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专利标识与专利标识标注权

来源 :中国知识产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al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专利标识标注权是一项有中国特色的权利,在《专利标识标注办法》实施之际,结合我国实际,从专利标识的含义、专利标识的作用、专利标识是权利还是义务、有权标注专利标识的产品、专利标识标注权与专利实施许可的关系、专利相关的产品与专利标识的关系以及专利申请的标识等多个方面分析和讨论专利标识与专利标识标注权。 (左一)、王侠(左二)、杨盈霄(左三)、李晓利(左四 ) 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 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 局专利审查协作北京 局专利审查协作北京 中心审查员 中心审查员 984年制定的中国《专利法》第十五条规定:专利权人有权在其专利产品或者该产品的包装上标明专利标记和专利号。之
  后的1992年和2000年修改《专利法》均未对该条文进行修改。为了使表述更加规范,同时与《商标法》中有关“商标标识”的称谓一样,将“专利标记和专利号”修改为“专利标识”;由于在总则部分的第十五条增加了关于共有申请权或者专利权的规定,为了尽量减少条文序号的变化,2008年第三次修改《专利法》将修改前的第十五条和第十七条合并作为修改后的第十七条,将关于专利标识规定放在第十七条第二款。 2001年修订的《专利法实施细则》规定,专利权人在其专利产品或者该产品的包装上标明专利标识的,应当按照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规定的方式予以标明。国家知识产权局据此于2003年制定实施了《专利 88 利法实施细则》除了根据《专利法》的修改进行适应 人可以通过披露一个无偿向公众公开的因特网网址来 性修改外,还增加了第二款“专利标识不符合前款规 满足专利标识的标示的需要,只要公众可以从所披露 定的,由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责令改正。”国家知识 的因特网网址上查到相关专利的具体信息。 产权局于2012年制定并于5月1日实施了《专利标识标 注办法》。 二、专利标识的作用 在该办法实施之际,本文拟结合我国的实际,从 专利标识主要有以下两个作用: 专利标识的含义、专利标识的作用、专利标识是权利 首先,专利标识可以起到警示、通知作用。通过 还是义务、有权标注专利标识的产品、专利标识标注 在专利产品、产品的包装或者产品的说明书等材料上 权与专利实施许可的关系、专利相关的产品与专利标 标注专利标识,专利权人可以警告潜在的侵权人该产 识的关系以及专利申请的标识等多个方面分析和讨论 品是受专利权保护的专利产品,未经许可不得实施, 专利标识与专利标识标注权。 从而使可能的竞争者打消仿制同样产品的念头,这可 以看作是专利权人的一项权利;社会公众可以注意到 一、专利标识的含义 该产品是受专利权保护的专利产品,从而鼓励他人进 标识,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其为“标 行回避设计,减少非故意侵权行为发生的机会,这可 志”的异形词,发音为“b iāo zhì”。其作为名词的含 以看作是专利权人的一项义务。 义是“表明特征的记号”,作为动词的含义是“表示某种特征”。 专利标识,顾名思义,就是表明专利特征的记号, 其对应的英文为patent marking。《〈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释解及实用指南》认为:“专利标识是表明该产品是专利产品的标志,通常是标明‘专利’或者‘中国专利’以及专利号。” 《专利标识标注办法》第五条对专利标识的内容做出了规定:标注专利标识的,应当标明下述内容:(一)采用中文标明专利权的类别,例如中国发明专利、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中国外观设计专利;(二)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专利权的专利号。除上述内容之外,可以附加其他文字、图形标记,但附加的文字、 由于专利标识具有以上两个作用,基于维护社会公众利益的考量或维护专利权人利益的考量,将标注专利标识规定为专利权人的义务或者专利权人的权利。 其次,专利标识可以起到宣传的作用,增加消费者对产品的信赖,增强产品的竞争能力,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专利标识标注权具有包括广告利益在内的商业利益。在我国,通常认为获得发明专利权的产品必然是新产品,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从而增强消费者对该产品的好感,增加对消费者的吸引力。技术相对比较成熟、竞争比较激烈的日常产品,是否标注专利标识可能直接影响产品的定价和销量。从宣传作用来看,更强调专利标识标注是一项权利。 由于专利标识具有以上两个作用,基于维护社会公众利益的考量或维护专利权人利益的考量,将标注专利标识规定为专利权人的义务或者专利权人的权利。 三、专利标识是权利还是义务(一)美国立法例 《美国专利法》第287(a)条规定:专利权人与为其工作或依其指示于美国境内制造、要约销售或销售获有专利之产品,或将专利产品输入美国境内者,得于其产品附上专利(p atent)或其缩写(p at)之字样与专利号码;如因产品之性质不能附上前述字样时,得将含有该字样之卷标附在产品上,或含有一个或数个产品之包装物上,以告示社会大众。如未为上述标示,专利权人不得于侵害诉讼请求损害赔偿,但如能证明侵权者已受侵害之通知,仍未停止其侵害行为,则通知后续行侵害之部分得请求损害赔偿。侵害诉讼之提起,视为侵害通知。从《美国专利法》上述规定可以看出标注专利标识是专利权人获得损害赔偿的一般原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是专利权人获得损害赔偿所应承担的义务;该义务可以通过侵权者收到侵权通知而消除(也可以看作是上述一般原则的例外)。这种侵权通知必须是来自专利权人的实际通知(actual notice),即使侵权人知道自己的行为侵权,但没有收到专利权人的实际通知,也不能视为侵权者收到侵权通知;这种实际通知必须指明专利权人所主张的侵权产品是什么,而不能只是告诉侵权人有关专利权的存在和归属。这种侵权通知的证明责任由 25. 6. 2012 专利权人承担。如果没有按照规定标示,专利权人只能针对侵权人收到侵权通知后继续进行的侵权行为获得损害赔偿。 (二)日本立法例 《日本特许法》第187条规定:专利权人、独占实施权人或普通实施权人,依经济产业省令规定,须在产品专利发明的该产品上或生产产品的方法专利发明的方法生产的产品上(以下称“与专利有关的产品”)或者该产品的包装上,尽量附以该产品或者方法的专利发明的标识。 目前,日本学界与通说均认为上述规定为任意性规定,专利标识是专利权人的权利而不是义务,专利标识不是获得侵权损害赔偿的要件之一。 (三)中国立法例 我国《专利法》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专利权人有权在其专利产品或者该产品的包装上标明专利标识。该条款没有使用“专利权人可以在其专利产品或者该产品的包装上标明专利标识”这样的表述,也没有使用“专利权人应当在其专利产品或者该产品的包装上标明专利标识”这样的表述,这表明在专利产品、产品的包装或者产品的说明书等材料上标注专利标识是专利权人独占的权利而不是义务,不同于《美国专利法》第287(a)条和日本特许法第187条。由国家知识产权局制定并于2012年5月1日起施行的部门规章《专利标识标注办法》中将这种权利称为专利标识标注权。 相对应的,为了保护这种专利标识标注权,在《专利法实施细则》(2010)第八十四条第一款中将“未经许可在产品或者产品包装上标注他人的专利号”作为了《专利法》第六十三条规定的假冒专利的行为之一,根据《专利法》第六十三条的规定,该行为除依法承担民事责任外,由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责令改正并予公告,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违法所得四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可以处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这也是《专利法》中唯一同时涉及民事、行政和刑事责任的条款。 有权标注专利标识的专利产品必须满足两个前提条件:1、合法的而非侵权的产品;2、使用了与所标明的专利标识对应的处于有效期内的中国专利。 为了规范这种专利标识标注权的行使,《专利法 五、专利标识标注权与专利实施许可 实施细则》(2010)第八十三条授权国务院专利行政 专利权人和专利标识标注权的被许可人当然有权 部门规定标明专利标识的具体方式,并赋予管理专利 在专利产品或者该产品的包装上标明专利标识,但是 工作的部门责令改正规定的专利标识。 专利实施许可的被许可人是否当然有权在专利产品者 该产品的包装上标明专利标识?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 四、有权标注专利标识的产品 题。在2001年8月出版的《新专利法详解》中写道: 有权标注专利标识的专利产品必须满足两个前提 “我们认为,被许可人也可以在其制造或者销售的专 条件:1、合法的而非侵权的产品;2、使用了与所标 利产品或者该产品的包装上标明相应的专利标识和专 明的专利标识对应的处于有效期内的中国专利。 利号,尤其是在专利实施许可合同中有明确约定的情 就第一个条件而言,尽管专利侵权人生产的产品 况下。”该书中没有给出得出此结论的理由,在其他 也是“专利产品”,但这种产品是侵权的专利产品。 权威性著作中也没找到令人信服的理由。由于各国立 如果侵权人在侵权产品、该产品的包装或者产品的说 法例中专利标识标注在专利体系中充当的角色不同, 明书等材料上标注专利标识,通常可以直接认定为故 也没有从其他国家或地区中获得有用的经验,因此, 利权的行为和假冒专利的行为。 就第二个条件而言,如果产品没有使用专利技术,或者使用了专利技术但没有使用与所标明的专利标识对应的专利,则这种标注行为构成了假冒专利的行为,可适用我国《专利法实施细则》(2010)第八十四条第一款中的“在未被授予专利权的产品或者其包装上标注专利标识”。 如此看来通常情况下满足上述两个条件可能在专利产品或者该产品的包装上标明专利标识除了包括专利权人、专利实施许可的被许可人外,还包括中国《专利法》(2008)第十四条的推广应用、第四十八到第五十一条的强制许可和第六十九条的不视为侵犯专利权的行为人。笔者认为:鉴于专利标识标注权是一种独占权,因此除了专利权人、专利标识标注权的被许可人外,其他人未经许可标注专利标识构成了侵犯专利权人的专利标识标注权的行为。 必要的。对于专利权人来说,如果想保留专利标识标注权,无论是出于放水养鱼的想法还是想获得广告利益,都可以在专利实施许可合同明确约定保留专利标识标注权;对于被许可人来说,如果想获得专利标识标注权,无论是出于警示潜在的侵权者扩大市场份额还是想获得广告利益,都可以在专利实施许可合同中明确约定“专利权人同意被许可人享有专利标识标注权,可以在其专利产品、依照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该产品的包装或者该产品的说明书等材料上标注专利标识”。 专利权人许可他人标注专利标识,笔者认为专利权人同时也许可其使用相应的专利技术。这是因为标注专利标识的前提条件是“使用了与所标明的专利标识对应的专利”。如果允许专利权人仅许可他人标注专利标识而不许可其使用相应的专利技术,则他人 我国《专利法》中仅规定专利权人有权在其专利产品或者该产品的包装上标明专利标识,并未涉及依照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和专门用于制造专利产品的元件或者部件。 仅使用了专利权人的专利标识而没有使用相应的专利技术,其行为构成了假冒专利的行为,专利权人也要承担假冒专利行为连带的民事、行政和刑事责任。因此,不存在专利权人仅许可他人标注专利标识而不允许其使用相应的专利技术这样的情况,专利权人许可他人标注专利标识,通常可以认为其同时默示许可使用相应的专利技术。 六、专利相关的产品与专利标识标注权 专利相关的产品主要包括依照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和专门用于制造专利产品的元件或者部件。我国《专利法》中仅规定专利权人有权在其专利产品或者该产品的包装上标明专利标识,并未涉及依照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和专门用于制造专利产品的元件或者部件。 (一)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与专利标识 《专利法实施细则》(2010)第八十四条第二款规定:专利权终止前依法在专利产品、依照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或者其包装上标注专利标识,在专利权终止后许诺销售该产品的,不属于假冒专利行为。举重以明轻,根据该规定可以得出专利权人可以在依照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或者其包装上标注专利标识,即在依照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或者其包装上标注专利标识是专利权人的一项权利。 《专利标识标注办法》第四条规定,在授予专利权之后的专利权有效期内,专利权人或者经专利权人同意享有专利标识标注权的被许可人可以在其依照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该产品的包装或者该产品的说明书等材料上标注专利标识。由于依照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不一定是新产品,为了使公众能够通过专利标识区分专利产品和依照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该办法第六条同时规定:在依照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该产品的包装或者该产品的说明书等材料上标注专利标识的,应当采用中文标明该产品系依照专利方法所获得的产品。 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专利权人享有在依照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或者其包装上标注专利标识的独占权。但是,根据《专利法实施细则》(2010)第八十四条第一款规定,未经许可在产品或者产品包装上标注他人的专利号属于《专利法》第六十三条规定的假冒专利的行为,换言之,标注专利号是专利权人的独占权;再根据《专利标识标注办法》第五条的规定,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专利权的专利号是专利标识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结论:未经专利权人许可在产品或者产品包装上标注专利号,在依照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或者其包装上标注专利标识是假冒专利的行为。 综上,在依照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或者其包装上标注专利标识是专利权人的一项权利,该项权利可以许可,专利标识中的专利号未经许可,在依照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或者其包装上标注专利标识是假冒专利的行为。由此,或许可以认为:在实际操作中,在依照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或者其包装上标注专利标识事实上成为了专利权人的独占权。 此外,《新专利法详解》从立法目的的角度出发,认为:“从立法本意上看,制造方法的专利权人也有权在依照专利方法直接获得产品或者其包装上的专利标识和专利号。” (二)专门用于制造专利产品的元件或者部件与专利标识 在专门用于制造专利产品的元件、部件或者其包装上标注专利标识的问题在《专利法》、《专利法实施细则》和《专利标识标注办法》中均未涉及。 在将专利标识作为义务的美国,CAFC在 Amsted Industries Inc. v. Buckeye Steel Castings Co.案的判决中认为专利权人在出售用于制造专利产品元件或者部件时,可以通过在元件或者部件上标注专利标识的方式,例如“供美国专利第*******号使用”,履行《美国专利法》第287(a)条规定的标识义务。 通过上述美国的判例,我们或许可以得到如下结论:用于制造专利产品的元件或者部件与专利标识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元件或者部件上标注专利标识相当于在专利产品上标注专利标识。 由于专门用于制造专利产品的元件或者部件与专 1995年起实施的《广告法》第十一条规定:广告中涉及专利产品或者专利方法,应当标明专利号和专利种类。未取得专利权的,不得在广告中谎称取得专利权。 利产品、专利标识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因此笔者认为,在将专利标识作为权利的我国,专利权人可以在专门用于制造专利产品的元件或者部件、或者其包装上标注专利标识,但在标注时需要加上额外的明确的说明,例如“供中国发明专利第*******号使用”。这种标注可以看作是一种与事实状况相符的如实描述。此外,参照上一小节的论述,在实际操作中,在专门用于制造专利产品的元件或者部件、或者其包装上标注专利标识事实上成为了专利权人的独占权。 制,更不应该受到处罚。此外,第七条的规定并没有区分专利申请是否公布,换句话说,无论专利申请是否公布,均可以标注。 八、结束语 专利标识标注权是一项有中国特色的权利,权利人可以消极的不行使该权利而不会带来权利灭失或者无法行使的后果;专利权人如果积极行使权利则要受到限制,有义务按照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规定的方式予以标明。
其他文献
是一场几家欢乐一家愁的告别仪后备军们,只因他们从中看到了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这式,历经了多年的纷争,广药终于抛弃了加多宝。广药现在正在欣喜的曙光。从中国国际贸易仲裁委员会的裁决宣布那一刻之中,与其同喜的还有凉茶行业的开始,鸿道集团就将停止使用王老吉品牌,这就意宝集团在国内销售红罐王老吉。 2000年5月,广药集团与鸿道集团重新签署合同,约定商标使用期自2000年5月2日至2010年5月2日。 20
期刊
一、网络产业的反垄断 杂程度使一般公众甚至非反垄断部门的法学者很难真正理解,其适用建立在经济分析和法律分析双重基础之上。同时,网络产业与传统产业相比有自身独特的经济规律,这使得涉及网络的反垄断纠纷格外难以评判。笔者以尽可能简单的线条勾勒本案的分析思路和简述相关证据,以期业界更好理解反垄断法的法理及反垄断法在网络产业的适用。 《反垄断法》第三条禁止的垄断行为有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和经营者集中三
期刊
一、事实:历史反复重演,30年后回到起点 这是一条百年老店的漫长之路。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通过作为市场经济必要元素的商标制度,亦作为“摸着石头过河”改革的一部分,得以“先行先试”,商标法的立法早于专利法和著作权法。比中国商标法的诞生早五年,即1977年,法国埃尔梅斯国际向中国商标局提出注册的申请,此后该申请被核准,英文“HERMES”及图形成为中国注册商标。1995年,广东省佛山市
期刊
187年11月30日,广州医药集团有 1限公司向中国商标局提交了“王老吉”商标注册申请,指定商品为“凉茶”。 商标局核准了该商标注册,注册号为328241。1995年,广药集团将“王老吉”商标租借给香港鸿道集团,鸿道集团授权其子公司加多宝集团在国内销售的凉茶上使用该商标。 原商标授权许可合同到期之后,双方又通过签订协议的方式续约,“王老吉”商标租期被延长到2020年。但是,由于广州医药集团有限公司
期刊
名为《反网络盗版》的法案(Stop 名Online Piracy Act (H.R.3261),以下简称“SOPA”)最近在美国引起很大 的争议。这部在拟定之初标榜最终赋予司法机构和版权所有者更大的优势打击网络盗版的法案,从2011年10月被众议院提出,就因该法案可能带来的限制创新、限制网络接入以及网络审核的问题,遭到谷歌(Google)、脸谱书(Facebook)、推特(Twitter)、雅虎(
期刊
通 常情况下,商标的价值由商标所有者在商标的长期使用过程中创造,随着商标蕴含的市场价值越来越大,商标所有者可以通过向第三方 转让商标所有权或者许可商标使用权,实现商标的市场价值向第三方“输送”,商标所有者同时扮演着商标价值培育者的角色。但是,现实生活中也存在“反向输送”情况,此时商标所有者并非是商标价值培育者,第三方商标使用者作为商标价值培育者,在商标的实际使用过程中积累了商标价值,从而向商标所有
期刊
自然人死亡后,其姓名被他人以抢注域名的形式侵害的,死者的近亲属对于维护死者姓名不受侵害享有精神利益,有权请求注销域名或域名停止使用。姓名权自自然人死亡时终止,死者的近亲属对于死者姓名无专有权,无权获得相应侵害死者姓名的域名。 □ 文/蒋利玮 一、“鲁迅”域名案简要介绍 鲁迅原名周树人,生于1881年,卒于1936年,是中国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周海婴系鲁迅先生之子。“鲁迅.cn”、“鲁迅.中
期刊
苹果时代里,三星集团(以下简称三 在星)应算是今日最大的“麻烦”了。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引导着世界潮流, 并成为此时段里瞩目的焦点时,哪怕是紧密合作的伙伴,也无法避免剑拔弩张的这一天。在市场竞争愈来愈激烈的情况下,同行业领域中谁拥有的专利越多,谁就能直接打击竞争对手,进而 就能保证市场份额乃至公司的整体利益,这在全球通讯领域更是无可争议的事实。世界排名前八位的通讯企业(苹果、三星、HTC、索尼爱立
期刊
在各类知识产权维权案例中,涉及化学品制造方法的专利及商业秘密因其特有的复杂性、非直观性、侵权证据难以取证等诸多因素,其维权一向被法律界人士认为是非常困难的。近日,由集佳律师事务所代理的美国亚什兰公司诉中国一家化工技术公司的专利及商业秘密侵权案件,最终以被告承诺尊重亚什兰公司的知识产权,保证不会使用涉案的化学品制造方法专利及商业秘密,并支付原告2200万元人民币及承担所有诉讼费用宣告结束。该案充分体
期刊
我国商标法中规定的商标侵权判定标准是“商标近似”,为修正该标准在商标侵权判定中的局限,最高人民法院通过司法解释将“混淆可能性”引入商标近似的判断,从而形成了司法实践中的“混淆性近似”的判断标准,确立了混淆可能性在商标近似判定中的决定性作用。“辉瑞公司立体商标案”就是这一判定标准的典型演绎。 一、问题的提出(一)案情简介 1998年6月2日,威尔曼药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威尔曼公司)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