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学习观下的学生数学学习评价

来源 :西部教育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LIANSHU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中,新课程提出要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发展性评价理念。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开展学生数学学习评价的理论和实践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学生数学知识性的学习与评价
  
  建构主义关于树立由唯一强调知识的“客观意义”转向更加注重学习主体内在的思维过程的评价观,启示我们不应将成人的固定思维强加给学生。因为数学本身就是“模式的建构与研究”的产物,它应该是活的、动态的、开放的、多维度的,并非绝对的数学活动的结果。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错误在所难免,所以我们应该在放大镜下看待学生,以理解和宽容的态度,学会“赏识”学生,对做得好的部分,要给予肯定的评价,不要一味地做否定性的评价。因为,学生的心理是期待成功,失败的信息只能诱发学生消极的防御机制——避免失败,即个人努力回避否定自己能力的评价与证据。我们要充分利用教育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教会他们分析和坦然面对错误与失败。
  “经验”、“活动”、“思考”和“再创造”是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基本要素,学生是数学学习活动的主体,思考是它的本质。“经验”包括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基础,同时,学习是在数学活动中积极思考再创造的过程,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孕育着更多的“过程”性内容。
  因此,学生数学知识性的学习评价应当以发展和支持学生的建构性学习为宗旨,评价应与教学过程融为一体,而不是游离于教学过程之外,不能通过一次终结性的评价来断定学生的学习水平与发展潜能。
  
  二、学生个性化学习与评价
  
  如前所述,“经验”是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基本要素之一,不论其名词性或者动词性都彰显了这样一个事实: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构成了新的认识活动的直接基础。建构主义更加重视学习者个人的能力、先前知识和过去的经验,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化特征。“主张建构主义的教师是在教学生,而不仅仅是教学内容”。新课程提出教师应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是具有一定的意义的。学生数学的个性化学习就是要保证学生的自主和探究性学习。
  弘扬学生的个性是现代教育的基本追求之一,由于学生先前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和认知风格等方面的差异性,因此我们不基于学生个性化差异的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都难免有失偏颇。以往我们在学生数学学习评价中过于强调共性和统一趋势,过分倚重于量化标准,自然而然地决定了终结性评价具有不可撼动的地位,这是不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或者说全面发展的。在学生数学学习评价中要体现人文关怀与人本精神,多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以过程性的评价来保证学生的发展性,以此来促进学生富有个性化的学习。
  
  三、学生合作性的学习与评价
  
  建构主义理论之社会建构理论强调社会性的交互作用,强调情境的创设、个体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因为它们可以促进学生的意义建构,增强思维的技能。学生在课堂上的收获,不仅仅是认知方面的,还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丰富和提升。正如合作学习的代表人物约翰逊(D.W.Johnson)所说的,“由于教育工作者认为,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没有好处的,所以没有人主张对这种关系加以建设性的利用,也就没有系统地训练学生们相互交往所必备的基本社会技能。毫无疑问,承认儿童双边活动教和学的观点,低估了课堂上学生—学生相互作用和关系的重要作用”,“一言以蔽之,有效的教学能够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志,放飞囚禁的情愫。这必定不能缺少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
  新数学课程强调,应在学生接受性学习之外,积极倡导合作性、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并使其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因此,在评价中要充分关注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具体表现,发掘学生在学习共同体中的贡献能力,提高小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四、学生情境性的学习与评价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具有情境性的,知识是活动、背景和文化产品的一部分,并在活动中、在丰富的情境中不断地被运用和发展。当学生面对一个真实的或虚拟的问题情境时,学生需要扮演自己的角色。这是,学生应明确问题,创设一种精确的问题陈述,确定问题解决的策略,获取问题解决必须的信息,产生可能的解答。而在此期间所表现出来的认知因素和非认知因素都应纳入评价的视野之中。因此,主张在具体的情境中评价学生的发展,不仅评价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学生在情境学习中的表现的观察分析,评价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以及健康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科学的价值观的发展状况。
  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通过多种方式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以便在情境发生变化的时候能够做出适宜的反应,即为我们所强调的“举一反三”。建构主义的评价观认为,“认识个体是在主动地解释客观世界,认识个体处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中,评价的目的在于发展和支持建构性学习,这种评价一般采用与教学过程融为一体的场合驱动评价,即通过学习过程直接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并通过评价,帮助学生改正错误,交流经验,形成合作、互动的人际关系”。
  因此,在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确定学习的目标、学习材料、学习途径,在广角下建构知识的意义。这启示我们应削弱对学生的控制,给学生的数学学习创设一个宽松的环境,鼓励和提倡学生积极参与、勤于思考、主动探索的建构性学习,建立多元的评价标准,以鼓励学生在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和数学学习情感与态度方面的和谐发展,使学生看到自己的点滴进步,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的多元表征。
其他文献
音乐教育的基本原则是音乐教学活动必须遵循的准则,原则贯彻实施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孩子能力与智力的培养,以及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  根据教学内容,幼儿园音乐教育所遵循的原则必须以孩子感受音乐、音响的整体以及正确评价为基础,那么,如何遵循这一原则呢?首先倾听音乐的音响,感受综合整体,以及所表达的情绪。感受倾听音乐的音响要分几步走。    一、培养孩子辨别音高、音值、力度、音色等音响要
期刊
一、特困地区的移民教育需求    1983年,国务院为“三西”地区确定了“有水走水路,无水走旱路,水旱路不通另找出路”的开发建设方针,提出了声势浩大的移民工程:即用10年时间对甘肃中部20个县和宁夏西海固地区8个县,采取群众自愿,国家扶持(每年投资2亿元)的方法,由政府组织,把山区一些贫困带长期不能解决温饱的农户,搬迁到河西走廊及黄河沿岸的闲散地带或有水利骨干设施的地区。实际上,全国类似于“三西”
期刊
21世纪是一个网络化的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与发展,网络正以迅疾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并对社会发展产生积极的、极其重要的影响。但是夹杂在网络上的诸多不良信息,也给自我保护意识和防范侵害能力相对薄弱、缺乏自控能力和分析能力的青少年学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面对网络的种种冲击,中专学校班主任应采取措施,应对挑战,探索班级管理工作的新路。    一、网络对中专生情感的占有冲击着班主任
期刊
一、背景    《和氏献璧》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奇妙的石头”主题中的一篇主体课文。课文讲的是一个在中国历史上广为流传的故事。楚国时期,一个叫卞和的人,得到一块含有珍贵玉石的石头,便去献给厉王,玉匠鉴别后,说是假的。于是厉王下令砍去他的左脚。厉王死后,卞和又把那块石头献给武王,武王也认为他是故意欺骗,下令砍去他的右脚。文王即位后,卞和捧着那块石头在楚山下哭了三天三夜,
期刊
“活”即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灵活机动配置教学内容和优化课堂教学方法,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迅速、及时、准确、全面的掌握知识,培养各种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认为:“兴趣是推动课堂教学的良师益友,能活跃课堂。”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兴趣是一种催化剂,对孩子的学习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兴趣既能调节孩子的积极思维,探索求知的内在动力,又能诱发学生的智能积极性。笔者认为:“兴趣是
期刊
一、问题的提出    怠学就是指学习者对学习不感兴趣,学习不主动,听课不注意,作业不认真,拖拉应付,甚至抄袭作业、考试作弊等。如果学习者产生了怠学心理又没得到及时调整与矫正,可能会导致厌学,最后发展成为更为严重的弃学心理。为了防止学生厌学及弃学心理的产生,我们必须及时了解学生的怠学心理,及时采取教育措施。    二、怠学心理的原因分析    我们在本校高一、高二学生中进行了调查,共计280人参加了
期刊
我国建立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二十多年来,成千上万有志青年发奋学习,通过自学考试走上工作岗位,在各行各业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自学考试为加快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为多种形式发展高等教育积累了经验,为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对提高全民族素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形势的发展,我国教育改革步伐加快,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迈进,自
期刊
我国的电化教育组织机构管理体制,随着电化教育事业的产生和发展,以及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有一个历史沿革的过程。  我国的电化教育萌芽于20世纪20年代,起步于30年代,40至70年代处于停滞阶段,自70年代后期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重新起步,并得到迅速发展,主要表现是:建立了各级各类的电教机构,壮大了电教工作队伍;各级各类的学校也在积极开展电教活动,特别是许多中等师范学校开设了电化教育课程,高
期刊
有时候,我们需要哲学的思考    教《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时,我曾给学生列举了一长串名人的生命消逝:茨威格、莫泊桑、杰克伦敦、海明威、川端康成、芥川龙之介、伍尔芙、老舍、傅雷、三毛、张纯如、海子、朱湘、……我问学生,他们为何要这么做?作品如此昂扬激越,洋溢着灿烂的光彩,但理想主义为何最终成为悲剧?  我又告诉学生,茨威格于1922年2月22日自杀时曾留言:“当我自愿且神智清醒地同这个世界告别时,我
期刊
一、从生活走向物理,不断提出问题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在《和教师的谈话》中专门谈到“不要忘记学生本身的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现象,从中提出问题,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一方面,提示学生列举一些想知道的现象。例如:太阳光怎样分成七色光?为什么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另一方面,理论来源于生活,物理与生活联系十分紧密,我们可以使用生活中现有的物体做实验。利用乒乓球来做物体浮沉条件的实验,利用矿泉水瓶来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