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把小提琴与它的制作者王玫

来源 :走向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mainin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35年秋,青岛市立中学(现青岛一中)音乐教师王玫,经过两年多的精心研究、花了四个月的时间、完全选用中国的木料,制作出了中国的第一把小提琴,在当时引起极大的轰动。当时的《青岛民报》有详细报道,不少关心中国文化生活的人士也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大力称赞王玫这种有骨气、为国争光的精神,上海一家画报也在显著位置详细介绍了这件事。
   王玫原名王文栋,1907年生于山东临沂一个平民家庭中。王玫自小对音乐特别喜爱,在济南上小学时,他每天都要经过一个由日本人开的乐器店,只要看到老板教他的女儿拉小提琴时,他总会情不自禁地在窗口伫立听个究竟。有一天,日本老板发现了他,就对王玫说:“想学琴?买一把吧!”但懂事的王玫知道家中生活困难,根本拿不出钱来买琴,只好摇摇头走了,但要学小提琴的梦想却深深埋在王玫的心中。上中学时,他的一位同学知道王玫非常喜爱小提琴,但又没有琴练习时,就主动借给了他一把破旧的琴让他使用,王玫高兴极了,从此便与小提琴结下了深厚的感情。更让王玫惊讶的是,有一天邻居家的孩子,提着一个包兴冲冲地跑来对王玫说:“你看,我给你带来了一把小提琴”,王玫半信半疑地说:“真的?快拿给我看看”,邻居孩子把这个包打开后,一个破烂不堪、散了架的小提琴出现在眼前。尽管是这样一把琴,王玫还是激动地收了下来。为了能拉上自己的小提琴,王玫四处奔走找人、求人,想方设法要把这把一破琴修好。工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个月的努力,终于将这把破烂不堪、散了架的小提琴恢复了原形。虽然这把琴的质量很差、音量较小、音质沙哑、外形也粗糙,但王玫仍是爱不释手,他废寝忘食地练琴,终于成了一个真正的“琴迷”。
   1926年,王玫来到青岛定居后仍然继续拉琴,在当时的青岛已是小有名气的演奏家了。1930年市立中学要聘用一位音乐教师。王玫毅然辞去了他在银行的工作,到市立中学成为一名专职的音乐教师,这样,他的职业与业余爱好结合在一起了,他珍惜热爱教师工作,因为他能在这个舞台上如鱼得水地施展自己的才华。在市立一中他与国文老师王统照、美术老师王卓等非常要好,他们一起工作、一起交流,相互鼓励、互相帮助,从而坚定了王玫要为青岛音乐事业尽一份力量的决心。他组织了一个由音乐爱好者参加的群众团体——“青岛音乐会”并亲自担任会长。这时王玫还结识了一位出色的小提琴手谭抒真,他们经常切磋琴艺、畅谈音乐,一起组织小型音乐会,一起应邀到即墨县立中学参加演出并受到热烈欢迎。王玫与谭抒真年轻时在青岛结下深厚的友谊,一直持续到晚年。
  


   20世纪30年代,青岛有一个业余管弦乐团,其成员多数为外国侨民,指挥是俄国人,王玫与谭抒真都在这个乐团里拉小提琴。王玫因为使用了那把自己修好的小提琴,在乐团里受尽了外国人的歧视;既使这样,王玫并不在意,相反他更加发愤埋头苦练,锲而不舍,他的演奏水平大大提高,让那些外国人刮目相看。这时一些爱国之士也在报纸上发表文章,一面赞扬王玫的演奏技巧,一面为王玫未能操上一把好琴而感到遗憾。由于王玫在青岛生活的亲身体验,加上朋友的鼓励与支持,从而激起了他要制作小提琴的决心。
   1935年春,王玫认为制作小提琴的时机基本成熟,因此就开始做准备工作。首先要搜集制作小提琴的资料,他的朋友还特意赠送给他两本有关小提琴制作理论的英文书籍,这对王玫来说很有帮助。他认真阅读、分析研究、反复对比,了解了有关小提琴制作的关键所在和诸多细微之处,如琴尺寸的大小比例、琴体的形状、背板与腹板采用的木料、木质、木纹走向、上下最佳距离以及指板、音柱、琴码、f孔等都了如指掌。有了这些理论后,他便大胆地解剖了一把小提琴,按照自己的想法和体会,试验着进行修复,从中获取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珍贵的数据。
   接下来,王玫认为该付诸于实施了。他首先慎重选取木料,如果选取外国木料,价格太昂贵划不来,最后决定还是选用中国木料。他到处寻找,总算寻到一块上好的木料,他一量木料只够用作底板,在急需木料的情况下,他灵机一动将床上的一块铺板锯下了一段,这样总算凑齐了木料,王玫这时便静下心来投入制作的过程了。他白天上班,认真教书,晚上参加乐团排练,尽管困难重重、生活艰辛,加上天气闷热、蚊虫叮咬,但王玫制作小提琴的意志从未动摇过,他埋头干活,从不声张。在这些日子里,他的挚友谭抒真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给予他制作技术上极大的帮助。王玫也细致操作、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经过四个月的艰苦劳动,中国的第一把小提琴诞生了。经过试奏后,王玫露出了喜悦的笑脸,因为这把琴的质量要比想像的好了许多,它音质甜美、圆润、柔和,高低音统一、协调、声音洪亮而有穿透力。当王玫带着这把琴到乐团里演奏时,那些外国乐手惊呆了,他们认为这是一把意大利斯特拉底瓦利亲手做的琴,根本不相信出自王玫之手,经过谭抒真亲自出面作证后他们相信了,那些趾高气扬的外国人不得不伸出赞扬的大拇指、佩服中国人的骨气和才能。在以后的数年里,王玫又制作了20多把琴,全都送给了喜爱音乐但又无钱购买琴的穷朋友和学生。
   1937年“七七”事变,王玫因教唱进步歌曲而被迫离开青岛去了天津,在那里他主要从事私人小提琴教学。1949年王玫调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创办了中国第一个乐器厂——北京乐器厂,专门研究小提琴制作。1956年他又调到轻工科学研究所,同时他与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谭抒真合作,在上海设立研究所分所。王玫担任过乐器厂厂长、乐器研究所业务领导,是知名的高级工程师。1985年2月,美国的“中国文化研究院”理事会把“艺术博士”学位授予已经离退休的王玫老人,对他在三十年代研制成功中国第一把小提琴和以后的几十年中,对小提琴制作研究做出的贡献给予肯定。同年他还回到青岛探亲访友,找老朋友、老同事促膝交谈,回忆青岛的生活、音乐的发展。他看到了青岛的变化,特别是青岛小提琴事业取得的成绩,老人激动不已,他的美好愿望终于得以实现。
   中国第一把小提琴的诞生,不只是青岛的光荣,更是中国的一大光荣。王玫在青岛亲手制作的中国第一把小提琴所奏出的昂扬旋律将永远载入中国的文化史册。
  
   In the autumn of 1935, following two years of careful research, Wang Mei, a music teacher of Qingdao Municipal School (present-day Qingdao No. 1 Middle School), made China's first violin using Chinese wood in four months, which caused a great stir at that time.
   Wang Mei previously was named Wang Wendong. In 1907 he was born into a civilian family. From his childhood, Wang Mei was very fond of music. In 1926, after coming to live in Qingdao, Wang Mei continued his violin performances and became famous in the city. In 1930, when Qingdao Municipal School wanted to employ a music teacher, Wang Mei quit his job at the bank and became a professional music teacher in the school, where he organized the Qingdao Music Association-an organization of the music lovers in Qingdao, and he himself acted as president of the association. During this time, Wang Mei got to know Tan Shuzhen, who also was a remarkable violinist. They often met to discuss the violin art and music and together organized some small-sized concerts.
   In the spring of 1935, Wang Mei started to read some English books on how to make violins. Gradually, he got to understand the key details of violin making: the size and proportions of the violin, the shape of the body, the wood required for a violin, and the sound post. Counting on the theories he grasped, he bravely disassembled a violin and tried to rebuild it, from which he got much valuable experience and data.
   After four months of painstaking work, in the autumn of 1935, China's first violin was born. Through trial playing, Wang Mei found the quality of the violin was much better than what he expected.
   In 1937, Wang Mei left Qingdao for Tianjin where he continued his violin teaching career. In 1949, he was transferred to Beijing People's Art Theatre, where he established the Beijing Musical Instruments Factory, which was China's first musical instrument factory. In this factory, Wang Mei specialized in violin making.
   The birth of China's first violin was not only a glory of Qingdao, but also a glory of China. The melody played on the violin made by Wang Mei will be recorded in China's cultural history forever.
其他文献
沿着宽阔的经十东路,进入充满科技魅力的济南高新区,一座气势宏大的建筑便闯入人们的视野,这就是齐鲁软件园的标志性建筑——创业广场,创业广场孵化大楼直径达400米,大楼内部围合了占地120亩的景观公园,据说是迄今为止亚洲最大的环形建筑。作为国家软件产业基地、济南市信息产业的中枢神经,齐鲁软件园当之无愧的成为济南高新技术的地理坐标。  这个由产业、教育,生活、休闲娱乐四个功能区组成的园区,是中国国内目前
期刊
如果你随便问一位来到济南的外地人,在他们印象中哪条路最能代表济南7他们的回答十有八九是——经十路。因为他们不论是从东面还是从西面进济南市区,看到的都是气势恢宏的“大经十路”。  如果你随便问一位济南人,济南哪条路的改造最让他们满意?得到的回答十有八九也会是——经十路。因为畅通无阻的车流和两侧宜人的景色,尤其带来的巨大的经济辐射作用,让济南市民引以为自豪。  经十路原来东起邢村立交,西至担山屯立交,
期刊
一位朋友说,十几年前她刚来济南的时候,经过八一立交桥,别人告诉她“这是济南的十大景观之一”,刚从上海来到济南的她内心很是纠结,那种心理落差是可想而知的。现在,说起曾经的“济南十大景观”,未必有多少济南人能想得起来。  1989年7月,济南市相关单位联合在全市市民中开展了投票评选“1978-1988泉城十大景观(建筑)”的活动,依据最终得票多少,确定前十名为:八一立交桥,山东省体育中心、黄河公路大桥
期刊
他们就生活在我们的身边。  据第二次中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推算,中国目前各类残疾人总数为8296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6.34%,就是说有残疾人的家庭人口是2.6亿。  在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中显示,山东省残疾人数量达到了569.5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6.15%。到目前为止,济南市的残疾人数有33万人。  他们现在的就业状况如何,他们的生活质量如何,他们的学习条件如何,他们的婚姻状况如何,他
期刊
随着气温的下降,11月的青岛渐渐有了初冬的迹象。不仅各供热单位在全力进行着准备工作,因各种原因不能使用集中供热的家庭和单位也在计划着最经济、最温暖的过冬计划,安装空调、铺设地暖、购置壁挂锅炉……而今冬集体供热价格的高调上调更成为青岛入冬后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小舟刚刚搬进年前购买的房子,使用面积大约有80平方米,除了面积分别为20平方米主卧室和15平方米的客房朝南以外,还有一间10平方米的北向书房
期刊
在北园,柳云社区不算独特。按社区工作人员的话来说,算是中等水平,但是马路,公园,一排排的居民楼、整齐的法国梧桐树,真正让人遗忘了它曾经的样子。它的名字经过了从张公坟到柳云村再到柳云社区的转变,这里的人也见证和参与了中国农村城市化的进程。他们按照自己的规划设计着自己的村庄,改变了城市,也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柳云社区地处济南城乡结合部,东起小清河、西至成大社区、南临北园大街、北靠小清河南路。这里有一
期刊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来到中国,在这个古老而又现代的国度里学习,工作和生活。他们在被中国传统文化深深吸引的同时,也为中国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洪小熙便是其中的一员。  电话里的洪小熙格外客气,我们约定在山大新校的校门口见面。到了约定的时间,我从校门口进进出出的学生中一眼就认出了这个从韩国来济南任教的外教老师。知性而优雅,这是洪小熙给我的第一印象。  今年是洪小熙在济南
期刊
在香港,拥有一套半山区的别墅并不能说明你是富豪,拥有豪华游艇和名贵赛马的才是。富豪们谈生意,除了饭桌外,离不开的还有游艇。假如没有游艇,合作者就很难相信你的实力。所以富豪们也总是隔上一段时间就换一艘游艇,而且要越换越气派、越换越豪华,这样也能暗示给客户他的生意越做越红火,越来越好。  游艇,究竟是什么?它为什么会如此吸引眼球?这个问题好像永远说不清,每一个热爱游艇的人都有些常人看起来比较疯狂的理论
期刊
“到了济南府,进得城来。家家泉水,户户垂杨,比那江南风景,觉得更为有趣。”清代刘鹗在《老残游记》中曾用这样的句子来描述濟南。  曾几何时,济南是世人眼中一幅“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美丽画卷;曾几何时,济南是世人心中一片“有阳光,有温暖,有蓝天,有笑脸”的世外桃源。  济南踩着泉水从远古走来,悠然地将“天下第一”轻轻拥入怀中。难怪千百年来多少文人墨客留连忘返;难怪世世代代生于斯长于斯的济
期刊
诗人说,青岛的石阶路是一首小诗;画家说,青岛的石阶路是一幅《清明上河图》;摄影家说,青岛的石阶路是一道风景;文学家说,青岛的石阶路是一篇美文;而史学家却说,青岛的石阶路就是一部中国近代史……      著名建筑师伊里尔沙里宁曾说过:城市是一本可以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目标和抱负。如果把青岛的市区比作一本打开的书,那么,“红瓦、绿树、碧海、蓝天”就是书的主题内容,而石阶路就是内容中的一个个细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