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读后感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11-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子是春秋时期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儒家的创始人。他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集大成者,不仅推动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进程,更是新传统文化的开创者。《论语》记载了孔子的生平言行,《春秋左氏传》详载了其有关政治活动的事迹,还有《孟子》《公羊传》《谷梁传》等先秦诸书都可见其他有关孔子言行和家世的记载。到了西汉,司马迁以之前的记载为基础,编纂成《孔子世家》,它成为第一篇完整记载孔子生平的传记。
  阅读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笔者深受教育、启迪和熏陶,感触颇多。笔者认为,司马迁对孔子形象的独特解读,大致可以归纳为四个部分。其一,从孔子的一生发展轨迹上看,孔子一生筚路蓝缕,奔走列国。其二,孔子好学不厌,敏而好古,不耻下问。其三,从孔子对弟子的教育观上看,孔子对弟子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其四,从孔子取得的成就上看,孔子虽出身布衣,却被誉为“至圣”。
  一、一生筚路蓝缕,奔走列国
  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孔子满怀救世之志,奔走列国,求天下安定之道。一生可谓颠沛流离,随历经挫折却毫不退却。周游列国期间,孔子最开始寻求在鲁国出仕,他不愿意同流合污,去鲁十四年而返。尽管四处碰壁,但孔子始终不放弃,带着弟子们积极寻求有道明君,以施展其政治抱负,希望能够用“仁爱”来影响诸国历史进程。对于这段周游史,司马迁在《孔子世家》中用了相当多的笔墨介绍,详细记载了孔子经历的挫折,塑造了孔子的伟大形象,并彰显其不朽的人格与精神。
  二、好学不厌,敏而好古,不耻下问,学无常师
  34岁那年,孔子去周都洛邑学习周礼和古文献。这是孔子很重要的一段学习经历。当时,孔子家境贫穷,而从曲阜去洛邑,路途遥远。他的弟子——贵族南宫敬叔请求鲁君支持,赐给孔子车马与随从,并亲自陪同孔子前往,孔子得以完成这一艰辛旅程,并且获益匪浅。司马迁说的“孔子自周反于鲁,弟子稍益进焉”,大概反映的就是这一历史事实。
  孔子曾从山东跑到山西,向晋国著名音乐家师襄子学琴。同一首曲子,他前后学了十几天。师襄子对孔子说:“可以益矣。”孔子却说:“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又说:“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说:“丘未得其志也。”过了些时日,师襄子说:“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却说:“丘未得其为人也。”又等了数日,孔子抬头仰望,若有所思地说:“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站起来连连作揖说:“师盖云文王操也。”
  传说也许有点夸大其词,但由此可以看到孔子认真学琴的态度。他喜欢弹琴,也很喜欢唱歌,每每和别人一起唱歌时,如果对方唱得好,孔子一定会请他再唱一遍,然后去和他同歌。孔子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很强,喜欢与人探讨音乐知识。在齐国,当听了《韶》乐后,他几乎达到“三月不知肉味”的入迷程度。可见,孔子学礼、学乐是废寝忘食的。他正是以“食不求饱,居无求安”的求学精神,勤学好问,全面、熟练地学习和掌握六艺,并且系统地融会贯通六艺的实际内容和精神。子曰:“三十而立。”也就是说,孔子从十五岁立志于学,到了三十岁,已打下坚实的基础。尔后,在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人们可以达到“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等的不同境界。这点是值得人们认真学习和实践的。
  三、对弟子循循善诱,诲人不倦
  《史记·孔子世家》阐明了孔子的诸多教育思想,如循循善诱、笃信好学、韦编三绝等,其中记载了不少孔子与弟子的言行,是对孔子真实而鲜活的写照,阐述了师道这一永恒的主题。下面以孔子与弟子被困陈蔡为例进行说明。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闲,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禮,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闲,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子贡色作。孔子曰:“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曰:“然。非与?”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贯之。”(《史记·孔子世家》)
  这段话没有直接对历史事件和人物作评论,而是首先描写了孔子与诸弟子被困于陈蔡的情况,然后通过对话展现了孔子与诸弟子面对困厄的态度。面对饥寒交迫的窘境,孔子通过对话循循善诱,引导弟子安贫乐道,坚守儒家理念,诲人不倦。司马迁用“寓褒贬于记事”的春秋笔法,还原最接近真人面貌的孔子,增添了文本的文学性和感染力。
  四、虽出身布衣,却被誉为“至圣”
  司马迁将孔子列入记载王侯贵族的“世家”,本身就给予孔子较高的地位。《孔子世家赞》是司马迁为《史记·孔子世家》写的赞,寥寥数字胜过万语千言,显露了作者的胸襟与见识。开篇以总评揭出自己对孔子的无限景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继而从遗书、遗物、遗教三个方面,极言自己对孔子的向往,结篇再以总评写自己对孔子的崇奉,无处不洋溢着作者对孔子的无限敬仰之情。孔子虽出身布衣,却被司马迁誉为“至圣”,这位文化巨人、精神领袖,个人的德行、坚守的理想、胸怀天下的思想,深藏于《孔子世家》的末尾,以“太史公曰”的口吻娓娓道来,司马迁突出了孔子学术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五、结语
  《史记·孔子世家》是司马迁写的关于孔子的传记,其中蕴藏深厚的人文思想,而阅读就是精神对话和心灵沟通的过程,那些有温度、有思想、有文采的文字,令笔者受益匪浅。司马迁近距离地刻画孔子,直白地表达了历史书写的政治职责和道德担当。读完《史记·孔子世家》,笔者的思想不断深化,心灵不断升华。时至今日,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已经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孔子对中国文化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孔子不仅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孔子的思想和言行至今具有现实教育意义。笔者怀着谦恭的心态来品读《史记·孔子世家》,它不愧为中国人物史传的
  一篇典范。
  (华东师范大学)
其他文献
桃树,落叶小乔木,叶形小如针形,蔷乔木植物。春季三月开花,花朵呈淡红、粉红或白色。果实呈球形,桃叶茂盛,桃果硕大,表面带有茸毛。桃生长于我国北方地区,栽培历史悠久。《诗经·周南·桃夭》曰:“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后来,许多文人赞颂桃,它成为文人的一种精神寄托。  从古至今,“桃”在陶器、年画、雕刻、
期刊
美术活动是一项具有娱乐性和时代性的社会活动,而群众作为群众文化传播的主要承载对象,在美术活动的文化传播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人民群众在经济和物质上得到极大满足之后,人们越来越注重在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而美术活动作为群众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美术活动的开展使人民群众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一、美术活动在群众文化建设中发挥的作用  在我国群众文化建设过程中,美术活动成
期刊
电贝斯是一种电声乐器,其音量可调节,通常用于现代电声乐队中,可以极大地丰富乐队的音色。本文阐述了电贝斯的历史、种类与品牌、入门演奏时需要的基本设备,使得更多初学者深刻了解电贝斯这种乐器,进而形成良好的艺术语言与演奏风格。  一、电贝斯的发展史  刚接触电贝斯时,很多初学者会遇到诸多问题,不甚了解电贝斯的概念、起源、款式,不知道如何挑选电贝斯及其周边设备。电贝斯起源于1920年,是从低音提琴演变而来
期刊
“等到月亮挂上天际,夜莺飞向蔷薇树,用胸膛顶住花刺整整唱了一夜。”英国作家王尔德所写的《夜莺与蔷薇》蕴含着丰富意象、斑斓色彩和诗一般的韵律,充满形式之美。本文深入挖掘童话故事的主题,结合工笔花鸟画的特点进行创作和分析。  《夜莺与蔷薇》是王尔德创作的著名童话故事,这个故事深深地打动了笔者,因此笔者以此为素材,创作出工笔花鸟画小品《夜莺与蔷薇》。工笔花鸟画旨在精工细作,本次创作的工笔花鸟小品画是在越
期刊
刘小东是我国油画界“新生代”绘画艺术家,其绘画题材接近生活,风格引人注目,他以自己的视角来观察生活,用现实主义的手法记录着当下社会,影响着当代中国新写实主义的油画。他用自己好的作品加上创新的精神诠释这个现实的社会,重新解释了现实主义。  一、刘小东绘画风格的形成  (一)时代与家庭背景的影响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一些刚毕业走出校门的艺术大学生,他们希望将在美院学到的技法与现代艺术理念相结合,表现
期刊
文化馆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阵地,其在群众文化实践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文艺作品的要求不断提高,闲暇之余还会进行文艺创作。作为文艺创作的重要参与者,文化馆在繁荣群众文艺创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是文化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详细分析如何充分发挥文化馆在繁荣群众文艺创作中的作用,并给予合理化建议。  文化馆是指由政府设立的群众文化事业机
期刊
每个人在初次选择职业时,都希望它是鲜亮的、被人羡慕的,而护士这个职业从任何角度讲都具有闪光点,因为工作特点,护士被人们形象地称为“白衣天使”。但是,如果服务对象是失去理智的“三无”流浪乞讨精神病人,你还会选择吗,还会像对待正常病患那样服务他们吗?在一所民政部门医院里,面对一群天使早晨忙碌工作的缩影和她们表现出的敬业精神,你有何感想呢?  当每天第一缕阳光洒向新安医院住院病房楼院落的时候,大楼内就会
期刊
情感是任何艺术形式的根基和灵魂,拥有情感的艺术作品,才是有灵性的,才是有生命的,才是上乘之作和精品之作。在美术艺术的绘画风景写生中,情景交融,状物传情,是作品艺术性和情感性的完美表达,也是绘画艺术魅力的精髓所在。风景写生不仅是一种绘画技巧的训练,也是对艺术感悟和情感思维的训练。本文从构图、造型和色彩三个方面,对风景写生中的情感表达进行了浅显的探讨,以供参考。  意存笔先,画尽意在。艺术和情感一直是
期刊
人不是四处游走才是旅行,安静的思考也是旅行,一切探索、追寻、触及不可知的领域,都是一种旅行。有美丽的校园,就有宁静的小路;有宁静的小路,就有探索的脚步。我和研学有个约会,约在校风务实、学风端正、教风严谨的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这里是江西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这里是风景优美的园林化校园,这里是国家AAA级景区,还是江西省首批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行走于气势恢宏的神龙广场,漫步于绿树成荫的香樟路,小
期刊
唐人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运用以诗论诗的形式,从审美的角度探讨诗歌的各种艺术风格。司空图生活的晚唐,盛唐气象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社会动荡、时局剧变。如果说司空图《诗品》中“雄浑”“豪放”“劲健”等诸品都符合盛唐诗人创作的艺术风格,那么“悲慨”这一品则是司空图纵观诗歌艺术的流变,对当时诗坛普遍流行的苦闷徘徊、哀怨惆怅的艺术风格的揭示和总结。  一、《诗品·悲慨》的文本阐释  “悲慨”是《二十四诗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