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静脉窦血栓形成致蛛网膜下腔出血三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来源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bin12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早期临床、影像学特征和治疗策略。

方法

回顾性分析厦门大学附属东方医院神经外科自2013年10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3例CVST引起的SAH患者临床资料。其中1例患者单纯行抗凝治疗,2例患者行抗凝及溶栓治疗。

结果

1例患者妊娠期发病,2例患者发病诱因不明。3例患者均有头痛表现,其中2例伴有癫痫发作。2例患者经早期诊断及抗凝和溶栓治疗后均获得较好的预后,1例患者继发颅内出血积极治疗后预后良好。

结论

对于非动脉源性的SAH患者要警惕CVST的可能。抗凝和溶栓是首选治疗方法,但应适时、适量,避免继发颅内出血。

其他文献
评价细胞凋亡可对某些疾病作出早期、准确的诊断,为及时而准确的治疗以及疗效评价提供重要依据,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作为目前核医学最高水平的标志,可利用示踪原理可对活体进行安全、无创、特异的凋亡显像。而早期凋亡显像探针的研究是PET凋亡显像的重要基础,针对凋亡细胞不同特征性的生化改变,目前已经有许多不同特性的凋亡显像探针被研究出来,本文主要介绍PET凋亡显像探针及其最新研究应用进展。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降纤治疗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对南通市通州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自2011年3月至2015年5月采用巴曲酶降纤治疗的24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住院期间头颅CT或MRI复查结果分为出血组18例,非出血组227例。对可能影响降纤治疗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对校正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以获得预测降纤治疗出
目的讨脊髓硬膜外脓肿(SEA)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国1979~2014年期间在CNKI医学数据库公开发表的临床资料完整的47例SEA患者的病史、微生物检查、影像学检查及治疗方法、预后。结果47例患者中,男32例,女15例;年龄5~81岁,平均(33.8±20.3)岁;临床表现为疼痛45例(95.7%)、发热41例(87.2%)、肌力下降39例(83.0%);受累脊柱为颈椎8例(17.0%)
目的研究分选连接蛋白10(SNX10)在神经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中山大学附属孙逸仙纪念医院神经外科自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手术切除并经病理确诊的神经胶质瘤标本30例,其中WHO分级低级别(Ⅰ级和Ⅳ级)9例、高级别(Ⅲ级和Ⅳ级)21例。另取30例因脑外伤行内减压术的正常脑组织作为对照组。免疫组化染色检测标本中SNX10的表达,分析其与患者各项临床病理指标及预后的
目的研究一种简便且稳定的糖尿病合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小鼠模型的制作方法,并探讨其可能涉及的脑损伤机制。方法80只健康C57BL/6J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n=40)和糖尿病组(n=40),分别给予生理盐水或链脲佐菌素(STZ)腹腔注射,并于不同时间点(2周、4周、6周、8周)连续测定小鼠外周血血糖浓度;然后分别按随机数字表法进一步分为正常小鼠假手术组(n=20)、正常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组(
新陈代谢一直是癌症研究的焦点,研究者们发现许多肿瘤生长相关的信号通路与肿瘤细胞代谢途径息息相关。生酮饮食(高脂肪、低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能够引起代谢方式的变化,例如降低血糖和增加血酮体。研究发现生酮饮食可以断绝肿瘤细胞能量供给,抑制肿瘤细胞生长,而对机体能量代谢和生理状况无明显影响。到目前为止,生酮饮食已经被认为是一种通过抗血管新生、抗肿瘤侵袭转移和促凋亡的代谢治疗策略,且该治疗策略可能会提高多形
目的总结分析迷走神经刺激术(VNS)后电路故障的常见类型、原因以及处理方法。方法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功能神经科自2011年1月至2014年10月开展的97例VNS手术中3例出现术后电路故障,并同期接诊外院VNS术后电路故障患者3例。对该6例患者通过设备系统诊断、影像学检查及手术探查,逐步寻找到故障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解决。结果6例患者中,2例故障原因为脉冲发生器与导线连接处松动,重新连接
目的探讨垂体腺瘤经鼻蝶入路手术鼻中隔根部黏骨膜切口的改良方法,以减少术后与切口相关的动脉性鼻出血、鼻中隔穿孔及嗅觉障碍等鼻腔整体并发症的风险。方法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自2013年1月至2013年6月对16例采用经鼻蝶入路垂体腺瘤切除的患者在术中行改良的鼻中隔根部黏骨膜切口,并观察其术后鼻腔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6例垂体腺瘤全切除加次全切除率达93.8%,术后均未发生动脉性鼻出血及鼻
目的探讨发作性运动源性运动障碍(PKD)患者的脑电图(EEG)特征以及富脯氨酸跨膜蛋白2(PRRT2)基因突变对其的影响。方法收集自2006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60例PKD患者,根据其是否伴有其他神经系统发作性症状进行分型[单纯PKD 27例、PKD伴良性家族性婴儿惊厥(ICCA)2例、PKD伴热性惊厥4例、PKD伴不能分类的癫痫27例],并进行视频脑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