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孩子”是“骂出来”的

来源 :中华家教·幼儿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iao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俗话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夸奖的背后是在有意无意地对孩子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父母表扬、老师称赞、客人夸奖,对孩子全方位的积极暗示无形中会激发孩子的求知欲、上进心,增强孩子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
  那么,“坏孩子”就是“骂出来”的。老话常说“乌鸦嘴,坏事说多了就成真”,许多孩子最亲最近的人恰恰长着一张可怕的“乌鸦嘴”。有的妈妈满不在乎地在别人面前这样评论自己的孩子:“这孩子太淘气了,无法无天,谁也拿他没办法。”这其实是给孩子贴上了“无药可救”的标签,暗示孩子:“没人能管得了你,你随便吧。”有的老师公开在班级讲台上斥责学生:“这么简单的问题都答不出来,你的脑子长着是干什么用的?”全然不顾及学生的自尊心,俨然暗示孩子:“你太笨,你的成绩提高不了!”还有些话甚至带着威胁的恐怖成分,让孩子毛骨悚然,“不听话的孩子没人爱,再闹我就把你扔到大街上去”,“说了多少次,怎么就记不住,再做错就一天不许吃饭”。
  类似的现象屡见不鲜,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叫心理暗示,就是指人或环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个体无意中接受这种信息,从而做出相应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从接受主体来说,暗示可分为自暗示和他暗示两种。自暗示是指自己接受某种观念对自己的心理施加某种影响,使情绪与意志发生作用。例如《三国演义》中“三气周瑜”的故事,是自暗示使周瑜葬送了性命。他暗示是指个体与他人交往中产生的一种心理现象,是别人使自己的情绪和意志发生作用。“蒋干盗书”的故事中,则是蒋干接受了他暗示而遭致祸端。
  其实,每天我们都会不断从自己或他人那里接受暗示。暗示往往是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暗示作用也往往会使别人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者不加批判地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这些心理暗示有时会给我们带来愉悦和信心,有时又使人郁闷不安,苦恼万分。比较敏感、脆弱、独立性不强的人,很容易接受心理暗示。儿童的社会阅历和生活经验较少,更容易受到心理暗示的影响。
  消极的心理暗示对孩子的成长所起的不良作用是极大的,它让孩子觉得:“我一无是处,没人喜欢我,我将来什么也做不成……”。有的孩子会自卑,变得郁郁寡欢,对生活失去信心;有的则会乖张、叛逆,甚至自暴自弃。
  然而,更让人担忧的是,这些给孩子施加不良心理暗示的人,恰恰是孩子最爱、最信任和最依赖的人,如父母或老师。长此以往,不仅给孩子的成长造成巨大的心理障碍,甚至会葬送孩子的一生幸福。为人父母,为人师表,请善用心理暗示这把双刃剑,多给予孩子正向的、积极的暗示,促使孩子成为一个自信豁达、有所作为的人。

其他文献
人们呼吁育儿支出理性化,网络上不乏省钱的高招,但理性并不仅仅是精打细算,同时还要健康化,快乐化。  饮食要健康  尽量少外出用餐,除了省钱,还可以避免“地沟油”、“肉类激素”等的危害,自己在家里DIY的饮食搭配更科学。至于零食是孩子不可缺的,但不可无度,否则花钱太多,吃多对身体也无益。我从来不一味限制孩子的零食,反而跟他们一起去选择,这样不但让亲子关系更亲密,而且避免孩子们自己挑很多垃圾零食。另外
期刊
《世界上最好的爸爸》  “来,该睡觉了。”熊爸爸说。可小熊一点儿也不困,他想出去找小朋友玩儿。“坏爸爸。”他小声嘟哝着,边说边踮起脚尖悄悄溜出家门。小熊特别想知道,是不是朋友们的爸爸都这么烦。当他走了一圈回来,爸爸告诉他:“宝贝儿,等我们睡醒了一起去捉鱼。”小熊高兴地说:“我就想要这个,我的爸爸是世界上最好的爸爸。”  《看世界》  小熊对任何事物都感到好奇,他想了解所有的事情。“‘到时候’是什么
期刊
我是一位一年级小学生,对“钱”的认识还不是很清楚。记得上幼儿园时,有一次我要吃棉花糖,妈妈说:“不能吃棉花糖,吃了糖会牙疼。”我眼巴巴地瞅着爸爸,爸爸说:“我没钱,钱在妈妈那儿。”于是,我知道了我的很多东西都是要花钱买的。那什么地方需要花钱呢,一位编辑阿姨采访了我,让我从自己的角度来谈谈这个主题,看看“妈妈”在我身上到底花了哪些钱。  我上幼儿园  两岁三个月我去了小区院里比较小的幼儿园,我感觉自
期刊
常常听到有人这样告诫家长:发现孩子毁坏了东西,绝对不能批评,因为孩子毁坏东西是在“探索”、“研究”。若要批评,就会扼杀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似乎一批评就会批掉一个“科技新星”。  猛一听,这种说法似乎有道理。但仔细琢磨,还是有点儿片面和武断。孩子毁坏东西并不都是出于好奇,都是在探索究竟,其原因往往是多种多样的,家长需要区别对待。  比如,有的可能是由于大人拒绝了孩子的强烈要求,限制了孩子的行为,
期刊
随着早期教育的流行,竞争和就业压力的增大,不少家长非常重视孩子的养育。即使在国家还没有把学前教育全部纳入义务教育、家长要承担大量教育成本的情况下,也有很多家长把家庭消费的很大比重花在了孩子的养育上。  这些支出是否合理,是否对孩子的成长有促进作用呢?在此,我们就请专家和有经验的家长来指点迷津,启迪智慧,以期家长们能够根据家庭的经济能力,认清市场上各类教育产品的优劣,制定合理的支出计划。
期刊
目前,学前家长的教育支出的确是一笔不菲的开销,其中不乏很多非理性的成分,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和对幼儿身心发展的不良影响。究竟家长把钱都花到哪些地方了呢?如何才能更好地花钱呢?  家长要花哪些钱  保教费 保教费是幼儿学前教育的最基本投资,据统计,我国城乡之间,地域之间,园际之间保教费存在较大差异。以西安为例,因幼儿园核定级别和办园性质不同保教费有所差异,城镇每月从500元至2000元不等,农村
期刊
为考验5岁女儿的应变能力,母亲故意将其丢弃街头,使得孩子号啕大哭,满街找妈妈长达十多分钟。这是在重庆九龙坡区杨石路上演的一幕,母亲的做法引来路人议论纷纷。  一个5岁孩子突然被母亲抛弃在街头,其恐惧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她除了号啕大哭,似乎也不能一下子想到更好的解决办法。对于5岁孩子的应变能力,最重要的不是“考验”,而是培养。如果没有培养,如何考验?盲目粗暴的“考验”只会使孩子幼小的心灵受到伤害,严
期刊
幼升小是孩子结束以游戏为主的学龄前生活,走上以学习为主的正规学习生活的过渡,也是孩子在其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重大的转折期。如何帮助孩子做好升学前的适应准备,是家长教育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  幼升小的变化易让孩子焦虑  在生活上,幼儿园是下午3点才上课,午睡时间充足,和其他孩子一起在“宝宝食堂”就餐。而小学2点半就要上课,而且上课时间也相对要长,吃饭则各自回家或者在托班,如果不适应,就会因睡眠不足
期刊
现在,很多父母对孩子未来发展的期望越来越高,但却可能缺乏对孩子学习能力的正确理解和认识。下面就来看看会埋没聪明儿童的四个教育误区:  误区一:孩子发呆就是有问题  如果妈妈看到孩子一个人坐在房间里,什么都没做,只是看着窗外的天空发呆,一般都会认为孩子是不是有什么问题。对此,研究认为,孩子发呆也是一种学习,尽管可能孩子本身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干什么,但也是处于一种学习状态中。  学习分为“外显性学习”
期刊
3-3.5岁儿童的社交能力培养方法  A 说出父母姓名、工作单位、自家的住址、熟悉的朋友的姓名,说对5项。  B 熟练玩包剪锤游戏,能够随父母口令出手,准确且快。  3.5-4岁儿童的社交能力培养方法  A 分清自己和熟悉的人的性别,从外貌、服装、声音区别,也注意到第二性征的不同,分清5个人。  B 玩过家家,分清参与的人物关系。  C 会玩丢手帕,懂规则,守规则。  D 到较暗的熟悉的屋子取东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