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图右史,察古知今

来源 :中学历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yin_studi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出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并明确指出:“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任何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历史就其外在形式而言,是以人的活动和时间、空间的有机结合作为主要脉络来呈现的,简单地说历史就是人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活动的记录。因此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尽可能地将与历史事件相对应的时间、空间概念直观、全面、准确地展现给学生,无论对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还是对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而言都是很有意义的。
  在目前的教学实际中,历史地图是向学生展示历史空间维度的一种常见方式,也是培养学生历史空间意识的一种主要途径。而学生自制历史地图既能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精神,又能帮助他们自如地将各种富有时代气息的历史信息在一个空间呈现出来,对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也很有帮助。其意义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助于学生更真实地解读历史
  据说美国前副总统理查德·切尼曾经开玩笑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这张地球夜间卫星地图给他提供的信息要超过美国中情局。
  这句话虽然夸张,但事实上普通人从这张地图上还是得到了许多足以颠覆自己脑海中“固有概念”的一些信息,如各国的经济实力的悬殊,全球区域发展的失衡,中印等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全球人口的分布等。“灯光”通常被认为是生活层面的元素,但当它与“夜间”、“全球”等时空元素结合后,以太空卫星地图这一高科技形式呈现出来,恰恰成了专业解读世界人口、经济、政治甚至生态环境的有效手段。
  同样道理我们在历史教学中若能大胆地以增加特定时空元素的方式对我们常用的历史地图进行一些修正,可能会给学生带来一些更直观、全面和準确的历史信息。比如有学生在学习“三国鼎立”这段历史时会产生疑惑:为何吴蜀两国加在一起比曹魏“更大”,但当时的人们却认为吴蜀联盟对曹魏“守则有余,攻则不足”呢?如果我们指导学生在三国政区图上将东汉末年13州部137个郡国人口数按10万、50万、100万等为单位以直径不同的圆点来标示,就会得出一幅东汉末年郡国人口比对图(图2)。如果我们再将人口密度较大的郡国连成片区就会得出东汉末年主要人口分布区域图(图3)。在当时的农耕状态下人口数量是衡量一国综合国力的主要指标,因此学生可以从这些人口地图中更直观地感受到三国之间的实力对比,也更能准确地理解诸葛亮对时局“天下三分,益州疲弊”的判断。
  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将主要衡量指标的数据导入相关政治地图中,会给学生带来许多全新的认识,有助于他们更深刻地理解相关的历史问题。比如将辽国各地人口数据带入“辽、北宋、西夏形势图”会让学生更全面地思考 “燕云十六州对辽国有多重要?”这一问题;将埃及农田、水资源分布信息带入埃及政区图会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希罗多德“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这句话的含义;将祁连山北麓绿洲信息带入汉唐政治地图中会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河西走廊在内地和西域交往中的作用”等。
  二、有助于引导学生多视角地审视历史
  在制作这些地图时学生会根据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文明区域的特征,选择不同的指标来进行比较,这有助于培养他们从不同角度认识事物的态度,从而培养学生的多元意识。比如在制作《美国领土扩张》地图时,我们将独立之初(1783年)美国各州(包括阿巴拉契亚山以西居民点)人口数据带入美国地图中,形成《1783年美国各州人口对比图》(图4),从该图中学生可以发现当时绝大多数美国人(占当时400万美国人中的95%左右)居住在阿巴拉契亚山以东的13个州份中,因此能更清楚地理解最早独立的13个殖民地在美国的分量。但当我们将平原分布比例带入该图就会发现,阿巴拉契亚山以西地区虽然当时人口稀少,但平原比例竟高达93%,平原面积接近原来13个殖民地平原面积的1.5倍(图5)。阿拉巴契亚山东西两大区域纬度、气候类型都比较接近,更大的平原面积也在很大程度上也意味着未来更大的发展潜力。事实上随着美国西部的开发和人口的西迁,阿巴拉契亚山以西至密西西比河以东区域人口数量到南北战争前的1853年迅速增长到占全国人口的49%,仅密西根湖畔的芝加哥一城人口就接近100万之多(图6)特别是当时实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旧西北部”(包括今俄亥俄、印第安纳、伊利诺伊、密歇根、威斯康星诸州)人口增长大大快于主要从事奴隶制种植园的“旧西南部”(肯塔基、田纳西、亚拉巴马、密苏里、密西西比、阿肯色、路易斯安那诸州)地区,这种南北人口比例的差异使得主张废除奴隶制度的共和党总统候选人林肯在“没有拿到一张南方区域选举人票”的背景下成功当选,从而揭开了废奴运动的新篇章。
  三、有助于学生认识历史发展的趋势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曾说过:“过去史在我的现时思想活动中才能复苏,才获得它的历史性。所以一切历史都必是现时史……着重历史的现时性,其实就是着重历史与生活的连贯。”我们指导学生学习历史,目的是为了洞悉变迁规律,以求察古知今。在自制历史地图时学生会选择不同的参照指标来改造原有的地图,在此过程中他们也能逐渐意识到随着时代的推移,改造历史地图所参照的相关指标也在发生某种有规律的演变。例如在制作《魏蜀吴三国实力对比》地图时,当时的中国处在典型的农业经济时代,人口数量、耕地面积等因素可能在国力比较中更具有决定性意义。但在制作一战前《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力量对比图》时欧洲已经经历了两场工业革命,是典型的电气化工业时代。衡量各国国力水平主要则应当参照钢铁产量、发电量、铁路长度等指标。如一战前德俄两国从面积、人口、耕地、粮食产量等数据来比对,结果如表1。
  德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两个主要领导国之一,作为当时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大工业国家其综合国力显然是大大超过被列宁称为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的沙皇俄国的。但此表中俄国的几个数据都大大高于德国,显然难以准确体现一战前俄德两国之间的实力差别。而如果我们用钢产量、国民收入、战舰吨位和所占世界工业生产份额等指标去衡量,就会得出与上表完全不同的结论。
  可见在农业经济时代衡量一个国家国力的强弱的主要指标可能是农田面积、人口数量等与农业生产相关的指标,但到了工业时代则变成了钢、煤、电力等与工业生产相关的指标。以此类推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如果我们去比较一些国家的实力差距,更应当从教育水平、科研力量、开放精神、法治程度等指标去衡量。这种变化背后所体现出来的恰恰是人类社会由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发展的趋势。
  四、有助于促进学生各学科知识的联系和自主探究精神的培养
  学生自制历史地图除了需要对相关的历史、地理知识进行紧密联系之外,还涉及逻辑学、统计学等不同学科的知识与能力,因而有助于学生在学习中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的手段,促进他们各学科知识的联系。而学生在构思一幅全新的历史地图时,在他的脑海中所展现的必然是一幅与通常地图完全不一样的时空场景,这也有助于培养他们从不同视角看待事物的精神,以及培养他们自主探究的精神。
  综上所述,在中学历史课堂上鼓励和指导学生动手制作各类历史地图,无论是在学科知识的巩固,还是对学科能力的培养上都很有益处,是一种自主学习和研究历史的好方法,也是创新历史教学的好手段。
其他文献
不久前,因遭遇大暴雨,位于湖北省黄石市西塞山区某小区附近一棵有着550年树龄的古香樟树在大雨中倾倒,树根完全裸露在外,这让附近居民十分心痛,大家都在担心这棵古香樟树能否存活。日前,这棵倾倒的古香樟树顺利完成移栽,它的“新家”位于距原来位置几米远的平地上,这里地域开阔,土质良好,古香樟树的生长空间更大。  在得知古香樟树倾倒的第一时间,黄石市检察院、西塞山区检察院、市园林局、区绿化处的工作人员迅速趕
一、问题的引入  笔者使用美国八年级的教学设计《秦朝的灭亡》试着上一节课,目的是观察美国教学设计的教学理念、教学思路以及在中国的课堂使用美国的教学设计的教学效果,以达到借鉴与反思的目的。  《秦朝的灭亡》在人教版是七年级上册第十课《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内容,为更有利于观察,笔者对美国教学设计的处理是基本不作改动,考虑到其中的两份史料《法家思想》和《过秦论节选》是用文言文翻译,七年级的学生在阅读这些史
郭鹏  带着对乡村文化的好奇,我来到河北省曲阳县岗北村。这里被称为定瓷之乡。希冀通过定瓷技艺,理解乡村文化的真谛。  中国瓷器史,有汝官钧哥定五大名瓷之说,其中的定瓷,据传就在曲阳岗北村一带。因此,提起定瓷,绕不开岗北,谈到岗北,全是定瓷,定瓷也成了岗北村的文化“符号”。  优秀乡村文化是乡风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但在岗北村,定瓷对乡村文化的影响,在村民看来并没有那么直接,他们认为,做瓷就是一门技艺
时空观念是构建正确历史认识的重要途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将“时空观念”定义为,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为此,我们可以将其细化为思维意识和思维方式。从思维意识到思维方式的转向体现了思维发展的一般过程,这就决定了对“时空观念”的培养具有阶段性和层次性的特点。有专家认为,初中阶段以训练思维意识为主,高中阶段则重在训练历史思维能力。[1]对此,
王春英北京市通州区西马庄村党支部书记  北京国贸往东,上京通快速路,过五环,往燕郊方向,有一个西马庄出口,这里是朝阳区与通州区的交界处,也是前往北京行政副中心的必经之路。西马庄村就坐落于此,常住人口约6000人。  服务好6000人的“吃喝拉撒”,可不是件容易事。从2009年担任西马庄村党支部书记至今,王春英过得可不轻松,10多年前的“烂摊子”被改造成如今的模样,王春英很知足:一个普通村书记的苦与
二月的北海,正值春光和煦,桃李盛开。著名历史特级教师李惠军应邀莅临北海市第二实验学校,为师生们奉献了一节极具感染力和冲击力的观摩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怀着崇仰膜拜的心情,我用心聆听了李老师讲述了一段用生命和智慧演绎的历史。老先生以其超强的课堂调控力、亲和力和感染力,不仅点亮了学生的情感心灯和思维火花,而且开启了老师的课堂灵感和教学视野。李老师在诙谐的玩耍中敏锐捕捉孩子们的认知基础;在看
任何学历史、教历史者,大概都会不同程度地相信历史是有用、有價值的,当然也会相信历史对所有的现代人以及当代社会具有意义。但,学生也如是想吗?  一、教与学的落差  数年前我受邀为某高中暑期营队演讲,课程初始,先请大约二十名的学员以不记名方式写下他们的看法:学习历史有没有用?在预期学生泰半会认为历史没什么用的前提下,他们的答案让我讶异万分:除了一位同学说历史没用之外,竟然有十九位同学认定历史是有用的。
长期以来,世界古代史因时空跨度大、历史事件线索繁杂和史料匮乏等原因成为中学历史教学的难点。新课程标准实行以来,世界古代史教学内容增加,难度增大。部分中学历史教师在部编版教材的世界古代史教学中也暴露出了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注重对历史事件的简单叙述,而忽视了各古代文明之间内在联系和人类文明整体发展演进趋势。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中指出,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
戴口罩,逢症必休……开学复课后,疫情防控要求并未放松。很多地方要求家长不能进学校,家长会等活动也在线上举办。  隔着校门、隔着屏幕给家校沟通带来更多距离和障碍,不少教师和家长认为,疫情之后,家校沟通面临更多困难。  如何在遵守疫情防控要求的同时加强家校沟通,让孩子拥有更好的成长环境,考验着每一个学校与家庭。  疫情中的家校沟通  疫情之前,很多学校会开展亲子运动会、家长进课堂等活动,增进家长对学校
在部编版历史教材八年级上册的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1]一课中,课本列举了一系列的近代文学、艺术作品及其地位成就。其中包括文学作品:鲁迅的《狂人日记》《阿Q正传》、郭沫若的《女神》、茅盾的《子夜》、曹禺的《雷雨》、巴金的《家》、老舍的《骆驼祥子》;美术作品:齐白石与徐悲鸿的画作;音乐作品:聂耳、田汉的《义勇军进行曲》、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电影艺术:《定军山》和《歌女红牡丹》等。同时还有