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白居易与永贞革新之关系

来源 :名作欣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jaz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永贞革新,是为了改变“安史之乱”以来的混乱局面而进行的一场政治革新运动。这场运动以革新派和反对派的斗争为主,以王叔文集团的失败告终。从参与人员来看,白居易位卑名小,算不得事件的直接参与者。但他有一部分作品,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情况;革新失败后,白居易和革新集团的一部分成员是有往来的,不仅如此,革新派提出的种种举措,与白居易的政治观念有很大部分的重合之处。由此观之,永贞革新这场政治事件和白居易的思想、文学创作之间是有一定联系的。
  关键词:永贞革新 白居易 诗文创作
  白居易不是永贞革新的提倡者和参与者,但是从他的一些作品当中,可以看到他对于这场事件的态度。在革新失败、宪宗即位后,白居易和革新集团的成员间不仅有往来,而且有一部分诗文创作。因此,对于白居易这一时期的作品,是有必要进行一番考察的,以求分析白居易和这场政治革新运动的关系。
  一、关于永贞革新
  在讨论白居易和永贞革新的关系前,有必要对永贞革新的历史背景、革新时期的党野分派等进行一些交代,以便更好地考察二者的关系。
  (一)永贞革新的历史背景
  “安史之乱”是唐代历史的分水岭,八年的战乱中,人力和财力都有着巨大的消耗。此外,以中央集权为主的体制也受到了很大的破坏。一方面,宦官势力对于朝局走向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另一方面,地方藩镇割据势力过于强大。面对这样的状况,改革积弊、树立新风迫在眉睫,永贞革新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
  1.宦官专权
  宦官专权是由于皇帝猜忌武将,重用宦官造成的。宦官掌权有一个渐进的过程:贞观年间,宦官开始充任外使,為以后的动乱埋下了祸端。玄宗统治时期,宦官官阶提高,并且开始控制朝政,最为典型的是高力士。到了肃宗时期,宦官的职权进一步加强,开始以“观军容使”的身份加入军队。德宗末年,宦官干政的弊端越来越明显,皇太子李诵深感此恶。顺宗即位之后,颁布了一系列政令,其中有关于宦官专政的,可见宦官既掌军权,又干预朝政,两方面危机使得改革迫在眉睫。
  2.藩镇割据
  永贞革新面对的另一重障碍是藩镇割据。地方权力的扩张,超出中央可控的范围,对中晚唐政治走向有着极大的影响。
  唐初,为了治理方便,将全国分为几道,道又下辖数州。道的长官所管辖的军队,称为府。这些部队战争时期外出作战,和平时期在家耕作,他们有着军民两重身份。这就是唐初的“府兵制度”。他们不是专职军人,因此在地方上的势力很难扩大。到高宗后期,武则天把持朝局,府兵制渐渐瓦解,代之而起的是雇佣兵,地方有了常规军队,地方将领也有了一定的势力。天宝年间,节度使的出现使得地方形成了大量的权利中心,不再统一听命于中央,最终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
  到了德宗统治后期,宦官权力越发不可收拾,和藩镇割据两者产生交织。宦官参与地方节度使的任命,进一步腐化了唐朝政局。永贞革新这场运动,正是统治者和革新派意识到了宦官和地方割据对唐朝政局的腐化,从而进行的一场革新运动。
  (二)永贞革新的党野分派
  就革新的态度而言,可以将这些参与者分为革新派和反对派两大派别。在革新派当中,根据成员的籍贯地域,可分为南人和北人。反对派的构成比较复杂,大致可分从宦官、藩帅两方分析。
  1.革新派
  初唐政治中,执掌大权的东南人士很少,这与此时“重北轻南”的传统有关。永贞革新,可以说是南方文士试图打破北人垄断政权的一次尝试。
  革新派人士的籍贯,据新旧《唐书》载,王叔文、王伾、陆质均为东南人士;柳宗元、刘禹锡等虽为北人,却都因躲避战乱,有在南方生活的经历;韦执谊、李景俭等,要么是关中望族,要么与皇室有关系。由此可见,革新派成员的分布是分散的。在革新后期,韦执谊和王叔文对于藩镇问题、是否立太子以及对待反对派的态度都出现了很大的分歧,这是革新失败的客观因素之一。革新派成员的多样混杂,是革新难以达成统一意见的阻碍因素。
  2.反对派
  永贞革新的反对派可以从宦官、藩帅两个方面分析。宦官方面以刘贞亮(俱文珍)为首,包括刘光琦等一批宦官。地方势力以韦皋、严绶、裴均为主,他们或为德宗旧臣,或为地方一霸,因为不满顺宗的改革,为了捍卫自己的既有利益,结成了反对同盟。在朝中,反对派和革新派都有相当部分的支持者,斗争本是势均力敌的。然而,地方上藩镇对反对派的支持,造成革新派实际支持者的薄弱,导致了革新的失败。
  二、白居易与永贞革新的关系
  白居易对于永贞革新的态度,可以从其诗文作品中窥见一二。这些诗文作品,一方面反映了他与革新派成员之间的交往,另一方面展现的是他对反对派的猛烈抨击。
  (一)与革新派的交往
  从白居易态度可以看到,他对革新派是支持和同情的,这种态度主要体现在他的诗文作品当中。
  1.与韦执谊
  在德宗去世、顺宗执政的一个月内,韦执谊由吏部侍郎升为尚书右丞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贞元二十一年二月二十九日,白居易上书《为人上宰相书》给韦执谊。书中云:“二月十九日,某官某乙谨拜手奉书献于相公执事。”这封书的主要建议是:劝韦执谊明圣听;接近士人,听取广泛的意见。韦执谊拜相仅十余日,白居易就积极上书言事,可以看出白居易对时局的关注,以及对于革新派是支持的。
  革新失败后,白居易的一些诗歌反映了他们的境况。如《寓意》第二首:“赫赫京内史,炎炎中书郎”是对韦执谊任职身份的说明。“昨传征拜日,恩赐颇殊常”,则是描写韦任职期间受到的重视。“富贵来不久,倏如瓦沟霜。权势去尤速,瞥若石火光。不如守贫贱,贫贱可久长。”最后几句通过今昔对比的方式,描写了短短数月间,韦执谊得势之快速,衰败也迅疾的场面,委婉地表示了对韦氏的同情。还有《寄隐者》,也是关于韦执谊的。“云是右丞相,当国握枢务”,同样表明韦执谊在革新期间的权高位重。“昨日延英对,今日崖州去。”诗句中的“崖州”“右丞相”等确切地名、确指职位的出现,可见确写韦执谊无疑。这首诗描写了韦执谊贬官,亲友相送的场景。通过宠辱无常,朝荣夕衰的描写,感叹陷入政治漩涡的复杂性,同样委婉地表现了对于韦的同情。   2.与刘禹锡
  刘禹锡的政治生涯和文学命运,因为这场革新遭到了巨大的变动。革新失败之后,刘禹锡一贬再贬,先被贬为刺史,未到任,又加贬为朗州司马。后来,即使是当朝宰相的裴度极力举荐,刘禹锡也难以回京做官。到了晚年,他才慢慢到夔州、苏州等地做官。
  刘禹锡和白居易从何时开始交往,史料中没有明确记载。在现今可见二人的作品当中,刘禹锡所作《翰林白二十二学士见寄诗一百篇,因以答贶》,是可知的最早刘赠白的诗歌。诗题中提到白居易当时为翰林学士,据此考证,赠诗这一事件应该是发生在元和二年至元和五年(807—810)。诗中称赞白居易写诗可谓鬼斧神工,妙手天成,几乎无人可与之匹敌。对于这样一首赞美及恭维的诗,在白居易的集子中没有找到回应。一种可能是,元和六年(811),白居易的母亲陈氏去世,随后女儿金銮子夭折,白居易在生活上连遭不幸,处在服丧期间,很少应酬唱和。考察这一时期,白居易和其他朋友也很少诗作往来,可能算是一种旁证。另外一种可能,白赠刘的诗歌散佚了,因此在现存诗集之中看不到。无论哪种情况,元和二年至元和五年,二人有交往是可以肯定的。
  刘白两人初次见面,在宝历二年(826)冬的扬州。白居易作《醉赠刘二十八使君》,诗中对刘禹锡才华出众,却因为“命”无用武之地,表达了深深的感慨和惋惜。白居易当时也因被诬陷遭遇贬谪,因此除了对刘的遭遇表达同情之外,也有自己仕途坎坷的寄托在其中。刘禹锡作《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回赠,刘答白的诗中,先对自己的坎坷经历进行一番陈述与感慨,后面用一种积极达观的心态,来勉励自己和白居易,不要自怨自艾,要以辨证的眼光面对人生的挫折。
  自宝历二年,刘白初见,至会昌二年(842),刘禹锡卒,将近二十年的时间里,二人之间酬唱应和诗歌颇多,并且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二人的交往,不仅有仕途坎坷的惺惺相惜,更有一份知己情深在其间。
  3.与李景俭
  李景俭,《旧唐书》称其有“王霸之略”,王叔文和韦执谊对他很重视,可见其才能。但他狷狂的性格,在革新失败后逐渐变成了麻烦。永贞革新失败不久,他即被贬为江陵户曹,后调为河东令。元和十一年(816),担任唐邓行军司马,后又迁忠州刺史。白居易有《闻李六景俭自河东令授唐邓行军司马以诗和之》赠予李景俭。“四十著绯军司马,男儿官职未蹉跎。”这首诗祝贺李景俭苦尽甘来,总算得以建功立业。诗中对于他未来的道路,充满了鼓励和希望。元和十四年(819)春,李景俭入朝为官,白居易接任忠州刺史,白作《初到忠州赠李六》,一方面感叹相见短暂,另一方面感慨二人都被贬官到此,情绪十分悲哀。李景俭入朝不过数月,可能因为狷狂的个性,被贬为谏议大夫。后又因酒后失言,贬为漳州刺史。当时因为元稹为李求情,因而李未至漳州,改授楚州刺史。在李景俭死后,白居易曾作《花前叹》“樊李吴韦尽成土”,这几人生前都是白的好友,白居易感叹他们接连去世,可见白和李的交情深厚。
  4.与李谅
  李谅,字复言,新、旧《唐书》皆无传。王叔文赏识他的才干,任用他为巡官。柳宗元代笔的《为王户部荐李谅表》,曾称赞李谅“清明直方,柔惠端信”。革新派失败后,李谅未遭贬。长庆年间,曾陆续担任泗州、寿州等地刺史。宝历大和年间,曾担任大理卿、京兆尹等职。大和七年(833),卒于岭南。
  白居易和李谅的往来,很早即有诗篇记录。元和元年(806),白居易居住在华阳观,准备制科考试,有诗作《华阳观桃花时,招李六拾遗饮》,描写二人同饮,挚友相谈之情。元和十年(815)秋,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在赴任途中,作《独树秋浦雨夜寄李六郎中》:“忽忆两家同里巷,何曾一处不相逢?”可以证明白李二人的亲密关系。二人住的地方相近,因而很早就认识。此诗后几句叙述二人有相同的爱好,同游、密谈、对弈,可见二人非泛泛之交。长庆二年(822)七月,白居易出任杭州刺史,到达杭州之后,曾作《初到郡斋寄钱湖州李苏州》。钱徽、李谅都是白的挚友,当时,钱徽在湖州做官,李谅在苏州做官,他们三人在地理位置上距离很近,却由于种种原因不能会面,白寄诗表达自己心中的遗憾之情。不久钱徽和李谅都以当地名酒送给白居易,白作《钱湖州以箬下李苏州以五骰酒相次寄到无因同饮聊咏所怀》,表示自己的感谢相知之情,和当年与钱同作中书舍人、与李同为尚书省外郎的同僚亲朋之情。长庆四年(824),李谅寄《示男阿武诗》给元稹、白居易,表达自己喜得麟儿的喜悅,白作《见李苏州示男阿武诗自感成咏》,其中“遥羡青云里,祥鸾正引雏。自怜沧海畔,老蚌不生珠”几句,表达了羡慕李谅得儿之喜,同时抒发自己无子的感慨。这些诗歌,足以见白居易和李谅的交情是十分深厚的。
  (二)对反对派的抨击
  在白居易的作品当中,对于反对派的态度,主要体现为对宦官和藩帅的抨击和批判。
  1.对藩帅的批判
  地方势力的过于强大,是革新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迫使顺宗禅位的是节度使韦皋,接着表示支持的是裴均和严绶,二人同样也是地方藩帅。宪宗即位后,韦皋、裴均和严绶三位藩帅都很受皇帝宠信。元和二年至元和五年,白居易担任翰林学士的职务。这一身份使得白有条件向皇帝进谏直言。韦皋在宪宗即位不久,因“暴疾卒”。因而,白现存集子当中可见到的批判,主要是对严绶和韦皋二人的。
  严绶入朝前,在河东任职。因拥立宪宗,得到宠信,由地方调任入京,白居易反对严绶入京,作《论太原事状》,提到严绶在河东任职期间,名声很差。过了两年,严绶被任命为荆南节度使,白上奏《论严绶状》,称严“怯懦无耻”,进行反对。严绶是皇帝的宠臣,白居易敢于直言进谏,可见其不畏强权的气魄。
  裴均,也是一个手握权柄的藩帅,他在地方上搜刮财政,在朝内与权贵勾结。裴均请求入朝为相,白有《论于頔裴均状》,指出于頔、裴均入朝的种种弊端,请求皇上仔细考量。白居易明知会得罪权贵仍敢于直言进谏,可见他赤胆忠心的真性情。
  2.对宦官的批判
  宦官专权是中晚唐统治的另外一大特色,永贞革新时期,宦官方面的反对派即以刘贞亮(俱文珍)为首的。对于俱文珍及其朋党,叔文集团是处于其对立面的,而且刘贞亮在宦官之中很有话语权,他和朝臣中职掌文书的人联合起草了太子的诏书,是帮助宪宗即位的有力推手。对于宦官专权,白居易在元和时期,是写了一些诗歌反映这种现象的,比如《宿紫阁山北村》《读史》《读汉书》这些诗歌,都对宦官专权害政的现象进行了强烈的批判、讽刺。
  综上而言,首先,白居易虽不是永贞革新的主要人物,但是他曾向韦执谊上书言事,表明了对革新的支持态度;其次,对于刘禹锡、李谅等革新派人物的遭遇,白居易对于他们表示了深切的同情,不避时嫌,倾心交往;再次,对于强藩和权宦,白居易敢于直言,不卑躬屈膝,敢于批判和反对;最后,他以诗文作为武器,阐发自己的思想和主张。这几点,都是白居易与永贞革新存在联系的证明。
  参考文献:
  [1] 吴兢撰.贞观政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2] 刘昫等撰.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3] 白居易著,顾学颉校点.白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
  [4] 岑仲勉.隋唐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5] 谢思炜.白居易集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6] 李丹,尚永亮.白居易百年研究述论[J].中州学刊,2006(3).
  [7] 刘秀梅.白居易与永贞革新主要成员的关系研究[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1).
  作 者: 宋翔,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隋唐五代文学。
  编 辑:曹晓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
其他文献
摘 要:李劼人小说中大量运用的四川方言以一种强大的力量影响着文本结构方式、人物塑造和审美形态,形成浓郁的“川味”风格。李劼人采撷方言资源进行写作的深层动因,从文化心理层面可以归结于他对文学写实传统的继承、巴蜀方志意识的创化以及民间文化趣味的追求。  关键词:李劼人 四川方言 方言写作 动因  李劼人小说无疑是因其鲜明的地方特色在现代中国文坛独树一帜,特别是大量运用四川方言不仅描画了蜀地自然风光、社
期刊
摘 要:受新文化运动权力话语影响,学界主流对胡先骕文化思想的评价近年来并没有根本性的变化。胡先骕执中守本的文化思想,紧执中正之道,力图重建古典美学法则;恪守汉字本位,塑造民族文化认同,其旨归在于“审慎保存其伟大之旧文明的精魂”。胡先骕对传统的珍视和弘扬,在当下显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胡先骕 文化思想 价值重估  胡先骕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植物学家、文化学者。他在植物学领域的成就早已得到学界公认
期刊
摘 要:艾丽丝·门罗在自己的作品中反复演绎“红鞋”这一童话主题,《幸福过了头》中的《温洛岭》一文讲述两个出身贫苦地位的女孩面对“红鞋”诱惑时的种种表现。妮娜和“我”恰好映射着安徒生童话《红鞋》珈伦的双脚和灵魂。借助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我们得以理解妮娜是在不同层次的需求驱使下一次次穿上又脱下红鞋,最终还是为需求的满足而沦为红鞋的奴隶;而受过高等教育的“我”因为感受艺术的“高峰体验”而达到了自我实现,
期刊
摘 要:长篇散文《白马部落》选择十七位各具特点和代表性的白马人进行“聚光”描写,不仅真实地写出了他们各自奇特的人生际遇和不同命运,从而绘制成一张“原生态白马社会的完整拼图”,也由此启示我们:树立民族意识、强化历史意识是散文发展新突破的重要关节。  关键词:《白马部落》 民族意识 历史意识  所谓“民族意识”,即指作家站在全民族(在我国,即中华民族)利益的视角上选材构思、审美创美的自觉意识,是作家创
期刊
摘 要:日本近代著名作家永井荷风一生著述极为丰富,创作期长达六十余年。虽然永井荷风很早就被介绍到我国,却明显受到冷遇,这与荷风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相称的。本文以1980年为界考察我国对永井荷风文学翻译、研究的具体实态,总体来看我国的荷风文学翻译与研究仍处于初始阶段。  关键词:永井荷风 中国 翻译 研究  一、引言  日本近代作家永井荷风(1879—1959)的文学创作横跨明治、大正、昭和
期刊
摘 要:《树影》作为日本“原爆文学”的代表,以长崎为背景,描写从“二战”后第三年到第十五年这十多年间华侨妇女柳庆子同日本穷画家麻田晋之间的恋爱悲剧,以及两人都死于原子弹后遗症的共同遭遇,来烘托原子弹带给日本人民的灾难。佐多稻子一生两次加入共产党,最后被开除党籍。作为左翼文学家,她在侵华战争中成为战争支持者,战后对自己的战争责任避而不谈。她的小说《树影》仍是突出战争对日本人民的伤害,但进步之处在于借
期刊
摘 要:吉田兼好《徒然草》内容广阔,寄蕴繁复,具有独特的文化表征。一方面其根植于日本民族传统文化土壤之中,投射出对于日本内部文化的承继性,另一方面它积极摄取外来文化因子,反映出强大的文化包容性。本质上,可将其视作日本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交融塑造的一个生动的文学缩影,具有深远的跨文化研究意义。  关键词:《徒然草》 吉田兼好 文化吸纳  作为日本中世纪古典文学三大随笔之一,吉田兼好的《徒然草》以其清雅
期刊
摘 要:电影《辛德勒的名单》运用交叉剪辑的方式将“二战”中波兰犹太人群像嵌入连贯紧凑的主线故事中,在20世纪犹太难民的特殊历史境遇与原著小说情节与人物的基础上,为观众呈现身份背景各异的边缘人物形象,组成犹太人从沉沦到救赎的“二战”生活历史。本文试图将电影中各色人物原本在主线故事中碎片化的叙事段落重新衔接,唤起大屠杀影像叙事中极易被淹没的平凡众生的强烈在场,并从《辛德勒的名单》对边缘角色的成功塑造这
期刊
摘 要:作为旅美华人作家,白先勇和严歌苓都曾在他们的移民小说中致力于女性身体书写。他们一方面突破传统禁锢,用大胆的笔触刻画女性之美,建构女性主体与自我,另一方面又将女性置于绝望的生存困境,书写她们在隐忍或挣扎中的自我救赎方式。  关键词:白先勇 严歌苓 移民小说 女性 身体叙事  作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旅外作家和八九十年代的“新移民作家”,白先勇和严歌苓都曾创作过一系列“移民小说”。“到了一块新
期刊
摘 要:作为20世纪初期中法两国女性主义文学代表作,《流浪女伶》和《莎菲女士的日记》在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形象的设定方面呈现了极大的相似性,推动了文学领域内女性意识的表达和女性话语权的构建,两部作品对各自国家后来的女性文学发展都起到了深远的推动作用。但是受社会背景的影响,两部作品在对女主人公性格的塑造上仍有不同之处。  关键词:女性主义 《流浪女伶》 《莎菲女士的日记》 契合 差异  20世纪初,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