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民族精神能够使中华民族从没落之中振拔出来,凝聚出无比的亲和力和奋斗力;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它则是中国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那么,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应该怎样去阅读和理解呢?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1)民族之根,虽然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初级阶段,中国要成为经济强国,物质文明仍需占据其发展的主导地位,但是这种发展只有在强势的主体文化不被动摇的环境下才能保证其正确的方向性;(2)民族之恨,民族精神与历史是紧密相連的,我们需要把民族精神放进历史的框架中去理解,才能更好地将它在新时代一以贯之;(3)民族自信,中国的崛起虽然在现阶段下仍局限于经济领域,但是业已取得的成功却能让我们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上走得更加自信一点;(4)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魄力,中国要保证其在世界格局中的领导地位屹然不倒,不仅仅要拥有在经济领域的硬实力,更重要的是让中国的文化价值观融入世界,成为世界性的文化大国,以自信的姿态与世界沟通。
关键词: 民族精神 民族之根 民族之恨 民族自信 民族魄力
“踏莽原、刈野草,热风奔流,一生呐喊;痛毁灭、叹而已,十月噩梦,万众彷徨。”这是鲁迅先生1936年10月病逝上海之时,其文学好友孙伏园为其痛悼而书的一幅挽联,气势磅礴地向我们展示了一代文学宗师为救民族于危难而大声疾呼,奋走奔行的情景。今天读来,仍让人不禁在这个缺乏信仰的年代升腾起一股纯粹的敬爱和深深的赞叹。以此起笔,不仅仅因为鲁迅先生一人便承载起整个近代中国“民族魂”的含义,更是因为鲁迅先生的为人和精神在21世纪仍不失其时代意义,鞭策激励着国人。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中华民族经历了千年的帝制,经历了八国联军侵华的四面楚歌,经历了八年抗战的浴血厮杀,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风雨飘摇,几近崩溃,却依然能够沉着而又充满信心地舒展四个现代化的宏图,构建改革开放后生机勃发的中国,形成如此之势,不能够不赞叹这个民族深厚的内在力量和倔强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内核,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①
一、民族之根
中国共产党是民族精神当代形态的创造者,党和政府一贯重视对传统文化和贤哲思想的批判继承;只不过改革开放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商品经济获得长足的发展,物质的欲望排挤了精神家园的发展,娱乐覆盖了文化,明星取代了模范,美女挤走了学者。读经读史的传统已经鲜有人问津了。对此北京有关学者评论:“中国社会向低俗化沉沦的现实,很多民众在社会转型中失去了信仰和道德支撑,使得追求物质享受和感官刺激成为时尚。”②英国在19世纪进入工业化时代,是机械工业文明和商业竞争的第一国度,它的经济模式冲击了整个欧洲大陆,不久尼采便惊呼:“上帝死了。”在英国国内也有大批社会人士感慨:“宁可丢了印度也不能放弃莎士比亚。”由此可见,物质文明的每一次突破,一开始总是表现出与精神文明的一定程度的对抗性,从对立走向统一,需要党和政府的政策引导和实际协调。
2004年9月28日纪念孔子诞辰2555年的公祭大典在孔子的家乡山东曲阜举行,孔子后裔与海内外华人华侨纷纷前来祭拜,使人不禁想起西汉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壮观场面,儒家学说从那时开始便确立了其巍然不可动摇的地位,孔子亦因此被尊称为“至圣先师”。这次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由政府出面的祭孔活动,与西安祭祖形成呼应,表明了政府意欲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尤其是突出儒学的核心位置和实施民族复兴的决心。儒教提倡“仁义”,以道德代宗教,结果促成了中国人“向上之心强,相与之情厚”③的民族精神。春秋战国时期这个掊物质而张灵明的时代,孕育了诸子百家,那时产生的各种伟大的思想,如孔子、老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至今还影响著人类的精神文明。今天的哲学家称那个时代是世界文化的轴心时代。
中国的传统有两个强项——经和史。我们不仅有优秀的文学遗产和圣贤的思想,而且有浩瀚的历史:“一部二十四史,不知从何说起”;《史记》,有“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之美誉,更被后世奉为国人寻根必读之作;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从公元前的战国时代一直追溯到公元后的“五代归宋”。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绵延不绝,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居于世界第一流的水平,这是我们整个民族的深厚的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
然而干扰我们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和历史的,还有部分国人崇洋媚外的心理。有这么一个故事,某一财主让匠人帮其盖七层楼台,等房子造好,他却只喜欢第七层而叫人把其余六层拆掉,这就是有名的“空中楼阁”的笑话。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对比西方先进的商品文化进行亦步亦趋的模仿之中,是否忘记了我们最宝贵的传统而掉入“空中楼阁”的陷阱呢?中华文化和中华历史,是我们整个社会发展和民族振兴的根基所在,如果丢弃了二者之中任何一样,我们都难以在真正意义上重建一个强大的中国。2004年,中国广电总局下令禁播当时耐克新推出的电视广告片“恐惧斗室”,该广告显示某美国篮球运动明星击败一个动画的中国“功夫师傅”和中国龙的图腾。且不管美国人有意无意歧视中国文化,当局的这一举措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强烈的主体意识,令人欣慰。
二、民族之恨
1937年12月13日,日本兽兵在当时中国的首都南京实施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手段之残忍旷世难睹,震惊世界。中国新一代凡是看了一些历史残留的照片的,相信都很难原谅日本这个民族的劣根性。被汽油烧焦的尸体,被奸杀的儿童老妪,被轮奸后剖腹杀害的妇女,地上放倒的一排人头,还有进行杀人比赛的变态行为,成千上万的人被活埋……在这一张张触目惊心的照片面前,在活生生的痛苦的历史面前,我们对待那段历史没有宽容的权利。遗忘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1985年6月20日,一位叫尧茂书的四川青年为了争得中国江河的首漂权,独驾孤舟——“龙的传人”号漂流长江,于7月24日在长江上游金沙江通伽峡段遇难。国内一时议论纷纷。“当初发话要首漂探险长江的美国人对此十分不解:你们中国人如果到美国漂流密西西比河,是不会遭到反对的。当然,他们永远无法把眼下的漂流,同一段列强的炮舰在中国江河里横行的历史联系起来”。④即使代价是生命,我们也不会在维护民族尊严的道路上退却半步。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血泪,19世纪初至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近代史至今仍让我们感到切肤之痛,1937年12月13日日本兽兵在当时中国的首都南京实施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的历史没有过去,历史总是在影响着我们,是我们今天民族精神生发的土壤。有哲学家说过,促进人类进步的不是善的势力而是恶的势力,如果是那样的话,我们就要更加牢记民族之恨,化悲愤为前进的动力。
三、民族自信
当北宋都城汴州的人口突破百万大关时,欧洲最繁华的中心城市其人口也不过几万人,难怪马可·波罗到了中国,竟会流连忘返,乐不思蜀。中国的农业耕作,家畜饲养,制陶冶炼,天文历法,算术医学,比西方早成熟至少一千年;四大发明更是开启了西方世界石破天惊的社会大变革,对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2003年15日上午9时,神舟五号太空飞船定时升空,并于次日6时按原定计划返航并成功着陆内蒙古,宇航员杨利伟出舱,向众人挥手。这次飞天,中国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科技的骄傲,成为人类步入太空时代的里程碑式的壮举,国人无比兴奋与自豪,在那一刻,一直被压抑的民族主义情绪瞬间高涨。古代有嫦娥奔月的传说,有敦煌飞天的壁画;可能连中国人自己都快忘了,大约五百年前,还有个叫万虎的明朝人,身上绑了四十七支火箭,想飞上天去,结果在一声巨响中被炸得粉碎。中国人的历史充满了智慧和悲壮。杨立伟的胜利归来,不仅圆了一个民族酝酿几个世纪的梦想,而且是对历史的一种超越,与美国、俄罗斯在外太空平起平坐,向世界展现了新中国的实力和社会主义的优势。
上世纪90年代以后,当西方国家经济普遍低迷甚至走下坡路时,中国经济则进入持续高速发展的快车道,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质的提高。入世之后,更是乘上了经济全球化的顺风车,经济发展进入近十年来的黄金时期。经济中心转移论预言未来60年,世界经济政治科技中心将完成从大西洋到太平洋的转移,中国即将走向辽阔的太平洋,中国的崛起势在必得。“一个曾经使马可波罗惊叹不已的东方大国,一个让欧洲君主惊恐地虚构出‘黄祸论’的庞大民族,也曾经令盖世无双的拿破仑警告西方不要去惊醒的一头睡狮”⑤,将借用这种自信去照亮埋藏在这个民族历史和文化中的无尽宝藏和奇迹。
四、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魄力
我们常说汉唐气魄、魏晋风度,盛唐文化在强大的国势之下,气度雍容地接受印度佛教文化,通过融合而超越之;纵向对比历史,我们似乎为全球化浪潮之中的民族魄力找到某种心理优势和历史必然性。
1972年2月21日,周总理在首都国际机场握住了美国总统尼克松的手。这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第一次同西方握手,中华民族迈出了积极“入世”的关键性的一步,中华民族又一次自信而沉着地面对更加宽阔的世界舞台和更加复杂的挑战。改革开放是一次伟大的冒险,整个民族的命运又一次联在一起,不过这次不再是被动抵抗的命运而是与狼共舞的艰巨任务。看一个民族的自信心、生命力和创造力的表现,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看它对外来文化的态度,是拒绝的,还是欣赏接受的;就好像纯朴的小姑娘在“山清水秀的村莊”和“火车”之间选择了后者,满怀憧憬跳上了火车,也是出于改变命运的自信和勇气。
19世纪历史选择了工业文明,工业革命使生产力突飞猛进,人们的生活水平较农耕时代获得了质的提高;其他国家纷纷效仿英国进行工业革命。当时在满清政府统治下的中国却关起国门做着“唯我华夏独尊”的一厢情愿的美梦,固守着农业文明,排斥自由贸易和西方先进的技术,于是文明衰落了。当鸦片战争为西方殖民者强行打开中国的国门之后,中国已经失去了对外开放的主体性,于是造成了被动挨打的局面。“中华民族要生存、发展,要重新处于世界文明的前列,就必须开放,必须借鉴、吸收世界各国文明和文化所取得的新成就”⑥,在全球化背景之下,我们应该增强主体意识,用一种开放心态、一种世界视野、一种拿来主义的大智慧在世界范围内发出中国独特的声音。
五、结语
在“五四”启蒙运动中,鲁迅痛斥淤积在民族血管里的“愚、懦、惰、奴”诸习性,呼唤“少年中国”,礼赞中华民族的脊梁,在痛苦和反省之中追求中华文明的现代化重构;20年后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明确指出:“数千年学问知识之积累,皆在人事一方面,而缺乏自然之研究而致使产业革命之不见。”⑦
1978年的春天,邓小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1988年9月,邓小平进一步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99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在全国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江泽民指出:“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实现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古老的文明在经历了通达和困境之后,重又焕发生机,通过改革开放和四个现代化的建设迎来了工业文明的第二春。一千年的农业文明使得中国的精神文明冠于全球,已是“远哉遥遥”的事了。中国需要攀登工业文明的另一座高峰,创造崭新的工业文明,在这个意义上,中国还是非常年轻的,政府审度时事,制定了科教兴国的发展策略,同时在文化建设的层面上对民族精神提出了新的要求,民族精神需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注入新的元素来诠释新的文明。
以上论述是我在进行了大量的相关阅读,以及形成了一些自己对于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思考之后关于民族精神的画犬之作,写了这么多,最后我想援引台湾某中学校长在他著名的一篇演讲“天下兴亡,我的责任”中讲的一个故事作为总结:我们有一天出去旅行,忽然间暴风雨来了。我们没地方避风躲雨,孩子们向前跑,一看前面有个草棚,大家“哗”地冲了进去,一冲进去大雨就来了。大家好高兴,“哇,今天运气不错哟,刚刚找了房子大雨就来了。太快乐了!”大家也不顾虑房子干不干净,有没有人住过,只要有避雨的地方就很满足了。但这个房子在风雨中突然间要倒塌,同学们想尽办法“扶住它,不能让房子倒塌”⑧。高校长讲的这个故事令人非常感动,也很有启迪和象征意义,提醒着我们国家的重要性,我们生于斯长于斯,我们对这片土地有着深深的依恋,我们一定要爱国。古有屈原“哀郢沉湘”之爱国主义壮举,今天我们把“爱国主义”放在了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位置。“天下兴亡,我的责任”,当代大学生应该对我们整个民族的处境、历史的浮沉与前途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怀着清晰而强烈的使命感来建设我们的国家。随着中国经济和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崛起,在21世纪的今天,对于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延续不仅仅是一种历史的使命,它更是铸就新时代社会文化精神的题中之义。
注释:
①张传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代中国人民的主心骨.《求是》理论网,2009.
②武坚.当代中国的文化困境.中国问题研究论文网(香港中文大学),2007.
③梁漱溟.《中国人》.江苏:凤凰出版社,2009.
④⑤苏晓康,王鲁湘编.河殇.北京:现代出版社,1988.
⑥陈水林.中国共产党精神财富的内容结构与传承规律.党史文苑,2008,(12).
⑦梁漱溟.中华文化要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⑧高震东.天下兴亡,我的责任.华东交大报,2005.
参考文献:
[1]张传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代中国人民的主心骨.《求是》理论网,2009.
[2]武坚.当代中国的文化困境.中国问题研究论文网(香港中文大学),2007.
[3]梁漱溟.中国人.江苏:凤凰出版社,2009.
[4]苏晓康,王鲁湘编.河殇.北京:现代出版社,1988.
[5]陈水林.中国共产党精神财富的内容结构与传承规律.党史文苑,2008,(12).
[6]梁漱溟.中华文化要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7]高震东.天下兴亡,我的责任.华东交大报,2005.
关键词: 民族精神 民族之根 民族之恨 民族自信 民族魄力
“踏莽原、刈野草,热风奔流,一生呐喊;痛毁灭、叹而已,十月噩梦,万众彷徨。”这是鲁迅先生1936年10月病逝上海之时,其文学好友孙伏园为其痛悼而书的一幅挽联,气势磅礴地向我们展示了一代文学宗师为救民族于危难而大声疾呼,奋走奔行的情景。今天读来,仍让人不禁在这个缺乏信仰的年代升腾起一股纯粹的敬爱和深深的赞叹。以此起笔,不仅仅因为鲁迅先生一人便承载起整个近代中国“民族魂”的含义,更是因为鲁迅先生的为人和精神在21世纪仍不失其时代意义,鞭策激励着国人。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中华民族经历了千年的帝制,经历了八国联军侵华的四面楚歌,经历了八年抗战的浴血厮杀,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风雨飘摇,几近崩溃,却依然能够沉着而又充满信心地舒展四个现代化的宏图,构建改革开放后生机勃发的中国,形成如此之势,不能够不赞叹这个民族深厚的内在力量和倔强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内核,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①
一、民族之根
中国共产党是民族精神当代形态的创造者,党和政府一贯重视对传统文化和贤哲思想的批判继承;只不过改革开放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商品经济获得长足的发展,物质的欲望排挤了精神家园的发展,娱乐覆盖了文化,明星取代了模范,美女挤走了学者。读经读史的传统已经鲜有人问津了。对此北京有关学者评论:“中国社会向低俗化沉沦的现实,很多民众在社会转型中失去了信仰和道德支撑,使得追求物质享受和感官刺激成为时尚。”②英国在19世纪进入工业化时代,是机械工业文明和商业竞争的第一国度,它的经济模式冲击了整个欧洲大陆,不久尼采便惊呼:“上帝死了。”在英国国内也有大批社会人士感慨:“宁可丢了印度也不能放弃莎士比亚。”由此可见,物质文明的每一次突破,一开始总是表现出与精神文明的一定程度的对抗性,从对立走向统一,需要党和政府的政策引导和实际协调。
2004年9月28日纪念孔子诞辰2555年的公祭大典在孔子的家乡山东曲阜举行,孔子后裔与海内外华人华侨纷纷前来祭拜,使人不禁想起西汉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壮观场面,儒家学说从那时开始便确立了其巍然不可动摇的地位,孔子亦因此被尊称为“至圣先师”。这次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由政府出面的祭孔活动,与西安祭祖形成呼应,表明了政府意欲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尤其是突出儒学的核心位置和实施民族复兴的决心。儒教提倡“仁义”,以道德代宗教,结果促成了中国人“向上之心强,相与之情厚”③的民族精神。春秋战国时期这个掊物质而张灵明的时代,孕育了诸子百家,那时产生的各种伟大的思想,如孔子、老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至今还影响著人类的精神文明。今天的哲学家称那个时代是世界文化的轴心时代。
中国的传统有两个强项——经和史。我们不仅有优秀的文学遗产和圣贤的思想,而且有浩瀚的历史:“一部二十四史,不知从何说起”;《史记》,有“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之美誉,更被后世奉为国人寻根必读之作;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从公元前的战国时代一直追溯到公元后的“五代归宋”。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绵延不绝,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居于世界第一流的水平,这是我们整个民族的深厚的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
然而干扰我们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和历史的,还有部分国人崇洋媚外的心理。有这么一个故事,某一财主让匠人帮其盖七层楼台,等房子造好,他却只喜欢第七层而叫人把其余六层拆掉,这就是有名的“空中楼阁”的笑话。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对比西方先进的商品文化进行亦步亦趋的模仿之中,是否忘记了我们最宝贵的传统而掉入“空中楼阁”的陷阱呢?中华文化和中华历史,是我们整个社会发展和民族振兴的根基所在,如果丢弃了二者之中任何一样,我们都难以在真正意义上重建一个强大的中国。2004年,中国广电总局下令禁播当时耐克新推出的电视广告片“恐惧斗室”,该广告显示某美国篮球运动明星击败一个动画的中国“功夫师傅”和中国龙的图腾。且不管美国人有意无意歧视中国文化,当局的这一举措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强烈的主体意识,令人欣慰。
二、民族之恨
1937年12月13日,日本兽兵在当时中国的首都南京实施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手段之残忍旷世难睹,震惊世界。中国新一代凡是看了一些历史残留的照片的,相信都很难原谅日本这个民族的劣根性。被汽油烧焦的尸体,被奸杀的儿童老妪,被轮奸后剖腹杀害的妇女,地上放倒的一排人头,还有进行杀人比赛的变态行为,成千上万的人被活埋……在这一张张触目惊心的照片面前,在活生生的痛苦的历史面前,我们对待那段历史没有宽容的权利。遗忘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1985年6月20日,一位叫尧茂书的四川青年为了争得中国江河的首漂权,独驾孤舟——“龙的传人”号漂流长江,于7月24日在长江上游金沙江通伽峡段遇难。国内一时议论纷纷。“当初发话要首漂探险长江的美国人对此十分不解:你们中国人如果到美国漂流密西西比河,是不会遭到反对的。当然,他们永远无法把眼下的漂流,同一段列强的炮舰在中国江河里横行的历史联系起来”。④即使代价是生命,我们也不会在维护民族尊严的道路上退却半步。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血泪,19世纪初至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近代史至今仍让我们感到切肤之痛,1937年12月13日日本兽兵在当时中国的首都南京实施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的历史没有过去,历史总是在影响着我们,是我们今天民族精神生发的土壤。有哲学家说过,促进人类进步的不是善的势力而是恶的势力,如果是那样的话,我们就要更加牢记民族之恨,化悲愤为前进的动力。
三、民族自信
当北宋都城汴州的人口突破百万大关时,欧洲最繁华的中心城市其人口也不过几万人,难怪马可·波罗到了中国,竟会流连忘返,乐不思蜀。中国的农业耕作,家畜饲养,制陶冶炼,天文历法,算术医学,比西方早成熟至少一千年;四大发明更是开启了西方世界石破天惊的社会大变革,对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2003年15日上午9时,神舟五号太空飞船定时升空,并于次日6时按原定计划返航并成功着陆内蒙古,宇航员杨利伟出舱,向众人挥手。这次飞天,中国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科技的骄傲,成为人类步入太空时代的里程碑式的壮举,国人无比兴奋与自豪,在那一刻,一直被压抑的民族主义情绪瞬间高涨。古代有嫦娥奔月的传说,有敦煌飞天的壁画;可能连中国人自己都快忘了,大约五百年前,还有个叫万虎的明朝人,身上绑了四十七支火箭,想飞上天去,结果在一声巨响中被炸得粉碎。中国人的历史充满了智慧和悲壮。杨立伟的胜利归来,不仅圆了一个民族酝酿几个世纪的梦想,而且是对历史的一种超越,与美国、俄罗斯在外太空平起平坐,向世界展现了新中国的实力和社会主义的优势。
上世纪90年代以后,当西方国家经济普遍低迷甚至走下坡路时,中国经济则进入持续高速发展的快车道,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质的提高。入世之后,更是乘上了经济全球化的顺风车,经济发展进入近十年来的黄金时期。经济中心转移论预言未来60年,世界经济政治科技中心将完成从大西洋到太平洋的转移,中国即将走向辽阔的太平洋,中国的崛起势在必得。“一个曾经使马可波罗惊叹不已的东方大国,一个让欧洲君主惊恐地虚构出‘黄祸论’的庞大民族,也曾经令盖世无双的拿破仑警告西方不要去惊醒的一头睡狮”⑤,将借用这种自信去照亮埋藏在这个民族历史和文化中的无尽宝藏和奇迹。
四、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魄力
我们常说汉唐气魄、魏晋风度,盛唐文化在强大的国势之下,气度雍容地接受印度佛教文化,通过融合而超越之;纵向对比历史,我们似乎为全球化浪潮之中的民族魄力找到某种心理优势和历史必然性。
1972年2月21日,周总理在首都国际机场握住了美国总统尼克松的手。这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第一次同西方握手,中华民族迈出了积极“入世”的关键性的一步,中华民族又一次自信而沉着地面对更加宽阔的世界舞台和更加复杂的挑战。改革开放是一次伟大的冒险,整个民族的命运又一次联在一起,不过这次不再是被动抵抗的命运而是与狼共舞的艰巨任务。看一个民族的自信心、生命力和创造力的表现,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看它对外来文化的态度,是拒绝的,还是欣赏接受的;就好像纯朴的小姑娘在“山清水秀的村莊”和“火车”之间选择了后者,满怀憧憬跳上了火车,也是出于改变命运的自信和勇气。
19世纪历史选择了工业文明,工业革命使生产力突飞猛进,人们的生活水平较农耕时代获得了质的提高;其他国家纷纷效仿英国进行工业革命。当时在满清政府统治下的中国却关起国门做着“唯我华夏独尊”的一厢情愿的美梦,固守着农业文明,排斥自由贸易和西方先进的技术,于是文明衰落了。当鸦片战争为西方殖民者强行打开中国的国门之后,中国已经失去了对外开放的主体性,于是造成了被动挨打的局面。“中华民族要生存、发展,要重新处于世界文明的前列,就必须开放,必须借鉴、吸收世界各国文明和文化所取得的新成就”⑥,在全球化背景之下,我们应该增强主体意识,用一种开放心态、一种世界视野、一种拿来主义的大智慧在世界范围内发出中国独特的声音。
五、结语
在“五四”启蒙运动中,鲁迅痛斥淤积在民族血管里的“愚、懦、惰、奴”诸习性,呼唤“少年中国”,礼赞中华民族的脊梁,在痛苦和反省之中追求中华文明的现代化重构;20年后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明确指出:“数千年学问知识之积累,皆在人事一方面,而缺乏自然之研究而致使产业革命之不见。”⑦
1978年的春天,邓小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1988年9月,邓小平进一步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99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在全国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江泽民指出:“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实现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古老的文明在经历了通达和困境之后,重又焕发生机,通过改革开放和四个现代化的建设迎来了工业文明的第二春。一千年的农业文明使得中国的精神文明冠于全球,已是“远哉遥遥”的事了。中国需要攀登工业文明的另一座高峰,创造崭新的工业文明,在这个意义上,中国还是非常年轻的,政府审度时事,制定了科教兴国的发展策略,同时在文化建设的层面上对民族精神提出了新的要求,民族精神需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注入新的元素来诠释新的文明。
以上论述是我在进行了大量的相关阅读,以及形成了一些自己对于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思考之后关于民族精神的画犬之作,写了这么多,最后我想援引台湾某中学校长在他著名的一篇演讲“天下兴亡,我的责任”中讲的一个故事作为总结:我们有一天出去旅行,忽然间暴风雨来了。我们没地方避风躲雨,孩子们向前跑,一看前面有个草棚,大家“哗”地冲了进去,一冲进去大雨就来了。大家好高兴,“哇,今天运气不错哟,刚刚找了房子大雨就来了。太快乐了!”大家也不顾虑房子干不干净,有没有人住过,只要有避雨的地方就很满足了。但这个房子在风雨中突然间要倒塌,同学们想尽办法“扶住它,不能让房子倒塌”⑧。高校长讲的这个故事令人非常感动,也很有启迪和象征意义,提醒着我们国家的重要性,我们生于斯长于斯,我们对这片土地有着深深的依恋,我们一定要爱国。古有屈原“哀郢沉湘”之爱国主义壮举,今天我们把“爱国主义”放在了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位置。“天下兴亡,我的责任”,当代大学生应该对我们整个民族的处境、历史的浮沉与前途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怀着清晰而强烈的使命感来建设我们的国家。随着中国经济和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崛起,在21世纪的今天,对于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延续不仅仅是一种历史的使命,它更是铸就新时代社会文化精神的题中之义。
注释:
①张传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代中国人民的主心骨.《求是》理论网,2009.
②武坚.当代中国的文化困境.中国问题研究论文网(香港中文大学),2007.
③梁漱溟.《中国人》.江苏:凤凰出版社,2009.
④⑤苏晓康,王鲁湘编.河殇.北京:现代出版社,1988.
⑥陈水林.中国共产党精神财富的内容结构与传承规律.党史文苑,2008,(12).
⑦梁漱溟.中华文化要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⑧高震东.天下兴亡,我的责任.华东交大报,2005.
参考文献:
[1]张传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代中国人民的主心骨.《求是》理论网,2009.
[2]武坚.当代中国的文化困境.中国问题研究论文网(香港中文大学),2007.
[3]梁漱溟.中国人.江苏:凤凰出版社,2009.
[4]苏晓康,王鲁湘编.河殇.北京:现代出版社,1988.
[5]陈水林.中国共产党精神财富的内容结构与传承规律.党史文苑,2008,(12).
[6]梁漱溟.中华文化要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7]高震东.天下兴亡,我的责任.华东交大报,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