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习题课高效讲评的几个环节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gbao1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教育教学事业的不断改革,教学的重点也在不断地进行转移,教学内容在学科教学中的地位也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波动。习题是检验学生学习过程与学习成效的重要方式,而习题的讲解不仅是对旧知识的温习,更是实现学生学科学习能力提高的重要方式。因此,本文以初中化学习题课的高效讲评为题,从笔者的初中化学教学经验出发,提出几点化学习题课的高效讲评环节。
  一、重视化学习题选择科学性
  进行化学习题课的设计与开展,是为了使学生在习题中对旧知识进行温习,利用已有的化学知识进行化学题目解决方法的探索,在练习化学题目的同时拓展自身的化学知识体系,不断提高自我。因此,在进行化学习题课的讲解之前,化学教师要对教学所用的化学课本进行由表面到内质的钻研,不断提高自身对于新课程标准的理解,将课程标准与化学习题课堂教学融为一体。另外,教师还要对历年来的中考化学真题进行分析,旨在使每一个被选入化学习题课的题目都具有闪光点。考试题目的设定是万变不离其宗的,正所谓一样的知识点,百样的题目。只有在教师对于出题规律与习题类型有全面了解之时,初中化学习题课本身的价值才会得以提高。所选的题目要具有代表性与探究性,教师要重视题目的质量而非数量,经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题海战术效果不并明显。教师要选择那些与教材内容、教学目标贴近的题目,使学生每一个方面都能涉猎一些。比如说在讲解质量守恒定律之时,可以设计以下习题:某个化学反应过程中,A与B反应生成C,5g的A与充分的B充分反应后生成8g的C,问反应中的B的质量为多少?
  二、重视化学习题讲解逻辑性
  在化学习题课堂当中,教师的习题讲解思路对于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效果有明显的影响。因此,在进行化学习题课的讲授时,教师要注意自己所用语言的典范性,以点带面,促进学生以所讲解的习题为基点,进行知识的延伸。在进行习题的讲解之前,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题目的分析,这在化学习题课中是十分重要的。审题是化学习题课的基础,只有对习题有了正确且充分的理解,学生才能明白习题想要考查的知识点,更好地完成习题。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习题的特点进行分析,找到快速解决题目的正确角度,通过化学习题的讲解来完成不同类型化学题目解答方案的总结,使每一个类型的化学题目都具有一个较为完善的解题逻辑与方法。另外,初中化学习题的讲解逻辑性,还体现在解题的格式与原则之上。以化学方程式为例,它是化学反应的缩影,在进行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之时,其逻辑历程一般为题意分析,从中发现已知条件与未知条件之间的关系;找出关键的已知条件,对重要的未知条件进行设定;列出化学方程式,进行求解;进行答案的书写与答案准确度的审核。诸如此类的解题逻辑的传达,可以使学生理清化学习题的解答思路,更加有条不紊地进行化学习题的钻研与解决,久而久之,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也会有所提高。
  三、重视化学习题讲解灵活性
  传统的化学习题课中,教师首先让学生自己做一些化学题目,然后对一下答案,将参考答案为学生进行简单的讲解。这样死板的化学习题讲解办法对于学生化学能力的提高并没有很大的作用。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初中化学教师应当不断灵活化学习题的讲解方法,调动起学生的习题分析与解答兴趣,更好地参与到化学习题课堂当中来。作为新时代的初中化学教师,不能将习题的讲解重点放在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点的记忆之上,应当对学生的化学习题解决技巧与方法进行有效的训练,使学生在不同的习题面前可以更快地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点。在进行习题的讲解之时,要不断吸引学生动手动脑,主动进行化学习题解决方案的研究,自觉地发现错误,纠正错误,在解题过程中完善自己对于初中化学学习的认知。比如说在学习燃烧与灭火之时,经常会面对一些具有探究性的题目,诸如怎样探究影响燃烧的因素等等。面对这样的题目,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动手实验,利用不同成分的气体进行火柴燃烧实验,通过变量分析法来确定空气中的每一种气体对于燃烧的影响程度。习题课堂的时间有限,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氧气瓶与一个二氧化碳瓶,引导学生观察燃烧的火柴在进入两个瓶子中的状态并进行比较,使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鼓励学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展个性化的实验。灵活的解题方法不仅可以使化学习题课的气氛得以活跃,还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
  四、小结
  综上所述,初中化学教学内容中包括新知识的讲解与旧知识的温习,而习题课在新旧知识的交替与融合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笔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初中化学习题课的高效讲评方法进行了分析,突出了初中化学习题课存在的科学性与合理性,阐述了利用习题课促进化学教学效率提高的要点。希望以此为每一位初中化学教师的日常教学活动提供具有价值的微小建议,共同致力于学生化学学习能力的提高。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搬经镇初级中学)
其他文献
教师的课堂语言非常重要,一般而言,老师在上课之前,必须事先精心设计教学语言,不能临阵磨枪,更不能凭感觉随意发挥。但面对课堂上突然出现的情况或者“事故”,老师的语言便能看出老师的“真本领”来了。最近参加了学校的听评课活动,听了几位数学老师的优质课,他们在课堂教学中的语言尤其是对学生的评价语引起了我的思考,给我很多启迪。现辑取几个场景,让我们来看看,如何在数学课堂上恰当的运用评价这个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
初中语文课本荟萃了古今中外许多优秀作家的作品,这些作品饱含着浓厚的人生气息,反映着作者对时代、对人生的认识和思考。语文课本的内容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对于一个以汉语为母语基础的学生而言,经过老师讲解和点拨,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感知、领悟文本并不难,甚至可以获得超越文本的创造性解读;而对于一群以维语为母语基础、汉语底子薄弱、生活面狭窄、见识不丰富的内初班学生而言,我们的语文课本如同“空中楼阁”
自主学习作为当今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近些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国内外关于自主学习的研究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自主学习是学生自己主宰自己的学习,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促进学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因而自主学习不能停留在学习技能技巧的掌握及知识的学习上,更应关注学生对自身内在的了解与改进,包括学生的自我认识,内部动机的激发及认知的发展。作为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有必
【内容摘要】在新课程教学中,动态生成是重要理念,既发挥教师作用,也尊重学生生命发展、自由发展,让课堂充满勃勃生机,精彩纷呈。本文研究初中历史课堂动态生成的前提条件、基础保障和关键所在。  【关键词】动态生成 初中 历史课堂 研究  在新课程教学中,动态生成是重要理念,既发挥教师作用,也尊重学生生命发展、自由发展,让课堂充满勃勃生机,精彩纷呈。那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该如何打造动态生成的课堂,笔
随着课改兴起,“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句话便不胫而走,风行海内,大小报刊充斥着这句话,大小会议,都在说这句话,有些人把它变成了自己的口头禅。  一  实际上,大家似乎没有认真推敲这句话。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字面意思是,给别人鱼,不如给别人捕鱼的方法,因为有了方法,什么鱼都能捕到。这句话的引申意思大致是,教知识,不如教方法,因为有了方法,什么知识都能获得。  这句话听起来极是诱人,这
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中所要求学生完成的四种基本能力。其中所说的“写”,一般而言最为突出的就是指作文这一内容。作文教学已经成为语文教学中的一个最为重要部分,作文不光在每次考试中都占重要的地位,毫不夸张的说,作文水平的高低将很大程度的影响一个人的命运。叶圣陶老先生就曾说过:练习作文是为了一辈子学习的需要,工作的需要,生活的需要。然而,中学生作文的现状又怎么样呢?如果用三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假、大、
有人说,高三复习课的课堂是“百家讲坛”,不同学科的老师在有限的时间段里神采飞扬地讲着自己的观点,特别是文言文的课堂。老师以专题的形式讲着每一个考点,“学法归纳”,“技巧点拨”,引经据典,信手拈来。有时不得不佩服高三语文老师有那么深厚的古文功底。学生也觉得老师归纳得全面,点拨得到位,仿佛自己也真的得了什么“金手指”,可以用老师给的方法解决一切问题。可在做题的时候,问题就又出现了,有些同学用老师的方法
一、设计背景  开学初,我就接到一个任务:开设一节校级公开课。按教学进度正好赶上孙犁的《芦花荡》。《芦花荡》和《荷花淀》是“姊妹”篇,是孙犁的“诗体小说”的代表作。按着习惯,我反复阅读文本,深入思考,充分感受孙犁朴实而又清新的文字,把握文中那“鱼鹰”般干瘦的老头,融入孙犁作品中的诗意世界。  如何在这篇小说教学中,有更高的立意,能给学生更多丰厚的营养呢?我想起了暑假给孩子们布置的阅读作业。在学生放
【内容摘要】本文着重论述政治教师在新课程改革深入的形势下,面对传统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模式,应不断反思;在取其精华的基础上,摒弃那些束缚学生发展的陈旧枷锁,更新观念,转变角色,使自己不断成长,以适应学生,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  【关键词】新课程反思教师角色备课侧重点师生关系  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而我们教师在长期从事教学过程中很容易从主观经验出发进行教学。在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面对一届又一届
【内容摘要】当前的新课程改革强调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强调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能否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笔者认为真正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学生愿意并且能够积极参与的课堂。本文试从历史课堂如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让学生积极动手,动嘴、动脑的角度谈自己的一些认识。  【关键词】有效教学 情境 兴趣 课堂活动  “有效教学”是新课改背景下催生的一种教学理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