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名”的第三种路径r——评王阳明与宋儒的“正名”之争

来源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f83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子的正名思想保存在《论语》一书中,但并没有给出正名的细节,引发后世儒者持久的争论.宋儒与阳明的“正名”之争,呈现出两种路径.以“卫辄让国”为基点,宋儒的路径是“废辄立郢”,理由是“无父之不可以有国”;阳明的路径是“致国于父”,理由是“无父之不可以为人”.实际上,宋儒的“正名”是“正世子之名”,关心的是“谁能有国”的政治客观性问题;阳明的“正名”是“正人子之名”,关心的是“如何为人”的道德完满性问题.二者的差异与他们所处的政治环境有关.在传统政治模式下,二者的争论无法和解,必须走向第三种“正名”,即厘清政治与道德的边界.对这一论题的反思,具有思想史和政治史上的双重价值.
其他文献
从先秦传说到汉代经典,“河图”“洛书”经历了漫长的释义变迁.“河图”“洛书”是儒家经义的重要内容之一,经过汉代儒家群体的阐释与建构之后,“河图”“洛书”兼具了经学的人文精神与纬学的神话色彩两种特质,既含有儒家的王道理想,也为帝王提供了受命理论.此外,围绕“河图”“洛书”所形成的社会文化心理,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汉王朝的政治实践和政治文化.梳理“河图”“洛书”在两汉时期的演变脉络及其文化内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汉代政治文化的特质及其历史影响.
磨喝乐是中国古代曾长期流行的儿童形状玩偶,最早出现在唐代,一直绵延至今.关于磨喝乐的来源,学界看法不一.笔者认为,磨喝乐、罗睺罗、化生三者应是同物异名的关系.磨喝乐多见于宋以后的文献,在磨喝乐出现之前,人们在七夕或者中元节所供奉的小儿人偶被称作罗睺罗或化生.究其来源,这或许和佛经中的鹿母夫人本生有关.并在文中解读了在以往的学界讨论中少为关注的两篇梵文文献,以期为磨喝乐及其相关研究提供有益的线索.
南北朝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中出现了州官与府官的双轨制.以往学者大多认为随着东晋以降军府机构的发展,府官逐渐侵夺了州官的职权,使后者变成了没有职事的闲散职位.不过这一观点并不准确.从汉到南北朝,州官的职位结构经历了一个由简而繁,再由繁趋简的过程.与之相应,南北朝前期的州官仍是负责具体的地方行政事务的,此后才出现府官代行州官职责的情况.这与南北朝时期州官选举中的请托盛行的现象密切相关.由于州官系统自身选举上的混乱,这一仕途在南北朝后期衰落了,并最终导致了隋的罢乡官.从制度渊源来看,南北朝后期的州官制度呈现出了若
中华书局2013年出版《史记》点校本修订本,在1959年出版的旧版基础上作修订,质量无疑有很大提高.但修订本还存在提升的空间,还有补正之必要.本文是十二本纪部分的补正.
作为宣说如来藏思想的大乘论典,《宝性论》对汉藏两传佛教都产生过深远影响.本文基于笔者对该论所作新译,从汉藏佛学比较研究的视角,从五大方面对与《宝性论》相关的重要问题进行了详细讨论.笔者首先讨论了有关该论作者的不同说法,以及不同汉译本引发的宗派分歧,并基于《大乘起信论》和《宝性论》比较了汉藏两传佛教的如来藏见;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大乘止观架构和藏地不同传规的宗义学,对如来藏与唯识、中观两系教法的关系进行了深入论述.
光绪二十八年(1902),河南巡抚锡良奏准设立豫南矿务公司,经营黄河以南全部矿务.豫南公司的设立,一方面来自锡良抵制福公司掠夺豫北矿产的努力,另一方面也有禹州地方绅商和知州曹广权的推动作用.在锡良督催下,公司制订了豫南矿务开采计划,并支持禹州、密县、嵩县、荥阳等地区进行勘矿与试采.然而在公司缺乏资本,官督商办的经营模式下,亦不能得到绅商的充分合作,加之官府对地方控制孱弱,难以落实收编改造土窑的计划,经营陷入困境.锡良离任后,随着福公司矿案交涉的进展,河南官府注意力转向豫北矿区,豫南公司被逐步裁并,各矿封停
北宋仁宗朝大贤尹洙的死亡经各思想阵营的阐释形成一桩书写公案,涉及古典死亡文化各个方面,并折射出唐宋思想变迁的轨迹.庆历新政失败后,庆历士大夫漂泊地方十年.其间尹洙之死促使生者协力承担纪念文字,他特异的临终反应成为写作重点.范仲淹最初在讣告信和祭文中提出释老齐死生说,后转向儒家正命说,得到欧阳修和韩琦的响应.三人在尹氏集序、墓志、墓表等公共文字里共同完成基于儒家生死观和性命观的解释.而僧人契嵩参验内外证,重提佛法说.范、欧、韩的自反,契嵩的附会,以及双方的分歧,皆是北宋中期儒学与佛老争夺死生性命话语权的表现
“万物一体”的观念是王阳明哲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在阳明哲学中,“万物一体”指宇宙是一个整全的生命体.通过对一人之身与宇宙全体多维度的类比可以发现:从“气”的角度来看,个人与宇宙都是“一气流通”的存在.从“心脏”的角度来看,人心便是宇宙的心.从“心之本体”的角度来看,良知、天理、性、仁等处于形上序列的概念在为个人与宇宙生存奠基与立法的层面同一.因此,宇宙与个人一般,是一个整全的生命体,或者说,宇宙与人类构成一个整全的生命体.个人对“万物一体”之切身体会需要经历一番变化气质的工夫.小人能够通过“变化气质”的工夫
文章主要讨论疑古思潮的背景、影响和代价.疑古思潮有很强的政治目的,即利用学术批评的权威推翻作为当时中国“保守派”精英分子信念基石的正统“儒家”历史观.《古史辨》的发起者和编辑者顾颉刚声称他的思想完全来自一位中国人并完全符合学术传统.其核心主张是中国古代文本中的圣王叙事是编造的神话文章反对这种说法,并将疑古思潮的背景置于国际上有关神话与历史关系以及阅读神话的正确方式的讨论之中,并将说明古史辨派的核心观点来自于对以下几个方面的跨文化调整:欧洲经典语文学的某些元素、用宗教历史的而非神学的方式来处理希伯来和基督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