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理知识的迁移是指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将已获得的地理知识、技能、方法对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所产生的影响,也表现为新获得的地理知识、技能、方法对已有的知识、技能、方法所产生的影响。迁移方法的使用,使先前的学习有效的促进新的学习,使新的学习变得更容易,通过先前与后续知识的联系,使地理知识不断得到应用与验证。
在教学中,地理知识的迁移不会自动发生,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形成知识的迁移,可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一、引导学生找出新旧地理学习内容中的共同要素,使知识迁移能够顺利形成
在一些地理学习内容中,先前的学习和后面的学习之间含有很多可以利用的共同要素。包含的共同要素越多、越明显,迁移就越容易发生。反之,包含的共同要素越少、越隐蔽,则迁移就越难发生。例如:等高线、等温线等概念,虽其地理意义各不相同,但却含有共同的要素:都是地图上数值相同的连线,这些线构成的地图能反映不同地区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在强度和程度上的差异。学习了其中一个概念,利用共同要素引入其它概念就容易得多。但是,没有共同要素的概念与现象之间就很难发生迁移。如:区域的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虽然两者都属于地理特征知识,但两者没有共同的结构要素部份,因而两者之间就难以发生迁移。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和挖掘出新知识与先前地理知识的共同要素,锻炼学生自己觉察这些地理知识中的共同要素的能力,只有其中存在的共同方面被学生认识到,才能有效的形成地理知识的迁移。
二、强化学生掌握地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为其灵活地学习和解决地理问题情境奠定基础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学生是否掌握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是影响迁移的关键因素之一。地理概念是对地理事物和现象本质属性的抽象和概括。例如:不理解“锋面”的概念,就难以理解锋面过境时的天气;不掌握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的概念,就难以对一些资源形成判断;不掌握内力作用、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的概念,就难以形成对当今陆地地表形态的认识;如果学生掌握了内、外流河的概念,就可以识别中国及世界上的一些内流河和外流河。
强化学生掌握地理基本概念,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对一些同类地理事物或现象的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出该类地理事物或现象的本质属性。或以定义形式直接向学生揭示地理事物或现象的本质属性。另外,教师还可设计适当的练习强化概念,促进知识的迁移。比如:在学习“天气”与“气候”这类概念时,就可以采取这两种教学方式,同时可设计以下判断练习进行概念强化。例如:四季如春、狂风暴雨、风和日丽、冬暖夏凉等。
地理基本原理是反映地理事物和现象最有普遍性联系特点的规律性认识。它的适应性非常广泛,因而也就具有迁移的价值。如:让学生掌握工业布局的基本原理,才能使学生理解各个区域或国家工业分布的知识。再如,在讲亚洲东部季风气候”时,应重点讲清楚海陆之间热力性质差异导致冬夏气压中心发生变化,从而使风向发生变化这一原理。这样学生就不难回答其它大洲的季风性湿润气候的成因;或让学生理解大气受热的原理,学生则会解释多云时气温与晴天无云时气温的状况及阴天夜晚与晴天夜晚的气温差异。
为了使地理原理的迁移价值得以充分体现,强化学生掌握地理原理时,可先讲解原理,然后再设置若干应用情境,让学生利用所学原理解决问题。例如:上述地理原理的教学适用此法。或者教师先提出若干个别地理事例,让学生从个别地理事例中概括出一般的结论。例如:学习火山、地震分布的特点时,教师可先给出世界火山、地震的分布地带,学生对上述地区的分析、探索,从中得出世界上的火山、地震多分布在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的原理”。
三、教给学生地理学科学习的思维方式与学习策略,使学生能够进行自主的学习和提高学习效率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教授学生地理知识和培养地理技能,还特别需要教授地理思维的方法和学习的策略。
地理思维方法是指地理学习中,展开思维的顺序、遵循的线索、手段等等。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应严格地遵循地理学所特有的逻辑规则。例如:要认识一地的地理概况,必须从该地所处的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工农业生产的状况、交通等方面展开分析;要认识一地的气候特征,要从该地所处的纬度位置、所处的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海陆分布、地面状况及洋流等方面分析。地理思维方法的迁移价值主要在于学生一旦掌握了一定的地理思维方法,就能减少盲目的思维,使思维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严密的组织性和高度的灵活性,能加快地理问题的解决速度和地理知识的掌握速度,增强学生扩展知识的能力。
地理学习策略是指学生在地理学习中,为了促进其获得知识和技能所采取的一系列有效的技术活动。如:为了记忆所学过的地理知识,可采取联想记忆、对比记忆、歌诀记忆、理解记忆等方法。为了掌握地理课文的内容,可采取写读书提纲或写出课文的概要等学习方法。教给学生使用地理学习策略,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以及使他们能不依赖老师的指导,独立的进行地理学习活动。教给学生地理思维方法和学习策略可采取以下措施:
(1)正确介绍地理问题的思维方法,并设计适当练习加以巩固。即先引导学生理出清晰的思维脉络,使学生的思维正确定向,再通过适当的练习巩固已形成的正确的思维方法,达到减少错误或多余思维的影响,顺利实现地理学习的遷移。
例如:在学习等高线” 的知识时,教师先诱导学生学习。①地形图上表示地形高低起伏的方法之一是用等高线表示;②等高线的产生;③不同形状等高线所表示的地形。有了这样的思路,学生再看一张实际的等高线地形图时,就很容易读懂该图的地形状况。
(2)训练学生独立发现与归纳地理问题的思考方法。引导学生将自己的解答过程与正确的思维方法进行比较。教师可以事先不告诉学生具体的思维方法,然后教师再出示正确的解答方法,使学生将自己的解答过程与正确的地理思维方法进行对照。这种方法的经常使用,可以培养学生自己发现与归纳问题思维方法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可以使他们通过对照正确的地理思维方法,不断修正、调节和支配自己的思维活动。这种方法训练了学生的思维技能,对形成地理知识的迁移有很好的效果。
(3)注意让学生展现解决地理问题的思维过程。也就是让学生把解决问题的方法、整理出答案的线索和过程展现出来的一种方式。教师在学生展现其思维过程时,强调过程,不强调结果。例如:当教师设置问题时,不急于让学生回答出结果,而是通过问学生:“你是怎样得出答案的?”“你准备从哪几方面进行分析和概括?” 这样看不到、摸不着的思路变得可直接感知,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
除了上述引导学生形成知识迁移的方法,让他们学到的知识不断得到应用之外,还可以在结束一节、一章、全书的教学时,按课本目录向学生介绍知识的编排顺序,帮助学生理清教材中知识体系的脉络,进一步让学生弄清各部份知识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通过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建立起完善的知识结构,促进知识的迁移,为他们今后真正的掌握地理知识及应用提供有利的条件。
在教学中,地理知识的迁移不会自动发生,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形成知识的迁移,可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一、引导学生找出新旧地理学习内容中的共同要素,使知识迁移能够顺利形成
在一些地理学习内容中,先前的学习和后面的学习之间含有很多可以利用的共同要素。包含的共同要素越多、越明显,迁移就越容易发生。反之,包含的共同要素越少、越隐蔽,则迁移就越难发生。例如:等高线、等温线等概念,虽其地理意义各不相同,但却含有共同的要素:都是地图上数值相同的连线,这些线构成的地图能反映不同地区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在强度和程度上的差异。学习了其中一个概念,利用共同要素引入其它概念就容易得多。但是,没有共同要素的概念与现象之间就很难发生迁移。如:区域的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虽然两者都属于地理特征知识,但两者没有共同的结构要素部份,因而两者之间就难以发生迁移。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和挖掘出新知识与先前地理知识的共同要素,锻炼学生自己觉察这些地理知识中的共同要素的能力,只有其中存在的共同方面被学生认识到,才能有效的形成地理知识的迁移。
二、强化学生掌握地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为其灵活地学习和解决地理问题情境奠定基础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学生是否掌握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是影响迁移的关键因素之一。地理概念是对地理事物和现象本质属性的抽象和概括。例如:不理解“锋面”的概念,就难以理解锋面过境时的天气;不掌握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的概念,就难以对一些资源形成判断;不掌握内力作用、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的概念,就难以形成对当今陆地地表形态的认识;如果学生掌握了内、外流河的概念,就可以识别中国及世界上的一些内流河和外流河。
强化学生掌握地理基本概念,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对一些同类地理事物或现象的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出该类地理事物或现象的本质属性。或以定义形式直接向学生揭示地理事物或现象的本质属性。另外,教师还可设计适当的练习强化概念,促进知识的迁移。比如:在学习“天气”与“气候”这类概念时,就可以采取这两种教学方式,同时可设计以下判断练习进行概念强化。例如:四季如春、狂风暴雨、风和日丽、冬暖夏凉等。
地理基本原理是反映地理事物和现象最有普遍性联系特点的规律性认识。它的适应性非常广泛,因而也就具有迁移的价值。如:让学生掌握工业布局的基本原理,才能使学生理解各个区域或国家工业分布的知识。再如,在讲亚洲东部季风气候”时,应重点讲清楚海陆之间热力性质差异导致冬夏气压中心发生变化,从而使风向发生变化这一原理。这样学生就不难回答其它大洲的季风性湿润气候的成因;或让学生理解大气受热的原理,学生则会解释多云时气温与晴天无云时气温的状况及阴天夜晚与晴天夜晚的气温差异。
为了使地理原理的迁移价值得以充分体现,强化学生掌握地理原理时,可先讲解原理,然后再设置若干应用情境,让学生利用所学原理解决问题。例如:上述地理原理的教学适用此法。或者教师先提出若干个别地理事例,让学生从个别地理事例中概括出一般的结论。例如:学习火山、地震分布的特点时,教师可先给出世界火山、地震的分布地带,学生对上述地区的分析、探索,从中得出世界上的火山、地震多分布在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的原理”。
三、教给学生地理学科学习的思维方式与学习策略,使学生能够进行自主的学习和提高学习效率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教授学生地理知识和培养地理技能,还特别需要教授地理思维的方法和学习的策略。
地理思维方法是指地理学习中,展开思维的顺序、遵循的线索、手段等等。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应严格地遵循地理学所特有的逻辑规则。例如:要认识一地的地理概况,必须从该地所处的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工农业生产的状况、交通等方面展开分析;要认识一地的气候特征,要从该地所处的纬度位置、所处的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海陆分布、地面状况及洋流等方面分析。地理思维方法的迁移价值主要在于学生一旦掌握了一定的地理思维方法,就能减少盲目的思维,使思维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严密的组织性和高度的灵活性,能加快地理问题的解决速度和地理知识的掌握速度,增强学生扩展知识的能力。
地理学习策略是指学生在地理学习中,为了促进其获得知识和技能所采取的一系列有效的技术活动。如:为了记忆所学过的地理知识,可采取联想记忆、对比记忆、歌诀记忆、理解记忆等方法。为了掌握地理课文的内容,可采取写读书提纲或写出课文的概要等学习方法。教给学生使用地理学习策略,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以及使他们能不依赖老师的指导,独立的进行地理学习活动。教给学生地理思维方法和学习策略可采取以下措施:
(1)正确介绍地理问题的思维方法,并设计适当练习加以巩固。即先引导学生理出清晰的思维脉络,使学生的思维正确定向,再通过适当的练习巩固已形成的正确的思维方法,达到减少错误或多余思维的影响,顺利实现地理学习的遷移。
例如:在学习等高线” 的知识时,教师先诱导学生学习。①地形图上表示地形高低起伏的方法之一是用等高线表示;②等高线的产生;③不同形状等高线所表示的地形。有了这样的思路,学生再看一张实际的等高线地形图时,就很容易读懂该图的地形状况。
(2)训练学生独立发现与归纳地理问题的思考方法。引导学生将自己的解答过程与正确的思维方法进行比较。教师可以事先不告诉学生具体的思维方法,然后教师再出示正确的解答方法,使学生将自己的解答过程与正确的地理思维方法进行对照。这种方法的经常使用,可以培养学生自己发现与归纳问题思维方法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可以使他们通过对照正确的地理思维方法,不断修正、调节和支配自己的思维活动。这种方法训练了学生的思维技能,对形成地理知识的迁移有很好的效果。
(3)注意让学生展现解决地理问题的思维过程。也就是让学生把解决问题的方法、整理出答案的线索和过程展现出来的一种方式。教师在学生展现其思维过程时,强调过程,不强调结果。例如:当教师设置问题时,不急于让学生回答出结果,而是通过问学生:“你是怎样得出答案的?”“你准备从哪几方面进行分析和概括?” 这样看不到、摸不着的思路变得可直接感知,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
除了上述引导学生形成知识迁移的方法,让他们学到的知识不断得到应用之外,还可以在结束一节、一章、全书的教学时,按课本目录向学生介绍知识的编排顺序,帮助学生理清教材中知识体系的脉络,进一步让学生弄清各部份知识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通过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建立起完善的知识结构,促进知识的迁移,为他们今后真正的掌握地理知识及应用提供有利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