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13-137-01
初中阶段是人才出现的最基础的阶段,也是人才培育的起步阶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创新精神是这一阶段非常重要的任务。思维是创新的载体,没有思维也就没有了创新,因此创新首先要学会思维。中学生是思维最敏锐最活跃的阶段,又是思维定型的最关键阶段。因而引导中学生形成多维的思维意识和思维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一、运用恰当教学方法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树立新的学习理念。美国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J.S.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教师应成为学生的合作者,引导学生去主动地探索知识,从问题情境中去概括,学生就会以自己的“发现”得到的满足作为学习的动机,这样的学习就具有强大的动力,所学到的知识就比较深刻,久久不会忘记,并能被广泛地应用于实际。在中学研究性学习中,一定要使学生改变旧的学习观念,树立新的学习理念,即:要从被动地接受现成的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索新的知识,研究新知识的发生过程,成为新知识的“发现者”和“创造者”。
(二)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研究性学习的基础和起点,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切入点。从人的心理活动来看,学生在寻找问题的过程中,他的观擦力、好奇心、想象力都被充分地调动和诱发。提问题的过程,学生将经历思维的发散和聚敛的训练,对学生来说,这是一次重要的思维训练过程。同时因为意识到有问题,学生就会产生一种怀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在这种心理的驱动下,他会聚焦问题,积极思维,产生内在的驱动力,主动地去寻求各种方法来解决问题,直到有新的发现和创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启发剂,更是思维的结果。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观察要仔细、认真。其次要培养学生深入思考的习惯,只有深入思考,才能把已观察到的事物和现象同原有知识联系起来,认识到已观察到的事物和现象同原有知识之间的关系,从而赋予已观察的事物和现象以客观真实的意义,从而发现和提出有意义的科学问题。在中小学研究性学习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尤其是要鼓励他们养成观察的习惯。
(三)在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思维,要讲究教学方法,应根据思维的内容、特点等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才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1.激发兴趣:心理学认为,兴趣是求知的前提,积极的兴趣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发展能力不可或缺的心理品质。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一要求教师在教法实施上转变观念。第二利用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现象、模型、仪器等,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三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逻辑矛盾,即用制造悖论的方法,促使学生设问、排疑、解难,让其思维在“曲折”中进行,可大大调动学生的兴趣,并有利于思维能力的提高。第四通过教师引导、点拨,调动学生自身,使教学由传统的教师讲解、学生静听变为“授之以渔,不如与之同渔”的双边活动,变学生单一的智力活动为智力、兴趣、动机、情感共同参与活动,让他们最终得到“学海无涯乐作舟,书山有路趣为径“的真切感受。
2.指导阅读:针对学生不善于读书,不会进行分析、概括,有的教师在教学中重视指导学生读书,选择典型内容说明具有重要意义的问题,使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进行思维活动。
3.巧设疑难: “思源于疑”,思维活动通常是由疑问而产生的。只有当学生对所学问题产生疑窦时,才能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志向和信心,以其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林探路贵深远,无人迹处有奇观”。立志是创造成功的大门,信心是它的立脚点。没有伟大的自信,是注定干不出伟大的事业的。创造性的工作只有永葆积极的精神状态才能取得成功。而增加自信心,才可能变得更富有创造性。
首先要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强烈的好奇心是创造人才从事创造性活动并取得新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导引和诱因。浓厚的兴趣引起创造人才的高度的创造热情和对感兴趣的事物和现象的高度、集中的注意和执着的爱好,并进而引起对感兴趣和爱好的事物和现象的要求。
其次就是要求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情做起。同时鼓励学生进行幻想。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单纯依靠创新教学来实现是不可能的,必须多学科全面启动,才能真正培养出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创新人才。
三、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和创新能力。
研究性学习的一般步骤为:
(一)立足所学,创设问题情境;
(二)收集信息并进行研究;
(三)合作交流,主动解释论证问题;
(四)分析探索模式与类型;
(五)纵深发展,进一步拓展所得的结论
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通过与同伴的共同努力,提出问题、确定目标、制订方案、收集资料并进行分析处理、寻找问题的答案或结论并进行论证,这与科学家的科学研究工作的组织形式和探索过程完全相似。
四、注重思想方法渗透
古人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句话道出了思想方法的重要性,思想方法有如下的文化教育功能:一是训练思维的功能;二是美育功能,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能以美启真,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三是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功能;四是增长科学思想的功能;五是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的功能。
初中阶段是人才出现的最基础的阶段,也是人才培育的起步阶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创新精神是这一阶段非常重要的任务。思维是创新的载体,没有思维也就没有了创新,因此创新首先要学会思维。中学生是思维最敏锐最活跃的阶段,又是思维定型的最关键阶段。因而引导中学生形成多维的思维意识和思维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一、运用恰当教学方法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树立新的学习理念。美国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J.S.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教师应成为学生的合作者,引导学生去主动地探索知识,从问题情境中去概括,学生就会以自己的“发现”得到的满足作为学习的动机,这样的学习就具有强大的动力,所学到的知识就比较深刻,久久不会忘记,并能被广泛地应用于实际。在中学研究性学习中,一定要使学生改变旧的学习观念,树立新的学习理念,即:要从被动地接受现成的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索新的知识,研究新知识的发生过程,成为新知识的“发现者”和“创造者”。
(二)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研究性学习的基础和起点,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切入点。从人的心理活动来看,学生在寻找问题的过程中,他的观擦力、好奇心、想象力都被充分地调动和诱发。提问题的过程,学生将经历思维的发散和聚敛的训练,对学生来说,这是一次重要的思维训练过程。同时因为意识到有问题,学生就会产生一种怀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在这种心理的驱动下,他会聚焦问题,积极思维,产生内在的驱动力,主动地去寻求各种方法来解决问题,直到有新的发现和创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启发剂,更是思维的结果。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观察要仔细、认真。其次要培养学生深入思考的习惯,只有深入思考,才能把已观察到的事物和现象同原有知识联系起来,认识到已观察到的事物和现象同原有知识之间的关系,从而赋予已观察的事物和现象以客观真实的意义,从而发现和提出有意义的科学问题。在中小学研究性学习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尤其是要鼓励他们养成观察的习惯。
(三)在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思维,要讲究教学方法,应根据思维的内容、特点等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才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1.激发兴趣:心理学认为,兴趣是求知的前提,积极的兴趣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发展能力不可或缺的心理品质。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一要求教师在教法实施上转变观念。第二利用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现象、模型、仪器等,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三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逻辑矛盾,即用制造悖论的方法,促使学生设问、排疑、解难,让其思维在“曲折”中进行,可大大调动学生的兴趣,并有利于思维能力的提高。第四通过教师引导、点拨,调动学生自身,使教学由传统的教师讲解、学生静听变为“授之以渔,不如与之同渔”的双边活动,变学生单一的智力活动为智力、兴趣、动机、情感共同参与活动,让他们最终得到“学海无涯乐作舟,书山有路趣为径“的真切感受。
2.指导阅读:针对学生不善于读书,不会进行分析、概括,有的教师在教学中重视指导学生读书,选择典型内容说明具有重要意义的问题,使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进行思维活动。
3.巧设疑难: “思源于疑”,思维活动通常是由疑问而产生的。只有当学生对所学问题产生疑窦时,才能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志向和信心,以其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林探路贵深远,无人迹处有奇观”。立志是创造成功的大门,信心是它的立脚点。没有伟大的自信,是注定干不出伟大的事业的。创造性的工作只有永葆积极的精神状态才能取得成功。而增加自信心,才可能变得更富有创造性。
首先要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强烈的好奇心是创造人才从事创造性活动并取得新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导引和诱因。浓厚的兴趣引起创造人才的高度的创造热情和对感兴趣的事物和现象的高度、集中的注意和执着的爱好,并进而引起对感兴趣和爱好的事物和现象的要求。
其次就是要求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情做起。同时鼓励学生进行幻想。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单纯依靠创新教学来实现是不可能的,必须多学科全面启动,才能真正培养出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创新人才。
三、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和创新能力。
研究性学习的一般步骤为:
(一)立足所学,创设问题情境;
(二)收集信息并进行研究;
(三)合作交流,主动解释论证问题;
(四)分析探索模式与类型;
(五)纵深发展,进一步拓展所得的结论
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通过与同伴的共同努力,提出问题、确定目标、制订方案、收集资料并进行分析处理、寻找问题的答案或结论并进行论证,这与科学家的科学研究工作的组织形式和探索过程完全相似。
四、注重思想方法渗透
古人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句话道出了思想方法的重要性,思想方法有如下的文化教育功能:一是训练思维的功能;二是美育功能,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能以美启真,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三是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功能;四是增长科学思想的功能;五是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