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全民健康意识的觉醒,康复景观正逐渐从专属的医疗机构逐渐走向大众的日常生活,研究其内涵特征能为当下的景观设计提供更加丰富多元、切实可行的思路。本文从康复景觀设计的概念原则入手,在分析其特征的基础上,浅析了其日常生活化与受众广泛化两种发展趋势。
关键词:康复景观;内涵特征;发展趋势
一、概念解析
随着自然对人类健康的益处逐渐被科学所证实,风景园林领域逐渐兴起了对康复景观的研究。康复景观(Healing Landscape)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随后在世界各地得到广泛发展。近年来,我国学者对其关注程度也持续升温。埃里森·威廉姆斯在《康复景现:场所与福扯间的动态》中提出,康复景观是与治疗或康复相关的景观类型,指那些与治疗或康复相关的物质的、心理的和社会的环境所包含的场所,它们以能达到身体、精神与心灵的康复而闻名。
康复景观对健康的关注超越了对其他功能的考虑,使其成为了一种特殊的景观类型。第一,康复景观始终坚持健康优先原则。第二,与其功能性相契合,康复景观的受众群体具备特殊性。康复景观的设计需要围绕着身心障碍人群的需求展开,当与健康人群的需求存在矛盾或冲突时,需优先考虑前者。第三,康复景观同样适用于健康人群的特殊阶段。当普通人经历失去亲人、监狱服刑或灾后余生等劫难时,尽管其身体仍可能处于健康状态,但是其情感却需要特殊的关怀与疗愈。第四,康复景观的受众群体具有短暂性。当人存在身心障碍时才会去康复景观中疗愈,因此它不同于其他公共性质的景观。
二、特征分析
1、对自然的辩证认识
许久以来,人类一直了解自然的重要性,当代环境心理学家和行为地理学家均认为人工的自然环境同样有着积极作用。就物理方面而言,能够滞尘杀菌并增加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的植物和水,可以促进疾病恢复与身体健康,是适合康复景观的自然要素。就美学方面而言,人类相通的感受源于视听等功能的生理规律性与特定适应性,而自然元素则由于符合生命规律的内在结构而起到了促进治愈的效果。就环境心理学而言,能够提供安全感与舒适感的自然环境可以有效影响大脑边缘系统的情绪中心,进而促进健康的恢复。
关于自然有益于健康这一观点,会随着时代更迭与文化差异而呈现出动态变化。例如,现代文明常用“舒适的”、“激动的”和“放松的”等词汇形容阿尔卑斯山,但中世纪的人们却将其描述为“可怕的”、“危险的”和“放逐的”地方。这种动念变化与心理学中的距离感关系密切,文明的发展使人类与自然的密切接触成为历史,进而产生了时间上的距离感;城市化进程的加剧使人类的聚居形态日渐远离自然,进而产生了空间上的距离感。
2、可感知性可操作性
由于康复景观的受众群体多存在感官障碍,所以感官刺激常成为设计中心,感官花园常被广泛应用。人类80%的信息源于视觉认知,环境中丰富的形式与色彩能够诱发多样的情绪反应,如秩序化有利于控制感的形成。这些能够引发积极情绪的景观元素应在康复景观设计中被充分重视。与此同时,一些视障人士并非全盲,如视力模糊、高度近视或远视等,针对这种情况,康复景观中的视觉元素要有针对性地夸张处理,以提升视神经的敏感度。其余20%的信息源于听觉、嗅觉、触觉和味觉,舒适悦音、芳香气味、丰富触感和味觉联想均能愉悦身心。
康复景观设计特别注重可参与性与可操作性。人在景观中的劳作有助于某些器官的活动,在起到作业疗法效果的同时调动了使用者的主动性,进而引发了控制感等积极情绪。这一过程能使人从病痛等不良状态中抽离出米,分散对身心不适的注意力,促进健康恢复的进程,同时享受劳动过程所带米的控制感、责任感和成就感。
3、受众群体的复杂性
康复景观以身心障碍人群为主要受众群体,但实际上往往会涵盖亚健康人群及健康人群。城市化进程造就了大量亚健康人群,他们虽然没有疾病,但长期紧张的生活工作状态却埋下了疲惫焦虑、精力涣散等许多健康隐患,这些问题都能在自然环境中得到较好的缓解与恢复。除此之外,其受众群体也可以是健康人群,这包括医疗机构中的医护人员与探访者,自然元素能在保证身心愉悦的基础上有效的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而探访者的积极情绪则能帮助病人康复。
除了健康状态这一角度外,康复景观的受众群体还可以从年龄层次加以分析,其使用者涵盖了从婴幼儿到老年人各年龄梯度,每个年龄段的人都可能存在健康问题,而各个年龄阶段又有着不同的特点。由此可见,尽管康复景观是景观设计中的一个特殊分支,但其受众群体仍十分复杂多样,这要求设计人员应该以客观详实的设计调研为依据,有针对性的展开设计。
三、发展趋势
1、日常生活化
现代文明对残障及患病群体的关怀日益细致化,医疗机构随之逐渐深入到社区、街道和学校等生活场所,康复理念及相关景观也随之走出医疗环境的围墙,走进人们日常生活。与此同时,据统计显示,我国的亚健康人群已由20% 扩大到75%, 这一现状也决定了康复景观的受众群体将愈发广泛。
在此前提下,健康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各种替代疗法层出不穷。音乐疗法、芳香疗法可以通过感官刺激提升人的康复积极性与主动性,这些疗法完全可以脱离医疗机构,作为社区公园或植物园的一部分融入到普通景观中,如伊丽莎白和诺那·埃文斯疗养花园就作为园中园而存在于克利夫兰植物园内。
2、受众广泛化
从广义角度分析,大部分景观皆应对健康有益,因此,注重景观的康复作用是人本主义色彩的体现。例如,在无障碍设计中,设计最初被描述为“为所有人而设计”(design for all the people),后被改进为“为所有能力水平的人而设计”(design for people of all abilities)。
设计界逐渐认识到设计的受众群体应该是尽可能多的普通民众,普通景观的服务对象也延展到包括弱势群体在内的更广泛社会阶层。因此,使普通景观具备良好的康复功能是合理可行的,这已经在一些设计实践中得到实现。由此可见,康复景观是普通景观的理想模式之一,是真正意义上的为所有人服务的景观。
参考文献:
[1]康伟.设计结合医疗——现代康复景观设计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0.
[2]施展.“治愈系”环境设计研究——以青岛疗养院环境再造为例[D].青岛:青岛大学,2018.
[3]曲艺.养老院户外康复性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以潜山县金太阳养老院景观设计为例[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16.
关键词:康复景观;内涵特征;发展趋势
一、概念解析
随着自然对人类健康的益处逐渐被科学所证实,风景园林领域逐渐兴起了对康复景观的研究。康复景观(Healing Landscape)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随后在世界各地得到广泛发展。近年来,我国学者对其关注程度也持续升温。埃里森·威廉姆斯在《康复景现:场所与福扯间的动态》中提出,康复景观是与治疗或康复相关的景观类型,指那些与治疗或康复相关的物质的、心理的和社会的环境所包含的场所,它们以能达到身体、精神与心灵的康复而闻名。
康复景观对健康的关注超越了对其他功能的考虑,使其成为了一种特殊的景观类型。第一,康复景观始终坚持健康优先原则。第二,与其功能性相契合,康复景观的受众群体具备特殊性。康复景观的设计需要围绕着身心障碍人群的需求展开,当与健康人群的需求存在矛盾或冲突时,需优先考虑前者。第三,康复景观同样适用于健康人群的特殊阶段。当普通人经历失去亲人、监狱服刑或灾后余生等劫难时,尽管其身体仍可能处于健康状态,但是其情感却需要特殊的关怀与疗愈。第四,康复景观的受众群体具有短暂性。当人存在身心障碍时才会去康复景观中疗愈,因此它不同于其他公共性质的景观。
二、特征分析
1、对自然的辩证认识
许久以来,人类一直了解自然的重要性,当代环境心理学家和行为地理学家均认为人工的自然环境同样有着积极作用。就物理方面而言,能够滞尘杀菌并增加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的植物和水,可以促进疾病恢复与身体健康,是适合康复景观的自然要素。就美学方面而言,人类相通的感受源于视听等功能的生理规律性与特定适应性,而自然元素则由于符合生命规律的内在结构而起到了促进治愈的效果。就环境心理学而言,能够提供安全感与舒适感的自然环境可以有效影响大脑边缘系统的情绪中心,进而促进健康的恢复。
关于自然有益于健康这一观点,会随着时代更迭与文化差异而呈现出动态变化。例如,现代文明常用“舒适的”、“激动的”和“放松的”等词汇形容阿尔卑斯山,但中世纪的人们却将其描述为“可怕的”、“危险的”和“放逐的”地方。这种动念变化与心理学中的距离感关系密切,文明的发展使人类与自然的密切接触成为历史,进而产生了时间上的距离感;城市化进程的加剧使人类的聚居形态日渐远离自然,进而产生了空间上的距离感。
2、可感知性可操作性
由于康复景观的受众群体多存在感官障碍,所以感官刺激常成为设计中心,感官花园常被广泛应用。人类80%的信息源于视觉认知,环境中丰富的形式与色彩能够诱发多样的情绪反应,如秩序化有利于控制感的形成。这些能够引发积极情绪的景观元素应在康复景观设计中被充分重视。与此同时,一些视障人士并非全盲,如视力模糊、高度近视或远视等,针对这种情况,康复景观中的视觉元素要有针对性地夸张处理,以提升视神经的敏感度。其余20%的信息源于听觉、嗅觉、触觉和味觉,舒适悦音、芳香气味、丰富触感和味觉联想均能愉悦身心。
康复景观设计特别注重可参与性与可操作性。人在景观中的劳作有助于某些器官的活动,在起到作业疗法效果的同时调动了使用者的主动性,进而引发了控制感等积极情绪。这一过程能使人从病痛等不良状态中抽离出米,分散对身心不适的注意力,促进健康恢复的进程,同时享受劳动过程所带米的控制感、责任感和成就感。
3、受众群体的复杂性
康复景观以身心障碍人群为主要受众群体,但实际上往往会涵盖亚健康人群及健康人群。城市化进程造就了大量亚健康人群,他们虽然没有疾病,但长期紧张的生活工作状态却埋下了疲惫焦虑、精力涣散等许多健康隐患,这些问题都能在自然环境中得到较好的缓解与恢复。除此之外,其受众群体也可以是健康人群,这包括医疗机构中的医护人员与探访者,自然元素能在保证身心愉悦的基础上有效的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而探访者的积极情绪则能帮助病人康复。
除了健康状态这一角度外,康复景观的受众群体还可以从年龄层次加以分析,其使用者涵盖了从婴幼儿到老年人各年龄梯度,每个年龄段的人都可能存在健康问题,而各个年龄阶段又有着不同的特点。由此可见,尽管康复景观是景观设计中的一个特殊分支,但其受众群体仍十分复杂多样,这要求设计人员应该以客观详实的设计调研为依据,有针对性的展开设计。
三、发展趋势
1、日常生活化
现代文明对残障及患病群体的关怀日益细致化,医疗机构随之逐渐深入到社区、街道和学校等生活场所,康复理念及相关景观也随之走出医疗环境的围墙,走进人们日常生活。与此同时,据统计显示,我国的亚健康人群已由20% 扩大到75%, 这一现状也决定了康复景观的受众群体将愈发广泛。
在此前提下,健康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各种替代疗法层出不穷。音乐疗法、芳香疗法可以通过感官刺激提升人的康复积极性与主动性,这些疗法完全可以脱离医疗机构,作为社区公园或植物园的一部分融入到普通景观中,如伊丽莎白和诺那·埃文斯疗养花园就作为园中园而存在于克利夫兰植物园内。
2、受众广泛化
从广义角度分析,大部分景观皆应对健康有益,因此,注重景观的康复作用是人本主义色彩的体现。例如,在无障碍设计中,设计最初被描述为“为所有人而设计”(design for all the people),后被改进为“为所有能力水平的人而设计”(design for people of all abilities)。
设计界逐渐认识到设计的受众群体应该是尽可能多的普通民众,普通景观的服务对象也延展到包括弱势群体在内的更广泛社会阶层。因此,使普通景观具备良好的康复功能是合理可行的,这已经在一些设计实践中得到实现。由此可见,康复景观是普通景观的理想模式之一,是真正意义上的为所有人服务的景观。
参考文献:
[1]康伟.设计结合医疗——现代康复景观设计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0.
[2]施展.“治愈系”环境设计研究——以青岛疗养院环境再造为例[D].青岛:青岛大学,2018.
[3]曲艺.养老院户外康复性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以潜山县金太阳养老院景观设计为例[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