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担社会责任的企业家

来源 :记者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zuj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说煤老板是“奇迹照进现实”的一群人,是让“财富吞噬信仰”的一群人。他们就是这样一群人,当一个城市70%以上的人都在计算一套房的首付比例与利息的时候,山西煤老板在京沪两地砍瓜切莱般地购买房产。他们是“晋商”的后代,他们的先人是中国金融事业的缔造者,一百多年前就有“东方犹太人”之称,而今,悍马车队、豪华婚礼、包机买楼、豪赌、二奶、矿难、带血GDP……这些关键词俨然成了他们的代名词。襄挟着本身就有的现代资本运作理念,在市场经济这个大舞台上,这些人虽然不多,却足以“震动”世界。
  在胡润“能源富豪”排行榜上,山西煤老板占到20%以上。财经作家吴晓波如是痛斥:“你们不重视煤矿生产安全,导致爆炸事故频频发生,这已成为‘中国之耻’;过去这些年的种种表现证明,你们是一群暴富的‘野蛮人’,你们不配拥有这么多财富。”
  尽管这场“历史上最大力度的兼并重组改革”运动,无论是坊问的“国进民推”还是官方的“大进小退”,让许多“煤老板”退出历史舞台。但事实让人们清晰地看到:好多“煤老板”并不是作家吴晓波笔下的“野蛮人”,他们有道义、有责任。
  2009年11月14日,太原天一官名人会馆。在中国扶贫开发协会文化扶贫基金捐赠仪式上,山西私企“富欣煤业”公司董事长——王世君现场捐赠500万元,成为该仪式上山西捐赠额度最大的企业家,当时,其他“煤老板”和社会各界也受其感染,纷纷慷慨解囊,短短一个半小时,就收到现金捐赠880万元以及价值682万元的物品。王世君的慷慨,也改写了山西“煤老板”的形象。
  王世君这次500万元的捐赠,并不是一时冲动所为,而是基于他长期的社会道德感和责任感驱使。在汶川地震中,他两次捐了192万。
  在2009年,他以2300多票当选为吕梁市离石区西属巴街道办上安村村委主任,在短短一年时间里,他全身心投入新农村建设,让全村60%的家庭有了80-240平方米的新楼房,让村民过上小康生活;该村人均年发福利600元,让孩子有好学校上,让老人能安度晚年,还给村上办了企业,使上安村成为名副其实的离石“第一村”。
  2010年,上安村新一轮新农村建设开工了,该工程竣工后,上安村家家户户都能住进新楼房,将成为吕梁市“第一村”。
  
  捐款500万我不是作秀
  
  经过几天的联系,2月6日下午2时许,在吕梁市离石区东山宾馆的二楼,终手见到了捐赠500万后不愿声张的山西“富欣煤业”公司董事长王世君。他穿着很朴素,黑色风衣,灰色的毛衣,没有保镖,没有随从,只身一人,也没有大老板的那股派头,说话语气不高,语速也不快。他一见记者就说:“不好意思,我迟到了。”
  “2009年11月14日,你在太原天一宫名人会馆举办的中国扶贫开发协会文化扶贫基金捐赠仪式上,你不是山西最大的老板,但你却一次捐赠500万元,成了捐款最多的老板,当时你是出于什么目的,不怕人说三道四?”
  面对记者提问,他不假思索地说:“我看了扶贫开发典型人物巡展,就是受几十位扶贫典型人物事迹的感染,受70多岁胡富国会长的感染去捐款,想为社会做些贡献而已。大老板们捐多少我没意见,因为这都是自愿的,我捐500万元,别人对我如何评价也无所谓。”
  “有个别人说你在作秀,你认为呢?”
  “那别人为何不去作秀,我作秀有什么必要?对我有什么好处?500万元对我来说不是个小数字啊,我又不是什么大老板。如果作秀的话,用500万元可做很多事情,但我设想那么多,只是自已富裕点了,想回报社会,扶危济困。”王世君真诚、朴实地回答。
  据了解,太原捐款那天王世君专门从北京赶回来,当时他66岁的母亲孙志林患脑血栓病正在北京住院,为了这次捐款,他把病重的母亲托付给姐姐照看。在病房,孙志林听到胡富国的名字,突然激动得坐了起来,这对脑血栓病人来说是个奇迹,大夫说。事后,王世君说,老书记胡富国都回来了,他对山西做了那么多贡献——“一桥两路”,我很感动,他影响了我们好几代山西人。
  2008年汶川地震后,王世君先后两次分别向灾区捐款12万元和180万元,合计192万元,在吕梁市名列前茅。
  据王世君的好友杨晓峰介绍,受过他捐助的个人也不下30人,这些人有学生、病人、上班族等,王世君捐款后始终没有声张过此事,好多时候他不留自己的姓名,受益者有的至今都不知道是谁做的好事。
  杨晓峰对王世君的评价是:王世君这个人前几年是江湖之义,这几年是社会道义,他始终讲的就是一个“义”字。
  
  让全村人富裕是我的愿望
  
  王世君,1972年生在吕梁市离石区西属巴街道办上安村,已故的父亲是一名在当地威信很高的警察,王世君在家里排行老四,小名四四,有一个哥哥,因病英年早逝:两个姐姐,一个在铁路上上班,一个在民政系统上班,可以说在当年吕梁这片贫瘠的土地上,王家的条件还算可以,但心怀大志的王世君并不满足平淡的工作生活。2002年他在临县开煤矿,2006年成立了今天的“富欣煤业”公司。此外,他还在寿阳等地开过矿,去年煤矿基本被兼并了。如今,他积极响应国家“大进小退”的号召,基本上摘掉了“煤老板”的帽子,在离石区开设了比较高档的东山宾馆。也涉足了房地产等可持续发展的行业。
  王世君在外闯荡几年,挣了不少钱,也赢得了社会的认可,包括自己家乡上安村村民们的认可。2009年刚过春节,村里的有识之士建议王世君回村做村官,带领大家一同致富。王世君当时不愿意,因为自己的产业也不少,要做的事情也挺多,但看到乡亲们真诚和急切的心情,他就同意了。2009年春天,在2500多选民中,他以2300多票的高票当选为上安村村委主任。
  他刚上任,正赶上太中银铁路建设在上安村实施,占地100多亩,这是一项艰难而复杂的任务,面临拆迁、安置、选址、征地、集资、修建等一系列问题,面对铁路建设拆迁工程工期紧逼等多重压力,王世君在村两委班子的太力配合下,认真研究,分工负责,明确职责,保证了拆迁工作顺利完成,在此期间没有发生群体性不良事件,充分保障了国家重点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
  新农村建设是按照科学发展观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也是建立和谐社会、实现社会稳定的需要。上世纪80年代初农村改革开放的成功,给改革开放提供了最好的突破口。当下建设和谐社会从新农村建设人手,有着同样重要的意义。
  王世君也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开展新农村建设。初开始,尽管宣传了政策,张贴了公告,但大家对这个新生事物就是不买 账。在拆迁时遇到了不小的麻烦,老百姓不让拆——他们担心旧房子拆了,新楼房建不起来,没地方住。于是,不接《拆迁通知》,也不在其上签字:拆迁户们不是让老人把拆迁人员堵在大门口,就是干脆锁了大门,找不见人。
  王世君只好和村支书吴文斌等两委班子包户做动员,三番五次给拆迁户做工作,才拆除了旧房子、老院子。
  2010年2月6日,记者在上安村看到一排排新楼房拔地而起,二层的居多,也有六七层的,160-240平方米的295户,240平方米的售价才17万左右,80-120平方米的342户,合计637户。
  据村支书吴文斌介绍,全村共有1040户,住进新楼房的占到61%,这是一期工程,今年还要实施二期工程。
  该村71岁的吴根应老人说,这任干部不错,给村里尽办好事,盼望春节后他住的老窑洞被拆掉,也能住上新楼房。记者看到他家住着3孔老窑洞,院子里有几十个旧瓷缸。
  在另外一个老宅院,也有5孔破旧的窑洞,其中有吴和平的2孔,吴长才、吴春元、吴军军各1孔,他们也希望早拆早住新楼房。
  2009年,王世君给村里办起了第一家企业一一东山工贸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工程建筑,目前已承揽了千万元的业务。
  2009年王世君上任村委主任后,为了让百姓过好年,在全村按人头每人发了600元现金,一袋米、一袋面、5斤食用油;60岁以上的老年人每人另加300元,让村民吃饱穿暖过个好年。
  
  教育不先行 村子麓不行
  
  王世君在社会上闯荡几年,了解过太邱庄、华西村以及河南著名的南街村等中国名村,他得出的结论是:“教育不先行,村子就不行。”
  于是,他提倡教育要从小抓起,他决定在上安村首先修建个一流的小学校。
  2009年,村里自筹250万元,台商投资170万元,共投资420万元建起了一所宽敞明亮的希望小学,为上安村明天的良好教育创造了条件。
  此外,村里还设立了各种奖学金,以鼓励上安村多出人才,出栋梁之才。
  该村对2009年考上重点高中的11名学生每人各奖励了5000元;对考上一本的1 2个大学生每人各奖励了1 0000元。此举对学生及家长的鼓舞和激励作用很大。有一个吴姓的家长把辍学两年的孩子又重新送回了课堂。
  上安村位于离石区城北8公里处,交通便利,有1 040多户村民,5000多人口,其中,农业人口约3600多人,属典型的纯农业村。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太中银铁路的建设及吕梁大学的落成,给该村带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机遇。
  新农村建设在该村的实施,既节约了耕地,又改善了村民的居住环境。而且还可以依托火车站和吕梁大学的落成,形成5条商业街,其中大商业街长300米,宽25米。商业街的形成可以引导该村村民发展第三产业,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村民经济收入。
  该村老书记吴本禄说:“现在这届村干部在王世君带领下干出了奇迹,是历届最好的,原来我村是典型的农耕经济,现在不以种地为生,转向工业和服务业了,以前人均收入一两千元,2009年全村人均收入5000多元,我们在离石也是数一数二的村庄。”
  王世君说,2010年上安村的目标是完成该村新农村建设二期工程;硬化村庄的街道,修筑下水通道,改变“雨前全是灰,雨后和成泥”的脏乱现象:以及完成好新农村电气化农网改造:把村里的煤运站和货运站搞起来。
  记者在该村采访时,王世君很谦虚,反复说:“村里的工作是我们村两委11个人干的,我只是其中一个,只是垫支了几百万元的钱,没其他村干部和上级的大力支持,也没有我们村今天的美好。”
  王世君认为:“一个企业只有保证道德‘血常规’的正常,才不会患上道德‘败血症’:一个有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也将垂范后人,提升企业文化内涵。
其他文献
幽默的文明    移居澳大利亚数年,亲戚咀嚼出了这个城市的文明和幽默的味道。  在消防队伍驻地,竖牌上的标语不似国内的“责任重于泰山”之类,而显得很生活化,如“炒菜时不要离开炉灶”。高压线、变压器上的“危险”标示,除了画出闪电的符号,还在闪电中画了一个鲜红的人被击倒在地,“那倒下的姿势触目惊心”。在动物园,看不到“禁止攀爬”的牌子,在关老虎的笼子旁边,摆放着一只被老虎咬破的蓝色皮球,再配一段“玩耍
从古至今,总有人相信死者的灵魂会在其丧生之地或葬身之所徘徊游荡。对于鬼魂,我们怀有天然的好奇心,却又怀有莫名的恐惧。鬼魂真的存在吗?    鬼魂之都的不速之“鬼”    没有比英国更理想的鬼魂之都了,作为鬼魂传说最多的国度,英国的土地上有300多处地方风传闹鬼。幽灵的类型也五花八门,从无头骑士到地狱游魂,几乎无所不有。英国的“捉鬼”行业也非常发达,研究灵异现象的协会就有500多家,简直成了一项特殊
一、文化建设的发展概况    我院文化建院的思路源于2004年,蔚院长从检察院来到法院后,发现法院同志们因工作压力较大,有的不到40岁就背驮了,眼睛也近视了,体检显示80%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便开始考虑如何使同志们的压力少一点,活得更健康快乐一点,开始思考文化与工作的关系,开始谋划法院的文化建设。之后,我院文化建设走过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制度文化建设。把2005年确定为“制度建设年”,成
一分为二看“刺激”  记者:有种说法是宏观调控带来了一个新型的“经济周期”,你怎么看?  刘胜军:过去的历史经验表明,西方唱衰中国的时候,中国总能够绝地反击把经济再救活,我想中国还是有这个能力。  但是对调控的副作用确实要重视。以2008年的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为例,你不能要求它完美。从当时的情况来看,4万亿计划确实有它的合理性,但是为什么4万亿计划会引起这么大的争议?很多主流经济学家持反对或者批评
北安阳村位于山西省阳城县城东五公里处的获泽河北岸,毗邻阳城县建筑陶瓷工业园区,东与白桑乡洪上村毗邻,西与后则腰村搭界,南与南安阳村隔河相望,北面是起伏的环形山脉。村内煤、铁、陶土、石灰石等资源丰富。全村在册农户1011户,共2292人,流动人口3000余人,耕地面积1000亩,私营企业和个体企业达40余家,人均经济收入突破万元,2008年被列为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村。村党总支、村委会先后多次
因一句“你是准备替党说话,还是准备替老百姓说话”而备受关注的郑州市须水镇西岗村经济适用房改建连体别墅和楼中楼的事件,终于有了处理结果。但结果公布之后,却引起舆论和广大群众的一片质疑:等待了几十天之后的结果仅仅是对开发商天荣置业有限公司处以77万元的罚款,理由是,第一,未按照国家规定办理质量监督手续,处人民币45万元罚款;第二,未取得施工许可证擅自施工,处人民币32万元的罚款。两项相加共计人民币77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引导推动和市场需求的驱动下,红色旅游蓬勃发展。山西省作为红色旅游资源丰富大省,其红色旅游业的发展却因种种因素的制约不尽如人意。因此,如何健康快速地发展红色旅游产业,更好地传承革命精神,则成为当地政府职能部门的题中之义。  资源丰富,开发不足  山西省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老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依托太行山和吕梁山创建的三大革命根据地,在争取民族解放斗争的最后胜利中作出了巨大的
韶光荏苒,岁月如流,转瞬间新中国建国即将60年,改革开放也走过了30年。随着新中国的发展和前进,人们在学习和工作中茁壮成长。抚今追昔,从建国前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和破旧不堪满目疮痍的旧社会,经过曲折发展前进,走向欣欣向荣民富国强的小康社会。60年的成就,不仅使国人欢庆,也让世人羡慕赞叹。  改革开发30年之农村巨变  矮矮的茅草房,一座挨一座,农舍前堆满了柴火,紧挨着住房污水横流;泥泞的小路遮挡
运城市新绛县西街实验小学始建于1916年,是一所具有近百年办学历史和优良传统的省级示范小学。学校现有24个教学班,1400余名学生,80余名教师。近年来,在朱才胜校长的领导下,该校把楹联教育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升办学品味的重要举措,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突出楹联,在校本课程中引入楹联,在课堂教学中强化楹联,在课外活动中渗透楹联,全方位、多层次提高楹联教育水平。学校先后获得“中国楹联教育基地”“全国学
许多人知道任鸣是北京人艺当年最年轻的副院长,导演了许多经典话剧,但很少有人真正了解他对戏剧艺术的痴迷和执著,很少有人知道他对人艺浓厚的深情。直到走进首都剧场那古色古香的大楼,听他讲述戏剧的艺术人生,才理解了他一生不排一部经典剧目死不瞑目的豪情壮志。  采访中,我们常为任鸣对中国戏剧、对北京人艺深沉的爱所感动,为他不排经典死不休的艺术家的人格魅力所鼓舞。当我们走出端庄典雅的剧院,回首见证了半个多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