进语文的神圣殿堂里,去解读、去品味、去领悟、去熏陶、去仰慕、去沉醉……这应该是一种享受。教师的语言魅力恰恰表现在课堂模式
期刊
在一些摆满成批量生产的蔬菜的市场上,提着篮子的顾客常常抱怨:吃西红柿没有西红柿味,吃黄瓜也没有黄瓜味。这些果实的品位下降、不足,原有的特色基因减弱、消失了。那么,在文化消费市场上,杂文成果的味道又如何呢?这可是关系到对杂文的艺术特征如何认识,并且如何保鲜和催壮的问题。要知道,没有了“杂文味”,也就没有了“杂文”本身,也就取消了这种文体。  其实,与其他的文学体裁相比,杂文没有诗歌的凝练与意象,没有
期刊
笔者有幸参加了2005年河北高考作文网上阅卷工作,感触颇深。  时间紧,任务重。2005年河北考生45万人(不含对口生),阅作文卷的中学教师350人,两人评一份试卷,平均每人2570份。作文阅卷时间是6月11日到17日,每天8小时(含休息时间)。11日学习评卷标准;12日到13日上午为正式评卷时间,每人每天至少完成800份。  身体疲劳,心理压力大。每天7小时高度紧张地盯着屏幕,眼睛酸涩,头昏脑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