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笔算除法教学难点的思考

来源 :阅读(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p168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算除法在小学阶段是一个重要的学习板块。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当过了一个学期或者一段时间后,大部分学生对笔算除法便又停留在模糊记忆的层次。这让笔者不禁产生了疑问,为什么学生这么容易忘记笔算除法?笔算除法到底难在哪里?学生的思维断点到底在哪里?
  一、笔算除法难在哪里?
  1.书写格式
  除法竖式为什么要写成这样的分层形式?为何不写成跟加减乘一样三行的形式?事实上,除法竖式的分层书写是表示除法的过程和结果的需要,它的优势是既能表示出商与除数的积,又让余数有了位置。这两个数即是运算过程的表达,也是理解算理的过程,更是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关键点。特别是运算多位数除法时,这种优势更是显而易见。
  2.负迁移
  除法竖式是个全新的知识,容易受加减竖式的负迁移。从学生的学习来看,学生先学表内除法竖式,容易将“商×除数”这一步虚化成抄写被除数。即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刻意强调了笔算除法的运算法则,学生依然是一头雾水,只好“照搬硬套”。有人认为,用“有余数除法”引入,可以避免这个非本质的定势和干扰。然而,笔者认为这不符合知识的内在逻辑顺序。
  3.方法多变
  除法竖式相对其他三种运算来说,变化多端。有时商在最高位上,有时首位不够除,要看前两位;有些“0”要移下来参加计算,有些可以省略计算;有些余数要添0,有些商要添0;试商又是除法运算特有的难点,等等。方法的多变,使学生理解、掌握也变得更难。
  二、笔算除法教学策略的探讨
  1.科学呈现算理与算法
  观摩了俞正强老师的《笔算除法》(三年级)对我有了启发。首先,通过加法、减法、乘法竖式与除法竖式的对比,引发学生强烈的认知冲突,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为什么除法竖式长得这么“怪”?从而讨论出除法竖式如果像加法、减法、乘法竖式这么写,余数便没有位置写。继续讨论,三行的竖式形式余数也可以有位置写(直接写在商的后面,中间用省略号隔开),再次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当学生“山穷水尽”之时,通过简单的分圆片,理解“我的15与你的15有什么不同”“哪个算式更像把45平均分成3份的意思”,使学生直观地感悟竖式代表了除法的意义和过程的记录,从而使学生理解45÷3=15的笔算过程便顺理成章了。通过孩子自己的苦苦思辨,教师的巧妙引导,此时此刻的学生一定有拨云见日、豁然开朗的感觉!
  这也让笔者回忆起二年级下册开始教学《笔算除法》时,学生存在这样的疑惑,为什么除法竖式这样写,教师是否正面地回答?是否有采取通俗易懂的形式让学生感悟?俞老师便做到了正视学生学习之惑,引发学生不断地提出质疑,发现问题,寻找缘由,引导孩子回到除法的意义,感悟数学的形式意义。
  那么,除法竖式的第一次亮相又该以什么形式出现?怎样教书写的顺序?这是每一位教过本节课教师的困惑。很多教师让学生探究除法竖式怎么写,学生绞尽脑汁创造出了许多写法,最终还是听教师“从头道来”。如此探究,只是课堂上多了一种形式化的探究教学而已。而除法竖式的书写形式是经过了多年的多次完善的结果,让学生去创造显然是不切实际的。所以,笔者认为用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方式是比较可取而高效的。
  计算教学中算理与算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算理是通过算法来表现,算法又能体现出算理,算法的掌握应该和算理的理解统一起来。当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知识之后,通过对算理与算法的有效联结,充分体验到算理到算法的演变过程,对算理的理解就会更深刻,对算法的掌握更扎实。教师要寻求好算理与算法的平衡点,使教学扎实又不失灵活。
  2.准确把握生长点与思考点
  笔算除法教学中要注意在学生的各种算法中关注新知识的生长点,在关键处及时追问,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如教学《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一课。
  师:商为什么写在个位上?
  生:3在十位上,表示30,30×30=900,已经超过92了。
  师:还有谁想说?
  师:这里十位上9可不可以除以30,对吗?那你们认为9除以30夠除吗?(不够)所以除数是整十数,我们先看被除数的前几位?
  生:前两位。
  师:这里我们除到了什么位?
  生:个位。
  师:那么,就要把商写在……个位的上面。
  学生容易从乘法的角度分析讨论,此处教师应势利导,抓准笔算除法的关键点,追问“十位上的9可不可以除以30”,为学生的后续探究提供了思路。
  从而,以此为生长点教学后面的178÷30,多把讲台交给学生,引发学生暴露试商的过程,并与30×( )<178联系起来,容易分析总结得出: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要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前两位不够除,就要看被除数的前三位。不仅使全体学生学会了试商的技巧,还得出了计算法则。其次,笔者还发现部分学生对算法中“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在那一位的上面写商”不理解,因此,特别是在起始课中,教师还应抓准知识的生长点多让学生说一说以巩固算法。
  教师还可充分利用课堂中的方法多样化、错例等生成资源,引导学生思考探究。
  出示:一个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要使商是一位数,被除数最高位可以填几?
  师:你能找出所有的填法吗?
  (鼓励学生思考,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
  生1:被除数的最高位可以填1、2、3。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比如19除以40,十位上不够商1,填2、3,十位上也不够商1,所以商都是一位数。
  师:只要怎么做就能保证商是一位数?
  生2:只要被除数的前两位比除数小,就能保证商是一位数。
  生3(迫不及待):老师,我还有方法!
  师:哦?说说看!
  生3:商的位置上填9。   师(一愣,继续追问):你是怎么算的?
  生3:因为9×40=360,被除数的最高位最大是3,所以可以填1、2、3。
  师:你们觉得她的方法怎么样?
  生4:我觉得她的方法挺方便的。
  师:是呀,多么巧妙的方法啊!而且还根据商最大能填6,算出了被除数的最高位最大只能填3。
  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推理找到准确答案,不仅提炼出了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商位数的数字特点,还将乘法与除法进行联系,发散了学生的思维。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创设真正适合学生思考的问题,使学生在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引发学生创造出有价值的问题。
  3.合理进行比较总结与拓展提高
  针对笔算除法方法的多变,在教学时应该让学生多比较,并加强当堂练习。
  (1)比较总结
  每学一个新知识,就让学生对新旧知识进行比较,有什么不同点和相同点,关于这些不同点、易混淆点如何区分、理解,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总结出新知识的特点和笔算方法。如教学“应用商的变化规律”使笔算简便的方法。
  师:比较这两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点?
  生1:商都一样。
  生2:都没有余数。
  生3:计算的结果都是一样的。
  师:有什么不同?
  生1:一个不划“0”,一个划“0”。
  生2:左边的中间的过程和右边的过程不同。
  师:能说得更具体详细些吗?
  生2:左边的是60,右边的是6,左边的是180,右边的是18。
  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异?
  生3:因为左边的是2乘30等于60,6乘30等于180,右边的是2乘3等于6,6乘3等于18。
  师:还有什么不同吗?
  生4:商的位置不同。
  师:为什么商的位置会不同?
  生5(迫不及待):因为左边的是先算78除以30,商2,写在8的上面;右边的是先算7除以3,商2,应写在7的上面。
  师:你的意思是说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的上面)
  生6:我还发现了最后那个“0”的位置也不同。
  师:哦?这又是怎么回事?
  生6:因为左边的是180减180,“0”当然写在“0”的下面,右边的是算18减18,0自然就写在8的下面了。
  师:关于这种被除数和除数末尾都有零的笔算方法,你想提醒同學们什么?
  生:……
  师:那么下面两种方法又有什么不同?(出示学生计算过的840÷50的两种笔算方法)
  生:……
  学生在比较中对算理和算法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2)多进行当堂练
  运算能力是在不断地运用数学概念、法则、公式,经过一定数量的练习而逐步形成的。本文所阐述的“练”,不是教师出题让学生做的机械练习,而是在学生比较总结出这节课算式的特点后,让他们自己照样子创造同类型的题目,再进行练习。学生在创造中一次又一次总结这些算式的特点,这样的教学更有利于学生对算理及算法的理解和掌握。
  笔算除法教学中,教师应坚持“以学定教”,一切从学生的角度看问题,充分暴露学生的原有水平,根据学情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呈现给学生利于建构的学习材料,让学生感觉到其实笔算除法离自己很“近”,很“真实”,真正触动学生的内心需求、拨动学生的心弦,这样才能让笔算除法教学做得更加合理、高效。
  (作者单位:浙江省乐清市丹霞路小学)
其他文献
一  1998年8月,我中师毕业,回到小镇工作,十八九岁的年纪,不知语文怎么教,不明孩童如何学,懵懵懂懂,成了教书的人。  记得清楚,某天放学回到家,胸中气闷,有口难言,想来想去,估计没啥毛病,就是被班上几个顽皮小孩闹的——实在拿他们没辙,气得胸口疼。话说回来,这怪不得孩子,班级经营不好、管理不住,是自己无能。回望教书,这是此生难忘的最初。  怎么办,总不能这样天天跟他们耗着,还是得想办法解决问题
期刊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十分希望自己的学生能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然而,实际情况有的时候总是和理想相去甚远。全班六十三名学生,真正爱读书并且能够坚持的学生不过十几人。刚开始的时候,我苦口婆心地讲读书的好处,并颁布了一条“铁规”——每个人每天都要坚持阅读。然而,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很多学生只是在敷衍,所取得的效果并不好。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便想出了许多种方法,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老师在学
期刊
【摘要】说理性文章的教学要基于文体,聚焦学情,在教学中凭借文本资源,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文体独特内容和形式的特点,学习最基本的说理方法,并学会迁移运用,从“悟文”到“悟法”,真正走向完整的“全阅读”,实现文理交融,理趣共生,让学生在课堂上学有所得,获得最优发展。  【关键词】说理性文章 言意兼得 感悟力 推想力 表达力  苏教版小学中高年级教材中出现简单的说理性文章,虽然数量有限,但它们作为学生初中继
期刊
去年,我读了一些书——《霍乱时期的爱情》《白说》《杜拉斯传》《孤独六讲》《金粉世家》《我坐在彼德拉河畔,哭泣》……其中,印象最深的当属北岛的《给孩子的诗》。  这是一本中外诗歌集,据说,此书是北岛当时为上小学一年级的儿子精选的。起初翻看,会有些讶异:这些诗真适合孩子读吗?他们能读懂多少?比如叶芝的《當你老了》,比如普列维尔的《公园里》,比如食指的《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冲着书的标题,我会以为所
期刊
人物介绍:  读书妙处无穷,书香熏染人生。正如莎士比亚所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读书能使人时时闪烁着生命的光辉,让人欣赏到不同的生命风景,从而使自己灵魂欢畅,精神饱满而丰盈。  我喜歡读书,因为读书是一种享受。读书有时辛酸,有时激愤,有时痛苦,有时快乐,有时我们就那么不知不觉地爱上了书中的人物,觉得她或他就是自己一个遥远的亲人,情不自禁地牵挂起这
期刊
【摘要】“让学引思”是课堂教学本质的回归,也是一门至关重要的教学艺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转变教学理念,注重“以学定教,让学引思”,还学习主动权给学生,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情感兴趣、学习状态以及成长需求,优选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自主建构知识。  【关键词】语文 教学策略 让学引思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学也不例外。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独立性以及创造性,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
期刊
一个喜欢阅读的教师一定会带出喜欢阅读的学生。孩子们对阅读的兴趣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自身的阅读给学生树立的榜样作用。教师,应当全方位地进行阅读,促进自身素质的提升,从而带动学生更好地成长。  读业务书籍,提升底气。教科书是最适合中小学教师日常阅读的业务书,系统阅读所教学科的教科书,了解各册教科书在学科中的地位及前后知识的内在联系,有助于我们夯实基础,丰厚底蕴,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后续学习的内容。
期刊
简笔画作为小学教师的三项基本功之一,以直观的形象诉诸学生的视觉感官,把抽象的内容用直观的形式变成愉悦性的形象,可增强记忆效果,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在小学语文语文课堂中得到广泛的运用。如何运用简笔画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笔者作了如下总结:  一、简笔画在语文课堂中运用的主要方面  (一)运用简笔画学习生字  根据汉字的造字方法及其特点,我们发现很多字都可用图画来表示,而小学老师们也乐于运用
期刊
【摘要】面对高年级教材中大量“长文”,教师在教学中是选择面面俱到还是舍得之道,很值得高年级语文教师认真研究。笔者认为,在教学中紧扣题眼以点带面,抓住中心统领全文,吃透编者意图把握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才有利于提高“长文短教”的效率。  【关键词】长文短教 以点带面 统领全文 事半功倍  “长文”是指篇幅长、文字多、容量大的文章。这类长文知识点多,可借鉴之处多,文章也长。长文的教学,占课时,且教师也总是
期刊
苏教版数学教材中的习题,经过多次的教材修订,每组题都是编者精心设计而成。我们在使用时,不能只是做题讲题,更需要揣摩编者的编排意图。由于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不均衡,他们现有的知识经验、思维方式都不尽相同,教师需要对教材不断补充与创新,选出适合孩子的习题,使教材显示出它的生机与活力。通过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学习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的渗透,数学思维的培养,数学能力的提升。  一、立足教材,理解习题蕴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