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张学良赴京请罪的认识

来源 :大观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efer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写西安事变中张学良陪蒋回南京一事,我认为张学良将军此举有些过于鲁莽他个人的安危是小,东北军和西北抗日大局得失是大,不能自己不顾后果轻易送蒋,即便送蒋也必须有条件的。我认为张学良将军此举有些过于鲁莽;不应该送蒋,以历史为依据,分析张学良不该送的原因;另外,从中可见蒋介石的为人阴险的一面,阐述个人的一些见解。
  关键词:张学良 蒋介石 西安事变 东北军
  
  一、西安事变的简况和结局
   东北军领袖张学良和西北军领袖杨虎城一直反对内战,主张和平统一国家,一致对外于1936年12月12日,在西安扣留了蒋介石,目的是“停止剿共,改组政府,出兵抗日”,西安事变最终以蒋中正被迫接受停止剿共一致抗日的主张,导致了第二次国共合作而和平解决。在和平解决之后,张学良将军跟随蒋介石赴南京负荆请罪,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周恩来、蒋介石、杨虎城以及东北军和西北军的许多将士都反对张学良送蒋介石去南京的计划,只有宋美龄是支持的。对于张学良将军到底该不该送蒋一事,有很多评论,本人在此发表自己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二、张杨释蒋以及张学良送蒋的原因
   张学良出生于封建军阀的家庭,他有一种封建的爱国思想的,张学良还说过:“领袖就是一个活菩萨,如今我已经把他扳倒了,我在自行把他扶起来,他若有灵,我拿脑袋疼他,不能不给他磕头。”[1]707张学良对蒋介石太过于信任了,他应该多了解蒋的过去。张还说:“只要他承认我们了我们的条件,就让他走,签不签字没有什么关系。签了字,要撕毁,还不是一样的撕毁?”[1]696 “蒋介石提出两项原则:“一是由宋氏兄妹代表他谈判,他不出头;二是商定的条件,他以领袖人格保证,回到南京蒋分条逐步执行,但在西安不签字,不公布或对外有什么公开表示”。 [1]691
  张学良有一种侠客的意气。他觉得,自己于公是蒋的下级,于私是蒋的兄弟,本次事变,让蒋下不来台,需要以自我羞辱来让蒋出一口气。让各方面也说得过去。张学良认为他的送蒋之举有以下几个点:
  一、有利于敦促蒋介石兑现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诺言,使蒋不至于反悔。让蒋看到,张式是守信的,履行只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诺言,就送他回南京的诺言,以此敦促蒋也要信守诺言,张学良说:“我亲自送他去,也是向他讨债的意思,是他答应我们的事不能反悔。”政治是钢铁般的无情。蒋历来只许文人反对他,决不允许武人反对他,邓演达被杀就是一个证明。[2]315
  二、送蒋是可以缓和与蒋介石之间的关系。张学良一直认为,他的作为是光明磊落的,他实行的是下对上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的“兵谏”。决不是想取而代之。所以他觉得自己“心底无私天地宽”。他认为,蒋介石不会把他处理的太严重,特别是蒋介石不会夺他的兵权。实际上,他只对了一半张学良难道没有考虑到蒋不讲信义此举的后果吗?张学良不会不考虑,但是他明知艰险,却勇往直前。张学良认为送蒋危险但不失为高明,“一抓一放”千古美谈,还能助蒋恢复威信,打击南京亲日派的气焰。张学良自比廉颇并不为过,但蒋介石却不是蔺相如,他没有蔺相如的胸怀,他是一个心胸狭隘的人,缺乏一领袖人物宽宏大量的气魄明知蒋介石不可能有蔺相如那样的胸襟,其仍然坚持再演一次“将相和”[3]318周恩来叹息说:“唉!张汉卿就是看《连环套》那些旧戏看坏了,现在不但要‘摆队送天霸’,而且还要‘负荆请罪啊’!”[4]10
   张学良于12月26日给蒋介石写了请罪书。称:“介公委座钧鉴:学生生性鲁莽粗野,而造成此次违犯纪律不敬事件之大罪,腼颜随节来京,是以至诚,愿受钧座之责罚,处以应得之罪,振纲纪,警将来,凡有利于国者,学良万死不辞,乞钧座不必年级私情有所顾虑也” [6]1106
   张学良这一举措,表明了他为国家和民族无私无畏的人格,但是他的真诚和良苦用心,但是他有些问题还没有考虑。周恩来赠送给张学良两句话,‘政治是无情的’,‘一失足成千古恨’。历史证明这两句话印证了张学良的结局。
  三、个人对张送蒋回南京的认识
   首先,我们看蒋以个人领袖的人格担保,不在书面签字,让当时的人以及以后的人知道他所说过的,如果当时签了字,然后秘密保存,一样别人不知道,有什么不可以呢?当年西安事变后蒋介石、宋美龄、周恩来、张学良、宋子文五个人彻夜长谈的内容至今还是一个谜。人们还是不知道啊!而且张去南京前说:“我想,我既然敢捉,就敢放;敢放,就敢送。”其实在这一点,历史证明张学良又一次“判断错误”试想,想捉就捉,想放就放,想送就送,这岂不是一而再、再而三玩最高当权者于股掌之上吗?难道这不是其更为忌讳、更丢面子的举措吗?[1]697抛开张学良与蒋个人私人感情讲,我们想下:那样这不是对蒋介石的权利的一种挑战吗?以后如果有人在像类似的此举,蒋的性命难保.他怎么能将这样的重要的事情,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呢?其次,张学良还说蒋原则答应了就放了他,其实,如果蒋介石要是原则上答应条件,那又怎么会发生西安事变呢?就是因为他不答应,所以才“兵谏”没有保证很难让东北军和杨虎城的西北军信服。这样必定是东北军和西北军在是否释蒋的问题产生分歧。如果有了保证势必可以让那些不同意的人没有话说。他不去南京可以支持大局使三位一体发挥军事力量。
  再有,张学良去南京也是为了督促蒋介石不反悔,保证提出的八项主张能够得以实现,其实,这就要看蒋是什么人了。如果他要答应了,反悔了,你督促也没有用,在南京又不是在西安了。只能他关押你了。你要怕他反悔,当初为什么还不让他签字呢?这似乎矛盾说话,有些不遵循客观办事。难道仅凭自己和蒋个人的私交吗?这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大事。
  从当时的国内环境看,张学良不应该此时离开, 交由杨虎城和于学忠, 杨虎城本不是东北军的将领,不能名正言顺发挥张的作用。这样仓促将20几万东北军委托,未免欠考虑,于学忠本不是东北军,和张学良绝不可相提并论,怎么能代张发号施令?
  张学良以为有宋氏兄妹的担保自己安全没有问题,从个人关系看,蒋介石是不会杀他,但是这件事不仅仅是个人的事,从张学良看,发动西安事变的初衷是逼蒋抗日,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对蒋介石来说,他的生命此时也关系到整民族,如果在事变中自己遭到不幸,整个国家当时必定大乱,就算张的行为他可以理解原谅,甚至不做任何计较,但是这对于整个国家来说,是领袖不能够允许的,国有国法,邦有邦规,蒋也是有很深的封建文化情结的。
   在蒋介石回到南京,国民党中政会召开会议,并决议:“张学良已悔罪来京,愿受惩处,讨逆军事应即停止,讨逆总司令及讨逆总司令部并应撤销,所有事宜交军政部办理。函国民政府查照。”[5]1117
   和张学良截然相反,蒋介石让张学良写了请罪书,当时说:“这只是一个过程。”结果还是照常审判了,张当时如果让蒋介石签了字再放他走的话,蒋便在以后有所顾虑。蒋介石让陈布雷撰写《对张杨的训词》,[6]420事实上,我们根据当时的时间看这个是假的,因为张学良当时释放蒋介石的时间是25日下午两点多,张学良约见杨虎城后才定下来的,定下后,已快三点,张学良马上回公馆与赵四小姐告别,而杨虎城也回去做些准备。3点30分左右,张学良准时来到高桂滋公馆,而杨虎城较晚一点来到高桂滋公馆,他到的时候已经看到张把扶着蒋走出高宅的大门,准备等车了。他们马上出发了,4点钟就到达了西郊机场。也就是说,自定下送蒋的时间后,张‘杨便没有时间会面的时间,怎么会能聆听蒋的所谓“训词”呢?[4]331蒋此举意在表明在他的人格的伟大,他能够回京是因为精神感召了张、杨。
   四、结尾
   张学良的鲁莽害了他一生。张学良当初赴南京时候说;“我打算亲自送蒋委员长回南京。我这一招是要抓住她的心,比你们想的高。”[1]696。这不是他又一次“判断的错误”。
   蒋软禁了张学良半个多世纪,张学良西安事变扣押他半个月,他回报半个世纪,这可真是受人滴水之恩,这回给你涌泉的答报。自己的领袖人格可见一斑,此事可见蒋为人之虚伪和奸诈。
   张学良对于蒋这个阴谋家,而且代蒋受过,他很相信蒋介石的领袖人格,他因此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三位一体被蒋分化瓦解,杨虎城迫于蒋的原因出国考察,后被蒋软禁达十二生之久。解放前,被蒋介石下令杀害。67军军长王以哲,还有为了三位一体做出重要贡献的高福源等等。张学良送蒋后产生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美)唐德刚访录;(美)王书君著述张学良世纪传奇(下卷)[M]:口述实录 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2.
  [2]《张学良遗稿——软禁期间自述、日记和信函》[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年版.
  [3] 汪新, 王相坤著1936:历史在这里拐弯:西安事变始末纪实[M] 北京:华文出版社,2007.
  [4]《抗战时期的蒋介石》[M] 北京:华文出版社,2005年版.
  [5] 张学良文集[M] 北京:新华出版社 1992版.
  [6] 李立著 亲历西安事变[M] 北京: 团结出版社 2007.7.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1)O7-0229-02   摘要:在《机械振动》和《机械波》知识综合运用中,同学们感到概念多,关系理不清。我经过长期实践得出如果在此采用“去整留零”研究振动和波的问题,效果就不一样了。  关键词:一堂 习题课 反思 去整留零 妙用  因在周期性问题中,每经过一个周期物体将重复做原来的运动,各物理量也将重复着原来的变化规律,一切
期刊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1)07-0244-01  摘要:阅读是人获得理论知识的直接途径,其对人生的影响不言而喻。阅读能够增长知识、增长阅历、增长技能,是提高人综合素质的捷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缺乏阅读兴趣是语文学习过程中最大的障碍,只有让学生拥有了浓厚的阅读兴趣,才能让语文阅读成为学生快乐学习的保障,才能真正促进他们热爱学习语文,更是落实新课标下提高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西方节日在大学校园渐行渐热,而本土传统节日却在大学校园趋渐冷寂的原因。  关键词: 西方节日传统文化大学教育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文化以商品的形式涌入中国,各个街道、学术研究室、大学课堂外国学术思想开始蔓延,西方节日也由城市向农村进军。在农村渐渐扩大影响,使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据地逐渐减小,传统文化出现危机。  二十一世纪随着政府对传统节日的大力提倡和改革,传统节
期刊
摘要:《史记·项羽本纪》是太史公笔下最精彩,最悲壮的篇章之一,从壮极之巨鹿到悲徊之垓下,悲壮之气总贯于全篇,是《项羽本纪》美之所在,更是后世悲夫壮士发咏感叹的审美机枢。因此如何去解读《项羽本纪》的美,就是本文论述的重点。“气”不仅是美的中介,还是审美的中介,是太史公笔下美的实质,了解这个“气”的运生状态再来从审美方面解读《项羽本纪》就会更深刻。  关键词:审美中介美在关系 气运生文    什么是美
期刊
摘要:这是一部现代作家在“漩涡”中浮沉、挣扎的心灵史,作者从小说家的创作心理障碍的分析着手,将自己的阅读体验和生活感受结合起来,以意逆志,层层剖析。这种独辟蹊径的中国式心理分析,以其内在的抒情性,建构起熔铸历史与现实、兼及心理与文化而自成一格的批评范式。  关键词:王晓明心理障碍 抒情性     读完王晓明先生的《潜流与漩涡——论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家的创作心理障碍》,不由地感叹这种让人耳目一新的批评
期刊
摘要:托马斯·哈代是19世纪后半叶英国文学史上的一位卓越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德伯家的苔丝》和《无名的裘德》在英国文学史上具有极其崇高的地位,堪称英国文学史上的两朵奇葩。关于哈代悲剧精神的评论可谓汗牛充栋,但深入其中我们发现作者并不是忧郁无为的悲观,而是想更加勇敢的带领人们乐观的面对世界,建立一个更加完美的世界。  关键词:爱情 命运悲剧乐观    托马斯·哈代的小说代表了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英国
期刊
摘要:约瑟夫.海勒在美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位。他的第一部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不仅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荒诞派,而且标志着美国文学进入了后现代主义时期。萨特认为自由与责任紧密相连,人们不仅要对自己负责,也要对他人负责。本文第一部分简单介绍了约瑟夫.海勒和《第二十二条军规》的背景知识;第二部分分析了军规影响下的三种人;第三部分集中介绍约瑟连寻找自由的过程。最后一步简单地作了总结。    1、简
期刊
摘要:心理疏导是化解部队官兵心理问题的重要途径。心理疏导要取得预期效果,应在了解掌握官兵心理状况的前提下,引导官兵宣泄不良情绪,理解包容官兵的现实表现,客观地帮助官兵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供切实可行的措施建议。  关键词:部队官兵心理疏导效果    心理疏导是化解官兵心理问题的实践活动,对于维护和促进官兵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作用。实践中,心理疏导要顺利进行并取得预期效果,就必须严格按心理规律办事,切
期刊
摘要: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对处境不利儿童的特征进行分析,尊重不利处境的客观性,强调处境不利儿童自身的中介作用,关注积极社会组织的效能,以期为改进处境不利儿童的心理发展和成长教育提供依据。  关键词:处境不利儿童积极心理学心理弹性    近年来,虽然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儿童的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条件在不断提高,权益维护状况也在不断地得到改善,但是部分处于不利处境的特殊社会群体的生存和发展状况依然面临
期刊
摘要:多义词是普遍的语言现象。语言与文化密切相关,词汇作为语言的组成部分,可以反映它的文化。通过对比可以得知英汉两种语言之间有很多多义词有共同的义项,当然,也有一些不同的义项。这篇论文旨在对词义衍生同中西文化千丝万缕的联系做一点理论的探索。  关键词:多义词文化思维方式 认知    引言  语言是活的,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也正因为如此,人类的语言才会如此的生动、有活力。. 一般说来单词刚出现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