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的另一股东风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nhdceh9865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知识经济时代,阅读已成为人们获得知识、信息的基本途径。对于以获取知识和能力为中心目标的学生,阅读更是教育之本,学习之母。我们知道,阅读行为的实施必须要有动机的参与,因为没有任何动机的阅读行为是不存在的。
  动机,《辞海》中作如下解释:“是与满足个体需要的活动有关的目的或出发点,是人对他的需要的一种体验。它总是指向那些能够满足个体需要的某种事物或行动。”阅读动机是社会文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在读者内心深处唤起的阅读欲望,是阅读的始动力。从原因上看,有被动和主动之分。主动阅读动机出于读者自己的内心要求,如崇高理想、求知欲望、审美情趣等产生的阅读动机。被动阅读动机,是在外部压力的支配下形成的阅读欲望,如为考试、为竞赛、为赚钱而读书。它有短暂性的特点,可能一时有某种效应,但难以取得长久的最佳效果。
  古今中外,凡是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伟人、名人,无一例外都是怀着高尚的阅读动机而勤奋读书的人。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堪称中国读书人志存高远的楷模。要提高阅读效果,必须从激发良好的阅读动机入手,特别是要培养学生高层次的阅读动机。
  为了准确把握初中生课外阅读心理,更好地培养学生高尚的阅读动机,我对本校初一年级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接受调查的207名学生来自台州各县市,接受的小学教育不尽相同,有深圳、江苏、新疆、成都、内蒙古、浙江等地区差异,也有六年制、五年制的学制差异。应该说他们比较有代表性。
  根据调查结果大致可将学生的阅读动机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我行我素型
  
  有37%的学生属于这一类型。他们喜欢课外阅读,有时甚至达到“饥不择食”“废寝忘食”的地步。阅读范围非常广泛,天文地理、哲学历史、军事科技等等书籍都成为他们的“猎物”。自我意识很强,喜欢“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但他们的阅读行为往往只维持三分钟热度,容易“喜新厌旧”。
  
  二、自我约束型
  
  这一类型的学生占了25%。这些学生有很明确的课外阅读的目标,对自身的阅读需要比较了解。有很强的自我意识,认准了一个理就不轻易改变。意志力比较强,对于自己选定的书籍,一般都能“善始善终”。
  
  三、随波逐流型
  
  22%的学生属于此种类型。他们有很强的课外阅读的欲望,只是面对浩瀚的书海无从下手,往往是站在边上“望书兴叹”。自我意识不够强,常常是看别人阅读什么自己就跟着阅读什么,容易被书牵着鼻子走。其阅读行为的实施分两种情况:一种是“择友不善”却盲目跟随,他人走我也走,他人停我也停;一种是“随波逐流”却能收获嬉戏的快乐,写点儿体会,谈点儿感想。
  
  四、逆来顺受型
  
  有3%的学生属于此类。(幸好!)他们对于阅读存在心理障碍,不喜欢看书,尤其是文学性很强的书。对课外阅读的目的和作用了解甚少,只是迫于老师的要求和家长的压力,勉强为之。
  
  五、独善其身型
  
  只有2%的学生是这一类型的。他们在初一阶段就已经定下自己的长远目标,有了非常明确的人生理想。有想当作家的,阅读了大量的古今中外著名小说,写下了约三万字的小说、随笔。
  
  六、稀里糊涂型
  
  有11%的学生把学习辅导用书当作课外阅读的对象,5%的学生甚至把它当成课外阅读的首选。
  我们不难发现,绝大部分学生喜欢课外阅读,崇尚自由阅读。小部分学生能够依托自身的需要主动地阅读,但更多的学生有着被动的阅读动机,其中数量不少的学生从众心理很明显。所以,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应该适时适地结合学生不同的阅读动机和年龄特征,对症下药,因材施教。
  那么,在当前中考升学压力大于高考升学压力的情况下,如何培养学生高尚的长久的主动阅读动机,使之成为课外阅读的最佳“始动力”,有效提高学生语文知识水平和语文能力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些尝试。
  
  一、建个性档案,促自由阅读
  
  一个班级中,学生的个性心理差异很大,他们的知识图式也居于不同层次。教师可依据因材施教原则分层次予以指导。
  对于把学习辅导用书当作课外阅读对象的“书呆子”,首先把他们从“题海”中解放出来,呼吸课外阅读的新鲜空气,帮他们找到课外阅读的起始点;对于随波逐流的学生,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同时阅读经典名著与流行书籍,比较它们的优劣,逐步培养他们的选择能力;对于自我意识比较强却很难读完整本书的学生,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选定一本书与自己同时阅读,并阶段性地作交流,以“陪读”的形式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对于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应该提出更高的要求,鼓励指导学生往“专”的方向发展。
  在实践中,教师可以采用“点面结合”的方式予以指导。点上,采取“各个击破”的“运动战术”,及时掌握学生的阅读动态;面上,“批发”阅读方法。随机指定五个学生(最好是不同能力层次的),自由选择阅读同一体裁的文章或共同阅读同一本书(经教师确认),经过两到三星期的阅读后,召开“阅读感觉发布会”,让五位学生公开“发表”个人阅读方法和阅读体验。教师不作优劣评判,但对于歪曲事实、曲解历史等原则性错误,应及时予以指正。再把学生的阅读方法和体验公布在“学习园地”里,促进交流。这样,经过几次“批发”之后,学生的鉴赏能力和选择能力得到了锻炼,而且这种“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只有到学生中间去,才可能让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处于“被遗忘的角落”的学生都体验到阅读的快乐。
  
  二、依托教材,扩展阅读
  
  据《中国青年报》等全国十多家新闻媒体的调查,中学生对于语文教师的心理期待值最高的是“博学”。博学之“博”关键体现在课堂教学上。一来可以充实课堂内容;二来教师侃侃而谈的风度起到一种示范作用,激起学生潜在的阅读欲望;三来教师的引述本身就是一种引导,求知欲强的学生会在课后去翻一翻原文,以证实老师所讲是否“属实”。比如初一的课文《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教师可以联系“武松醉打蒋门神”、“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贾宝玉挨打”,把学生的阅读视野牵引到课外更加广阔的“打”的世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形成“阅读饥渴”。处理时,还可以耍点“小花招”,或点到为止,或欲言又止,吊起学生的胃口,激发他们主动去阅读。
  
  三、以身试读,以情促读
  
  阅读能够直接搭建学生与作者之间情感的桥梁,但学生往往受自身知识、阅历、年龄、心理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迈不出阅读的第一步。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审美体验,见缝插针地抒几段情,论几番感,让自己这块小石头激起学生心湖的涟漪。比如:我与一位家长交谈时,有感于她浓浓的爱子之情,不禁在课堂上抒发出来。既而联想到朋友之情,家庭亲情,师生之情,男女爱情,陌生人的萍水之情,引用了余杰的《压伤的芦苇》一书中的相关论述。两星期后,有部分学生在随笔中反映了自己看《压伤的芦苇》的感受,并与我作交流。还有其他学生向我推荐了他们在图书馆阅读到的表现人间真情的文章。这是以教师的情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变被动阅读动机为主动阅读动机,变我行我素的浪漫阅读为有章可循的自主阅读。
  
  四、推荐书目,阅读经典
  
  大家都知道,在信息社会里,人们穷其一生也难以阅读到其中的几千亿分之一。因此选择书目成为阅读的一种重要技能。别林斯基就曾说过:“读一本不适合自己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需要的读物。”古人云:“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阅读一流的作品都不能有一流的收获,况二流三流乎?21世纪的中学生不再是单纯地接受“红旗教育”,而是立足于“人”的本质,全面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努力培养学生的经典阅读意识。为此,我们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及他们的基础学习能力,分年级推荐精品书籍和报刊,供学生自由阅读。如初一年级,开列以下书单:
  1、《希腊神话》     16、《唐诗三百首》
  2、《山海经》      17、《咬文嚼字》
  3、《伊索寓言》     18、《儿童文学》
  4、《泰戈尔散文诗》   19、《阅读与鉴赏》
  5、《冰心作品集》    20、《缘缘堂随笔》
  6、《西游记》      21、《傅雷家书》
  7、《水浒传》      22、《大卫·科波菲尔》
  8、《读者》       23、《鲁滨逊漂流记》
  9、《少年文艺》     24、《文化苦旅》
  10、《昆虫记》      25、《朱自清散文选集》
  11、《安徒生童话故事选》 26、《呐喊》
  12、《爱的教育》     27、《诗经》
  13、《老残游记》     28、《聊斋志异》
  14、《普希金抒情诗选集》 29、《十万个为什么》
  15、《一千零一夜》    30、《上下五千年》
  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我们要始终尊重他们自由阅读的权利,不作硬性的要求。教师在平时对他们作个体或集体指导,努力营造班级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把优秀的阅读方法和经验加以公布并大力推广,以成就感激励学生更好地阅读。
  总之,阅读动机对初中生的课外阅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良好的高尚的阅读动机可以让学生在课外阅读大海中自由地遨游而不会“溺水”,直接带动学生课内的语文学习,提高语文能力,还能促进学生养成主动阅读、终身阅读的学习习惯。教师应充分重视阅读动机的积极作用,适时加以利用和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优秀学生。
  
  参考书目:
  1、曾祥芹主编《阅读学新论》,语文出版社1999年版
  2、蔡高才、袁光华主编《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钟启泉编著《差生心理与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4、邵瑞珍等著《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5、夏丏尊、叶圣陶著《文心》,三联书店1999年版
  6、《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2、1—2003、9),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
  (作者单位:浙江省临海市外国语学校)
其他文献
《前赤壁赋》侧重“写志”,意旨显豁;《后赤壁赋》侧重“体物”,意蕴隐晦。为此,解读者往往避难就易,对苏轼《赤壁赋》思想的解读,大多停留在前赋上;少有人去为后赋作郑笺,难得的笺注不是语焉不详,就是以前赋注后赋,不得要旨。笔者试图作一次解读上的冒险,联系作者身世遭际,着眼前后两赋的内在关联,探察作者隐藏赋文背后的思想脉动,或许能自圆其说吧!  前赋的思想轨迹是清楚的,是主说服客的过程。赋中的吹洞箫之客
期刊
景物描写有许多讲究,要抓住特点,要描绘色彩,要动静结合,要写出感情。任何好的景物描写都是心灵的感悟,思想的升华。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宏壮也”。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即包含了上述诸特点,地坛中的景物有着强烈的史氏色彩,而当此之时,史铁生的内心也正经历着是活着还是自杀的严峻考验,最终在与地坛的对话中史铁生终于能够凤凰更生
期刊
徐志摩曾经说过,他这一生的周折,大都寻得出感情的线索。在这里笔者并不是要先验地套用这句话来理解《再别康桥》,只是在重读《再别康桥》后确实感到两者之间有一种内在的联系。  在1922年8月徐志摩离英返国前夕曾作《康桥再会吧》,从题目上来看“再会吧”,“再别”似乎都是作别,但“再会吧”正如诗本身所写的“我今去了,记好明春新杨梅/上市时节,盼我含笑归来/再见吧,我爱的康桥!”①强调的是再见到,再回来,而
期刊
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一文中共用了21个“也”字,这些“也”字像21粒珍珠贯穿全篇,使文章意脉前后沟通,一唱三叹地抒发了醉翁内心的复杂情怀。仔细探究这些“也”字,发现其蕴含着以下表达功能。    一、铺陈渲染,自得其乐    “也”,语气助词,表示判断或肯定。(《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通常与“者”连用,构成“……者……也”句式,来表示判断。文中用了许多“……者……也”句式,呈现出结构上的反复和感情上的
期刊
一、引言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生关系是平等的,师生也是可以互相学习的。在一节课中,农村校普通学生能发现权威教辅存在的三处错误或值得商榷的问题,发人深思:我们尽可引导并鼓励学生不唯师、不唯书,敢于向教师、向教材挑战。而我们的教学确也应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父教子一样:不是包办,而是指导、鼓励,让他们自己寻找成功的经验。    二、背景和问题
期刊
教改与创新要点    1.提前布置学生准备好《古代汉语字典》,阅读苏教版必修(三)中的《秋水》。本课没有注释,要求学生能够借助工具书给课文加注,这是新教材增加的一个学习目标,教师上课一定要转变以前的上课方法,突出这一学习重点。  2.能了解庄子在本文中所阐发的道理。    教学重点    1.学会借助工具书为文言文加注,并翻译文言文。  2.了解庄周及他的哲学思想,准确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3.
期刊
一般说来,详略安排由中心决定,能突出中心的要详写,与中心关系不大但又不得不写的要略写,与中心无关的则不写。所谓中心,也就是主题,是作者在说明问题、发表主张或反映工作生活现象时,通过文章或作品的全部内容所表达出的基本观点。  这里我们就遇到了一些绕不开的问题:是不是所有作品都有一个确定的主题?如果是,在创作实践中,详略安排的所谓原则是否真的不能违背?如果不是,在安排材料时,拿什么来决定详略?  选入
期刊
一首《哀江头》,它的思想内容,究竟表达了诗人杜甫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历来的主要观点认为是“讽鉴”统治者,即劝谏统治者警惕奢靡乱政,女色误国。现在,又有人从儒家的“恕道”和人道主义的角度来诠释其主旨,说诗歌主要表达了诗人一种“仁爱”,一种悲悯的宽容主义。  在这里,笔者想谈点儿自己的看法。  《哀江头》,一览题目,劈面一个“哀”字,便让读者的思绪翩然翻动。纵观诗人的一生,其哀痛之处可谓多矣。他“七
期刊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睎,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贺铸《鹧鸪天》)  据记载,苏轼的结发妻子王弗
期刊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试验修订本)第五单元所选李密的《陈情表》,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千古佳作,历来为后人所称道,尤其是它的抒情,感人肺腑,催人泪下,这里略谈一二,与大家商榷。  首先,感情真挚。只有发自内心的至真至纯的感情,才能打动别人。在《陈情表》中所“陈”之“情”,概括起来就是一个字———“孝”。我国是受传统的儒家思想浸渍的国家,作为儒家文化核心内容之一的“孝”深入人心。古人讲,“百事孝为先”,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