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畸形的诊断和治疗

来源 :延边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nfeng_198603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静脉畸形是一种最常见的先天性血管畸形(约占血管畸形的2/3),通常出生时即存在,并随身体发育成比例生长,不能自行消退[1]。临床表现多种多样,轻者仅仅表现为无症状胎记,严重者可危及生命[2]。上个世纪,外科医生作了较多的工作[3]。但是因对静脉畸形的复杂性认识不足,效果并不满意,术后常常复发或因手术创伤过大引起难以接受的功能和外观损害[2]。虽经数十年努力,静脉畸形的诊治目前仍是临床难点,部分原因是对静脉畸形本质认识不足和其治疗计划的不周。本文主要对目前静脉畸形的诊断和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1静脉畸形的临床表现
  静脉畸形(venous malformation, VM)是最常见的低流速脉管畸形。大多数散发、孤立存在(93%),仅有1%多发存在。遗传性病变包括皮肤粘膜静脉畸形( cutaneomucosal venous malformation,VMCM,1%)和静脉血管球瘤畸形(glomuvenous malformation,GVM,5%),常表现为多发[4,5]。VMs发病率没有性别差异。VMCMs和GVMs外显率与年龄相关,在20岁时表现达到最高峰[6]。
  VMs是从浅蓝到深蓝颜色不等的病变,压缩或体位改变后血液可排空[7]。没有震颤和杂音,触诊时病变区体温不高,一般无疼痛(无血栓形成时)。静脉畸形可以涉及到任何组织和器官,例如皮肤及皮下组织,肌肉、关节或肠道。根据病变大小、部位以及患者激素的水平等,VMs可引起疼痛。颞肌中VMs常导致偏头痛;在四肢,VMs经常引起肌无力、皮下过度增生肥大;喉咽部位病变可引起打鼾或睡眠呼吸暂停;胃肠道病变导致慢性贫血。多发性静脉畸形表现为多个单发隆起,直径小于5cm,较少被压缩。无论是否与遗传有关,多病灶患者随时间会发展为新的VMs。与单发的静脉畸形相比较, VMCMs多在表浅部位,很少累及肌层。也未曾有侵犯关节和骨骼的报道,由于病变面积小常无症状[4,5,8]。
  静脉血管球瘤畸形(GVM)临床表现和静脉畸形不同[5,8,9]。颜色从粉红到紫色,或是深蓝色。表现为出生时的表面稍有过度角化的圆形隆起。与VMCMs相比,主要位于四肢,不可被压缩。比VMs表浅,包括皮肤和皮下组织,很少累及肌层。与VMs不同的是在压缩时有疼痛。有时会和甲下孤立、疼痛的血管球瘤混淆[10]。多数静脉畸形会有自发的血栓形成及溶栓,持久存在的血栓会钙化,导致静脉石的产生,在X-ray平片上会有特征性表现[11]。
  与静脉畸形有关的综合征包括蓝色橡皮疱样痣综合征(Bean syndrome,)、克-特二氏综合征(klippel trenaunay syndrome)和马富奇综合征(Maffucci syndrom)。这些综合征较为少见。BRBN综合征常表现为位于手掌或足底的多发蓝色小疱样病变。在出生时既有多发深蓝色病变在全身呈弥漫性分布,且数量有增多趋势。肠道部位病变会导致慢性失血、贫血,可作为诊断学依据。罕见有病变累及膀胱、肝脏、脾脏、肾脏和肺组织。克-特二氏综合征是以人名命名的毛细血管淋巴静脉畸形,多表现为出生时的肢端肥大。95%的病变位于下肢,也可累及到上肢、腹部及生殖器。可并发出血、溃疡、淋巴渗出、血栓形成或肺栓塞[12]。马富奇综合征是一种以多发性内生软骨瘤合并血管瘤为特征的病变,骨病变较广泛,凡软骨化骨的骨骼均可累及,常累及管状骨,多为一侧肢体受累或不对称性的分布,手和足是最常见的侵犯部位,手的掌骨和指骨最常受累,腕骨很少发病。患者出现临床症状较早在手部,病变呈球形或结节样肿胀,这是典型的症状。在肢体的干骺端有轻微的膨胀,随着骨骼的发育,出现短缩畸形。血管瘤一般多见于皮肤、皮下或肌肉,可伴有血栓形成,进而血栓钙化,形成静脉石。文献报道Maffucci 综合征恶变率达40%,以软骨肉瘤为主,也可为神经胶质瘤、血管肉瘤和纤维肉瘤[13]。
  2静脉畸形的诊断
  2.1 影像学检查
  90%的VM患者通过病史和物理检查获得诊断。多普勒超声可明确管腔的血液回流,是确诊低流速静脉畸形首选的检查。80%的静脉畸形患者,表现出可被压缩的病变及特异的低回声区,静脉石呈现强回声。主要的鉴别诊断是淋巴畸形。因为淋巴畸形的特异性表现,如不可被压缩、皮下无回声的囊肿、较厚的间隔以及液平面,这些并不总是表现出来。淋巴畸形合并囊内出血时鉴别诊断更为困难。
  小的表浅静脉畸形不需要进一步详细的检查。然而,对于较大较深的病变,为对血管异常进行充分的评估,需要用MRI来确诊,明确血管病变区域与毗邻的组织器官、神经、肌腱以及肌肉的关系,了解畸形的程度以便指导治疗。静脉造影和经皮穿刺静脉造影一般不常规作为诊断的方法,仅在栓塞治疗前对病灶大小和范围进行评估[2,14]。
  2.2 诊断性生物学标记 D-二聚体
  静脉畸形可导致血栓形成和自发的溶栓,这种现象称为局限性血管内凝血(localized intravascular coagulopathy,LIC)[15]。42%的患者中D-二聚体水平>0.5mg/ ml,其水平高低和病变大小、深度以及静脉石有关[16]。即便是没有合并使D-二聚体升高的其它因素,如癌症、炎症性疾病、缺血性心脏病、动脉瘤或怀孕等情况下,VMs患者D-二聚体水平常会很高(其中25%>10mg/ ml),往往是正常上线的两倍。在其它状况下,例如口服避孕药、溃疡形成、老年人,D-二聚体也可轻度升高,但是升高水平远远低于静脉畸形。事实上,这些状况下D-二聚体升高后的水平仍在正常范围之内[17,18,19]。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可耐受LIC。但少数具有广泛静脉畸形患者会呈现出高D-二聚体水平(>1.8mg/ ml)和低纤维蛋白原水平。这些患者具有潜在的LIC加重风险,在手术大出血后,由于血小板、凝血因子和纤维蛋白原的显著消耗会发展为DIC[16]。因此,检测D-二聚体的水平对于静脉畸形的治疗是必要的。
   静脉畸形是患者在其他状况健康的情况下唯一可以让D-二聚体持续升高的疾病。因此,D-二聚体的检测有助于明确诊断[20]。血管异常患者在没有病理学诊断的情况下,经过D-二聚体的检测后,可对其中96.5%的静脉畸形患者做出诊断。但是D-二聚体的检测不敏感,所以当D-二聚体水平正常时,不能排除小的静脉畸形的存在。D-二聚体的检测也可用于静脉畸形的鉴别诊断:在GVMs,淋巴畸形和高流速病变患者中,D-二聚体是正常的。D-二聚体的检测将GVMs从其他的多发性静脉畸形中区分出来,对KT综合征尤其有意义,因为和Parkes-Weber综合征相比,KT综合征D-二聚体水平显著升高,而Parkes-Weber综合征常被误诊为KT综合征。因此,这项简单价廉的生物学检测应当作为临床上评估脉管畸形患者的常规检验。
  3静脉畸形的治疗
  3.1 对范围较大的侵润性病变,治疗需要多学科协作干预。
  由皮肤科专家、介入治疗的放射线学者、血液病学家、整形或血管外科医生及矫形外科医生组成治疗小组,了解畸形的病变,目前的临床表现及功能障碍,明确诊断、选择治疗方式并对预后进行评估,进行长期随访。必要时对那些有损毁面容或慢性病变的患者进行心理辅导。
  对有症状的、四肢广泛性静脉畸形患者如解剖条件允许,首选个体化的弹力压迫治疗,可以减少血液的淤滞,减轻疼痛,阻止静脉扩张的发展、降低血栓、静脉石的形成及局限性血管内凝血(LIC)的发生。对GVMs患者禁忌使用压迫疗法,因为可使疼痛加重;此方法对马富奇综合征无效。
  3.2 手术
  VMs切除会导致大出血、医源性损伤或畸形。手术不作为首选治疗方式,因为:(1)病变很难被完全切除(2)切除可能会引起比原发畸形更严重的组织缺损。(3)复发率高,因为病变周围的畸形管道没有得到治疗。(4)出血和医源性损伤几率高。切除在以下情况下考虑:(1)小的、局限性可被完整切除的静脉畸形。(2)完成硬化治疗之后依然有持续的症状(进一步的注射不能改善患者的畸形病变)。考虑切除时,应当权衡切除VMs之后遗留的瘢痕、缺损和手术前的病变表现。
  几乎所有的VMs患者在手术治疗之前应该接受几个月的硬化剂治疗,以降低手术的难度,提高预后,降低复发率。在进行了足够的硬化剂治疗后,VM被纤维组织所替代,因此出血、医院性损伤以及复发的风险降低。此外,组织的纤维化有利于切除和功能的重建。偶尔出现在VM硬化后术中出现大出血。
  GVMs病变表浅,面积局限,很少侵犯周围组织,有症状时首选手术切除[21]。
  手术切除胃肠道的VMs是典型的治疗方式,患者有慢性出血常合并贫血,术前需输血。单发病变用内窥镜进行绑扎或硬化疗法[22]。多病灶的VMs(蓝橡皮奶头痣综合征)通过肠切开术尽可能多的切除病变,而不是肠切除术,以维持肠的长度。
  3.3 硬化疗法
  解决静脉畸形的一线治疗方法是硬化疗法,一般比切除更安全有效[23]。通过引起血管内皮的损害及随后的炎症反应和纤维化达到破坏病变血管的目的。75-90%的患者有好的结果,包括病变体积的缩小和症状的减轻[24]。
  为进一步方便静脉畸形的腔内栓塞治疗,Puig 等[25]根据静脉畸形的静脉引流情况将静脉畸形分成四型:Ⅰ型:孤立性的静脉畸形无引流静脉引流;Ⅱ型:静脉畸形的引流静脉引流至正常静脉;Ⅲ型:静脉畸形的引流静脉引流至发育异常的静脉;Ⅳ型:静脉畸形表现为静脉扩张。根据该分型,对于Ⅲ型和Ⅳ型的静脉畸形患者应用液体栓塞剂应相对谨慎,这两型静脉畸形与正常静脉循环之间有广泛的引流,在治疗时液体栓塞剂较多的进入正常的静脉循环,从而稀释了病灶内栓塞剂浓度,导致治疗效率降低和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
  在静脉畸形的栓塞治疗中无水乙醇是常用的栓塞材料,无水乙醇侵蚀性强,可迅速栓塞病灶,是目前最为有效的硬化剂[26-28]。无水乙醇可使蛋白变性、原生质沉淀,完全破坏静脉畸形内皮细胞,永久性闭塞病灶。被破坏的静脉畸形内皮细胞不能再生,因此,无水乙醇是目前临床证实最有效的硬化剂, 多位学治疗有效率高达74%~91%[28,29]。但是, 无水乙醇所致的并发症也不可忽视,包括组织坏死、周围神经损伤、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低血糖、高血压、溶血、肺栓塞、肺血管痉挛、心肺衰竭等[29]。学者们研究无水乙醇治疗的危险因素时发现:单次治疗时的无水乙醇用量是重要的危险因素,与并发症的发生率呈明显正相关[30]。如果血管内治疗过程中无水乙醇用量达1.0 ml / kg 体重,血清无水乙醇浓度升高将导致呼吸抑制、心脏停搏和癫痫发作等。建议始终不可超过1.0 ml / kg 体重的极限量。为减少单次治疗时无水乙醇的用量,有人联合应用博来霉素来治疗静脉畸形,博来霉素可抑制DNA 合成,应用于抗肿瘤治疗,人们还发现博来霉素通过非特异性炎症反应作用于内皮细胞,发挥破坏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有报道应用无水乙醇结合博来霉素血管内治疗静脉畸形有效率高,术后随访,未见复发,也无心肺衰竭或肺纤维化等严重并发症发生。因此,无水乙醇结合博来霉素是一种比较理想的腔内栓塞静脉畸形的治疗方式[27]。
  其他的硬化剂包括鱼肝油酸钠、平阳霉素、十四烷硫酸钠(STS)等。鱼肝油酸钠促进血栓形成、封闭静脉管腔,然而,大剂量注射会产生溃疡和血尿。博来霉素A5又被命名为平阳霉素(PYM),我国多数情况下作为硬化剂治疗脉管畸形。与鱼肝油酸钠及无水酒精相比,PYM不会引起皮肤及粘膜层的溃疡和坏死,也没有血尿和神经病变的报道。此外,PYM硬化疗法没有剧烈的疼痛和神经损伤,使其更适合治疗面颈部静脉畸形。因此,在我国PYM硬化治疗静脉畸形作为一种常规治疗方式,疗效确切[31,32]。为指导应用,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脉管性疾病学组2011年建议了平阳霉素治疗静脉畸形[33]的方法。
  平阳霉素是由平阳链霉菌产生的博莱霉素类广谱抗肿瘤抗生素,无免疫抑制作用,不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在机体内能够促进Fe2+ 氧化成Fe3+,同时产生OH-,OH-是机体内最活跃、最强有力的氧自由基,与DNA 结合,使其解螺旋;此外,平阳霉素还可诱导细胞凋亡。故局部应用平阳霉素会造成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使细胞水肿变性、增生,发生无菌性炎症,局部组织变性、坏死、凝固及微血栓形成,导致管壁增厚,管腔闭塞,最后造成组织纤维化而使病变消退。平阳霉素可引起局部肿胀、发热等并发症,过敏反应和肺纤维化较少见。动物实验[34]及临床对比观察研究[35,36]认为,平阳霉素是一种较温和的硬化剂,局部反应小,并发症少,患者耐受性好,治疗局限性静脉畸形,其疗效优于鱼肝油酸钠和无水乙醇。
  STS是一种合成的长链脂肪酸,于1940年发现,作为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广泛应用于工业。1946年被FDA承认。尽管此硬化剂应用了60多年,没有得到客观的研究,但具有可靠的有效性和安全性[37]。
  尽管硬化治疗有效地降低了病变面积,改善了症状,但患者在治疗之后可能还是会有一个大的、可见的畸形存在,应在硬化后手术切除治疗,因此,腔内硬化治疗常常作为联合治疗的一个重要环节[3,30]。此外,VMs在硬化治疗后具有一定的复发率,例如,在硬化剂十四烷硫酸钠(STS)治疗后6个月45%的患者有部分复发[38]。硬化治疗常需多次。
  3.4 激光治疗
  在过去20年间,曾尝试应用多种激光治疗静脉畸形,然而由于深部血管对这些激光具有较弱的吸收性及这些激光治疗可导致广泛的副作用,使得应用激光治疗静脉畸形受到一定限制。近年来,应用940nm(1nm=10-9m)或810nm激光治疗浅静脉功能不全在临床上取得了巨大成功;血红蛋白对这个波长范围内激光吸收为峰值,且组织穿透性仅为0.3mm,因此,这个波长范围内的激光更适合静脉治疗。腔内激光闭塞静脉的机制主要有:(1) 激光治疗时血管内产生气泡间接热损伤血管壁,从而导致静脉血栓性闭塞;(2)激光直接热损伤静脉壁,导致静脉壁收缩闭塞[39]。激光治疗静脉畸形一般仅影响气泡形成和分布的管腔,不影响其他静脉管腔及邻近组织。局限性病灶应用腔内激光治疗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往往通过一次治疗就能得到治疗目的。腔内激光治疗的并发症大多轻微,且能很快恢复。腔内激光治疗静脉畸形与传统手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微创,仅在皮肤上有一些小的穿刺点; 能治疗范围较广泛的病变且术中、术后失血少;医生可根据病变范围和严重程度个体化决定激光的用量; 激光治疗的终点很容易决定; 手术时间大大缩短和术后很少需要特别护理等[40]。
  4展望
  无论是腔内栓塞或腔内激光治疗静脉畸形,一般仅影响栓塞剂或气泡形成和分布的管腔病灶,不影响其他静脉畸形病灶(残留病灶生长、复发),因此,对于范围较大的浸润型(弥散型)病变往往需要多次治疗或仅是对症治疗。对于范围较大的浸润型病变,即便多学科协作干预,多种治疗手段联合应用,根治性治疗目前仍然比较困难[3]。如何提高V静脉畸形的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将有待以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Lee BB,Laredo J,Lee TS,et al.Terminology and classification of congenital vascular malformations[J].Phlebology,2007,22(6):249-252.
  [2]Villavicencio JL.Congenital vascular malformations?:historical background[J].Phlebology,2007,22(6):247-248.
  [3]Lee BB,Laredo J,Kim YW,et al.Congenital vascular malformations: general treatment principles[J]. Phlebology,2007,22(6):258-263.
  [4]Brouillard P, Vikkula M. Genetic causes of vascular malformations[J].Hum Mol Genet 2007;16(2):140–149
  [5]Limaye N, Boon LM, Vikkula M. From germline towards somatic mutations in the pathophysiology of vascular anomalies[J]. Hum Mol Gene, 2009,18(1):65–74
  [6]Brouillard P, Boon LM, Mulliken JB, et al. Mutations in a novel factor, glomulin, are responsible for glomuvenous malformations (“glomangiomas”)[J].Am J Hum Genet 2002,70(4):866–74
  [7]Casanova D, Boon LM, Vikkula M. Venous malformations: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J].Ann Chir Plast Esthet, 2006,51(4-5):373–387.
  [8]Boon LM, Mulliken JB, Enjolras O, et al. Glomuvenous malformation (glomangioma) and venous malformation: distinct clinicopathologic and genetic entities[J].Arch Dermatol, 2004, 140(8): 971-976
  [9]Mallory SB, Enjolras O, Boon LM, et al. Congenital plaque-type glomuvenous malformations presenting in childhood[J]. Arch Dermatol 2006, 142(7):892–896.
  [10]Song M, Ko HC, Kwon KS, et al. Surgical treatment of subungual glomus tumor: a unique and simple method[J]. Dermatol Surg, 2009,35(5):786–791.
  [11]Mazoyer E, Enjolras O, Bisdorff A, et al. Coagulation disorders in patients with venous malformation of the limbs and trunk: a case series of 118 patients[J]. Arch Dermatol,2008,144(7):861–867.
  [12]Cohen MM Jr. Klippel–Trenaunay syndrome[J]. Am J Med Genet 2000,93(3):171–175.
  [13]Schwartz HS, Zimmerman NB, Simon MA,et al. The m alignant potential of enchondromatosis[J]. J Bone Joint Surg Am, 1987,69(2):269–274.
  [14]Lee BB,Laredo J,Lee SJ,et al. Congenital vascular malformations:
  general diagnostic principles[J].Phlebology, 2007,22(6):253-257.
  [15]Mazoyer E, Enjolras O, Bisdorff A,et al. Coagulation disorders in patients with venous malformation of the limbs and trunk: a case series of 118 patients[J].Arch Dermatol 2008,144(7):861–867.
  [16]Dompmartin A, Acher A, Thibon P, et al. Association of localized intravascular coagulopathy with venous malformations[J].Arch Dermatol, 2008,144(7):873–877.
  [17]Kluft C, Meijer P, LaGuardia KD, et al. Comparison of a transdermal contraceptive patch vs. oralcontraceptives on hemostasis variables[J]. Contraception,2008,77(2):77–83.
  [18]Johnson JV, Lowell J, Badger GJ, et al. Effects of oral and transdermal hormonal contraception on vascular risk marker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 Obstet Gynecol, 2008,111(2 Pt 1):278–284.
  [19]Kittisupamongkol W.Oralcontraceptive and D-dimer level[J]. Arch Dermatol 2009;145(2):210–211
  [20]Dompmartin A, Bailleux F, Thibon P, et al. Elevated D-dimer level in the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venous malformations[J].Arch Dermatol 2009;145(11):1239–1244.
  [21]Boon LM, Vanwijck R. Medical and surgical treatment of venous malformations[J]. Ann Chir Plast Esthet, 2006,51(4-5):403–411.
  [22]Fishman SJ, Smithers CJ, Folkman J, et al. Bluerubber bleb nevus syndrome: surgical eradication of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J]. Ann Surg, 2005,241(3):523-528.
  [23]Rosenblatt M. Endovascular management of venous malformations[J]. Phlebology, 2007,22(6):264275.
  [24]Choi DJ, Alomari AI, Chaudry G, et al. Neurointerventional management of low-flow vascular malformations of the head and neck[J]. Neuroimaging Clin N Am 2009;19(2):199-218.
  [25]Puig S,Aref H,Chigot V,et al.Classification of venous malformations in children and implications for sclerotherapy[J].Pediatr Radiol,2003,33(2):99-103.
  [26]Bergan J, Cheng V. Foam sclerotherapy of venous malformations [J].Phlebology,2007,22(6):299-302.
  [27]Jin Y, Lin X, Li W, et al. Sclerotherapy after embolization of draining vein: A safe treatment method for venous malformations[J].J Vasc Surg,2008,47(6):1292-1299.
  [28]Villavicencio JL. Primum non nocere: Is it always true? The use of absolute ethanol in the management of congenital vascular malformations[J].J Vasc Surg,2001,33(4):904-906.
  [29]Lee BB, Do YS, Byun HS, et al. Advanced management of venous malformation with ethanol sclerotherapy:mid-termresults[J].J Vasc Surg,2003,37(3):533-538.
  [30]Lee BB, Kim DI, Huh S, et al. New experiences with absolute ethanol sclerotherapy in the management of a complex form of congenital venous malformation[J].J Vasc Surg, 2001,33(4):764-772.
  [31]Yang Y, Sun M, Cheng X, et al. Bleomycin A5 plus dexamethasone for control of growth in infantile parotid hemangiomas[J]. Oral Surg Oral Med Oral Pathol Oral Radiol Endod,2009,108(1):62-69.
  [32]Zheng JW, Yang XJ, Wang YA.Intralesional injection of Pingyangmycin for vascular malformations in oral and maxillofacial regions: an evaluation of 297 consecutive patients[J]. Oral Oncol,2009 ,45(10):872-876.
  [33]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脉管性疾病学组.平阳霉素治疗脉管性疾病规范[J].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11,1(1):68-69 .
  [34]高庆红,王昌美,温玉明,等.平阳霉素局部注射对周围血管作用的实验研究[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01,19(3):184-187.
  [35]何巍,谷爱玲,尚君兰.平阳霉素与鱼肝油酸钠注射治疗颌面部静脉畸形的临床疗效比较[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07,42(5):308 -309.
  [36]Spence J, Krings T,TerBrugge KG,et al.Percutaneous treatment of facial venous malformations: a matched comparison of alcohol and bleomycin sclerotherapy [J] Head Neck,2011,33(1):125-130.
  [37]Weiss RA, Feied CF, Weiss MA, editors. Vein diagnosis & treatment: a comprehensive approach. New York: McGraw-Hill Inc.2001
  [38]Yamaki T, Nozaki M, Sakurai H, et al. Prospective randomized efficacy of ultrasound-guided foam sclerotherapy compared with ultrasound-guided liquid sclero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symptomatic venous malformations[J]. J Vasc Surg, 2008, 47(3): 578-584.
  [39]Lu XW, Ye KC, Li WM, et al. Endovenous ablation with laser forgreat saphenous vein insufficiency and tributary varices: Aretrospective evaluation[J].J Vasc Surg, 2008,4(3):675-679.
  [40]noustreatment of congenital extratruncular venous malformations withan ultrasound-guided and 810-nm diode laser[J].J Vasc Surg 2011, 54(1):139-145.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评价分析腹腔镜手术在普外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来我院接受腹腔镜治疗的70例普外科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作为观察组;再选择同一时期接受开腹手术的7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种手术方法的美容效果、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微创型和住院时间。结果:根据数据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行腹腔镜手术的美容效果、手术时间、术中出血
期刊
摘要: 目的 通过对比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式包括腹腔镜下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TEP)后入路腹股沟疝修补(kugel术))与Lichtenstein疝修补术后血清肿的发生率,探讨发生原因,采取预防措施,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2013年间524例腹股沟疝术后患者资料。结果腹腔镜下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TEP)后血清肿发生率为8.5%(25/279)后入路腹股沟疝修补(kuge
期刊
摘要:目的:在医院药房实施药品的精细分类,根据药品的特殊性制定相应管理制度,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质量合格药品。方法:根据传统的药品分类,借助信息化手段,实施药房药品的精细分类,突出重点加强管理。结论:药品精细分类体现了不同药品的特殊性,根据其特点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能够突出重点加强管理,制作醒目的提示标签,起到了警示作用,减少了调配差错,保证了药品质量。  关键词:药品;精细分类;管理方法  一.
期刊
摘要:目地:加强药品有效期的管理保障药品质量。方法:执行药品管理与我院的各项规章制度,落实效期药品管理。结果:有效的控制药品质量和减少药品浪费,更好的服务于患者。结论:严格控制药品质量,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  关键词:药品效期质量安全管理  我院是一家“二甲”综合性医院,一直以来我科强调药品质量,做好药品效期管理。药品的有效期,是指在一定贮存条件下,药品能够保持其质量的期限,它是控制药品质量标
期刊
摘要: 外科基本操作技能是每个医学生必须具备的实践能力, 是影响外科学总论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笔者结合外科学总论操作技能教学的亲身体会,探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关键词: 外科学;操作技能;教学  文章编号:  中图法分类号:R614  文献标识码:B  外科基本操作技能是每个医学生必须具备的实践能力,是成为实用型医学人才的必经之路[1]。外科学总论中的基本操作技能体现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际工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预后和CT影像相关性。方法以115例2012.1.1.~2014.1.1.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资料采用回顾性的分析方法,对所有患者进行头颅CT检测,同时对患者的脑干和脑室血肿量进行计算,并对预后的情况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以上115例患者在接受CT影像学检查之后,脑室出血量在15 mL以下的患者有75例,出血量在15ml或15mL以上的
期刊
摘要:目的: 观察腹腔镜治疗妇科急腹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0年8月-2013年5月收治的妇科急腹症患者148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4例,观察组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开腹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镇痛剂使用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期刊
摘要:目的 探讨针灸、中药结合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60例临床诊断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针灸、中药结合治疗,对照组采用艾迪莎(美沙拉嗪)口服治疗。结果 对照组有效率86.7%,治疗组有效率83.3%,两组数据经统计学分析没有明显差异(P>0.05)。 结论 针灸、中药结合在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中疗效确切,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和胆道镜联合微创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疗效。方法:对63例采用腹腔镜与胆道镜联合微创术治疗的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和研究。结果:63例患者在经过70-150分钟的手术后,胆总管内的结石全部取净,术后没有手术并发症发生。在患者康复后进行治疗效果的回访,只有3例患者复发少量的泥沙样的结石。结论:腹腔镜和胆道镜联合微创术对于治疗胆总管结石有着显著的疗效,并且手术的创口小,恢复
期刊
摘要:目的 探讨骨质疏松症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及中医护理干预可行性。方法 抽取41例已确诊骨质疏松患者,随机分成中医护理干预组和对照组,其中中医护理干预组21例,主要给以常规药物治疗,同时辅助以合理膳食、指导情志、功能锻炼及日常生活指导等护理干预措施,对照组20例,仅进行常规药物治疗。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中医护理干预组在护理干预后疼痛感明显得到控制,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方法  护理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