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校本课程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把地理教学更好地融入学生的生活经验,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多样化需求是课程设计的出发点。校本课程的设计包括课程简介、课程内容分析、学生分析和课堂设计四个部分。
【关键词】地理;校本;课程;设计
随着我国高中地理课程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为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确立了“三维教学目标”。该目标是通过课程实施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如何在课程中有效地引进灵活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和增强学生实践能力,把地理教学更好地融入学生的生活经验,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多样化需求?这就需要教师深入研究,合理地运用不同的活动形式“选材施教”。基于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地理校本课程就开始酝酿与编纂了。
一、课程简介
1.课程理念:培养学生的地理情感、意识和能力,满足不同学生地理学习需求。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
2.课程目标(1)学生增加课外地理知识,开阔知识视野;(2)学生学会运用相关的地理知识去解释身边的生产,生活等地理现象;(3)学生能调用知识,分析判断地理现象背后的成因,并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3.课程内容
在课程理念和目标指导下,结合我校实际,本课程内容具体安排如下内容:
第一部分 天气,气象,气候的自我介绍
第二部分 气候与节气文化
第三部分 气候与诗词创作
第四部分 气候与服饰
第五部分 气候与美食
第六部分 气候与建筑
第七部分 天气、气候与中医文化和健康
第八部分 气候与农林牧业
第九部分 气象、气候与旅游
第十部分 气象、气候与灾害
4.课程实施对象和安排
本教程安排在高一年级。需要12个课时。利用第九节课进行选修。
二、内容分析
《杂话气候》课程内容的设置浅显,通俗,感性知识和联系实际生活的文字占相当大的比例。特别是自拍的一些图片让学生们有亲近感和熟悉感。很容易走进学生心中,增加了可读性。课程内容围绕着“有用的地理”“趣味地理”“实用地理”编写文字材料,图表信息。具体分导言(教师寄语及美文)、正文、插图(景观图、自拍照片、表格、专业图)、阅读(学习方法与窍门)、活动等几个板块。其中活动板块形式有调查(发现问题)、板报、手抄报、论文(成果展示)、宣传(社会实践,走出去)、演讲、辩论赛(交流完善)等。每部分都根据内容配有音乐或舞蹈,带领学生们进入特定的情境中,从感官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三、学生分析
我所任教的是县级高中,大部分学生是从农村来的,经济条件和社会环境使他们知识面比较窄,视野不开阔。加上中考不考的缘故,从情感态度上,对地理学科轻视,这样长期学科歧视导致了学生们对地理有种懈怠与消极,出现难点难突破,重点不重视的现象。出现马太效应。面对这样的学生就要不断强化地理信息,在头脑中形成较深的印象。摆脱恶性循环局面,逐步学好地理知识和技能,提升地理思维能力。
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根据学生的人数随时调换授课地点。授课时,学生们围坐在一起,改变在教室里的座法,座位也可以随时调整,给学生创造一个平等宽松的环境。学生们对新鲜事物和变化的事物总是充满好奇,这种心理让他们产生愉悦感。带着愉悦的心情投入学习,就会提高学习效率。我认为这是一种高层次缓慢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长时间坚持下来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以气候与我国诗词创作为示范,进行课程课堂设计。
【参考文献】
[1]周淑贞.《气象学与气候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7.1
[2]余进利.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新思考《教育发展研究》2004年第1期34
[3]许结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含义、目的及地位《教育研究》2005年第8期3-4
[4]曾文婕.微型课程:校本课程开发的新方向《教育科学》2009年第2期21-22
(作者单位:河北省石家庄市无极县河北无极中学)
【关键词】地理;校本;课程;设计
随着我国高中地理课程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为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确立了“三维教学目标”。该目标是通过课程实施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如何在课程中有效地引进灵活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和增强学生实践能力,把地理教学更好地融入学生的生活经验,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多样化需求?这就需要教师深入研究,合理地运用不同的活动形式“选材施教”。基于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地理校本课程就开始酝酿与编纂了。
一、课程简介
1.课程理念:培养学生的地理情感、意识和能力,满足不同学生地理学习需求。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
2.课程目标(1)学生增加课外地理知识,开阔知识视野;(2)学生学会运用相关的地理知识去解释身边的生产,生活等地理现象;(3)学生能调用知识,分析判断地理现象背后的成因,并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3.课程内容
在课程理念和目标指导下,结合我校实际,本课程内容具体安排如下内容:
第一部分 天气,气象,气候的自我介绍
第二部分 气候与节气文化
第三部分 气候与诗词创作
第四部分 气候与服饰
第五部分 气候与美食
第六部分 气候与建筑
第七部分 天气、气候与中医文化和健康
第八部分 气候与农林牧业
第九部分 气象、气候与旅游
第十部分 气象、气候与灾害
4.课程实施对象和安排
本教程安排在高一年级。需要12个课时。利用第九节课进行选修。
二、内容分析
《杂话气候》课程内容的设置浅显,通俗,感性知识和联系实际生活的文字占相当大的比例。特别是自拍的一些图片让学生们有亲近感和熟悉感。很容易走进学生心中,增加了可读性。课程内容围绕着“有用的地理”“趣味地理”“实用地理”编写文字材料,图表信息。具体分导言(教师寄语及美文)、正文、插图(景观图、自拍照片、表格、专业图)、阅读(学习方法与窍门)、活动等几个板块。其中活动板块形式有调查(发现问题)、板报、手抄报、论文(成果展示)、宣传(社会实践,走出去)、演讲、辩论赛(交流完善)等。每部分都根据内容配有音乐或舞蹈,带领学生们进入特定的情境中,从感官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三、学生分析
我所任教的是县级高中,大部分学生是从农村来的,经济条件和社会环境使他们知识面比较窄,视野不开阔。加上中考不考的缘故,从情感态度上,对地理学科轻视,这样长期学科歧视导致了学生们对地理有种懈怠与消极,出现难点难突破,重点不重视的现象。出现马太效应。面对这样的学生就要不断强化地理信息,在头脑中形成较深的印象。摆脱恶性循环局面,逐步学好地理知识和技能,提升地理思维能力。
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根据学生的人数随时调换授课地点。授课时,学生们围坐在一起,改变在教室里的座法,座位也可以随时调整,给学生创造一个平等宽松的环境。学生们对新鲜事物和变化的事物总是充满好奇,这种心理让他们产生愉悦感。带着愉悦的心情投入学习,就会提高学习效率。我认为这是一种高层次缓慢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长时间坚持下来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以气候与我国诗词创作为示范,进行课程课堂设计。
【参考文献】
[1]周淑贞.《气象学与气候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7.1
[2]余进利.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新思考《教育发展研究》2004年第1期34
[3]许结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含义、目的及地位《教育研究》2005年第8期3-4
[4]曾文婕.微型课程:校本课程开发的新方向《教育科学》2009年第2期21-22
(作者单位:河北省石家庄市无极县河北无极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