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应该是教师用自己的情感、智慧和思想去创造师与生、教与学、语言和精神的和谐空间。让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这份和谐之中流光溢彩。
一、把“爱”的真情带给学生
小学生天真、单纯、幼稚,而且容易受到伤害。因此,课堂上教师必须创设一种互相尊重、理解、宽容而和谐的学习气氛,放下权威的面孔,带着爱心,带着激情,带着尊重走进课堂,以和蔼可亲的态度,真诚可信的微笑来潜移默化地吸引和激励他们,哪怕课前的一句“孩子们,你们好!”的亲切问候,也能让学生如沐春风。面对站起来回答问题时由于害羞、紧张或心里没有底答不上来的学生,教师用期待的目光看着他,耐心地微笑着向他提示:“大胆说,你一定行的!”这种鼓舞性的词语可以稳定他的情绪,融合师生的情感。实践证明,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往往会给课堂带来亲切、和蔼的气氛,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爱和情,产生一种愉快、向上的求知欲。正所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二、把“问”的权力放给学生
韩愈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重视了教师的解惑,却忽视了学生的质疑。传统的学科教学。教师总是预先在教案中设计出许多问题,学生只有回答的义务,而没有提问的权利。要知道活跃课堂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因此,课堂教学中要把问的权力放给学生。教学前,让学生在预习中质疑,培养独立阅读能力;教学时,让学生质疑问难,发展思维能力;教学后,让学生再质疑解疑,开拓阅读的广度和深度。
但质疑毕竟是手段,解决问题才是目的,只有会分析、解决问题,才能抵达成功的彼岸。因此,我对学生的质疑不作简单的答复,而是采用“定向——互议——感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巧妙引导下,自读互议,交流感悟,从而完成学习目标,解开心中的“疑”。
三、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
张田若先生说过,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语文课应“以读为本”。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读,不读熟不开讲;要切准可读之处让学生读出感情;要精心选择读的形式和方法,齐读、个别读、分角色读、配乐朗读等。根据读的内容和时机灵活运用,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兴奋的读书状态。例如《丰碑》的教学,可采用以读为本的教学结构:1.初读知大意,理思路。2.细读品词句,动情感。在初读的基础上,让学生细细品味这些句子,军需处长舍身为革命的高大形象也就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心中。3.在初读、细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让学生经历一个“自由读——学读——朗读——美读”的提高过程,学生自然进入作者和课文的情感世界,与作者产生了情感共鸣。
四、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
教师的精讲是必要的,但学生主动表达感想、乐意交流更重要。教师要多提供可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而组织课堂讨论,能最大限度地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表见解的机会,真正使学生动起来,使课堂活起来。例如学习《月光曲》时,教材安排了用“幽静”和“陶醉”造句的练习。我突然想到:为什么不能用这两个词语造一个句子呢?于是我立刻改变了原来的教学程序。提出了一个新问题:请用这两个词造一个句子。教室里一下子沸腾起来,学生或思考,或讨论,不多时,一只只小手高高举起,有的说:“月光照在幽静的湖面上,这景色真让人陶醉!”还有的说:“悠扬的笛声从幽静的校园里传来,真让人陶醉!”……所有的学生积极思考,下课后仍感意犹未尽。
五、把“喜”的滋味留给学生
个体的差异在学习过程中是永远存在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与特长。备课时,我们要充分利用课例中潜在的学习资源,精心设计学习环节,做到尊重学生的特长,把自主权还给学生。如果学生得到了全面、公正的评价,优点得到体现,他的自身价值得到了外界的承认,他会感到一种自我价值实现的快慰和喜悦,从而唤起更强烈的学习主动性。例如教学《草原》,我设计了给“草原图”添画景物的环节。几个学生因为有机会表现而兴奋不已,同时又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夸奖,回到座位,那喜悦的神情之间还明显带着几许得意。这突发奇想的环节的设计,不但活跃了课堂.也让学生尝到了成功的滋味,确实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课堂是因为有了儿童——这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而焕发无限生机,生命会因这种师与生心灵融通、教与学相得益彰、语言与精神同构同生的和谐而流光溢彩。
一、把“爱”的真情带给学生
小学生天真、单纯、幼稚,而且容易受到伤害。因此,课堂上教师必须创设一种互相尊重、理解、宽容而和谐的学习气氛,放下权威的面孔,带着爱心,带着激情,带着尊重走进课堂,以和蔼可亲的态度,真诚可信的微笑来潜移默化地吸引和激励他们,哪怕课前的一句“孩子们,你们好!”的亲切问候,也能让学生如沐春风。面对站起来回答问题时由于害羞、紧张或心里没有底答不上来的学生,教师用期待的目光看着他,耐心地微笑着向他提示:“大胆说,你一定行的!”这种鼓舞性的词语可以稳定他的情绪,融合师生的情感。实践证明,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往往会给课堂带来亲切、和蔼的气氛,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爱和情,产生一种愉快、向上的求知欲。正所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二、把“问”的权力放给学生
韩愈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重视了教师的解惑,却忽视了学生的质疑。传统的学科教学。教师总是预先在教案中设计出许多问题,学生只有回答的义务,而没有提问的权利。要知道活跃课堂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因此,课堂教学中要把问的权力放给学生。教学前,让学生在预习中质疑,培养独立阅读能力;教学时,让学生质疑问难,发展思维能力;教学后,让学生再质疑解疑,开拓阅读的广度和深度。
但质疑毕竟是手段,解决问题才是目的,只有会分析、解决问题,才能抵达成功的彼岸。因此,我对学生的质疑不作简单的答复,而是采用“定向——互议——感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巧妙引导下,自读互议,交流感悟,从而完成学习目标,解开心中的“疑”。
三、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
张田若先生说过,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语文课应“以读为本”。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读,不读熟不开讲;要切准可读之处让学生读出感情;要精心选择读的形式和方法,齐读、个别读、分角色读、配乐朗读等。根据读的内容和时机灵活运用,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兴奋的读书状态。例如《丰碑》的教学,可采用以读为本的教学结构:1.初读知大意,理思路。2.细读品词句,动情感。在初读的基础上,让学生细细品味这些句子,军需处长舍身为革命的高大形象也就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心中。3.在初读、细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让学生经历一个“自由读——学读——朗读——美读”的提高过程,学生自然进入作者和课文的情感世界,与作者产生了情感共鸣。
四、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
教师的精讲是必要的,但学生主动表达感想、乐意交流更重要。教师要多提供可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而组织课堂讨论,能最大限度地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表见解的机会,真正使学生动起来,使课堂活起来。例如学习《月光曲》时,教材安排了用“幽静”和“陶醉”造句的练习。我突然想到:为什么不能用这两个词语造一个句子呢?于是我立刻改变了原来的教学程序。提出了一个新问题:请用这两个词造一个句子。教室里一下子沸腾起来,学生或思考,或讨论,不多时,一只只小手高高举起,有的说:“月光照在幽静的湖面上,这景色真让人陶醉!”还有的说:“悠扬的笛声从幽静的校园里传来,真让人陶醉!”……所有的学生积极思考,下课后仍感意犹未尽。
五、把“喜”的滋味留给学生
个体的差异在学习过程中是永远存在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与特长。备课时,我们要充分利用课例中潜在的学习资源,精心设计学习环节,做到尊重学生的特长,把自主权还给学生。如果学生得到了全面、公正的评价,优点得到体现,他的自身价值得到了外界的承认,他会感到一种自我价值实现的快慰和喜悦,从而唤起更强烈的学习主动性。例如教学《草原》,我设计了给“草原图”添画景物的环节。几个学生因为有机会表现而兴奋不已,同时又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夸奖,回到座位,那喜悦的神情之间还明显带着几许得意。这突发奇想的环节的设计,不但活跃了课堂.也让学生尝到了成功的滋味,确实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课堂是因为有了儿童——这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而焕发无限生机,生命会因这种师与生心灵融通、教与学相得益彰、语言与精神同构同生的和谐而流光溢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