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教改的重心

来源 :教育前沿·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xa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7)03-053-03
   “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就是知识不断创新,高新技术迅速产业化。而要加快知识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关键在人才,必须有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年轻人突颖而出。” 这既是执政党对时代发展的判断又包含着对年轻一代的无限期望。符合执政党寄予无限期望的人才何处去寻觅?无疑教育是我们寻觅符合要求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如何铺设与建设好这一途径是全党、全民族的大事。它关系到党的能力建设,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兴旺。从执政党提出“创新”号召,至今弹指一挥间二十多年己过去了,但铺设与建设这条创新人才之途的路,未能使人民滿意。虽然有关职能部门很努力、很辛劳,但其结果十分不理想。学习原是一件快乐之事,但现在却是学生苦、老师苦、家长苦,追其根源,既有体制问题,又有理念问题。体制与理念可以说是鸡与蛋的关系,互为影响。从我们的体会来讲理念更为重要,理念应该是鸡、体制是蛋。为什么这么讲?
  众所周知当前教学的体制、考核、政策都出自一个理念——知识就是力量。即学校的工作重心就是给学生更多,更全的知识,考查学校、学生的尺度,就是学校给学生灌装了多少知识——学生参加知识量测试的成绩决定了学校、学生的社会地位。学校不断地通过多种渠道或活动反复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多力量大。
  知识多是否就是力量大?当我们买了一件新衣服、一台电脑之后又将其搁置在一旁不使用,那它们与垃圾有多大区别?一台搁置在一旁的电脑与一台装饰用的电脑又有怎么区别?它们的价格差异又能如何体现?这一切“?”是不是在向我们揭示着什么?
  为了进一步揭示问题,我们不得不沉痛地回忆这么一个己发生过的事实,帝国主义是依靠什么来侵略,并打败旧中国?那就是中国的发明(指南针、纸)帮助了帝国主义实现了对中国的侵略,同样仍是中国的发明(火药)帮助了帝国主义打败了旧中国。为什么会出现发明者反被非发明者打败?答案只有一个,你对自己的发明的运用广度(面)及深度(纵深的研究)不如他人。纵观今天,年年的奥林匹克竞赛(数、理、化)团队冠军均为中国人所得(己有近二十余年的历史),但为什么不论是自主知识产权的量还是当今领先于世界水平的技术数量仍远远落后干第一、二世界,就是在第三世界中也仅仅名列前茅而拟,还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领头羊。这种严重的不对称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众所周知,教育的发展应是时代的产物,与时代的要求紧密相连,同时教育是人类思想的工程师,他的观念又将影响人类自身发展,例如在农业经济时代的理念是“土地是财富之用,而劳动是财富之父”。诚如威廉·配弟所提出这一口好的基础是:在农业经济时代,农业和手工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劳动和土地,从国家来看土地和劳动力的多寡是判约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广阔的土地和众多的人口是一个国家强盛的主要标志;从个人来讲,土地和劳动的多寡是富或贫的象征,拥有土地和劳动力就是拥有财富,土地之争,人员之争便成了当时战争争夺的主要资源,当然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也需要一定的知识,但这种知识仅限于简单的,可以重复使用的生产经验,从而对教育的要求也是比较低的,只要求能纪录,复制即可。在工业经济时代由于大量的机器使用后,劳动力的作用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逐步退居次要位置,资源的多寡,资源获得的成本高地便逐步成为国家强盛的重要因数,资源丰富是权衡一个国家强盛的重要指标,工业经济发展需要知识,显示出了知识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知识就是效益就是力量,就是资源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被人们所接受,可是他又不能享受与其他物化资源的同等待遇,在工业经济发展中,劳动可以获得取得的工资,资本可以获得利润,土地可以得到地租,可是唯独知识由于不能成为独立的生产要素,因而没有任何位置,知识一方面又被经济发展所需要象劳动力一样被不断地使用,但另一方面又被经济遏制和排斥,这种两面性就决定了教育在工业经济社会中的地位的不固定与投资不足的情况时常发生,使其教育变成是少数精英与特权阶层的享受专利。在知识(信息)经济时代,由于大量的高新技术应用于生产,人类可利用极少的资源即可创造出极大的社会财富,并且当今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再生资源,替代资源的开发利用成为可能,因此资源对经济发展的作用继劳动力退位后退居次席,而影响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因素便成了对资源进行重新组合的管理知识和及时运用的信息。从而造成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资源密集型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大大降低,而知识密集型产业(信息产业,教育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在经济发展重的比重大幅度提高,成为带动整个经济发展的先导和支撑整个经济的支柱产业。传统的物质化产业虽然依然存在,但产品的知识含量增加,使其产品的知识价值提高,知识的商品价值逐渐体现,因而“知识是机遇,运用增价值”新理念将替代工业经济时代的知识就是效益(力量)的虚拟性,突出了知识在产生过程中的运用作用,形成了知识的商品价值,既然产品中含有知识的价值,那么接受教育就成了每个人的基本需求,大众教育,终身教育势必成为最普通的现象,从而教育产业将得到最大的发展。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本身的发展来看,由于信息技术本身还会取得不断的新突破和更新,而与此同时信息技术也已经可以选加或应用到国民经济发展的任何一个领到果。所以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同样会集中到表现在对人的创新能力的要求上,社会将不再是对少数人才有创新的要求,而是对大多数人,甚至可以说是对社会的每一个能从事正常工作的人都提出了创新要求。这一切也必然会引起人们对创新需求的认识,对了解创新技巧与方法的需求也会被激发出来,从而进一步拓宽教育产业,也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我们的学校能大批量的培养“创新”型人才。何为“创新”型人才?
  “创新学”对“创新”型人才的注解是:具有使1┼1>2能力的人。即已知生产要素是包含有型(物质)与无型(知识)两个方面,从公式来理解,把已有的事物所形成的能力加上已知的知识,能提升原已存在的生产要素,即产生新的要素,这种新的要素产生,提升了竞争能力。这种竞争能力的提升就是创新的结果。
  创新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流程,我们应对创新特征的含义还有另一层次的理解,“知识多机遇多,运用创造价值”。创新特征公式中的确1+1意寓着“知识多机遇多”,“已存在的事物所形成的能力”表示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中,人所得到的信息是公平的,有所不同的只能是因人而异的知识,如果把知识进行细分,划为几个等份的话,明显掌握知识多的人所能得到的等份额就多,把等份额与“已存在的事物所形成的能力”相加,每一个等份都能得到一个结果,等份多自然结果多,这种结果难道不正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机遇吗?从而我们应该认识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机遇,不是任何外界给的,而是自身创造的,终身学习就是自身不断创造机遇。
  创新特征公式中的>2意寓着:创新目标要求,不但需要经过人们行动去做,而且在做中要有创造,即在运用现已存在的事物所形成的能力与已被人们所掌握的知识所形成的能力时要有所创造,方能达到创新目标的要求,这一点在创新特征公式中是不难理解的,因为有了两个能力不去行动(运用)其结果必须为零,在客观上意味着放弃机遇。当有了两个能力后仅去摸仿的去干(行动)其结果只能等于“2”,同样也不能实现创新目标要求,只有在有了两个能力后去创造才有可以得到大于“2”的结果,达到创新目标的要求,才能产生正真意义上的自我价值。从上所知大于“2”意寓着两个要求(行动:1,运用,2,创造,即“运用创造价值”。)
  概括创新特征给人们的提示是:知识是机遇,运用创价值。
  通过上述可知,创新的基石仍是创造,只不过顾此时的创造不是物化方面的创造(即发明),而是非物化方面的创造,正是这种不属发明范畴的创造破除思维定势后成了创新的核心,例如“航天”是举世公认的创新产物,它开创了人类自由往返太空的先河,可是美国航天局负责人的一解释却使世人回味深长,他告知大家;“阿波罗”航天飞机的制造技术实际没有一项是新的突破,相反,全部都是已经发明的现有技术,它的创新就在于破除思维定势,通过恰如其分地将现已有技术的有机的组合,并且实行‘系统管理’。
  人类科技发展到今天已使具有“原创性”的发明愈来愈难,愈来愈少,于此相反的是需要继承运用的知识也愈来愈多,已是学无止境,所以更多的发明“创造”则需要“组合”,要进行成功达到“创新”标准的组合,首先就要破除思维定势,何为思维定势?美国创造教育基金会主席帕内斯教授到中国讲学时曾列出一道简单的算术口算题:1000+40+1000+30+1000+20+1000+10=?,然而这道只有加法运算题目却使70%的人发生了运算错误。帕内斯教授在分析为什么大多数人在做这道相当简单的题时会发生如此错误的原因时指出:因为在得出最后答数之前,你曾在千位数上重复了三次加1的运算,使你不知不觉地形成了在千位数上逐渐加“1”的思维定势,所以一旦下位数满“10”需要进位时便不假思索地加到千位数上去了。这就是思维定势,又称习惯性思维对人的影响,习惯性思维是一种懒人思维依赖于以往的经验,往往不考虑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死搬硬套过去的经验,思维定势(习惯性思维)的对立,即是发散形思维(多视角思维),所以“创新”又一特点是:思维特征与众不同,它要求的思维是发散与多视角,“创新思维”是以一种多视角的思维去发现问题。通过发散性思维去找到新颖独到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思维形式。
  创新的基石是非物化方面的创造(发明),通过非物化方面的创造——创新思维的产生促进创新活动的发展,最终取得物化方面的进步,从而促进社会深入向前发展。
  除此之外,我们应该掌握:发现——侧重对自然世界的自然规律做出科学的解释,因而对人的知识要求较高;发明——侧重讲究改造自然世界的方法,手段,因而对人们的知识与经济积累都有一定的要求;创新——侧重追求对改造自然世界的结果,因而对人改造自然世界的欲望有一定的要求,同时也要求人具有一定的相关知识与经验。
  创新是一种行为,任何一种行为均受行为人的意识控制,当行为人没有创新意识时,任你如何呐喊,均不可能产生创新行为,因为意识是一种较为稳定的心理状态,从一种原已存在意识变为另一种意识需要较长时间的教育,众所周知,行为受意识控制,意识的培养来自教育,教育最终的结果就是产生意识(即形成我们俗称的素质)。所以当我们今天要求将“创新”推向一个新的高峰时,首先应该做的就是创新教育。创新教育这这一名词是表示与传统教育的区别,二是通过与教育创新的不同提法来区分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的不同。创新教育与传统教育至少有哪些区别呢?1,要求不同,传统教育要求使希望通过老师的传授,同学们能够对已有的知识进行全面掌握,将现已有的只是进行全盘不遗漏的记忆,对老师的要求也就是选择何种方法使同学们进行快速理解、记忆来将现有的知识传授给同学们,而创新教育的要求又是什么?在1989年英国当时的教育与科学大臣贝克(Kenneth. baker)在一次讲话中曾这样提出要求“年轻人在未来把握更大的机会就必须掌握一定的知识与技能,它们需要接受基础更为广阔的训练,需要向雇主展示灵活性,需要具备独立思考与行动的能力。”因此它继续提出“年轻人需要培养沟通、基本的计算能力、人际关系(小组工作与领导才能)、熟悉技术、熟悉社会制度和熟悉变化的工作与社会等核心技能。”贝克对年轻人的要求与我们传统教育的要求(主要是通过教育评价积选拔继续深造的方法来推定)不同之处是什么,这两种不同的要求哪一个更能适应社会发展,更能促进社会发展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自然也是检验要求是否具有与时俱进的标准了。2,评价人才的标准不同。在2003年中央教育频道,一个教育家被邀请到电视台,介绍西方教育的评价人才的标准时,曾举了一个例子“一个学习很好的学生,所学科称的考试成绩基本上都是A,对于学习成绩都是A的学生在美国也是少至又少,可以说是凤毛麟角,当然为了这一好成绩,它可以说是牺牲了它所有的业余时间,放弃了所有的其它活动,第二位它的学习成绩还算优秀,大部分成绩为A,个别为B,能经常参加学校组织活动,唯一不足的地方就是身体不是很健壮,第三位学生的学习成绩基本都是C,是学校的一个运动员,能解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当这三位同时报名以著名大学时,这一著名大学对这三名的评价又如何?在我们当今的高考评价中又会得到一个如何的排序?美国这一著名大学对这三为的排序的第一名是第三位学习成绩基本都是C的同学,在我们的评价系统中的第一名可能给学习成绩都是C的同学吗?这就是距离,当前中国的人才评价考评标准时在不断的考虑着一个共同的问题,你对现有知识掌握了多少?而在西方发达社会对人才的评价考评标准是你在未来能给社会做出多大贡献(即对社会的剩余价值有多达)。3,教育方法的不同,学生在本质上应是一个质疑者,教师如何对待学生的提问,则反映着老师的水平及教育的认识,一般地说教师对待学生的提问可以分为七种不同的回应;一是拒绝问题的回应,典型的回答是“别问这么多的问题”、“别烦我”、“别问愚蠢的问题”等,二是把重新叙述问题作为回应,三是承认不知道或者直接回答问题,四是教师的回应往往是“我要查一下xxx”或你可以查一下xxx资料“,五是教师可能提供多个可供选择的不同解或者会与学生一起探讨并在探讨中提出可能的不同解释。六是在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解释的同时鼓励学生检验这些解释。七是考虑、检验、解释并探究到底,鼓励学生收集信息以检验各种考虑的假设,在我们当前的教育中的师生关系是十分明确的,老师教,学生听,教师授,学生解,因而不可能出现第五种以后的情况(的别情况除外),一般中国当前在教育提问上的水平均在前四种,而在发达国家的教育提问上的水平均在后四种。4,教育模式的不同及前面提到的教育方法的不同,实质上就是由于教育模式的不同所引发的教育方法不同,众所周知,当前中国的教育模式就是单向灌输的模式,这种模式传递给学生的信息就是只要“继承”了现有的知识就是成功,因为“知识就是力量”。而创新教育所提倡的教育模式是:启发、探索、分析,即师生共同合作,以学生发现为主,通过教师的启发,是学生去发现那些有用的知识,通过发现的过程了解探索方式或方法,去学会如何使用公共资源,学会如何相认讨教,学会如何选择放弃与坚持。五是教育内容的不同,由于教育模式的不同,教育的内容也必需会随着教育模式的变化而改变,例如,勾股定律,按照传统的讲授内容就是告诉勾股定律是如何组成,具体有什么运用或和告诉大家哪些方案需要运用勾股定律。而现在创新教育可能就通过举例运用勾股定律来启发学生去发现勾股的现象,然后通过分析去“发现勾股定律”。通过这一次“发现”过程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不是在“发现”过程还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态度以及研究和实践的能力吗?这也就是创新教育与传统教育成果上的最大差别。
  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区别:从文学的字意上可能也找不出区别,但今天我们所讲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的区别,是人为的划分,只是为了便于区别二种不同的理念,我们把教育创新的理念定义仍是传统的“知识就是力量”的理念。
  大家都知道创新是相对于守旧而言的同时创新与守旧又是一对继承和发展的辩证的概念,没有创新就不存在守旧,没有守旧更谈不上创新。同时根据辩证法我们还需认真指出的是:旧并不一定代表落后,旧和落后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有的事物就是“旧”而不“陈”。新也不一定代表先进,有的新仅仅是表面的繁荣或花样翻新,此外,创新自身还有渐进与飞跃,量变与质变的差别,因此任何创新活动都是相对的,创新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我们在这里插上这么一段哲理的话,主要是因为自从党中央发出号召进行创新后,针对当前的教育情况提出了不少带有创新的教改提议,与传统的教育相比这些提议确实也都存在创新之处,但相当多得创新提议在理念上均没有突破“知识就是力量”的理念,在理念上没有突破,就不可能有真的创新,但它教育方法上(包括在教育评价方面)确实存在创新,我们把这一些创新统称为教育创新。
  本文所称得创新教育,主要是在理念上已认为“知识就是力量”已不能代表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今天的理念就是‘创新学’一书第一章第三节中“概括创新特征给人们的提示是:知识是机遇,运用创价值”。知识是机遇与知识就是力量的差异至少差了一个过程,“知识就是力量”强调的是人们掌握知识的重要性,它传达给人们的信息是掌握知识越多就越有力量,而创新则更注重“知识”的运用相关联,它传递给人们的信息是:掌握得知识多,可能遇到发展的机遇就多,遇到的机遇多不能说明对社会的贡献就大,它第一还需要抓着机遇,第二还要去做(运用),第三是做(运用)的结果如何。
其他文献
摘要:智力活动的进行、智力水平的发挥以及智力本身的发展,必须依靠非智力因素的发动、激励和促进。没有非智力因素这个动力系统,学习系统就无法开动和维持。本文就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的关系、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和作用等方面做了比较详尽的阐述。  关键词:非智力因素动力性趣毅力习惯情感  中图分类号:G40-0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7)03-022-03    一、非智力因素和
期刊
摘要:当前大学出现逃课、考试作弊、作业抄写等不良的学风现象,严重影响大学生良好学习道德的形成。本文试图从增强教师的人格魅力、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改善校园的文化氛围、创建和谐的德育生态、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几个方面探讨如何改善学风,形成良好的学习道德。  关键词:大学生学风学习道德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7)03-025-03  学风是一个学校的灵魂
期刊
摘要:自2004年2月26日《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颁发以来,学术界对未成年人道德教育问题进行了较为广泛的探讨,提出了一些具有针对性的措施。但从总体上看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探讨,还远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理论研究,使其系统性。  关键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述评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7)
期刊
摘要:面对21世纪的激烈竞争,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素质的地位和作用日趋突出,对心理健康的研究也必将越来越深入。未来的人才不仅要掌握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具有较全面的能力,而且也需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工作者的一项新课题。本文从课堂氛围、教学内容、教学环节及合作精神四方面对心里健康教育在科学学科的有效渗透进行阐述,倡导所有的教师一起来关注这个问题,使我们的学
期刊
摘要:在现代教学中,多媒体教学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它有着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点,但同时在应用多媒体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我们要正确的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正确处理教学与多媒体的关系,最大限度地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优势存在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7)03-045-02  多媒体是指将多种媒体,比如文字、图形、图像、
期刊
摘要:改革数学课堂教学结构是我们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学方法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与学生联系最直接的一个环节,它对于教学工作的成败起着特殊的作用。  关键词:课堂教学方法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4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7)03-048-01  如何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仍是我们面临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改革数学课堂教学结构是我们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
期刊
摘要:作为影响教学效率的一项重要因素,课堂教学中的人际互动关系反映着教育的社会学现象,课堂教学是教育的核心社会活动,也是教育机会均等问题的微观层面。课堂教学中最主要的人际互动是师生互动,但是由于教师个人的主观意志,导致了师生互动在对象、内容、时空和性质上的差异,这些差异客观上造成了教育机会的不均等。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学生发展观,合理地设计教学内容,激发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有利于互动的课堂学习空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2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7)03-052-01  作文是一项具有创造性﹑艰苦性的脑力活动过程,每当上作文课的时候,师生间共同存在一个“愁”字教师愁着激不起学生的写作兴趣而无可奈何;学生愁着没啥可写而唉声叹气针对这一情况,如何来消除学生对作文的恐惧心理,使他们愿意写﹑乐意写呢?想起学校里每当举行过活动,如郊游﹑爬山等,同学们便会三个一堆﹑五个一群,
期刊
摘要: 把作文与小学数学联姻,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的机会;改变了数学作业形式单一、内容单调的局面,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关键词:小学数学 作文 联姻 激发 融合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7)03-051-01  加强学科之间的整合,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思想,不同的学科通过相互沟通、相互吸收、相互补充、相互渗透,形成教育教学特有的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7)03-050-01  高中历史教学过程,是教师指导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善于把握教与学的最佳结合点,挖掘思维问题,营造思维环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训练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一、挖掘思维问题,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前提    课堂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