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列松山叠叠青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owangq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殷海光先生是湖北省黄冈县人,1969年在台湾去世,因两岸政治对立,不能归葬故土。而中国传统文化讲究的是落叶归根,魂归故里,所以,海光先生的侄女殷永秀、外甥马梅村一直为此事耿耿于怀。1998年6月,在武昌湖北大学召开了殷海光国际学术研讨会,海光先生的夫人殷夏君璐莅会,殷永秀对她提及过在故乡修一座海光先生衣冠冢的设想。
  一晃十一年过去了,大家都为生活奔忙,偶有书信,也是家常琐事。这期间,海光先生父母的坟墓逐年坍塌。2009年春末,殷永秀在湖北宜昌工作且已退休的大弟弟殷乐英提出为祖父母、父亲重修坟墓,得到殷永秀的赞同,并在电话中将此事告知于我。我立即提出应趁此机会,完成修建海光先生衣冠冢的夙愿,永秀姐姐十分同意,并请我将衣冠冢的设计具体化,我慨然应诺。
  我也只听说过衣冠冢,却从未接触过这类事,顾名思义,衣冠冢内埋葬的应是逝者的衣冠遗物。但海光先生是1969年在台湾去世的,而他最后一次回故乡看望父母的时间更是早在1947年秋天,所以,在故乡是不可能找到他的可供埋葬的衣物(只留下他的一个书橱在永秀姐姐家),现在我突然接受具体设计,一时茫无头绪。思考中我想到至友刘谦定,他是国内著名的民俗专家,享誉日隆。刘谦定告诉我,衣冠冢内不一定埋葬衣物,且衣物易朽,没有保存价值。他说:最传统最规范的办法是刻一块石质“地券”,古代称之为“买地券”,把衣冠冢的缘起都刻在地券上,向土地神禀告清楚,以获得准许。我不信土地神,但仔细一想,这个办法好!既可从民族传统中找到依据,又解决了衣冠冢内空无一物的问题。于是,我查阅借鉴历史资料,设计“地券”为厚约十三公分、边长五十二公分的正方形青石,上面刻出一个边长四十二公分的正方形内框,框内刻出边长三公分的正方形方格一百九十六个(十四行,每行十四格)。毕竟时代不同了,所以,我草拟的一篇券文,只谈事情缘起,没有迷信色彩。券文虽短,但大家还是表示了自己的意见,最后定下来仅一百八十字(刻在地券上是繁体字,没有标点符号),全文如下:
  
  后土容禀:先伯父殷海光(福生)先生生于公元一九一六年十一月十日,一九六九年九月十六日在台湾去世,享年五十三。因两岸政治对立,海光伯父遗骸厝于孤岛而不能归葬故土。承世交李文熹君擘画,今于公元二零零九年十月二十六日(夏历己丑年九月初九日)吉时,侄女殷永秀,侄子殷乐英、殷乐雄,外甥马梅村,外甥女马小茹,于本籍湖北黄冈上巴河镇先祖父母墓侧,立海光伯父衣冠冢,既固既安,永保清吉,以利其嗣人。
  券奉后土之神收执准此。
  
  我按一比一的比例将券文打印好,寄给永秀姐姐。具体操作,就落在海光先生的外甥、也就是永秀姐姐的表弟马梅村身上。因为目前在海光先生故乡——黄冈上巴河镇居住的殷氏亲属,仅马梅村一人。
  殷海光先生的父亲殷子平先生(1885—1963)一辈是兄弟三人,殷子恒先生居长,次为殷子林先生,殷子平先生排行第三,所以,上巴河的人习惯称殷子平先生为殷三爹(黄冈方言称祖父辈为爹,称叔叔姑姑为爷)。
  长房子恒公有两女一子,长女殷昭素,次女殷静慧,子殷爱生(1897—1991)。殷爱生先生有两子,长子殷乐义今年八十岁,全家居美国;次子殷乐信也已七十八岁,全家居北京。
  二房子林公后人在原籍黄冈殷家楼居住。
  三房子平公有一女三子,长女殷启慧(1912—1974),嫁本镇马自如,有一女一子,女名马小茹(小名肯来),子名马梅村(小名茅地)。马小茹今年六十四岁,嫁上巴河镇附近农村孙氏,有两子一女。马梅村今年六十一岁,现居上巴河镇,独身。
  子平公的三个儿子分别是:长子殷海光(福生,1916—1969)、次子殷顺生(1917—1961)、三子殷浩生(晚生,1922—1973)。
  殷海光先生的独生女殷文丽今年五十四岁,现居美国,丈夫李逸,夫妇二人均从事教会工作,有二女一子。
  殷顺生先生有一女二子,长女殷永秀,今年已七十四岁,原在湖北省黄石市下陆中学教书,退休后与丈夫童耐冰在距离上巴河镇二十公里远的总路咀镇岗上湾林场倚山筑一小楼居住,平日里养花种菜,林泉自娱,有两女一子,均已在黄石市成家。顺生先生的长子殷乐英,今年七十岁,前面说到他因工作安家在湖北宜昌市,有两子。顺生先生的次子殷乐雄,幼时过继舅家,所以,他读书工作均以张开明的名字行世,今年六十六岁,有两子,均在黄州城居住。
  殷浩生先生原名晚生,终生未娶,原在黄冈总路咀中学教书,1957年被打成极右派,“文革”中自杀身亡。
  所以,现在海光先生在湖北黄冈上巴河镇的殷氏亲属,只剩下他的亲外甥马梅村一人。
  这次重修的坟墓共六座,即海光先生的衣冠冢和他父母、姐姐、两个弟弟的坟墓。全亏了马梅村张罗一切,费神费力,在2009年夏历九月初九即重阳节那天,六座坟墓修葺一新。海光先生衣冠冢的墓碑上正中刻着“故伯考殷公海光大人之墓”十一个金色楷体字,和他母亲、三弟浩生的墓连在一起;海光先生的父亲、姐姐、二弟顺生的墓连在一起。与衣冠冢连在一起的那三座墓,两边刻有一副对联:“无学问必非豪杰,有肝胆方是圣贤。”刻这副对联是我与姜弘兄商量定下来的。当时选择刻什么对联,颇费思量。我和姜弘兄谈起,他说海光先生去世前一再告诫,既要做学问,又要关心现实,不要做书呆子,我从这个思路上去想,仿佛感受到海光先生的风骨。海光先生的思想,在台湾有非常大的影响,启发了好几代台湾青年在自由民主这条满是荆棘的道路上艰难前进。在国民党政府对台湾实行戒严法令期间,海光先生对此提出严厉批评。在当局对海光先生实行软禁和监视居住时,海光先生公开表示:他们能够囚禁我的身体,但不能囚禁我所传播的思想!在那个专制独裁的时代说出这样的话,是需要很大勇气的。由此,我想到前人写的“无学问必非豪杰,有肝胆方是圣贤”这副对联,好像很合海光先生的性格风貌。跟姜弘兄一说,他很赞赏,后来就由马梅村具体操作,刻在坟墓上。
  在海光先生的父亲、姐姐和二弟那三座墓的两边,刻着我从海光先生的父亲子平公留下的诗作中选出来的一副对仗:“苍茫云外千山合,摇曳门前五柳低。”子平公是虔诚的基督徒,我曾在《殷海光故家的几件往事》一文中,对子平公的道德文章作过简述,这两句诗正是对子平公不屈服于威权之下的气节和操行,作的最贴切的诠释。
  就在这六座墓修成后不久,2009年12月上旬,又有一拨人热热闹闹到上巴河镇来参观殷海光先生的故居,内有数人是从台湾来的。
  海光先生的父亲子平公是上巴河镇福音堂的牧师,是1918年由基督教圣公会委派到此,全家都住在福音堂。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福音堂被当地政府改用作邮局,子平公全家只得挤住在福音堂后面的两间学屋里。现在原福音堂房屋已被拆毁,原址上已建成民居,唯剩两间学屋,破烂不堪,住着一家以养蜂为业的朴实农民。所以,要说殷海光先生的故居,就这两间破房子是货真价实。再不就是在原址上把福音堂按原貌重建起来?能做到吗?
  其实,所谓故居,并不在于房子好坏,而是在于住过这房子的人,在于这个人对社会对人类所作出的贡献,从这个角度去界定故居的价值才是实在的、有意义的。
  我在海光先生衣冠冢前摘下一片霜叶,想到1962年深秋我到上巴河去看望子平公,临行时,子平公送我到车站,路上,老人口诵一首诗送给我:“白发何堪远别情,送君肠断向西行。沿途霜叶红于杏,面列松山叠叠青。”而今我也满头白发,拄杖远望,苍苍茫茫,许多往事涌上心头,尽是凄凉!
  其实,衣冠冢也罢,故居也罢,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怎样传承殷海光先生的思想和责任感。我希望中国的知识分子,能够学习殷海光先生不降志,不辱身,不媚时,不曲学阿世,不追赶时髦,也不回避危险的风骨和气节;从殷海光先生留下的著作中找到进步、积极和共同的认识,认识到我们所处的环境是怎样的,我们所面临的文化的发展有哪些严重问题,以及我们急需要做的有哪些事情。我们的尊严在于我们所拥有的价值理想。“面列松山叠叠青”,不就是激励我们代复一代永不放弃所坚持的信念和所追求的进步吗?
其他文献
弗吉尼亚州长的礼品丑闻  住在弗吉尼亚十几年了,一直订着当地的一份报纸Daily Press(《每日快讯》。2013年的夏天,《每日快讯》的热浪一波一波地灼烧着现任州长,7月31日的头版头条以四分之三的版面刊登州长麦克唐尼尔的礼品丑闻。报纸以醒目的大标题示众:MCDONNELL TO RETURN ROLEX,OTHER GIFTS(《麦克唐尼尔退回罗莱克斯及其它礼品》)。大标题下是大幅图画,罗莱
一  著文涉及沈从文,困难绝不只是老生常谈,更在无论如何谈,怕只有献丑——谁有心力较量他那支天纵、天挺、天放、天收的五彩神笔更兼勤勉用功?然却无妨其感动仍是新鲜的,或者有意义的。张新颖教授《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广西师大出版社,2014年)是本对得起传主的书,一种历久弥新的德行感召再次鲜活于读者,因此这篇献丑的短文本质缘于对一本好书的书评。  书是出版社朋友所赠,同时寄来还有遐迩闻
一、选择的艰难    较长时间以来,社会各界对高校扩招和收费政策颇多微词,可谓众说纷纭,反对之声不绝于耳。现在,已到评估这项公共政策的时候了。  首先,我并不同意“教育产业化”(以商业经营为价值指导)的总体定位,不同意将公益性很强的教育办成惟利是求的商业性操作模式。但是,我们必须面对严峻的现实国情:人多底薄经济太差、教育整体水平太弱,资金缺口巨大。“希望工程”历时二十年,所募助教善款仅二十亿(只够
乔治·威尔逊,一位二十五岁的医科大学生,1843年因大腿受伤后严重感染,需要截肢。像有史以来的许多病人一样,他不得不经受这一手术,并且还得像往常那样,做一次没有麻醉的手术,因为若不这样,他就会死。只是他不像另外一些病人,做过手术之后也就算了。事后不久,他写下了一段对于这次手术的亲身感受。因为不幸的是他生不逢辰,他作手术的时间恰恰是在外科麻醉诞生的前一年。  我最近怀着悲伤和惊讶相交织的心情读到,有
这场人权讨论,上距1789年法国大革命颁布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一百四十年,上距高扬民主与科学精神的“五四”运动十年。其时,距共和取代帝制仅十八年。而在神州发动这场讨论的,竟是一份由诗人徐志摩主编的《新月》。是什么样的缘由,在那乱世,会激起以诗之名,而不是以上帝之名抑或革命之名,讨论神圣的人权?而高祭的“新月”,吟唱人的权利,又遭遇怎样无隋的打击?八十年前的这段历史,尘封着多少政治与信仰、宽容与自
写下这篇文字的时候,我的二十四周岁行将结束。一百年前,我的先祖觉民公与此时的我年纪仿若。他只留下一张照片,我得以看到他眉宇间的刚毅木讷,那并不近于“仁”,而是带着某种大悲苦与大坚韧的执拗。这种气象,在我所见晚近以来林姓名流诸公的影像中颇为少见。譬如同为战火纷飞中的风云人物,毓蓉公(林彪)神色多似喜而嗔,天波公(林森)则庄穆得如私塾先生,而祖涵公(林伯渠)的知性与慈善之貌更为觉民公所乏。正是这种咬碎
今年8月暑假到成都,约好去拜见了百岁老人、作家马识途先生。马老为四川忠县人,1951年1月生于一个书香门第之家,已近一百高寿。他的人生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又雅善文辞,著有《清江壮歌》、《沧桑百年》等长篇小说,与巴金、张秀熟、沙汀、艾芜交善,有“蜀中五老”之称。数年前有一部电影《让子弹飞》很受观众喜爱,由姜文导演,周润发、姜文、葛优、刘嘉玲等主演,就是根据马老《夜谭十记》中一个故事《盗官记》改编而成
美国政体是建立联邦制基础上的三权分立制衡体制,但真正反映美国政治生态的则是其社会自治。作为早期来自英国的移民,他们信奉自制、节俭、勤勉的清教传统,认为职业劳动为人的天职,相信努力工作能够得到上帝的恩宠,每个人都可以凭借勤奋劳动获得成功。在那里,一个人不努力增加他的财富,并使这达到可能的数额,被认为是不体面的。罗伯特·H·威布说:“艰苦的生活构成了美国富人的自愿选择”;“个人的自主意识使各地的人们纷
卞孝萱(1924—2009)是位自学成才的文史大家,成果丰硕,晚年在文史学界有盛誉。他早年高中毕业之后,因条件限制,没有再上大学,十八岁就独自到上海谋生,就职于一家小银行。1949年,卞孝萱到北京的银行工作。他靠刻苦自学,在近代史研究上颇有成绩。范文澜发现后,将其调入中国科学院(今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协助他编《中国通史简编》(这是卞先生接受记者采访时自己说的)。早期他学术研究的重心在近代
刘剑梅(以下简称梅):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要和你讨论。您把《红楼梦》称作“文学圣经”,除了指《红楼梦》系文学经典极品这一意义外,是不是也暗示《红楼梦》几乎带有人性之外的神性,甚至带有宗教意味。  刘再复(以下简称复):我把《红楼梦》称作“圣经”,是一种比喻。通过这种比喻强调《红楼梦》不是一般的文学经典,而是经典极品,最高经典,千万不要真的把它当作宗教经书。基督教的《圣经》作为宗教经典,是要信徒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