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

来源 :中国教育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cheng198962308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简介:四川省简阳市高级职业中学创建于1972年,学校1997年被评为四川省重点职业中学,2000年被评为首批国家级重点职业中学。
  学校现有50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800余人。总占地150亩,建筑面积64000余平方米,总投资3.4亿元。开设了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机械加工技术、计算机应用、高星级酒店运营与管理、电子商务、汽车运用与维修、航空服务七大类专业。拥有机械加工、数控加工、电子技术应用、旅游服务餐饮客房实训室、航空服务实训室、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等各类专业实训室48个。
  为了适应用工单位对各类中等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学校始终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瞄准市场设置专业,适应市场培养学生,服务市场教书育人,为生产、经营、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实现了“打造精品专业,培养品牌学生,用国家级重点校的标准建设特色职高”的办学目标。近年来,学校已发展成为集学历教育、成人教育、短期培训为一体的多层次、多功能的综合性职业教育培训基地。
  目前,许多中职学校为进一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和学校办学实际,充分发挥学校层而在课程建设中的作用,主动地建设有特色的“校本化”课程。专业课程“校本化”的建设,是学校在符合国家核心专业标准的情况下,对原有教材体系的完善和对统编教材的补充,包括对国家和地方课程的校本适应性改编和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
  一: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建设现状分析
  传统计算机应用专业相对于新生的数字媒体技术应用、计算机平而设计、计算机动漫与游戏制作、计算机网络技术、网站建设与管理、软件与信息服务等新兴的细分专业,就业针对性不是很突出。
  为适应就业市场细分要求,从教育部到各省(区、市)教育主管部门都积极地对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方向化”的改革探索与实践。教育部2014年发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标准(试行)》(以下简称部颁标准)中明确提出,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技能课由专业核心课 专业(技能)方向课构成。专业核心课程针对职业岗位(群)共同具有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是不同专业(技能)方向必备的共同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专业方向课依据不同就业方向设置不同的方向课程,学生至少要选择一个专业方向进行课程学习。
  如果本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针对性强,无专业(技能)方向,则可直接列出专业技能课,不再区分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技能)方向课。
  在部颁标准的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上,部分地区根据产业发展现状和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设置特点,对课程体系进行了进一步的“方向化”设置。比如,《成都市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指导意见》在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将其专业课程划分为计算机平而图形图像处理、实用网络技术、设备维护与营销三个专业方向,不同的专业方向对应不同职业方向设置不同的专业课程。
  方向性的课程体系針对不同的职业方向的学科课程体系进行了优化,强调了对学生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不过,这些改革与实践仍然侧重于专业课程体系的内部调整和建设,不同专业方向的课程增删和取舍是以传统学科体系为依据,岗位职业能力被分解成不同学科课程并安排在不同学期来学习,学习过程中课程之间和学习时间之间衔接不够紧密。而且,不同学校在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实施过程中,还将受到设备设施、师资力量、招生规模、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生源结构、不同学生有不同的在校时间等多方而的因素限制。比如,计算机办公自动化工作岗位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常用办公软件、排版技术以及办公设备的使用维护。
  传统的“学科中心型”((OFFICE办公软件》课程却很少提及公文排版要求,以及扫描仪、打印机、复印机使用等相关学科知识.这样的学生在工作岗位上适应周期长。而且,如果学校没有足够数量和类别的办公设备供学生实训,《办公设备使用与维护》这一岗位职业能力形成的关键课程也就只有停留在“纸上谈兵”的状态了。
  目前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就业岗位越来越需要学生具备多项专业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学科交叉性特点越来越明显。因此,学校一方而需要对原学科课程进行整合,开发综合课程,提高课程的实施效率;另一方而,需要结合学校的师资、学生、设备等条件开发能够实施的专业课程,实现这些国家课程或地方课程“校本化”。
  二、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校本化建设目的
  根据调查,我校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毕业生在影视动画、多媒体制作、网站建设管理与维护、软件编程等技术岗位上工作的相对较少,大部分毕业生初次就业往往在计算机办公、计算机销售、组装维护、图形图像处理、小型局域网维护与管理等计算机行业人才链中相对低端的岗位工作。通过对这些就业岗位的调查,企业对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的要求主要有四个方而:一是技术能力,指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能运用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根据要求实现相应的工作效果。二是方法能力,对工作任务和流程有清晰的认识,能根据工作任务要求选择、确定正确的工作方法和手段。三是社会能力,善于沟通交流,能够准确地理解工作要求,有较强的团队合作意识。四是个人能力,具备自主学习、更新知识的能力以及吃苦耐劳、勇于创新的精神。多数企业认为这样的学生才能在工作中快速成长。
  因此,专业课程的“校本化”建设应以实现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融合为目的,通过对职业岗位行动领域的工作过程、行动能力的分析,将岗位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行动领域,确定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以任务情境中的行动过程为途径和主线,让学生成为行动主体,以师生或生生互动合作为行动方式,培养学生由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个人能力构成的岗位职业综合能力。
  三、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校本化建设思路
  目前,国外比较成熟的职业教育理论有北美的CBE(能力本位)、德国的双元制、国际劳工组织的MES、英国的BTEC、澳大利亚的TEAF(培训包)以及近年来的工作过程体系课程(BAG课程开发方法)等。在分析和比较这些课程开发模式,研习有关著述后,通过理论移植和拓展延伸,我校根据专业定位、硬件设施、师资水平以及学生学力等办学实际,结合用人单位需求,确定了“对应职业岗位能力,打破现行学科体系,整合现有课程;课程结构模仿企业操作流程;知识内容选用商业案例为知识载体;课程实施解读商业案例工作思路;课后任务以企业实操项目取代传统的课后作业,并罗列推荐相关教育资源为学生指明职业岗位能力的成长方向和途径;以情景化、模块化、项目化的形式开发综合性案例教材”的专业课程校本化建设思路,从而构建“课程教学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帮助学生体验就业岗位的职业能力需求,以课外兴趣小组或工作组搭建平台为支撑,针对性地强化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四、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校本化开发流程
  我校通过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进行校本化建设,整合传统“学科中心型”课程,将企业实际工作过程、工作任务和职业活动场景(仿真)引入到课程当中,根据职业能力形成的规律进行组合和顺序编排,形成了《计算机办公自动化》《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计算机平而图形图像处理》《局域网组建与维护》等四门就业针对性更强的专业技能课程。我校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的校本化建设的行动流程如下:
  (一)调研职业岗位群,转化企业项目为教学项目
  调研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就业岗位群,分析典型企业工作案例(商业服务案例),梳理分析从企业收集的实际(仿真)工作项目,选择学生能够胜任的工作任务设计成为专业课程中的教学项目。
  (二)剖析分解工作(教学)项目,划分工作(教学)任务
  依据企业项目的工作内容和过程,划分出多个相对独立的工作任务,依据工作任务设计教学任务,实现课程内容与工作内容有效对接。根据工作流程安排教学顺序,确保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紧密衔接。
  (三)设定教学模块,开发校本化专业课程
  分析确定各工作任务中所需的技术、方法、社会和个人能力,让学生清楚每个子任务应具备的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思维方法;打破学科体系,整合课程内容,实现与社会需求以及学生认知水平的有效对接。
  (四)设计课后实训任务,提供知识更新途径
  筛选实际(仿真)工作任务取代传统课后作业,课后罗列优质微课、网络资源、学习资料作为灵活性学习任务,为不同层次学生指引知识更新和能力提高的方式和途径,强化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
  五、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校本化建设策略
  基于我校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的校本化开发流程,由此形成了以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校本化建设策略。
  (一)以职业岗位群调研为基础,确定校本化专业课程培养目标,开发校本化的专业课程标准
  校本化专业课程培养目标应在清晰梳理本专业所而向的职业岗位群的基础上,由行业协会、企业、学校多方参与共同确定;并由此以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为中心,兼顾学生认知水平,删除过深、过旧的内容,引入成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新产品等,打破现行“学科中心型”的课程体系,开发校本化的专业课程标准,作为专业课程“校本化”开发提纲;从而达到减少课程门类,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加强岗位职业能力构成要素中的各学科知识间联系的紧密性和时效性的目的。
  (二)以企业工作流程为引领,课程结构编排实现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的无缝对接
  课程结构的编排应以企业工作流程为框架,根据企业工作流程节点划分出若干工作项目,从每个项目中选取若干典型任务,对知识和内容进行重构和优化。通过这样的课程结构编排方式,实现工作任务情景向学习领域情景的转换(在传统学科中心型教材中被称为教学单元结构和单元课程),实现课程结构从学科知识结构向工作过程结构的转变,从而實现学习过程与工作流程无缝对接,充分体现“学校成为企业,教室成为工作室”的“仿真”办学特色。我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校本化课程的体例结构如图5所示。
  这样的课程编排模式,将课程知识通过工作任务和流程的形式贯穿起来,为学生提供了学习完整工作过程所需各种职业能力的机会。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实现一定工作经验的积累,从而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
  (三)以典型工作案例或商务活动,作为校本化专业课程的知识载体
  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校本化建设应选择符合学生能力水平和教学需要的典型(仿真)工作案例或商务活动为知识载体,方能建立工作任务与知识、技能的联系。比如,《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中的学习任务可以设计成包括电脑配件的选购、组装、调试、维修等具体的实践活动,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再比如,《计算机平而图形图像处理》课程中的教学项目可以选用“数码照相馆、海报招贴、户外广告、报纸和杂志广告、DM与POP广告、画册和网站界而、书籍装帧与产品包装、企业视觉识别VI系统、平而广告设计综合实训”等实际的平而工作项目。这些工作项目不仅是成熟的商业案例,而且对应学生就业后的职业岗位,学了就能用得上,让学生明白“学了后能够做什么”,从而实现教学内容与工作内容的有效对接。
  (四)从“易学”和“学专”着手,利于学生自学的同时发挥教师的指导、帮助作用
  图文并茂、配合视频教程是目前计算机类课程的主要呈现形式。校本化的专业课程更应注意图文结合阅读的流畅度和易懂度。要避免将课程内容简单地写成软件说明书和案例说明书,要给学生留下思维的空间,增强学生的直观体验。学生不再只是被动接受“怎么做”,而是主动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和“应该怎么做”,实现教、学、做、用相统一,确保学生真正“易”学。更要避免把职业岗位能力简单理解为操作技能,要注重对工作过程或商业服务过程中具体思路方法的解读,帮助学生理顺教学案例的来龙去脉.培养学生在工作过程中做出判断并采取行动的综合职业能力,确保学生能真正学“专”。这样的课程既有利于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实践尝试获得知识和技能,同时也能够让教师发挥相应的指导与帮助作用。
  (五)改革技能训练和知识拓展模式,确保技能训练、知识拓展与职业发展要求有效对接
  互联网时代,终身学习已成为计算机从业者的常态,更新知识的个人能力成为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中职学生仅仅依靠课堂时间的学习,往往不能完全满足职业岗位能力形成的要求。因此,课后任务需要结合课程内容精心设置,设计企业(仿真)项目代替传统教材的课后作业,对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加以孵化;以此为基础,学校还可以成立对应不同工作岗位的课外工作室,让学生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企业实际(仿真)项目,强化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同时,丰富的微课、慕课、网络教程等多媒体资源为学生在校期间和就业后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渠道和方式。引导学生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实施活动中获取知识,并利用好课余时间通过网络、图书等教学资源进行自我提高,成为强化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因此,校本化的专业课程应在课后罗列相关优质学习资源和学习建议,为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和假期实践期间进一步拓展知识,提升专业技能指明方向和途径。这样,既能强化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又能促进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意识,从而解决教材容量有限、课堂时间有限、学生在校时间有限等不利于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形成的问题。
  以人为本是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校本化建设的出发点。课程校本化建设策略要结合学校实际,体现学生的个性差异、企业的岗位差异、教育的层次差异,才能更有利于实施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的专业课程教学活动,从而保证专业课程实施的质量。
  (作者单位:四川省简阳市高级职业中学)
其他文献
2017版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提出: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基于生物学科的特点,凝练出了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对原有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进行了整合。那么在初中生物课堂中,如何在教学中达成培养生物学核心素养的要求成为生物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下面笔者从自己的教学实践出发,谈谈是如何培养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  一、关于“生命观念”的
世事茫茫难自料,2019年注定不平凡,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暂时打乱了我们正常的生活,本该二月开学的我们到了三月都无法重返校园。可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孩子们更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未来,把他们暂时留在家里是对他们最大的爱,但停课不停学,于是催生了线上学习,但线上学习对于大多数老师和学生来说都是陌生的,学习效果怎样?会又怎样的副作用?这些大家都不知道。也就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最开始孩子们的线上学习主要是在
智慧课堂是教育技术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形态。教师通过电脑和云平台操作,学生通过平板、电脑等终端操作。智慧课堂教学以分布式认知理论等为理论基础,形成了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基本流程,在不断发展中逐渐被师生所接受。  一、小学智慧课堂教学的理论基础  智慧课堂的理论基础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分布式认知学习理论、混合式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只是最原始
【摘 要】我国成人高等教育面临社会服务职能错位导致合法性危机、普通高校规模扩张挤压了外延发展空间、资源吸附力不强而引起内生性发展动力不足等诸多困境。成人高等教育需要回归“成人生活世界”,重建成人高等教育的合法性;理顺宏观管理体制,增强成人高等教育办学的开放性;优化内部治理体系,促进成人高等教育办学能力的现代化。通过以上途径,实现累进式的战略转型。  【关键词】成人高等教育;合法性危机;成人生活世界
都说孩子是“小天使”,可有时他们也是“小恶魔”。因为家人不给买玩具而在地上大哭大闹;到客人家乱翻抽屉,直接向别人要东西……孩子的坏毛病让家长头痛不已,却又无从下手。其实,孩子的“坏毛病”也许是在寻求关注,家长不防尝试以下5个法宝,帮他们改掉坏毛病。  法宝一:换位思考。用希望孩子对你的态度对待孩子,是育儿的黄金法则。如家长起晚了,急忙把孩子叫醒洗漱。孩子动作稍有迟缓,家长就不停地催孩子“快点,要迟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听、说、读、写的训练,在小学各有要求,但都以阅读教学为载体。阅读教学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文章思想感情,掌握文章表达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形成良好阅读习惯的过程。阅读有利于培养学生表达能力,有利于综合性学习能力的提高。可见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相当重要的。在此谈谈本人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粗浅看法。  一、始终把朗读作为阅读教学的主线  新《课标》指出:
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构建特色课程模式  “你好,寒暑假”校本德育课程分“大中小”三个层级进行架构。学校层面为“大课程”,班级层面为“中课程”,学生学习小组层面为“小课程”。各个“小课程”组成“中课程”,全体“中课程”组成“大课程”。  首先,在素养培育方面着力发展“协作素养”“信息素养”“学习素养”三项关键能力素养。课程着力拓展教育新时空,让学生的校园学习生活在寒暑假中得以延续和发展,引导学生立
摘要: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没有一位教师会丢开成绩只谈素质,一味的谈素质是空谈,一味的谈质量的确是扯蛋。其实,大家都明白,质量提升了,才会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素质。今天就以小学数学为话题,共同来研讨。本人认为以下几点是一位数学教师必须注重的,只有抓好上课的各个环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促素质。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同大家共勉!  关键词: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反思  一、教师做好课前准备是整个教学获得
教科研成绩突出:论文《小学数学复习课中的“知新”策略》在全国教育期刊《中华少年》发表,并被评为优秀论文;18年6月论文《乐高技术在小学劳技手工课堂上生根开花》获台州市三等奖;获市二等奖,《小学数学复习课教学有效预习策略浅谈》;主持1个课题在台州市结题;主持课题3个在市教科所结题,参与10多个各级各类课题研究。  教学业务强:市小学优质课二等奖,市小学数学教学大比武二等奖,镇优质课评比二等奖;坚持上
创新思维是一种思维形式,是指在实践活动中,根据自己的目标展示出来的一种主动的、独创的、富有新颖特点的思维方式。在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要主动的发展学生的思维,适时的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一、制造情境,激发思维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给学生创造有趣的情境,引起创造兴趣和欲望,引导学生多思多问,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首要工作。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一些创造性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